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温(862年-927年),
海州朐山(今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南唐烈祖
李昪(徐知诰)的养父,李昪追谥其为忠武皇帝,庙号
太祖,后又改为义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温年轻时是个亦商亦盗的私
盐贩子,唐中和二年(882年)时到
庐州(治今安徽
合肥)投奔庐州刺史杨行密,隶其麾下为
伍长。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不善交际,但却很有威严,人称徐瞋。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起兵攻
广陵(淮南镇治,在今江苏
扬州),后又转攻
宣州(宣歙镇治,在今安徽
宣城),至景福元年(892年)时据有淮南、宣歙(宁国)两镇,被拜为
淮南节度使。徐温在此期间一直效力于杨行密,随其攻灭
秦彦、
赵锽、
孙儒等敌对势力,累升至衙内右直
都将、左长剑
都虞候。当时,杨行密麾下将领号称有三十六英雄,徐温便位列其中。他虽“未尝有战功”,但却颇有远略。杨行密攻入宣州时,诸将都争相掠取财物。唯有徐温占据粮仓,施粥以济饥民。
渐得重用
乾宁二年(895年),徐温随杨行密平定
濠州(今安徽
凤阳),升任随身
都知兵马使,加检校
工部尚书。当时,杨行密在乱军中掳掠到一个李姓幼童,收为养子,后因其不为杨渥等诸子所容,遂交给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
天复二年(902年),
唐昭宗以李俨为江淮
宣谕使,拜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
都统,封吴王,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对抗宣武节度使
朱温。杨行密由此建立吴国,并于当年四月北征朱温。当时,吴军以巨舰由水路运送军粮。徐温认为
漕运河道已因久未通行而导致水草河泥淤积,大船难行,建议改以小艇运粮。果然军至
宿州,恰逢连日阴雨,巨舰重载不能前行,小艇反而快捷先至,解决了前线士卒的部分军粮供应。杨行密这才重视徐温,让他一同参预军议。不久,吴军因久攻宿州不下,乃撤回淮南。
天复三年(903年),吴国宁国节度使
田頵、润州团练使
安仁义皆举兵叛乱。杨行密遣军平叛。其中
王茂章攻
润州(治今江苏
镇江),但因安仁义善战,始终无法破城。杨行密又命徐温领兵增援。徐温将所属军队的衣服、旗帜改换得和王茂章的军队一样。安仁义不知吴军增兵,再次出城交战,结果被徐温打得大败,被迫退守孤城。当时,杨行密的妻弟
朱延寿正镇守
寿州(治今安徽
寿县),也暗中勾结田、安叛军。杨行密采用徐温及谋士
严可求的计策,诈称因眼疾严重而失明,表示有意要将淮南托付给朱延寿,将朱延寿诱骗到广陵,然后将其擒杀。朱延寿的随从部下皆惊扰,但在徐温的弹压下,并未引起骚乱。事后,杨行密升徐温为右牙
指挥使。
夺取大权
天祐元年(904年),杨行密命长子杨渥出镇宣州。徐温对杨渥道:“大王如今正卧病在床,却命嫡嗣出藩,这必是奸臣的阴谋。他日若召您回广陵,除非是我派遣的使者,且持有大王令书,不然您千万不要听命。”杨渥非常感激徐温,哭着道谢后方才去宣州上任。后来,杨行密病重。判官
周隐以杨氏诸子幼弱,建议由大将
刘威暂摄军府。但徐温与左牙指挥使
张颢都支持杨渥嗣位,他们道:“大王平生出万死,冒矢石,为子孙立基业,怎可传于外姓!”杨行密于是让周隐发牒文召回杨渥。
但杨渥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杨行密只能强撑病体,“忍死待之”。徐温有一次去拜访周隐,等待周隐时却在桌案上看到了写好的牒文,方知周隐并未将牒文发出。他急忙取走牒文,派人送往宣州。杨渥这才在杨行密临终前及时回到了广陵。不久,杨行密病逝。杨渥承袭其
