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Yǔ)姓源出有二,一出自
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二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
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
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
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庾姓中最大支派。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尧时
掌庾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尧时有
掌庾大夫,以官命氏”。
庾,是古代一种籴粮的容器,其量纲为一庾等于十六斗(一百公斤),一说为二斗四升(十五公斤),后成为掌管粮仓的官吏之官称。
传说在远古
尧帝时代,有一个名叫安庆公的人就是掌庾大夫,专职掌管粮库出入之籴,史称掌庾公。
在安庆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庾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庾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庾廪,本义就是粮仓,或货物转运过程中的仓库,后成为西周时期的官位,专职掌管粮库、以及重要物资的仓储库。
后世代有个大夫在该官职上有功,被
周王赐予庾氏,其后代亦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庾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庾氏族人在两汉时期形成了
颍川、
新野两大郡望,其中的颍川郡庾氏是当今庾氏中最大的支派。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
卫国神箭手庾公,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庾,字之斯,又字之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一神箭手,曾跟
郑国神箭手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后青出于蓝,百发百中,时称“庾公之斯”。
周桓王姬林二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六年,公元前718年),
郑庄公派著名的神箭将军子濯孺子率军征伐卫国,爆发了著名的“
制北之战”,新即位的
卫宣公姬晋激励国人奋战,结果郑军败北,卫宣公派神箭手庾公之斯去追杀败退的子濯孺子。
子濯孺子当时旧伤复发,无力举弓,坐以待毙。他叹息地说:“今日我伤疾发作,不能拿弓,我死定啦!”随后问自己的侍卫道:“那后面追我的人是谁呀?”
侍卫汗流浃背、惊悸满面地答道:“是卫军大将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却松了一口气说:“我有命啦!”
侍卫擦了把汗,奇怪地问:“庾公之斯,那可是卫国最精于射箭的人啊。将军您说‘我有命啦’,是什么意思呢?”
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人,他的弟子必定也是一位正直的人,因此决不会落井下石的。”
这时,庾公之斯赶到。他见
子濯孺子手中没有任何武器,就问道:“将军,您为什么不拿起弓来呢?”
子濯孺子说:“我的旧伤疾发作,不能掌弓了。”
庾公之斯左右为难,感慨地说:“我是跟老师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老师又是跟您学的射箭,应该说,我是您的徒孙。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艺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追杀您乃是卫君的命令,我却不能不做啊!”
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去箭头,胡乱射出四支箭,然后返回卫国去了。
在姬庾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个姓氏,即庾氏、斯氏、佗氏,皆世代相传。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
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庾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庾过,是春秋时期周惠王之子
王子带后裔的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
王子带,公元前672~前635年,亦称叔带、大叔带、大叔,是周惠王
姬阆之子,
周襄王姬郑的同母弟,食邑于甘邑(今河南洛阳南部,一说今陕西鄠县)。
周惠王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
周惠王二十二年(齐桓公
姜小白三十年,公元前655年),春秋霸主
齐桓公召开了著名的“
首止之会”,鲁釐公姬申、宋桓公子御说、
陈宣公妫杵臼、
卫文公姬毁、
郑文公姬踕、
许僖公姜业、
曹昭公姬班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诸侯们拜见了
周惠王的长子姬郑,目的是通过诸侯尊太子的方式来安定周王室。当时,周惠王极其不满诸侯干政,遂命郑文公背叛
齐桓公,结果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
郑国的一场激烈战争,当然以郑国失败告终。
周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年)冬,周惠王驾崩,姬郑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知道母亲宠爱弟弟
王子带,因此支持王子带的大夫不少,他怕弟弟来争王位,因此密不发丧,仅向齐国告难。于是,齐桓公在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二年,公元前653年)春又召开了“洮之会”,当时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依旧与会。在这次会议上,诸侯将周襄王的王位安定后,才公开为周惠王发丧。
