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
中国大陆摄制的大型纪录片
本片由中央新影集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岁月留声》是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关乎声音、关乎唱片、关乎与唱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群人的故事的纪录片,也是一部贯穿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和歌曲现场演绎的音乐纪实片。2009年,300多位业界精英走入大型音乐纪实片《岁月留声》的录制现场,倾情讲述唱片背后的故事,120多首60年来流传甚广,传唱久远的经典作品的现场演绎为本片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秉性和风格,提供了语言与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历史,塑造了时代前进、历史变迁的每一次节拍,记录了民族复兴、中国崛起的每一次心跳。
创作背景
人们总说,历史是被影像定格的,当我们试图通过黑白胶片找寻历史的痕迹时,才发现,早在影像记录历史之前,唱片就以它独有的方式铭刻了时代的气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永泰为京剧大师谭鑫培拍摄《定军山》的头一年, 另一位著名京剧大师孙菊仙在上海灌录唱片,这张录制于1904年的唱片成为今天我们能够听到的最早的历史。
唱片作为一种声音载体,其记录的内容不仅仅是歌曲乐曲,还包括戏剧、曲艺、甚至包括伟人讲话录音,这些内容都是一个时代的侧影;而唱片业又是一个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的产业,从粗纹唱片密纹唱片,从薄膜唱片到卡式磁带,从激光唱片到数字时代,其介质变化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技术的进步。所以梳理新中国六十年的唱片史,就是在回望六十年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分集简介
开篇 (第一集) 岁月留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两天后,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大中华唱片厂。第一批节目于1949 年6 月3 日开始录音,通过唱片在电台播出。可以说上海是中国唱片业的基地。为何说《解放区的天》是新中国的第一张唱片?当年为何选择这首歌呢?从中国早期的唱片到磁带再到CD唱片,又是谁率先录制了第一张?录制的又是什么内容?唱片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面,对我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何说唱片既是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见证?刘兰芳德德玛阎维文李光羲哈辉甲丁谭晶等艺术家和唱片有着哪些生动的故事?
第二集 1950 《白毛女》与民族歌剧
在2009年的金秋十月,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人物,85岁的王昆在北京再次唱起那首经典的《北风吹》,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她的风采。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根据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歌剧《白毛女》是如何确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的主题的呢?前后版本之间有哪些重要的改动?这样一出戏竟然和根据地以及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王昆、郭兰英,从歌剧到芭蕾舞剧,从国内到海外,几代不同演员为这出戏付出了心血。
第三集 1951 歌唱祖国
在新中国历史的各大重要场合中,我们总能听到《歌唱祖国》那熟悉的旋律。它几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与凝聚力。这首诞生于59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歌曲,在最初的创作过程中,却是经历了各种困难,甚至险些夭折。在歌曲从创作到推出的两年多中,词曲作者王莘,始终怀抱坚定的信念与对音乐的热爱,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这首歌曲在最终全国得以传唱,并从此成为华人音乐史上的一首经典名作。
第四集 1952 志愿军之歌
1950年,我国数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中跨过鸭绿江。这首歌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首歌词出自谁手。40年后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终于见面。本集集中围绕《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创作故事,讲述了在战争环境下,歌声在阵地宣传中的作用。《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等这些与 “抗美援朝战争”、与志愿军相关的歌曲,带我们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回首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第五集 1953 西部歌王-王洛宾
在王洛宾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不经意留下的一首经典的作品,那么这首歌究竟是如何创作的呢?王洛宾在西部几十年到底有哪些离奇的经历呢?王洛宾一生坐过20年的监狱,时断时续,但是他从未停止过创作和整理西部民歌。他像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一个流浪的音乐家,行走在祖国的西部,去发现散落在民间的优美旋律、去汲取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