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等职,称弘农
郡王。时为天祐五年(908年)十一月。
徐温虽在杨渥袭位过程中立有大功,但他和张颢统领牙兵,最终因此引起了杨渥的反感。杨渥挑选壮士另组东院马军,又调自己在宣州时的三千亲兵入卫广陵,以对抗徐温和张颢的左右牙兵。他在天祐三年(906年)吞并江西
镇南军,又命亲信指挥使朱思勍、范思从、陈璠随大军镇守
洪州(镇南军治,在今江西
南昌),以培植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
杨渥此后愈发骄奢,更因私怨杀死周隐,以致勋旧诸将皆不自安。徐温与张颢曾劝谏杨渥,杨渥怒道:“你们如果认为我不行,那就干脆杀了我,自己坐我的位子吧!”徐、张二人皆惊惧,于是密谋作乱。当时,杨渥为了修建球场,竟将
牙城中的数千亲军悉数迁出。徐温与张颢因此无所忌惮。他们诬称朱思勍等三将在江西谋叛,遣亲信到洪州将三将处死。
杨渥得知三将被杀,准备杀死徐温、张颢。但徐、张二人却抢先发动兵变,率牙兵二百人持刃入宫,声称杨渥身边有奸臣乱政,击杀其亲信十余人,号称“
兵谏”。杨渥虽未被杀,但自此大权旁落。时为天祐四年(907年)正月。徐温、张颢又诛锄异己,控制了吴国军政大权。同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但吴国仍沿用
唐朝年号,始终以唐朝的藩镇、
封国自居。
独专国政
杨渥虽在政变中失势,但一直计划夺回大权。张颢遂与徐温决定杀死杨渥。但徐温不愿承担弑君之名,故意以便于统一号令为由,表示要用自己的右牙兵单独行事。张颢果然表示反对。徐温于是顺势提出单用张颢的左牙兵。张颢遂以左牙兵入府弑逆,由党羽纪祥、陈晖等杀杨渥于寝室,对外则宣称杨渥是暴病身亡。时为天祐五年(908年)五月。
张颢与徐温原本约定在事成后瓜分吴国,然后归顺后梁。但徐温当夜曾梦见白龙绕柱,次日入宫时恰巧看到杨渥之弟杨隆演白衣倚殿柱而立。他认为梦兆应在杨隆演身上,于是有意拥立杨隆演,遂将此事告诉了严可求。而张颢亦背弃前约,欲据淮南自立,于是集将吏于府庭,严兵以待,逼他们表态支持自己。但严可求却表示张颢未必能得到庐州刘威、歙州
陶雅、宣州
李遇、常州
李简等外藩重将的支持,力劝其迎立杨隆演。张颢最终妥协,杨隆演由此得以袭位。
张颢随后又排挤徐温,将他外放到润州。严可求对徐温道:“你一旦放弃牙兵兵权离开广陵,必为张颢所害。”徐温向严可求问计。严可求又去见张颢,对他道:“您将徐公外调到润州,大家都认为您是要夺其兵权而杀之,是这样吗?”张颢连忙撇清,道:“这是徐公自己要求的,我也不想这样。现在任命已下达,如何是好?”严可求于是在次日和张颢一同去拜访徐温,假意斥责道:“如今幼主新立,正是多事之秋。您是杨氏宿将,怎可外任自求苟安。”徐温配合着做出谢罪的姿态,顺势留在了广陵。
张颢后来才意识到严可求一直是在帮助徐温,便派刺客去刺杀严可求,但刺杀未遂。严可求于是与徐温及左监门卫将军
钟泰章密谋诛杀张颢。钟泰章不久便率死士三十人直接冲入军府,杀张颢于
牙堂。此时距杨渥遇弑仅有九日。徐温这才对外公开杨渥是被张颢所弑杀,并将纪祥等凶手车裂于市曹。当时彻查乱党,皆出于左牙兵。时人因此都以为徐温并不知张颢弑君之谋。
徐温自此独专国政,以左右牙都指挥使,决断军府一切事务。他随后又率将吏向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谕使李俨请命,以唐朝的名义授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王。天祐六年(909年),徐温自任淮南行军副使、
升州刺史,但一直留在广陵辅政。他在次年(910年)一度因母丧离职,但很快便被起复为内外马步军都军使,遥领润州
观察使。