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9年)夏,王子带召集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皆今豫北、晋东南一带)的戎族人以及伊、雒之戎一起兵伐京师,攻入王城洛阳,并焚烧了城东门。
秦穆公嬴任好和晋惠公
姬夷吾当即联合率军出击戎人来救周王室,戎人
败走。次年,
周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败逃到齐国。
周襄王六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齐桓公再次召开诸侯的“咸之会”,会后各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
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姬重耳二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再次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逃到晋国,晋文公出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国。周襄王后赐
王子带谥号为“昭”,故历史上又称其为甘昭公。
王子带的后裔子孙世代皆食采于甘邑,后有
甘成公、
甘桓公、
甘简公、
甘悼公、
甘平公等,皆为周王室卿大夫。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甘简公去世。由于甘简公没有儿子,遂立其弟甘过承袭其位,是为甘悼公。甘悼公准备除去成氏、景氏之族,这两族非常紧张,于是贿赂了执政卿士
刘献公。刘献公在农历10月3日,突然出兵杀了甘悼公,而立甘成公之孙甘鳅为卿士,第二天杀了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
太傅庾过,接着还杀了瑕辛、宫嬖绰、王孙没、
刘州鸠、阴忌、老阳子等一大批大夫,皆为故
王子带的旧臣后裔。
在太傅姬庾过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庾氏,世代相传。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
拓跋部庾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庾氏,原为东晋光禄大夫
庾珉的族人,在十六国时期归附鲜卑
慕容部,后为北魏王统一,归如鲜卑拓跋部,逐渐形成一个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
民族大融合,在其过程中,庾氏部落依然恢复为汉姓庾氏。
南北朝时期,庾氏族人中涌现出了许多名人,例如诏安远将军
庾岳(
庾业延)、建义将军庾真、
巴西太守
庾域、
豫州治中庾稷、
颍川奇士
庾导、
散骑常侍庾荜、衍护军
庾亮、
内史中书监庾冰、
西中郎将庾楷、
吴兴太守
庾恒、
武卫将军庾赜之、
员外散骑侍郎庾习、通直常侍
庾信等等,皆名重一时。
得姓始祖
安庆公(掌庾公)、姬庾(庾公之斯)、姬庾过(太傅过)。
迁徙分布
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三位门阀。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
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古籍中有
曹操为免于
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
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
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
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
大庾岭。魏、晋南北朝
庾乘、
庾嶷、
庾遁、
庾亮、
庾翼、
庾冰、
庾文君、
庾道怜是河南省
颍川鄢陵人,
庾肩吾、
庾信是河南省
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
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
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
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
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
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
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
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
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庾东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
经略安抚使,携眷到
羊城。二世
庾观泾,宋
政和年间任
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
卜居东莞茶园(今
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
洪武25年(1392)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
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颍川郡: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河南省
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
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
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
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
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庾乘。《
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
