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
清代官职名
陕甘总督,清代官职,正式官衔为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其职责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陕西甘肃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正二品衔。
职责
陕甘总督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的地方最高官员之一,与新疆密切相关。在清政府推进新疆统一大业时,陕甘总督主要负责军队粮草与交通建设。新疆统一后,陕甘总督在乾隆帝的谕令下直接参与新疆治理,主要体现在经济开发、平定叛乱、管理乌鲁木齐以东地区。晚清时期,新疆建省,隶属陕甘总督管辖,陕甘总督对新疆治理程度进一步深化,管理范围也从原来的东疆地区扩展到新疆全境。其与新疆治理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
(一)管理新疆东部屯垦。在平叛过程中,陕甘总督主要负责后勤补给和兵饷运输。其后,为减少从内地运输粮食的困难,陕甘总督黄廷桂首先在哈密和巴里坤开展兵屯,并取得良好成效。随着清军平叛节节胜利,乾隆帝开始谋划其他地区的屯垦,因此,陕甘总督不仅要筹划乌鲁木齐的屯垦,同时还要负责巴里坤、哈喇沙尔、伊拉里克和吐鲁番地区的屯垦。
(二)制定回疆货币制度。随着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清政府开始酝酿改革回疆货币旧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陕甘总督杨应琚奏呈具体的改革方案,“请定钱法,以便出纳,以垂永久事”。次年(1761年)十一月,杨应琚再次上呈回疆货币改制方案,为新疆币制改革作出了贡献。
(三)管理巴里坤官营牧场。巴里坤是连接新疆与陕甘的结合部,其战略地位需要重视。清政府在巴里坤设立官营牧场,一是满足军事马匹及运输的需要,二是为各处屯垦提供畜力。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陕甘总督杨遇春整顿巴里坤牧场管理制度,提出《变价留牧章程》六条,不过清廷拘泥于“口内成案”,而多予以否定。
二、勘定动乱
针对清政府的新疆戡乱,陕甘总督一直参与其中,其角色从参与平叛逐渐演变为领导平叛,发挥的作用也越加重要。
乾隆年间两次平叛活动,陕甘总督黄廷桂和杨应琚虽均未参与军事行动,却主要承担了军需运输工作,发挥了支援作用。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之乱爆发,道光帝派署理陕甘总督杨遇春“选带精锐将弁,统领大兵,前赴回疆,筹办剿捕事宜”。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南疆动乱,道光帝任命陕甘总督布彦泰为定西将军,赶赴肃州督办平乱军务,这是陕甘总督首次担任平剿大军的主帅。同治年间,日本侵略台湾,海疆安全也面临挑战,清廷任命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并授予调度指挥进兵新疆之全权。
三、政务管理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1755-1759年),陕甘总督一直积极全面参与新疆的善后事宜,但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就开始限制陕甘总督在新疆的权力,首先对管辖范围进行规定,仅限于乌鲁木齐(含该地)以东地区。在钱粮管理上也有限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乾隆帝谕令户部,部分地区的兵饷年终奏销事宜由将军衙门承办,不再由陕甘总督办理。
政务管理的内容在以下事项上也有所体现:新疆设置的同知、通判等官多由陕甘调补,陕甘总督福康安鉴于上述官员前往新疆赴任,路途过于遥远,路费耗资过大,建议政府酌加补贴;福康安还调整了新疆各地的通判、同知等官员任期,对新疆东部地区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还有行省的设立,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清政府正式规定,新疆隶属甘陕总督管辖。
历史沿革
管辖陕西的总督设置,在清朝前期的119年间变化极为频繁。
顺治时期
顺治二年(1645年)始设陕西三边总督,兼辖甘肃(含今宁夏和青海西宁地区),总督衙门西安府南院门。
顺治三年(1646年)又兼辖四川
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为川陕三边总督,仍兼辖甘肃。
顺治十八年(1661年)停辖四川,改为陕西总督,兼辖甘肃。
