太阳社是
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
蒋光慈、
钱杏邨(
阿英)、
孟超、
杨介人等;主要成员有
林伯修(
杜国庠)、
夏衍、
洪灵菲、
戴平万、
刘一梦、
顾仲起、
楼适夷、
殷夫、
冯宪章、
任钧、
祝秀侠、迅雷、圣悦(
李平心)、王艺钟、
童长荣等。
历史沿革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
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 《
新流月报》 《
拓荒者》《
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
创造社的《
文化批判》一起,成为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和不少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
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
偏向。 1929年9月,太阳社部分成员
蒋光慈、
楼适夷、
冯宪章、
任钧等先后到达日本
东京,曾经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支社)。支部还吸收少数中国留学生参加会议与活动。同年年底因支部主要成员归国而停止活动。
与太阳社和
创造社都有密切关系,是由太阳社主要成员
洪灵菲、
林伯修、
戴平万等组成,在参加太阳社的同时,于1928年5月间开始活动;主要是出版了《我们月刊》(1928年5月创刊于上海,同年8月出版第3期后停刊),发表
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的理论主张与文学作品。该社在《我们月刊》停刊后即停止活动。
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30年代的左翼文坛上,太阳社是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的
文学社团。
主要言论
《欢迎〈太阳〉》受批驳,在《太阳月刊》第1卷第4期发表华希里(
蒋光慈主要代表
原名蒋如恒,又名
蒋光赤,字号侠僧。生于安徽
霍邱(现
金寨)。1917年夏入安徽省立五中。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 ,积极领导
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
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1921年5月至
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秋归国后至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与
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月,参加
创造社。4月,至北京参加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工作。11月仍返
上海大学任教。1926年,中篇小说《
少年飘泊者》问世,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1927年11月,反映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中篇小说《
短裤党》出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成果之一。1928年,与
孟超、
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
太阳月刊》《时代文艺》《
海风周报》等文学刊物。
在《太阳月刊》
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革命文学》 ,曾引起
创造社、太阳社与
鲁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 ,因书中流露出同情
白俄贵族妇女,渲染不健康的情绪,曾受到左翼文艺界的尖锐批评。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疗养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
支部,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写了不少
文学论文。
回国后与
鲁迅、
柔石、
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
左翼联盟筹备小组。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对当时党内
立三路线的“左”倾
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1931年4月,
肺病加剧。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安徽
芜湖人。原名德富,又名钱杏邨。少年时在家乡读书。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同盟常委。抗战期间,留在上海,为出版《
鲁迅全集》提供了重要资料,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并设法出版。
孤岛时期,与郭沫若、
夏衍创办《救亡时报》 ,主编《文献》杂志。1941年全家转移至
苏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
大连市文委书记。解放后任
天津市
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
民间文学》主编。“文革”受追害。1977年患
癌症逝世。
最初以勇猛的评论家姿态出现于文坛。20年代起先后对五四时代的
鲁迅,
郭沫若,
郁达夫,
茅盾,
叶圣陶及后来的
张资平、
徐志摩等作家写过评论。对于现代
小品文的研究也很具特色。此外,还对
高尔基、
普希金、
席勒、
肖伯纳、
大仲马等外国作家进行了评介。这个时期的著述有《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 《力的批评》《文艺与社会倾向》《文艺批评集》等。
他的创作以话剧成就最大,《碧血花》写明末秦淮名妓
葛嫩娘,在南京沦陷时,勇赴国难,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写的话剧《
李闯王》颇有影响。其他较著名的剧本还有《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对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对晚清文学的探索研究用力甚勤,涉猎典籍之广,搜集材料之细,在国内堪称独步。 《晚清文学丛钞》等皇皇巨帙的问世,填补了文学
研究资料的空白。一生著述,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杂文、文评、古籍校点等共有160余种。香港、台湾翻印他的书很多。 《晚清小说史》等有日译本、德译本。《李闯王》有
捷克本译。
著作数目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3卷,评论)1928-1930,泰东;增订后改名《
批评六大文学作家》,1932,亚东
欢乐的舞蹈(小说戏剧集)1928,现代
麦种集(散文集)1928,上海落叶书店
流离(日记)1928,亚东
暴风雨的前夜(长诗)1928,现代
革命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春野书店
一条鞭痕(中篇小说)1928,泰东
义冢(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
白烟(短篇小说集)1828,现代荒土(诗集)1929,泰东
现代文艺研究(评论),有名《力的文艺》1929,泰东
作品论(评论)1929,上海淀书店
玛露莎(短篇小说集)1930,现代
文艺批评集(评论)1930,神州
文艺与社会倾向(评论)1930,泰东
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上海南强书局
孟超
(1902—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城关镇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
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
艺术剧社,抗战时期任桂林、昆明
文协理事,
桂林师范学院、重庆
西南学院教授。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
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
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
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自幼好学,兴趣广泛。1914年毕业于其父、叔创办的敬业
国民学校,旋即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7年考入济南省立一中,同年底,因参与
学潮被学校开除。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诸城,他参加
徐宝梯(
陶钝)等组织的“反日会”。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投身革命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后,返原籍发动组织“五卅惨案
后援会”,是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值国共合作,他任国民党上海大学区分部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
特别市党部干事。1927年,出版首部诗集《候》。“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查封,辍学。不久赴武汉参加中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后到中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1928年初,他与蒋光慈等在上海组织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同时创办春野书店,倡导革命文学。1929年秋,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冬,与夏衍等创建上海艺术剧社。
1930年4月起,相继任中共
上海市
闸北区行动委员会宣传委员、上海市总工联宣传部长。1932年3月,组织
沪西纱厂工人罢工,被捕。次年7月保释出狱,自此与党组织失掉联系。遂辗转北平、山东等地,以教书、撰稿谋生。1935年夏,在
青岛与
王统照、
老舍、
臧克家等创办《避暑录话》文艺副刊,并为之撰文。
“七七”事变后,他投身抗日。翌年起先后任
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十一
集团军宣传队长、三十一军政治部干事、广西
绥靖公署国防艺术社
总干事等职。1939年夏,赴桂林文协分会工作,并致力于杂文、历史小说创作。1940年8月与夏衍等创办杂文刊物《
野草》。1941年辑杂文为《
长夜集》出版。1944年秋,日军进犯桂北,他被迫转赴贵阳、昆明。1946年夏到重庆,任《萌芽》月刊编委,先后兼教于中正中学、
西南大学。同期,还参加编辑《西南日报》副刊“高原”、《大公报》旬刊“漫画漫话”、《
新民报》“艺术周刊”等。1947年6月,他参与学生抗暴斗争遭反动当局通缉,只身去香港,为《大公报》
《文汇报》撰稿。1948年7月参加茅盾主编的《
小说月刊》任编辑,同年11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由香港取道朝鲜赴东北、华北
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任国家出版总署图书馆副馆长、
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等职。1957年调任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此间,创作
历史剧《李慧娘》 。1964年7月起遭诬陷,1976年5月去世。1979年3月,中共
人民文学出版社委员会为孟超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