徐温的专权引起了刘威、陶雅、李遇等外藩的不满,其中李遇表现尤为激烈。徐温乃于天祐九年(912年)遣军攻破宣州,族灭李遇。诸将自此多畏徐温之威,杨隆演更是形同傀儡。刘威、陶雅都主动入觐广陵,以消除徐温的疑心。徐温对待他们非常恭敬,如同事奉杨行密一样。刘威、陶雅皆悦服,时人也都因此而敬重徐温。徐温随后又与刘威、陶雅率将吏向李俨请命,承制加拜杨隆演为
太师,进封吴王。徐温则任淮南
行军司马,领
镇海军节度使,加
同平章事。
出建霸府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被任命为水陆马步诸军
都指挥使、两浙都
招讨使,兼
侍中,封齐国公,出镇润州,总领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之地。他在润州建立
霸府,遥决军国大政,后又于天祐十四年(917年)移镇升州(治今江苏
南京)。当时,其长子
徐知训被留在广陵统领朝政,但他骄横恣肆,不但凌辱诸将,甚至经常侮弄杨隆演,毫无君臣之礼。大将
朱瑾数次劝说杨隆演寻机诛杀徐氏父子以除国患。但杨隆演对此则无能为力。
天祐十五年(918年),朱瑾设计杀死了徐知训,但随后便遭到徐温党羽的围攻,被迫自刎而死。徐温养子徐知诰时任润州团练使,在润州闻变,当日便引兵入据广陵,并在徐温赶至之前稳定了城中秩序。徐温因亲生诸子皆幼弱,于是承认了既成事实,以徐知诰接替徐知训统领朝政。他怀疑有将吏与朱瑾通谋,杀死了宣谕使李俨及大将
米志诚,还打算在广陵大行诛戮。徐知诰与严可求乃将徐知训的过恶尽皆告知徐温。徐温这才知道徐知训的胡作非为,怒气稍解,最终只追究了徐知训的僚佐“不能匡救”之罪。不久,徐温归镇升州,“总军国大纲”,其余政务皆交由徐知诰决断。
武义元年(919年),徐温自以为权重位卑,于是以杨隆演的都统之职不足以节制地方镇将为由,请杨隆演称帝。杨隆演拒绝称帝,被尊为吴国王,改元建制。吴国由唐朝封国正式演变为独立王国。徐温被拜为大
丞相、
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
太尉兼
中书令,封东海郡王,仍镇升州。徐知诰以宰相居中辅政。吴国逐渐形成了“祭则弘农(杨氏),政由东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因长期受制于徐氏父子,抑郁成疾,很快便病势严重。徐温自升州入朝,议立
嗣君。有人建议他趁机取代杨氏,徐温道:“我若有此意,早在当初诛杀张颢的时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杨氏没有男丁,有女亦当立之,有敢妄言者斩。”当时依次序应由杨隆演三弟
杨濛即位。但徐温素与杨濛不和,且不欲国有长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杨溥。不久,杨隆演病逝。杨溥继任吴国王,他改升州为
金陵府,以徐温为金陵尹,次年(921年)又进拜徐温为太师。
病逝金陵
徐温晚年时,徐知诰因长年在朝辅政,声望日渐攀升,甚至到了“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的地步。当时,严可求与行军副使
徐玠等都多次劝徐温以亲子
徐知询代徐知诰执政。徐知询亦有取代徐知诰之意。但徐温因徐知诰素来孝谨,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直至顺义七年(927年)十月方才决定易嗣。他准备赴广陵劝杨溥称帝,但却在临行前患病,于是让徐知询代己入朝劝进,然后留朝辅政。但徐知询走后不久,徐温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徐知诰虽一直都在力求摆脱徐温的控制,但当他获悉徐温决定易嗣之时,仍是大为惶恐,准备上表乞罢政事,退而求镇江西。结果就在他上表的前一夜,传来了徐温病逝的消息。徐知询半途折返金陵,主持徐温的后事。徐知诰这才得以继续执政,并以杨溥的名义追封徐温为齐王,赐谥号忠武。
身后及追尊
