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定编是企业
岗位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涉及企业业务目标的落实、员工能力和数量的匹配,从而影响到企业
运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定义
定岗定编是处在不断探讨之中的一个问题。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各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时期运用不同的方法。
定编在这里包括定员。所谓定编定员,就是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确定的岗位进行各类人员的数量及素质配备。
定编定员是一种科学的用人标准。它要求根据企业当时的
业务方向和规模,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
技术条件下,本着
精简机构、节约用人、提高
工作效率的原则,规定各类人员必须配备的数量。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各工作岗位配备什么素质的人员,以及配备多少人员。
工作原则
以战略为导向
强调岗位与组织和流程的有机衔接。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与提升流程的速度与效率相配合。并有明确的岗位和编制体制。
以现状为基础
强调岗位对未来的适应。一方面必须以岗位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充分考虑
岗位价值发挥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变革与
流程再造、工作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变化对职位的影响和要求。
以工作为中心
强调人与工作的有机融合。充分考虑任职者的
职业素质与个人特点;体现职位对人的适应,处理好岗位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职位的动态协调与有机融合。
以分析为手段
强调对岗位
价值链的系统思考。不仅是对职责、任务、
业绩标准、
任职资格等要素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价值链上每个环节应发挥的作用的系统思考。包括该岗位对组织的贡献,与其他岗位之间的
内在关系,在流程中的位置与角色,其内在各要素的互动与制约关系等。
实施要求
定岗定编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设定好企业的组织架构,其次还需要定责,定岗定编之后还需要定员,即定责、定岗、定编、定员。
定责:包括部门职责与
岗位职责两项内容,即明确部门及个人工作及责任范围;定员:是在定编基础上,严格按编制数额和岗位的
质量要求,为企业每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
定编是企业岗位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对部门实际工作情况与需求的了解与理解;难就难在容易陷于因为缺乏理论方法则只能“拍脑袋”设计编制的误区。
企业发展
定岗定编的基本依据是企业本身的
发展战略或业务目标,企业在特定的时期内,要完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构成了企业形成一切工作的中心,包括定岗定编。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清楚,或者根本没有,企业里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方向和依据,包括定岗定编。这似乎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会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企业业务目标不明确、或者明确但不科学,在这种状况下,定岗定编是无法进行的。勉强进行,也缺乏说服力。
定岗定编的目的是实现“人、岗、事”三者之间的合理匹配,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这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弄清楚企业要做的“事”。有了工作目标,然后才需要相应的岗和人来做。当然,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事”的确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必然涉及企业一系列内外部的因素,如
经济环境、
市场竞争、技术变化、
客户需求等各方面的影响。弄清楚
企业战略目标是
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定岗定编分析
定岗定编分析涉及人
与事的关系、人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和
企业组织机制及行业现实等要素。从而形成五个方面的状况分析。
人员与事的总量涉及人与事的数量关系是否对应,即有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去做,这种数量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企业的经营和当期生产订单而变化的。无论是人浮于事还是事浮于人,都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结果。当前许多企业老板比较烦恼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普通和技能性员工难招到,有事没人做;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内部管理人员人浮于事现象或缺少称职的管理人员。
在分析出当期人力过剩或人力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之后,应该更关注如何合理配置人力供给与需求。通常情况下,在人员短缺时,可考虑:
首先,应当考虑在企业内部调节,因为此方法不仅风险小、成本低,而且还可以使员工感到有盼头、
有机会,不过也要及时补充空缺。
其次,可考虑外部补充、招聘、借调、实行任务转包等措施,在人员富余时,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妥善安置,例如可通过内部转岗训练、缩短
工作时间、遣散
临时用工、对外承包劳务、实行
弹性工作制等。
人员与事的结构是指事情总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特点的事,选拔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去完成。企业内定岗定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各类人员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上,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因此,按照企业现有人员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类,考察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并列出矩阵表,从中可以分析组织架构内现有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如通过纵横向分析(列出各职位对岗位的人数),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实际