第六集 1954 京剧唱片与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从1920年到1936年间,一共录制了18批唱片。 梅兰芳主要用唱片来推广他在这些戏里的新唱段。梅兰芳在剧目、唱段的选择上往往能体现出他的艺术观和演剧思想。1955年是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舞台生活五十年,中国唱片社专门出了一批京剧节目的唱片,代表性的唱段是哪些呢? 在1949年前,大约就有170多位京剧名家名角演唱的1500余个唱段被灌制成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唱片社又先后录制了400多位京剧各种流派著名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唱的唱片。京剧、京剧名家和唱片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七集1955 《天仙配》与地方戏曲唱片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1955年上映后, 据1958年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在此之前,黄梅戏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调。为什么《天仙配》这样一个神话题材的剧目会在当年热火朝天进行新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呢?现在,人们一谈起黄梅戏,就会想到严凤英,一谈起黄梅戏的发展,都说是严凤英奠定了黄梅戏的基础,那么,严凤英到底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做了哪些贡献呢?1955年1月1日 人民唱片厂改名为中国唱片厂后,非常重视地方戏曲唱片的出版,评剧《刘巧儿》、豫剧《花木兰》、越剧《红楼梦》都出版了唱片,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
第八集 195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中,来自大草原的声音以其别具一格的感染力得到许多音乐人及唱片从业者的青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音乐人不断挖掘着来自草原的声音,而歌曲的编排、配器和传播方式却不断跟随时代发生着变化。本集从一首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开始,讲述创作者美丽其格与演唱者吴雁泽与这首歌的故事,介绍并展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充满浓郁草原风格的音乐作品,传递草原音乐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九集 1957 曲艺唱片与侯宝林的相声
到新中国成立时为止,约有30个曲种、180多位演员灌制了近600段唱片。新中国成立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曲艺演员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更多的曲种和名家的精彩演出被录制成唱片,雷蕾将讲述骆玉笙当年录制《四世同堂》主题歌的时候大家是怎样由不信任到热泪盈眶其中感人的过程。在本集中还有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还原他当年在北京天桥“摆地摊”说单口相声的情景的。本期节目介绍侯宝林是以新相声而成名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新相声,南开大学教授薛宝锟是研究侯宝林的专家,他从理论上总结了侯宝林的新相声,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经常给毛泽东等领导人演出,那他的心态是怎样的?
第十集 1958 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由著名曲作家冼星海与著名诗人光未然所创作的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作品,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成为战争年代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从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一直流传至今,称得上是我国合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随着1958年中国唱片社的成立,《黄河大合唱》被录制为唱片发行,与一批同时期革命电影歌曲唱片一起,为人们记录下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第十一集 1959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半个世纪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半个世纪以来,这部用西洋管弦乐器搭配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演奏的乐曲经历了众多中外艺术家无数次的演绎,他们录制的不同版本的唱片也创造了中国乐曲类唱片的出版纪录。正是这美好的音乐,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传向了世界,也让中国人第一次听懂了西洋乐器演奏的音乐。本片将带我们回到当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听听它的创作者们回忆当年的那次无法复制的合奏。
第十二集 1960 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
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六场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题歌,歌剧以洪湖地区革命斗争事迹为背景,主人公韩英则是以贺龙元帅的姐姐贺英为原型塑造的,贺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怎样才能塑造好这个革命女英雄的形象?扮演者王玉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1959年10月,歌剧《洪湖赤卫队》进京演出,并一炮而红。1960年1月5日,歌剧《洪湖赤卫队》第100场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贺龙元帅也专门为《洪湖赤卫队》剧组举办了庆功宴,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近年来,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歌剧,不仅仅只是国内的戏剧舞台上上演,还演到了音乐之乡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第十三集 1961 雷振邦与他的电影音乐