杨溥在徐温死后不久,便按其临终推举称帝,仍以徐知诰在朝辅政。徐知询则承袭了徐温的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金陵尹等职,掌握了徐温留在金陵的军队,此后一直试图取代徐知诰。徐知诰后将徐知询诱入朝中,悉夺其兵,这才彻底掌控了吴国军政大权。他在太和三年(931年)时又效仿徐温旧例,在金陵开设霸府,以长子徐景通留广陵辅政。
天祚三年(937年),已经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正式在金陵建立齐国(吴封国),立
宗庙、
社稷,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王。是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为齐(即徐齐),又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称其墓为定陵。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后裔,改国号为唐(即
南唐),并恢复李姓,改名李昪。他将徐温的庙号改为义祖,但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将徐温供奉于
七庙之内,以义祖与高祖(
李渊)、太宗(
李世民)同为
不祧之祖。
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
柴荣在
淮南之战中攻取南唐的西都广陵,还特意遣使祭拜杨行密与徐温二人的陵墓。是年三月,元宗
李璟(即徐景通)被迫向后周称臣,取消帝号,改称国主。柴荣又下诏为杨行密、徐温各置民户,为他们守墓。
为政举措
政治
吴国在杨渥、张颢先后掌权时代,长期处于政治混乱之中。徐温执政后,一心求治,“立法度,禁强暴”,逐渐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他在除掉张颢后,对严可求所说的“大事已定,吾与公辈当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寝耳”,可以说是其治理吴国的基本方略。主要举措有:
吴国在唐朝灭亡之后,一直以唐朝的藩镇、封国自居,采用藩镇幕府体制,国主与国内诸藩镇同为节度使,只以都统的名义相节制。后来后梁衰微,以唐朝继承人自居的晋国已有灭梁之势。徐温担心晋国一旦复唐称帝,会使仍奉唐朝为正朔的吴国处于被动地位,于是命严可求拟定建国礼仪,准备促请杨隆演称帝,以割断吴国与唐朝在法统上的关系。
吴国在武义元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后,改为王国体制,一切礼仪皆用天子礼,建宗庙、社稷,中央基本上沿袭唐制,设
三省六部、枢密使、
御史大夫、翰林学士等百官,但又特设大丞相一职,以徐温居之,以尊崇其位。
军事
杨渥攻取镇南军后,仅能控制洪州、
江州(治今江西
九江)。其余各州仍为当地势力所据。
抚州刺史
危全讽于天祐六年(909年)率抚、信、吉、袁四州之兵,号称十万,进攻洪州。徐温在严可求的推荐下,起用
周本为将,在
象牙潭之战中大败危全讽,擒获危全讽及其将士五千人,又乘胜攻克
袁州,俘刺史
彭彦章,随后再攻
吉州。吉州刺史
彭玕弃城逃奔楚国。歙州刺史陶雅同时亦派兵攻袭
饶州(治今江西
鄱阳)、
信州。饶州刺史唐宝弃城而走。信州刺史
危仔昌请降,不久又弃城投奔吴越。至此,吴国又据有了抚、信、吉、袁、饶五州之地。
虔州刺史
卢光稠亦降于吴国,但同时却又臣服于后梁。
徐温为彻底据有虔州,在严可求的建议下,于吉州的
新淦县(距虔州六百余里,治今江西
新干)设立军事机构,派驻军卒,每次换防都暗中增加一些兵力。新淦驻军逐渐得到增加,虔州对此毫无察觉。直至天祐十五年(918年),吴国才正式用兵,命王祺率洪、抚、袁、吉之兵攻虔州。严可求以厚利招募赣石(今江西
赣县与
万安县之间