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
县廷为门士。(郭)
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新野堂”、“济阳堂”等。
宗祠楹联
白云薜荔;
绿水芙蓉。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
齐新野人
庾易,字幼简,迁居
江陵,性格恬淡,不与人交往。经历
高帝、武帝、明帝三朝,屡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薜荔,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有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借指隐者或
高士的衣服,也借指隐者或高士。下联典指南朝齐
新野人
庾杲之,字
景行,幼年时有孝行。官
尚书驾部郎、
尚书左丞太子右卫率。
南楼逸兴;
开府新诗。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
颍川鄢陵人
庾亮,字元规,少年时就知名,好《老子》、《庄子》,善谈论。他妹妹是明帝皇后,他得以历官
中书郎、
给事中、
中领军等。明帝晚年,他与
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两岁即位,他任
中书令(宰相),执掌朝政。
苏峻作乱时,他出奔浔阳,借荆州刺史
陶侃的兵消灭苏峻。陶侃死后,他镇守武昌,任征西将军。一次,几位僚属秋夜登南楼赏月,他突然也来了,众人要回避时,他说:“诸位都不要奉,我于此兴趣也很浓厚。”于是和大家一起就坐在胡床上谈论、吟咏。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
庾信,字子山,南阳
新野人,南朝梁文学家
庾肩吾的儿子。原在梁做官,出使西魏时,正逢西魏灭梁,便留了下来,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至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宫廷文学的代表,当时称“徐庾体”;晚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
杜甫所推崇。
瞿塘水退;
莲幕风清。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
庾子舆奉父丧归乡,过
瞿塘峡,遇水涨,子舆抚柩长号,其夜五更,江水退减,子舆渡毕,水复涨。下联典指南齐·庾杲之,时称“莲花幕”。
开府世泽;
西昌家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
庾信,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功赐爵西昌公。
开府之集;
扬都之文。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事典。下联典指晋·庾阐,字仲初,
颍川人。太尉亮之族也。少孤。九岁便能属文。阐有文章才义。识者以为宜综国史。于是召为散骑侍郎。领大著作。为扬都赋邈绝当时。五十四卒。父东以勇力闻。世祖时西域遣一使胡。趫·勇果。自谓无敌。晋人不敢与校。世祖募求勇敢之士。唯东
应选。遂暴杀胡。勇闻殊俗。
少负才名御赞;
自成体格清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庾子元(失考)事典。下联典指北周·
庾信,文辞艳丽,
杜甫有“清新庾开府”之诗句,时与徐陵齐名,人称“徐庾体”。
犹忆南楼之月;
时钦西陆之风。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
庾亮事典。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功封西昌公。人告其行止风采,拟仪人君,因被诛。
开府乡关江南赋;
勋爵智勇西昌公。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
庾信,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封西昌公。
道愍母终邀完聚;
元规妹入主中宫。
上联典指晋·庾道愍生母漂流他州,访之不获,后遇一负薪妪,问之,乃其母。下联典指东晋·
庾亮,字元规,其妹为明穆皇后。
家谱文献
湖南湘巴庾氏家谱三卷,首一卷,(清)庾大醇始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庾亿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济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庾氏族谱,(现代)庾裕良主编,2007年计算机
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庾裕良处。
庾氏志,(现代)庾氏族人编委会,2008年计算机排印稿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庾裕良处。
字辈排行
广东韶关庾氏字辈:“永作国朝金”。
安徽芜湖庾氏字辈:“世德光耀本”。
湖南汝城、重庆梁平庾氏字辈:“宗希福启祖时兴世代昌”。
资料有待补充。
姓氏名望
庾亮,字元规,东晋
颍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
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出入玄儒,颍川庾氏在东晋的真正坐大正是在
庾亮一时。
庾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
新野人。曾担任北周
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
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
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
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庾开府集》、《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
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抱,
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
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