山歌好比春江水》《怀念战友》《蝴蝶泉边》这些熟悉的电影音乐,影响了几代人并被传唱至今。而这些优美经典的旋律,全部都出自于同一位电影音乐大师之手——雷振邦。他将创作植根于民族,多次亲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在他的一生中,共为31部故事片,17部纪录片创作歌曲百余首,这些歌曲大都被灌制成唱片,传入了千家万户,承载着电影主人公以及音乐创作者本身对于生活的感悟与热爱,化身为旋律,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证。
第十四集 1962 我为祖国献石油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红火火的建设大潮中,石油开发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一批以歌颂石油工人为主题的歌曲应运而生,一首《克拉玛依之歌》让无数热血青年奔赴边疆,投入祖国建设大业;《我为祖国献石油》更是成为了石油人铿锵有力的口号。本集通过讲述词曲作者吕远创作《克拉玛依之歌》的故事和刘秉义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故事,重温那个年代的建设者之歌。
第十五集 1963 学习雷锋好榜样
1963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应运而生,在那个广播电台教唱的年代,这首歌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唱开来。与此同时,歌颂雷锋的影片、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出来。一首歌、一部电影、一篇长诗影响了一代人。在2009年的《复兴之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被重新演绎,早已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雷锋精神”,在今天依然延续着。
第十六集 1964 听得见风景的民歌《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用它的旋律和歌词带我们走进了一片陌生的土地,让我们知晓了一个兄弟民族。不管这个民族的历史有多凄惨,也不管这个民族的过去有多贫苦,至少《乌苏里船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赫哲人民荡漾着幸福的生活景象。一首成功的歌曲,必定是在红极一时之后长久不衰,这样的音乐林林总总,但似乎又有些共通。有些歌曲触动了你的感情,有些歌曲成为了你的宣泄,有些歌曲则听到了如画般的风景…
第十七集 1965年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多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哼上一首《东方红》中的歌曲,《情深谊长》、《南泥湾》、《游击队之歌》……大街小巷时常传出这些人们熟悉的歌声。1965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出版的黑胶唱片用声音的方式记录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的盛况。本集中《东方红》大歌舞的组织者、歌唱家和中国唱片社的音乐编辑带您一同回顾《东方红》的诞生过程。
第十八集 1966 红色经典 《红色娘子军
上世纪60年代,电影《红色娘子军》家喻户晓,其中的插曲《娘子军连歌》也广为流传。在新中国文化事业正欲复苏的年代,一个将《红色娘子军》改变成芭蕾舞剧的大胆想法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孕育而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剧中的乐曲从此成了经久不衰的佳作。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出过程中,新中国的唱片事业也一度起起落落,从当年出版的唱片中,我们也得以定格了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
第十九集 1967 《长征组歌》
1965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战友歌舞团决定根据肖华创作的名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十二首组诗创作排演的一部名为《长征组歌》的大合唱。在经历了三个月辛苦紧张的排练后,一台样式新颖,舞台华丽的大合唱套曲应运而生。全曲共分为《告别》《遵义会议放光辉》《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10曲,40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精品,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第二十集 1968 北京的金山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少数民族人民娓娓道来的情感,在艺术家们的笔下汇聚成一曲曲悠长的少数民族颂歌,这些歌曲艺术化地抒发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感诉求,那是少数民族艺术家们对新时代发自心底的歌唱,更是各族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朴素情感和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2008年,韩红在北京重新演绎了母亲当年唱过的那首《北京的金山上》,这跨越40余年的歌唱,震颤着两代人的心扉。
第二十一集 1969 伟人情怀与《蝶恋花﹒答李淑一》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量的毛主席诗词、语录被谱成歌曲。《沁园春·雪》等被录制成唱片,成为广播电台反复播出的节目。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写的歌曲有好几种,但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是余红仙演唱的评弹版本。奇怪的是,为这首评弹谱曲的23岁的演员赵开生却并不识谱,那他是怎样把 这首曲子谱出来的呢?赵开生创作的年代正是1958年上海市大跃进的年代。陈云和周恩来听了都有哪些反应呢?李淑一说毛泽东生前也非常喜爱这首评弹,那她是怎么知道的呢?