使用率和寻找出造成实际上浪费的可能性。
根据人力资源矩阵可分析企业有多少名
熟练工在做非熟练工工作,有多少技工在做熟练工工作;
工程技术人员中,多少人在做熟练工种,多少人在做技工的工作;还有多少名
专业管理人员处于半工作或不饱满状态。从而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调节,避免再出现从直接到间接的人力成本浪费。
人员与事质量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
能力水平的关系。事有难易、繁简之分,人有能力高低之分.应根据每种事的特点、难易和繁简程度,及其对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选拔具确相应能力水平的人去承担。这是因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是由个体人力和能力组成的,而各个人员的能力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
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根据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差异安排在相应能级层次的岗位上,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与事的质量不符主要有两种情况。第—种是现有
人员素质低于现任岗位的要求;第二是现有人员素质高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对于前者,可考虑采用技能性培训或转岗等方法来调节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对于后者,就应考虑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岗位担任工作,以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据伯特咨询2004年所做的一些调查显示,近年来许多企业
人员招聘上普遍存在着“
人才高消费”的倾向,即在招聘、选拔和晋升人员时,过分追求学历条件,尽管这样做会使得企业整体
文化素质上有所提高,但能够做到“量才”与“适用”,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根本所在:更何况过分追求人才的“
高消费”,其负面效应也就不可避免:
—是高才低用的浪费;
二是文凭低、实用性强的人才被扼杀;
三是“高不成”与“低不就”会增加人力成本;
四是还有可能造成内部人员之间的负面和不安稳等。
可见,只有适才适用和找到动态的衡量,才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略。
人员与事的关系还体现在事的数量是否与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使人力资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这是因为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前后焊接的
有机整体,每个部门的人员配置都应与其所承担的工作量相适应,使得工作
负荷量与人力资源身心承受能力相适应。
比如,员工的
劳动强度要适度,
脑力劳动也要适度,工作时间也要适度,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既如何合理形成一种压力与动力,又要保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保持和改善
心理状态。
在实际操作方面,若工作负荷过重应减轻工作负担或新设一个岗位来分担原岗位的工作;若工作负荷量不够,则应考虑合并相应岗位或增加该岗位
工作内容。无论是工作负荷过重,还是工作负符过轻,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人员使用效果分析
人员与事的配置分析最终还要看对在岗位上的员工的使用情况,这是动态衡量人与事关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人员使用效果经常用态度为基础,绩效的好坏与自身能力的强弱做比较。
在
工作绩效与能力的校对方面,可根据实际的资料(绩效的好坏以及能力的高低),将人员使用效果(
基本分析)为四个区间:
区间A:为能力高,绩效好的情况;
区间B:为绩效好,但能力低的情况;
区间C:为能力高,但绩效差的情况;
区间D为能力低,绩效差的情况。
在实操方面,应针对上述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改善方法。
首先,区间A的员工,是价值最高的员工,单位要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其次,区间B的员工,应在鼓励他们保持原有的工作热情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其向区间A靠近;
再次,区间C的员工,应找影响绩效的因素,努力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绩效;
最后,区间D的员工,应该关注他们是否还有可能改善岗位实绩的可能,或通过培圳与评鉴重新调整岗位。
进行定岗定编状况分析,是基于内部人员配置为
着陆点。然而,在内部配置、调节都难满足企业当前的实际需要时,就要进行
外部招聘。可以说,外部招聘工作的关键在于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这种匹配正是要求将应聘者个人特征与工作岗位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即时能上岗”的
硬道理,这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所期望的结果。
工作流程
战略目标明确后,并不意味着定岗定编就可以自动进行了。定岗定编的具体设计,还需要先理顺工作流程。前面我们说到了“人、岗、事”之间的匹配,其中“事”是基础。但做同样的“事”采用的流程可以是很多的。不同的工作流程必然带来岗位设置的不同。优化的流程可以给出最有效的岗位设置,而陈旧的流程很容易造成岗位工作的低效率。因此,定岗定编必然涉及的一项前提性工作就是“流程优化”。
一提到流程优化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其实流程只不过是完成任务目标的方法和过程,它根据目标的繁简程度可采用的优化方法和程度也可以不同。涉及企业总体变化的流程重整是一种优化,局部流程的小改小革也是一种优化。只要新的流程能够使输入大于输出、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它就是一个优化的流程。我们把优化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找出来,设置成岗位,赋予其职责,并根据该环节的工作量配置相应的员工数,定岗定编就能够做到是科学合理的。