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初年名将
庾翼的后裔,奉旨出使
高丽,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
庾泽普,名恩蜴,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
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问,加
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1916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年(1918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
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庾澄庆,1961年生于台湾,祖籍云南墨江,著名歌手。他是一位自己作曲、编曲、演奏、演唱、制作的全能歌手,同时还创造出台湾音乐史上第一个虚拟偶像“哈宝宝”。由于创作曲风广泛、精通多样乐器、舞台魅力十足,故得“音乐顽童”之美誉。
中韩大寻亲
祖先留给我们一是站起来的根,一是腾飞的翅膀。19名韩国庾姓兄弟带着1700年的梦想,带着中韩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风尘仆仆赶到东莞谷涌,一时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山西、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庾氏汇聚一堂,将一国宗亲的聚会升到两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演绎—
千年等一回
2月2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可是对于全球的庾姓人士来说,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寻觅了1700年之久的庾姓宗亲,这天终于在东莞万江一个叫谷涌的地方团聚溯源。这里有来自韩国的19名庾氏宗亲,他们操着各自的方言,带着各自的风俗,但满怀着一股激情:要在庾姓史上抒写更加壮丽的诗行。
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场景啊,那天下午,一辆普通的中巴车在谷涌村委会办公大楼一停稳,车内的乡亲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正在这里迎接他们的乡亲抱紧一团,眼眶里储存了1700年的泪水,此时,眼泪为这个场景做了最好的回答。“回来了,我回来了”一个架着眼镜一头白发的老者,双手向上画了一个弧线,大声地说。他那刚劲有力的大手倏然牵动整个情思,将整个谷涌都震荡起来。这个老者就是本次寻根团领队,
韩国中央大学理学博士庾东元先生。
谷涌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特有的庾氏礼仪迎接
来自远方的亲人。锣鼓、醒狮,还有那沉浸在幸福海洋的人们,都在深刻着这一刻。走进庾氏宗祠,乡亲们虔诚地跪在祖宗像下,用温热的双手合十,让祖先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一种虔诚的力量,将这个难忘的日子载入文化的史册,在谷涌每一条街道上,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顿时在他们脚步声中踏响特有的
跫音,急促的心率与这块土地一起跳跃,与这块土地一道闸述一段千古不朽的故事。
氏族文化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在
中国姓氏文化中,庾姓因各种原因未能列入大姓之列。如何将庾姓文化发扬光大,让后人对庾姓有更多的了解,更进一步探讨庾姓的起源和发展。2月27日,来自各地的庾氏兄弟欢聚一堂,就自己的姓氏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这不是一般的研讨会,来自各地的庾氏宗亲涕泪满襟,分散1700年的庾氏兄弟终于回到阔别1700年的“家”。他们用自己苦苦寻觅的结果向世人庄严宣布,中韩庾姓一脉相传,同根同亲。
寻根、溯源、回家,1700余年的渴盼,1700年的漫长寻访,在东莞这个
小山村里,在东莞这块热土上,这份沉淀着多少年代的数千年的情感一时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掌声、笑声、激动的哭声,将这一千载盛会尽情地注入与历史之中。
“
掌庾承周,世功为族,经邦佐汉,论道当官。”
庾信在他的名著《哀江南赋》中将庾姓人家的人文环境道了出来,意思说庾氏先祖随汉室、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参与高层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庾姓是中国的一个旺族,源出颛顼高阳氏,和许多姓氏一样,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氏族。早在东晋初年,庾氏名将翼公的后人庾荀悠奉旨持节出使
高丽,为加强两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沟通不辞万水千山,背井离乡,功绩卓越,最后定居于此。因此,韩国、朝鲜的庾氏先祖出自河南
鄢陵庾氏名门,和国内许多迁居江南一带的庾氏兄弟同出一脉,这便是此次韩国庾氏回来所要认的亲、溯的源。
庾氏来到韩国之后,
孤军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能与当地人们和睦共处,融入了当地社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顽强拼搏,终于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发展与繁荣,为当地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在离开祖国长达17个世纪之久,仍保持并发扬大夫风范,祖亲情结依然深厚,修谱联谊。为庾氏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方代表、本次寻根团团长庾东表先生说,朝鲜和韩国庾姓各有一万余人,在韩国的280多个姓中,庾姓排在第97位,韩国有数十个“庾氏宗亲会”,庾姓人每年都要举行聚会,共聚亲情,共谋发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韩国乡亲找到了“家”。庾东表先生是韩国一家旅行社的总经理,从事旅游行业已有30多年,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各个省市,他很早就开始在中国寻找庾姓人家,并且在吉林省