第二十二集 1970 岁月交响
在世界交响乐舞台上,中国交响乐是其中一支年轻的力量,作为一种从西方传入的演奏形式,它在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民族化道路,本集介绍了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音乐家吕其明的个人经历和他创作《红旗颂》的故事;以及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殷承宗等中国钢琴家为了谋求钢琴的生存空间,努力寻求西洋乐器发展道路,创作出钢琴伴奏版《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故事,记载了中国音乐家在交响乐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坚持。
第二十三集 1971 《沙家浜》与样板戏
一个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文艺女兵,却在现代京剧《沙家浜》扮演阿庆嫂,她是谁呢?张君秋赵燕侠刘秀荣都演过阿庆嫂,为何拍电影时江青却不让他们演呢?北京京剧团移植沪剧《芦荡火种》,在剧本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毛泽东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还对剧本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1970年,《沙家浜》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演阿庆嫂的演员又换成了唱昆曲的洪雪飞, 洪雪飞说她是打鸭子上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戏的创作凝结了许许多多艺术家的心血,体现了他们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也融入了特定时代人们在精神上的纯粹和理想。
第二十四集 1972 点亮童年的那些歌声
1970年,一位名叫金月苓的上海普通女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创作了一首名为《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儿童歌曲,而在此之前她却还未到过首都北京的天安门。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她所创作的这首歌曲竟从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歌曲更是成为了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儿时记忆。而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有很多像《我爱北京天门》一样儿童歌谣的出现,点亮了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第二十五集 1973 《北京颂歌
在那八个样板戏统领了中国人全部文化生活的时代,《北京颂歌》的产生无疑是带着勇气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优美抒情的旋律给当时处于艰难环境下的人们很多的信心和力量。本集中《北京颂歌》的词作者动情讲述了歌曲的创作过程。歌唱家李双江为寻找演唱灵感,三去天安门看日出的诙谐经历,让人们感受到歌唱家的精益求精。但是这首饱含深情的《北京颂歌》对歌唱家李光羲来说,已经不止是一首歌曲,更是他命运的转折。
第二十六集 1974 陕北民歌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作为黄土高原这个特定地域内民族文化的印记,各种各样的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东方红》、《翻身道情》等陕北民歌当年的影响很大。那这革命民歌从哪儿来?中央红军来到陕北以后,陕甘宁地区的民歌也因此增添了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鲜活的艺术素材,一批革命民歌创作出来。文革开始后的几年里面,全国人民只有一些样板戏可以听,商店里面能够买到的也只是这些唱片,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1971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陕北革命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全国人民听了为之一振。在样板戏的时代,为何这样的一首歌曲会赢得大家的喜爱呢?
第二十七集 1975 点亮童年的那些歌声
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筹拍电影《闪闪的红星》时。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的年轻作曲付庚辰便接到了为该片创作音乐的任务。不久,影片《闪闪的红星》上映后,人们在记住了剧中坚韧勇敢,可爱可亲的革命小战士潘冬子的同时,影片中的三首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在本片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的付庚辰再次讲起了他在创作这三首歌曲时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以及演唱者与这些歌曲的故事。
第二十八集 1976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197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注定是一个充满悲痛的年份,共和国的几位开创者,分别在同一年先后逝世,此后又遇到了罕见的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此时此刻都陷入到沉痛的吊唁之中。这时由付林作词、王锡仁作曲的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一经播出,逐渐把人们从伤感中带了出来。时隔15年之后,1991年12月16日,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编录出版了《红太阳——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其中收录了15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被选为专辑的主打曲目。
第二十九集 1977 粉碎“四人帮”与《祝酒歌