企业的岗位数量有很多,特别是生产(或服务)流程复杂的大企业更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些岗位中,最重要的是直接从事经营的岗位,它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部分,定岗定编应该首先把这些核心岗位搞清楚。
企业内各种岗位是具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定岗定编应把握这些基本的比例关系。一是直接与非直接经营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直接与非直接经营部门内部各种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三是
管理岗位与全部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非直接经营岗位的确定虽然要依据其各自优化的
工作流程,但也必须考虑它们与直接经营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是众多的企业在长期的
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大家工作流程不断优化的积累。有些
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经常对各行业的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并
公开发布,其中包括企业岗位情况的统计。
岗位设置的常用形式
定岗定编中的“定岗”也即是岗位设置工作,在具体设计中可用的形式有很多,归结起来常用的有三种:基于任务的岗位设置、基于能力的岗位设置和基于团队的岗位设置。
(1)基于任务的岗位设置
即是将明确的任务目标按照工作流程的特点层层分解,并用一定形式的岗位进行落实。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岗位的工作目标和职责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到岗者经过简单培训即可开始工作。同时,它也便于管理者实施监督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有很高的效率。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内部的
岗位管理主要是采用等级多而细的
职等结构,员工只要在本岗位上做到一定的年限而不出大错就能被提级加薪。但这种岗位设置的缺点是只考虑任务的要求而往往忽视在岗者个人的特点,员工个人往往成为岗位的附庸。这种形式在机器化大
工业时代显得十分突出:
操作工在长长的流水线旁日复一日不停地重复同一种动作,时间一长,员工的积极性往往会一落千丈。此外,由于任务目标是可以量化的,所以这种岗位设置的具体编制也可以用人均
劳动生产率(或人均利润)等
量化指标具体地计算出来。
(2)基于能力的岗位设置
基于能力的岗位设置是将明确的工作目标按照工作流程的特点层层分解到岗位。但区别在于岗位的任务种类是复合型的,职责也比较宽泛,相应的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也要求要全面一些。这种设置的好处是岗位的工作目标和职责边界比较模糊,使员工不会拘泥于某个岗位设定的职责范围内,从而有发挥个人特长的余地,进而使企业具有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常常采用的是“宽带”管理,即各岗位之间的等级越来越宽泛。
许多美国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只有6个等级,各等级内的各岗位其职责分工没有明确的界限,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企业内部各岗位所承担的具体任务。由于员工个人的表现难以像基于任务的岗位设置那样简单明了,所以这种形式会要求赋予直接管理者更大的责任,由直接管理者对下属进行决断、监督和评估。但另一方面,它的缺点也会因为员工的灵活性加大而带来
工作成果的
不确定性上升。同时,由于对员工的能力要求高,
劳动力成本和培训费用也会相应增加。这种形式在
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时代很显著:许多第三产业的行业是高度依赖于人的。在这些行业中,员工的能力和
工作积极性对
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金融、保险、咨询服务、超市零售等等。因为在这种服务性的行业中,具体岗位所承担的任务在许多情况下是要求完成一个过程、是难以量化的,所以这种岗位设置形式往往不规定一个具体的编制数,而是用一定的人力
成本预算来进行控制。
(3)基于团队的岗位设置
则是一种更加市场化、客户化的设置形式。它采用以为客户提供总体
附加值(总体解决方案)为中心,把企业内部相关的各个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团队进行工作。它的最大特点是能迅速回应客户、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同时,又能克服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
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毛病。对在岗者来说,在一个由各种技能、各个层次的人组合起来的团队中工作,不仅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而且可以从中相互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也能经常保持良好的
精神状态。显然,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岗位设置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对企业内部的管理、
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容易出现打乱仗。它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更多的是在那些“项目型”的公司中应用,如软件设计、
系统集成、咨询服务、
中介服务、项目设计、
工程施工等等。这种岗位设置形式的人员确定往往也是采用根据客户要求特点进行组合的方式。在
人力成本方面也往往采用
预算控制法。
岗位原则
1. 岗位设置的数目应符合最低数量原则(基层职位通常为“双数”)
2. 所有岗位要求实现最有效的配合原则
3. 每个岗位能否在
企业组织中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原则
5. 岗位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科学和系统化原则
许多企业的困惑是各部门都喊人少,结果造成人员总数越来越多,
人力成本不断加大,但企业的效率却没有提高。因此,企业希望找到一种办法来有效地控制员工总数。企业往往是将这个任务交给
人力资源部去负责。这种只靠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单方面控制,而其他部门缺乏自我约束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