康熙时期
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山陕总督,辖晋、陕、甘三省,继驻西安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停辖山西,复改陕西总督,仍兼辖甘肃。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兼辎四川,改名川陕甘总督,仍驻西安府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川另置,复改陕西总督,兼辖甘肃。
康熙六十年(1721年),川陕再次合并,改名为川陕总督,继续兼辖甘肃。
雍正时期
雍正元年,授陕甘(川陕)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衔
雍正三年,授予兵部尚书岳钟琪陜甘总督,是为启用汉人担任此职之始。
雍正九年(1731年),四川又另置,再次改名为陕西总督,兼辖甘肃不变。
乾隆时期
乾隆元年(1736年),川陕再次合并,复名川陕总督,继兼辖甘肃。
乾隆十四年(1749年),甘肃另置,川陕总督名称未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川另置,陕甘合并,更名陕甘总督。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移驻兰州府,直到清朝灭亡。
历任总督
陕西三边总督 王文奎 1645.5~1646.1 顺治二年四月至十二月,未到职,孟乔芳
陕西三边总督 孟乔芳 1646.2~1654.2 顺治三年正月至十一年正月,卒
川陕三边总督 金励 1654.2~1656.3 顺治十一年正月至十三年二月,休
川陕三边总督 马之光 1656.4~1657.9 顺治十三年二月至十四年八月,卒
川陕三边总督 李国英 1657.10~1661.10 顺治十四年九月至十八年九月,1661年任四川总督
陕西总督 白如梅1661.10~1666.11 顺治十八年九月至康熙五年十月 罢
山陕总督 卢崇峻 1666.11~1668.1 康熙五年十月至六年十二月 免
山陕总督 莫洛1668.2~1671.1 康熙七年正月至九年十二月 调
山陕总督 罗多 1671.2~1672.4 康熙十年正月至十一年三月,1672年,停辖山西
陕西总督 鄂善 1672.4~1673.10 康熙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九月 调
陕西总督 哈占 1673.10~1683.9 康熙十二年九月至二十二年八月,1680.12改称川陕总督
川陕总督 禧佛 1683.9~1686.10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至二十五年九月,调
川陕总督 图纳 1686.10~1688.3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至二十七年二月,调
川陕总督 葛思泰 1688.3~1692.11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至三十一年十月 病免
川陕总督 佛伦 1692.11~1694.4康熙三十一年十月至三十三年三月,调 川陕总督 吴赫 1694.11~1699.7 康熙三十三年十月至三十八年六月 ,
川陕总督 席尔达 1699.7~1701.11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至四十年十月 调
川陕总督 觉罗华显 1701.11~1704.2 康熙四十年十月至四十三年正月 卒
川陕总督 博霁 1704.2~1708.5康熙四十三年正月至四十七年四月 卒
川陕总督 齐世武 1708.5~1709.8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至四十八年七月
川陕总督 殷泰 1709.8~1713.5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至五十二年四月,病免
川陕总督 鄂海 1713.5~1718.11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至五十七年十月
陕西总督 鄂海 1718.11~1721.6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至六十年五月
川陕总督 年羹尧 1721.11~1725.5 康熙六十年十月至雍正三年四月
川陕总督 岳钟琪 1726.2~1729.5 雍正四年正月至七年四月 调
川陕总督 查郎阿 1729.5~1731.8 雍正七年四月至九年七月 调
陕西总督查郎阿1731.8~1732.8 雍正九年七月至十年七月 调
陕西总督 刘於义 1732.8~1736.1 雍正十年七月至十三年十二月 调