在庆祝“四人帮”垮台的喜庆日子里,人们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举杯庆祝。《祝酒歌》应运而生。但是在当年,这首本应广受欢迎的歌曲在演出中却迟迟没有出现,人们在广播中也很少听到,原来在审查中它遭到了莫名的非议。这首歌能够传遍大江南北要归功于歌唱家李光羲的大胆地争取。1977年在十年浩劫中被封禁的文艺作品开始重见天日,《祖国一片新面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一些优秀的歌曲唱片得以再版,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第三十集 1978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1978年作曲家吕远唐诃怀着忐忑的心情为电影《甜蜜的事业》创作了一首“爱情歌曲”,为了更加贴合电影要表现的情绪,这首插曲大胆地采用了当时鲜有的电声伴奏,对于演唱者于淑珍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1978年的中国,人们禁锢多年的思想逐渐解放,这首歌和随之出现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给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人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用不同形式的歌声抒发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十一集 1979 内地通俗歌曲的开山《乡恋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然而谁也没有料想到,这部电视片的片尾曲《乡恋》竟然随后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一场轩然大波。这首带有西方探戈音调的曲子和非传统的唱法,让演唱者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的邓丽君”。以《乡恋》为代表的众多抒情性歌曲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之门,李谷一、朱明瑛苏小明等人就此成了大陆第一批流行歌星。
第三十二集 1980 《军港之夜》和抒情军旅歌曲
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为了复刊造势举办的“新星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歌唱演员苏小明的一曲《军港之夜》深受大家喜爱。苏小明在观众持续不断的喝彩声中,返场6次。随后,这首歌曲便风靡军营内外。不同于以往的军歌,这首歌曲因为没有铿锵的旋律,没有激昂的口号,而一度被批评和排斥。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军旅歌曲的风格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平环境下,军旅歌曲越来越关注战士的情感需求。《我爱祖国的蓝天》、《小白杨》等军歌就反应了战士们的心声,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三十三集 1981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一场发轫于农村的经济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农村处处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在这时,一首首歌颂祖国和新生活的歌曲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经历了文革十年的蹉跎,人们把对新生活的热情和期待,凝结在一首首歌曲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诞生在那段岁月里,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盒式录音带的普及为这首歌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传唱至今,这首歌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第三十四集 1982 《海外游子与我的中国心》
1982年,日本外务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史实,这激起了一向为人豪爽坦荡的香港著名音乐人的愤慨,于是他挥笔写出了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由于这首歌曲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香港主流流行歌手的青睐,于是黄沾只好找来了一位以唱歌为副业的手表厂的工人张明敏来进行了歌曲的录制,但这首歌曲的出现在当时的香港却没得到大的社会反响。不久后,正在筹备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袁德旺来到深圳“寻歌”,巧合地在车上听到了这首歌曲,于是,他很快拿着这首歌回到了北京,并给上级打去了报告,希望能请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来京演出,于是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一身洋装打扮的张明敏口中道出了这首热血沸腾的《我的中国心》。
第三十五集 1983 永恒的传奇邓丽君
回溯华语流行乐坛的历史,有个人的名字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这个人就是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如今,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还会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的曾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邓丽君的歌曲便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所有人的心里,她已成为了华语乐坛上一个永恒的传奇。本片通过展现邓丽君音乐轨迹的方式重温了她如烟花般璀璨而又短暂的一生。
第三十六集 1984 沉睡千年的古音编钟