最后,定岗定编的硬约束是人力成本投入。企业的
人力成本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岗位和人数的有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本投入获得任务目标、工作岗位和员工人数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
实施意义
定岗的过程就是岗位设计的过程。
岗位设计也称为
工作设计,是指根据组织业务目标的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在组织中与其他岗位的关系的过程。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向其成员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
岗位设计是通过满足员工与工作有关的需求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
管理方法,因此,工作设计是否得当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都有
重大影响。
岗位设计把整个
业务战略和业务
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层次。如果在系统或流程的变革中没有对岗位进行相应的改变,这种变革注定不会成功。
岗位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决心去排除干扰、坚决实施,将难以成功。
定岗定编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企业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预测,以便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其业务目标。由于人的
主观能动性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任何时候,定岗定编都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只可能是一种参考。
其次,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其各种条件变化越来越快,在某一时间段上做出的定岗定编只可能在本时间段内有意义。一旦某些因素产生新的变化,它必须跟着进行再调整。
许多企业的困惑是各部门都喊人少,结果人员越来越多,但企业的效率却没有真正提高。因此,企业希望找到一种办法来控制这些部门的人数。
工具模板
定岗定编是企业所有部门的事,而不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因此,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大家在人员方面都能进行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的机制,而不是一套硬性的定岗定编的规定。
根据和国际相关的研究单位研究发现,企业的定岗定编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模式,它需要结合企业的
竞争优势和
业务模式来确定。并受到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技术的
先进性,成本的降低以及竞争,其中,引入
先进技术影响企业内部的运营/工作/
管理流程的变化,进而影响组织内部
岗位设计。成本的降低是由于企业面临竞争压力而带来的,企业需要在现有
工作模式和工作量基础上尽量减少雇用人员的数量以实现
运营成本的降低,因此
人员编制数量越少,对企业的财务贡献越大,这里就形成
岗位编制设计的需要。
在实践中,定岗定编设计却不是一帆风顺,多数企业定岗定编还是依靠拍脑瓜和经验感觉获得,缺乏理性的依据和提炼。
定岗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
运作效率最大化,定编设计的目标是实现
人工成本最低化为了实现这这个目标,企业分别要做两个系列的
量化分析工作。在岗位设计方面需要进行工作流程/价值链的分析、
工作路径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以及
服务效率的分析。在编制设计方面进行工作角色的分析,实际工作时间的分析(例如实际完成
任务时间和准备时间)、任职者
能力分析、工作量等分析工作。这些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可以提出一个对现阶段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定岗定编计划,其中包含一系列测算公式,以利于企业随着任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人数和岗位。
实施步骤
(一)公布职位。按照
职位分类要求修订
职位说明书,公布内设机构、编制、各具体职位及职位
任职条件。
(二)公开报名。符合定岗
基本条件的人员,根据各职位的任职条件要求,自行申请拟任职的职位。
(三)
资格审查。各单位依据定岗人员基本条件对公开报名人员进行资格条件审查。
(四)考核考试。各单位可采取述职、答辩、
情景模拟等
测试方法,对拟定岗人员履行职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
(五)民主测评。各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对拟定岗人员进行民意测验,听取群众意见。
(六)决定任命。发放聘任书,并签订岗位责任书和
劳动合同。
影响要素
影响企业定岗定编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不同的
竞争战略,需要设计不同的
业务组合方式,并配置相应的资源,如
组织协调权利、
人员配置等,
联通以前曾实施的大运维
管理模式就赋予了运维部门较大的协调权利,而目联通侧重与
移动业务的
战略目标也给予移动相关部门以相当的支持。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支持,如部门职能的设计,管理的幅度,权利的架构等等,联通是通信运营商中第一个设立
大客户部门的,这种设置的目的即为了集中力量抢夺高端用户。
业务流程包括技术流程,业务流程,监控流程等等,流程的设计与企业整体
运行效率,与企业的定岗定编具有较大的关联,
工作流程的科学合理,避免
因人设岗现象。
4.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借助
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企业所需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和传输,并以此支持企业的各项
经营活动,如决策、评估、控制、交流甚至交易等等,公司信息系统的完善,将对公司业务的规范与人员的精简起到很大的作用。
流程方法
岗位设置的分析流程与方法是从定性判定:部门
职能分解---岗位设置依据与目的---岗位与部门职能的匹配;到定量判定:岗位结构、工作量、工作强度等
合理性分析;岗位设置的
原则性要求以及
风险控制、人员激励等特殊性要求;考虑岗位与流程的匹配、与人员的匹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