川陕总督 查郎阿1736.2~1738.8 乾隆元年正月至三年七月 调
川陕总督 鄂尔达 1738.8~1740.4 乾隆三年七月至五年三月 免
川陕总督 尹继善 1740.4~1742.10 乾隆五年三月至七年九月
川陕总督 马尔达 1742.10~1743.6 乾隆七年九月至八年五月 代璁
川陕总督 庆复 1743.6~1747.4 乾隆八年五月至十二年三月 免
川陕总督 张广泗 1747.4~1748.10 乾隆十二年三月至十三年九月 革
陕西总督 尹继善 1748.10~1748.12乾隆十三年九月至十一月
陕甘总督 尹继善1748.12~1751.7乾隆十三年十一月至十六年闰五 调
陕甘总督 黄廷桂 1751.7~1753.2 乾隆十六年闰五月至十八年正月 调
陕甘总督 尹继善 1753.2~1753.10 乾隆十八年正月至九月 调
陕甘总督 永常 1753.10~1755.7 乾隆十八年九月至二十年六月 调
陕甘总督 黄廷桂1755.7~1759.2 乾隆二十年六月至二十四年正月 卒
陕甘总督 吴达善 1759.2~1759.8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至七月 卒
川陕总督 开泰 1759.8~1760.12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十一月
陕甘总督 杨应琚(1760年-1766年)
吴达善(1766年-1768年)
明山(1769年-1771年)
吴达善(1771年)
文绶(1771年-1772年)
海明(1772年)勒尔谨(署理,1772年)
勒尔谨(1772年-1776年)毕沅(署理,1776年)
勒尔谨(1776年-1781年)
李侍尧(1781年-1784年)毕沅(署理,1783年)
福康安 (1784年-1788年)庆桂(署理,1785年)永保(署理,1786年)勒保(署理,1787年)
勒保(1788年-1795年)
宜绵(1795年-1796年)陆有仁(暂署,1796年-1797年)英善(代署,1797年)
宜绵(1797年-1799年)恒瑞(署理,1799年)
松筠(1799年-1800年)
长麟(1800年-1801年)
惠龄(1801年-1804年)那彦成(署理,1804年)
倭什布(1804年-1806年)
全保(1806年-1807年)方维甸(署理,1806年)
长龄(1807年-1809年)蔡廷衡(护理,1807年)和宁(署理,1809年)
松筠(1809年)
那彦成(1810年-1813年)
长龄(1813年-1814年)
先福(1814年-1817年)高杞(署理,1814年)和宁(署理,1817年)
长龄(1817年-1822年)朱勋(署理,1821年)
那彦成(1822年-1825年)
长龄(1825年)鄂山(署理,1825年)
杨遇春(署理,1825年-1826年)鄂山(署理,1826年)
杨遇春(1827年-1835年)鄂山(署理,1830年)
瑚松额(1835年-1840年)
讷尔经额(1840年)瑚松额(署理,1840年)
恩特亨额(署理,1840年-1841年)
恩特亨额(1841年-1842年)
富呢扬阿(1842年-1845年)
惠吉(1845年)邓廷桢(署理,1845年)
布彦泰(1845年-1849年)林则徐(署理,1845年)
杨以增(署理,1847年)
琦善(署理,1849年)
琦善(1849年-1851年)萨迎阿(暂署,1851年)
裕泰(1851年)舒兴阿(署理,1851年)
舒兴阿(1851年-1853年)易棠(署理,1853年)
易棠(1854年-1856年)
乐斌(1856年-1860年)常绩(护理,1856年)林扬祖(署理,1859年)林扬祖(二次署,1860年)福济(署理,1860年)
乐斌(1860年-1861年)
麟魁(1862年)沈兆霖(署理,1862年)
熙麟(1862年-1864年)恩麟(护理,1862年)
杨岳斌(1864年-1866年)都兴阿(署理,1864年)恩麟(护理,1864年)
左宗棠(1866年)穆图善(署理,1866年)
穆图善(1867年-1869年)
左宗棠(1869年-1880年)
杨昌濬(1880年-1881年)
曾国荃(1881年)
谭锺麟(1881-1888年)
杨昌濬(1888-1895年)陶模(署理,1895年)
陶模(1896年-1899年)魏光焘(署理,1899年)
魏光焘(1900年)
崧蕃(1900年-1905年)何福堃(护理,1900年。二次护,1901年)李廷箫(代护,1900年)
升允(1905-1909年)
长庚(1909-1911年)
职位类型
清朝总督职位
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陕甘总督
品级设置
总督在清朝为正二品衔,若加兵部尚书衔则为从一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1 21:25
目录
概述
职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