1978年的春夏之交,武汉军区的工人为了扩建营房开山炸石,不曾想,在轰鸣的炸药声中,一座巨型古墓被发掘出来。这座墓穴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便是发现了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整套编钟,它就是后来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的曾侯乙编钟。当整套编钟经过重重考验,再次站立在人们面前时,一连串的疑问便应运而生。这座墓穴的主人究竟是什么来头?深埋地下千年的编钟如何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它又是否能够再次发出声响。
第三十七集 1985 《回娘家》与翻唱热潮
1985年,一首《回娘家》在当年的春节晚会上大放异彩,这首充满浓郁民间风情的歌曲,却是出自港台音乐人之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以广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了对外交流的速度,一批以邓丽君刘文正为代表的港台歌手与他们所演绎的歌曲也从这里传入了内地,为当时内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而翻唱港台歌曲,也成为了那个年代音乐产业的一股风潮。《回娘家》、《童年》等一部分翻唱歌曲,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更被传唱至今。
第三十八集 1986 时代的呐喊 《一无所有》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地经济的复苏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些音像舶来品陆续传入内地。在经济文化的前沿城市广州,“扒带子”成了唱片公司最赚钱的经营项目。1986年一场集体演唱会上,20出头的崔健第一次登上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大舞台。一首《一无所有》穿透了所有年轻人的心房,这一夜,人们第一次认识了摇滚乐,也永远记住了当年那个挽着一条裤腿,声音沙哑的年轻人。
第三十九集 1987 让世界充满爱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逐渐打开,港台流行音乐席卷内地,翻唱港台歌曲成为一种潮流,国内的流行歌坛逐渐走入了低潮期,然而1986年的一场百名歌星演唱会却开启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就这场演唱会中诞生了一批像蔡国庆成方圆一样的著名歌手,时隔13年后他们再次讲起了那场演唱会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和发生在演唱会中的一些奇闻奇事。对于《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创作上,词作者陈哲也讲述了当年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这首歌曲对中国乐坛的深远意义。
第四十集 1988 《黄土高坡》与“西北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股势头强劲的“西北风”在内地流行乐坛迅速刮起,掀起了大陆歌坛第一次原创高潮,一批西北风歌手和原创音乐人也从这场原创高潮中涌现,成为后来大陆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本集着重介绍“西北风”的开山之作《信天游》和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黄土高坡》的创作,以及“西北风”时期,在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举办的促进了内地音乐人交流与合作的音乐沙龙,讲述了流行乐坛“西北风”背后的故事。
第四十一集 1989 《弯弯的月亮
1988年,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态势。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广州崭露头角。港台歌曲的正式引进迅速催化了内地流行乐坛的发展,许多新鲜时髦的表现形式大大开阔了内地音乐人的视角,原创流行音乐的创作风潮也在内地刮起。就在西北风盛行的同时,一首风格截然相反的歌曲悄悄流行起来,一下就传唱了二十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也将随着这轮“弯弯的月亮”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美好与希望。
第四十二集 1990 内地体育歌曲第一声《亚洲雄风
一首慷慨激昂的《亚洲雄风》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了1990年北京运动会,在此次亚运会举办的15天里,中国运动员获得全部金牌的3/5,而《亚洲雄风》也响彻在赛场内外,本集着重讲述了《亚洲雄风》词曲作者对于这首歌曲的创作经历,和刘欢韦唯的歌曲录制过程。而另一首出现在亚运会中的亚运宣传曲《同一首歌》,也在时隔10年之后,因为一部电视栏目的播出而被人们所熟知。
第四十三集 1991 好人一生平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门逐渐打开,大批国外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作引进到中国。随着电视机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庭,以四大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被首先搬上荧幕,而在人们谈论这两部电视剧故事情节的同时,作为片中的插曲《葬花吟》和《敢问路在何方》也成为了人们相继传唱的经典曲目。直到1991年《渴望》的热播,不仅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收视率的新高,歌曲《好人一生平安》也受到了人们极大的追捧。
第四十四集 1992 春天的故事
1979年4月底,邓小平提出了在南部沿海城市兴办特区的倡议。深圳等一批经济特区率先迈开了改革开发的步伐。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巡,这时候,一首歌颂改革开放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开始在全国传唱开来,并逐渐成为了歌颂改革开放最为经典的歌曲之一。改革开放的大潮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王佑贵就是其中之一,本集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词曲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歌曲如何逐渐扩大影响,成为颂扬改革开放最有代表性的曲目。