延吉市找到了不少的庾姓乡亲。无独有偶,就职于广西社科院的庾裕良先生也同样做着寻访庾姓的工作,早在1996年6月,由他主编了一本《庾氏志》。在编辑本书过程中,他通过互联网寻找庾姓人家,找到了
西北大学副教授庾鲜海,庾教授的父亲就是本次活动的翻译庾?吉。庾?吉老先生的祖父曾居朝鲜,后搬到
延边居住。他15岁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获大校军衔,71岁的他,担任过西安市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当看到庾氏兄弟倾注全部心血的《庾氏志》,老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将它放在台前,逢人就让人看一下,以领略庾氏风采。后来,庾东表带团来到西安在他家中发现此书,
如获至宝,一股感情像浓郁的血液在体内沉缓地流淌,带着内部深深的激流和漩涡,无法翻译成语言流淌出去,两人全身血脉相涌,都提出要来看看,庾东表回韩后立即着手商讨庾氏根源事宜,决定到中国寻亲。
于是,2月21日这个
春和景明的午后,庾东表一行19人首次以寻亲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他们取道广州直赴东莞开始了
寻根之旅,除在谷涌召开研讨会外,还走访了茶山、
常平、
虎门等镇区的庾姓兄弟,2月28日前往桂林、西安等地寻亲。
认亲溯源 携手并进
“树
有根,水有源,人有宗,这是千古道理,作为中国的一个
小姓,庾姓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其它姓氏。读音与写法容易混扰,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误解。”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的万江谷涌村支书庾泽明深有感触地说,早年在外做生意,一定要将身份证上的“庾”写成大大的,并千叮万嘱这个字与“庚”不同,否则会造成麻烦。
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将亮点变成心中的梦,就是一个生机的土地。谷涌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自然村是中国有名的庾姓村,村民不到3000人,却有98%以上是庾姓人家。明洪武年庾德信率眷来到谷涌,开始了耕读家声的乡居生活。800年来,30余代庾姓兄弟在这里辛勤耕作,发展自我,成为东莞一个较有名气的村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谷涌人民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高举改革大旗,克服无资金、缺技术、少设备、少信息的各种困难,筑巢引凤,修建厂房,有各类企业数十间,外来员工数千人,1999年集体收入达1200万元,村中有劳动和工作能力的村民都安排了工作,并实行养老分工制度,规划村名新式住房及生活环境和建设,修建现代化的小学、幼儿园、医院,集体资产达1.2亿元,他们又开始了谷涌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建设,估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可增加年收入1000多万元,将谷涌的经济发展推向快车道,向着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成为
万江区的
先进村。
庾泽明书记对这次举办寻根活动的成功举办,欢欣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韩国及各省市的宗亲聚集谷涌,是庾氏的千年一遇的大喜事,在这里中韩庾姓兄弟畅叙友情,分享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果实,他说,谷涌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研讨会,说明谷涌的经济实力已是今非昔比。谷涌要想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得有“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影响市委市政府的“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目标,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处于五环路中心处的谷涌,新的机遇正向每一发有独特眼光的人招手。因此,以此次聚会为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本次活动的中心所在。他还介绍说,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好几位兄弟在参观谷涌的投资软、硬环境之后,都有在这里发展或者想介绍朋友来这里发展的意向,还有一个乡亲回韩后从韩国打来长途电话询问投资政策。
为中韩庾氏聚会牵线搭桥的庾裕良先生满怀激情地说,这些庾氏兄弟克服语言障碍,为了剪不断的根,为了心中的情,来到这里,共商发展大计,相互交流文化,韩国寻根团还特意购得一台韩国产的三星牌电视机,赠给谷涌小学,代表着中韩两国之间的美好交流,这次聚会已远远超越了宗族往来的概念,而上升到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促进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万里寻根劳跋涉,拳拳赤子大夫风。豪情共话陶朱业,同富同荣气自雄。”这是一个参加研讨会的庾氏兄弟在临行前写的一首诗,诗中无不浸透对家乡的爱,对根的情,对为民族而振兴的赤子之情。是的,来自远方的寻根的兄弟,漂泊千年的游子,“你们在寻找,我们又何尝会忘记自己的根?”让中韩两国人们携起手来,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家乡”人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谷涌庾氏祠堂
庾姓在东莞的285个姓氏中是人数不多的姓氏,除万江谷涌外,还有常平、虎门等地居有庾姓人家。现谷涌还保留尚好三座庾氏祠堂,分别是“庾氏祠堂”、“耕读家祠”和“耕乐组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