第四十五集 1993 原创经典《涛声依旧
1990年,一个名叫毛宁的黑龙江小伙子心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只身南下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闯荡,并在歌厅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而此时,中国唱片广州公司的戏曲编辑陈小奇谱写的原创歌曲《涛声依旧》已经创作完成,但是经过一个香港歌手的演绎后,这首歌曲并没有得到大的社会反响。一次,陈小奇在歌厅听歌,一个年轻人的歌声飘进了陈小奇的耳朵里,从此毛宁就和《涛声依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当时这首歌曲也只是在广东地区小范围地传唱,直到1993年毛宁带着《涛声依旧》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从此这首歌曲也成为人人喜爱的流行歌曲,毛宁也成为了尽人皆知的歌手。
第四十六集 1994 豪放甜美的《纤夫的爱
1991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一首在湖北地区小有名气的歌曲《纤夫的爱》,而当时卡拉OK的娱乐概念已经传入国内,中国唱片总公司也随即成立了卡拉OK部,并找来了当时有着评剧演唱功底的歌唱演员于文华来进行了歌曲的录制,由于歌曲《纤夫的爱》的前奏部分是由一个男声部分组成,于是这个演唱人选最终就选定为了当时毫无知名度的歌唱演员尹相杰。从此他们的成名曲《纤夫的爱》开始红遍大江南北,尹相杰和于文华这对音乐组合也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
第四十七集 1995 走向世界的“辣妹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多年,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和开放的心态下,内地流行乐坛开始涌现出一批关注民族文化、反映寻常百姓生活的作品。在民歌领域,一首欢快活泼的《辣妹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演唱者宋祖英也凭借这首歌打开了演唱事业新的局面,不断创造着歌唱生涯新的高峰,并于2002年在举办首次海外个人演唱会。如今,海外演唱会开始成为了唱片公司宣传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新的尝试,为更多的中国音乐家登上世界舞台、与国外艺术家交流提供了契机。
第四十八集 1996 天籁之音《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其无与伦比的圣洁与神秘吸引着无数崇拜者前往,1996年一部名为《天路》的电视剧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它的主题曲《青藏高原》在短时间内便迅速获得了大众的关注及喜爱。但不为所知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张千一在此前却从未涉足过西藏这片土地。同时,演绎这首歌的女歌手李娜也是第一次演唱藏族风格歌曲。但就是这样的俩个人,却凭借着对藏族文化的喜爱及向往,为我们合力打造了这一曲天籁之音,成为人们心中对于青藏高原最完美的诠释。
第四十九集 1997 东方之珠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临近,《公元1997》、《香港也是妈妈的孩子》等一大批以回归为主题歌曲都相继推出。在这之中,一首由刘德华那英一起重新翻唱的,由台湾歌手罗大佑在1986年所创作的《东方之珠》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紧跟着香港的回归步伐,澳门也踏上了回归的旅程,一首《七子之歌》也同样唱出了游子归乡的情怀。从1999年12月20日起到今天的十余年中,它也几乎成为了所有与澳门回归有关的活动中永恒的背景音乐。
第五十集 1998 相约九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音乐茶座的出现,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出现了一大批翻唱香港歌曲的流行歌手。内地唱片公司也纷纷引进港台歌手的专辑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随着香港回归日益临近,大批的著名香港音乐人纷纷开拓内地市场,也为大陆音乐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乐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的优秀作品从各种渠道迅速流入大陆,大陆的歌手和音乐人纷纷向香港乐坛学习先进的制作方式和包装模式。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坛天后王菲和内地歌坛天后那英共同演出的一首《相约九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第五十一集 1999 世纪之交的感动旋律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经历了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等令人振奋的事件,而就在去年夏天,无数子弟兵在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面前日夜奋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卫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首歌颂他们的歌曲《为了谁》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本集讲述的是《为了谁》的词曲作者以及演唱者被抗洪战士所打动,继而创作出这首歌的动人故事。其中还包括国庆五十周年焰火晚会中演唱的歌曲《五星红旗》和十年后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歌曲《国家》。
第五十二集 2000 《西部放歌》与西部情怀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很快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正在准备双拥晚会演出的创作团队,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首表现西部大开发的歌曲《西部放歌》,而演唱者选择了出生在新疆的歌手王宏伟。随着新千年时代的来临,数字时代大大影响了唱片产业的发展,唱片公司出版唱片数量的急剧下滑。但是作为歌手来说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仍然是一种坚持。
第五十三集 2001 《一生有你》与校园歌曲
1994年4月,大地公司发行唱片《校园民谣1》,其中《同桌的你》、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一度在全国各地流行音乐排行榜上连续数周位居榜首。老狼高晓松也被人们认为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2001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卢庚戌李健组成了水木年华组合,出版了首张专辑《一生有你》。成为当年的彩铃冠军,在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从此开启了校园民谣的新篇章。
第五十四集 2002 《幸福万年长》与新民歌的流行
2002年,一张名为《幸福万年长》的新民歌专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张专辑中的歌曲听来颇有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情,但似乎又有许多新鲜不同隐于其中。就在人们还在揣测“新民歌”的含义时,专辑的同名主打歌《幸福万年长》就以清新的曲风俘虏了人们的耳朵,,也带动了新民歌流行的一波高峰,同时也推动了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人们惊喜的发现,新一代的民歌歌手们在保留民族精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在向老一代的艺术家们致敬,也在向更多的年轻人传达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十五集 2003 直通心灵的《天路》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一曲为青藏铁路筑路工程特别创作的《天路》打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在此之前,带着词曲作者屈塬印青的一份坚持,已经历了四年的蛰伏;更很少有人会知道,这首歌曲中,承载着演唱者韩红与奶奶间深厚的感情与最后的约定。2006年7月1日9:00,青藏铁路全面通车,这条绵延千里,穿越了世界屋脊的铁路成为连接西藏与内地的桥梁。《天路》这首歌曲也成为青藏铁路列车上每天固定播放的曲目。
第五十六集 2004 刀郎现象和彩铃革命
200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CCTV-MTV音乐盛典颁奖典礼上,根据中国移动统计的彩铃购买次数排名,一个名叫刀郎的歌手以压倒性的胜利获得了“最佳彩铃歌手”奖。作为2004年最具传奇色彩的歌手,刀郎的走红一时引发了网络上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网络歌曲也孕育而生,饱受盗版侵袭的唱片产业再次面临压力。刀郎究竟是如何走红的?网络歌手最初又是如何出现的?走在街上,耳边那些烂熟的旋律不禁让人们产生一丝疑惑,会不会有更多的刀郎杨臣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网络音乐的时代即将来临了吗?
第五十七集 2005 《两只蝴蝶》与数字音乐
2005年,数字音乐在音乐市场中继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家唱片公司见此情况,也看准时机,纷纷通过网络推广自己旗下的歌手与歌曲。数字音乐,已经从2004年的一种流行趋势迅速发展成为了2005年的一种文化现象。此时,一首名为《两只蝴蝶》的歌曲也开始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很多人把它下载为自己的手机彩铃。它曲调简单、朗朗上口,很快在街头巷尾传唱开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原本是一部电视剧的插曲。
第五十八集 2006 新时期民族歌剧与《木兰诗篇
上个世纪90年代,歌剧的创作和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而改编自电影的歌剧《党的女儿》的出现,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歌剧的热爱。进入21世纪后,歌剧这个以歌唱为主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特殊载体,继续履行它的历史使命。 2003年,关峡了经过一年的潜心创作,对《木兰诗篇》的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对原有的情节、人物和结构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并成功的将《木兰诗篇》推向了国际舞台。
第五十九集 2007 敲开世界音乐之门的《阿姐鼓
1995年,一张名为《阿姐鼓》的中文专辑在全球56个国家同步出版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在国内及世界唱片业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它以原生态的音乐元素及演唱者朴实无华的演唱方式,迅速虏获了世界上众多听众的耳朵。《阿姐鼓》的成功在世界乐坛引起了一片哗然,也让曲作者何训田与演唱者朱哲琴,两个原本对公众来说陌生的名字,从此享誉国际,也为中国音乐,敲开了通往世界的音乐之门。
第六十集 2008 我和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题曲《我和你》响彻北京城的上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优美歌曲的首唱并不是刘欢沙拉布莱曼。在奥运征歌的过程中,上万份作品参与了评选。《we are ready》、《北京欢迎你》这些传唱度甚高的歌曲却都没能被选为主题曲。《我和你》的创作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在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盗版早已不再是迷你。低迷已久的唱片产业是否还能摆脱困境?中国音乐产片市场的前景又将是什么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7:47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