赣江的险滩)水工,使得吴军顺利通过了赣石险要,在虔州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兵临城下。王祺攻城近半年,病死在军中。
刘信接任吴军主帅,在攻城的同时又打退了楚国援军,迫退吴越、闽国援军,最终在十一月攻陷虔州,俘虏了时任虔州刺史的
谭全播。吴国至此尽有江西之地。
徐温执政期间,吴国与后梁、吴越等周边诸国都有战争,具体详见“对外关系”部分。
对外关系
徐温控制下的吴国,在后梁建立之初,便不承认后梁政权的正统性,仍沿用唐朝天祐年号,以兴复唐朝为名,长期与后梁相对抗。后梁以吴越王钱镠兼任淮南节度使,又以楚王马殷兼任武昌军节度使,打算利用吴越、楚国进攻吴国。吴国前后数次北攻后梁,袭扰颍州、徐州、安州(治今湖北安陆)等地,后梁亦于天祐五年(908年)、十年(913年)两次南征吴国,但都不能改变两国隔隔淮河对峙的局面。徐温在天祐十年梁军南征时曾亲自领兵北上,与梁军战于赵步(在今安徽凤台东北)、霍丘,大败梁将王景仁(即王茂章,此前被杨渥逼反,最终投奔后梁),积尸筑京观。
而对于同样反梁的晋国(后唐前身),吴国则与之保持着较友好的关系,在杨隆演继位时还曾遣使赴晋,“告以嗣位”。晋国在天祐十三年(916年)时遣使来吴,“会兵伐梁”。徐温命徐知训与朱瑾等渡淮北上,响应晋国。但随着梁、晋的战势变化,吴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天祐十五年(918年)时晋国再次约兵伐梁,却为吴国所拒绝。徐温还打算发兵循海北上,在梁晋争霸中观望形势,助其胜者,但最终被严可求所劝阻。
后唐建立并攻灭后梁后,徐温在严可求的建议下对后唐采取“卑辞厚礼,保境以待”的态度,但同时又坚持吴国的独立性,对于后唐来使“称诏”拒不接受,使得后唐改以平等之礼对待吴国。此后直至徐温去世,吴国在五年之中十二次派遣使节前往洛阳,向后唐进奉金银、绢帛等物。后唐也多次向吴国行聘礼。出使他国的后唐使者在途经吴国境内时,也受到吴国的热情接待。此外,在与其他政权相处时,徐温也尽量避免开罪于后唐。
吴国在南方政权的主要对手是割据两浙的吴越国,两国在杨行密时代便战、和不定。吴越王钱镠在天祐五年(908年)八月遣使赴汴州,与后梁密谋攻取淮南。徐温则先发制人,遣周本、吕师造出讨吴越,围攻苏州,随后又另遣陈璋、柴再用击败进攻常州的吴越军。但吴军一直攻不破苏州,于次年(909年)四月被吴越军内外夹攻,大败而归,还损失了战舰二百余艘。此后吴国调整作战部署,在天祐十年(913年)先后命李涛、花虔领兵攻打吴越国的衣锦军(钱镠的故乡,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但均被钱元瓘击败。吴越国随后主动进攻,由钱元瓘等攻常州。徐温亲自领兵迎战,在潘葑(在今江苏无锡西北)与别将陈祐前后夹击,大破吴越军。
随着中原梁晋争霸的战争激化,双方都企图利用盟友的军事力量牵制对方。后梁于武义元年(919年)命吴越国大举征讨淮南。钱镠遂命钱元瓘率战舰五百自常州东州镇进攻吴国,在狼山江之战中大败吴军,斩杀吴将彭彦章。钱元瓘再攻常州,却被徐温以火攻击败于无锡。当时形势对吴国有利,但徐温却以“使两地百姓安业”为由,拒绝了诸将继续进兵的请求,主动结束了与吴越国的战争,“归无锡之俘”。吴越国亦遣使请和。两国自此修好,休兵息民,“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徐温还多次致书钱镠,劝其称帝建国,为钱镠所拒。但在顺义五年(925年)时,钱镠被后唐封为吴越国王,遣使“告于吴”。吴国以其国名带有“吴”字,拒绝接受吴越国书,并与吴越断交。
吴国和吴越国也有商业往来。吴越使者皮光业出使吴国时,吴国曾赠其钱三百万缗,但不准他带回去,只能“市易”。顺义五年(925年)两国断交时,吴国曾下令边境不得让吴越使者和商旅通过。可见在此之前,两国是有商人往来的。
轶事典故
猜忌刘信
徐温奸诈多疑,但善于任用将吏。镇南节度使刘信在天祐十五年(918年)时围攻虔州,久攻不下,派人劝说守将潭全播出降,又派使将此事上报徐温,徐温发怒说:“刘信以十倍于敌之众,攻不下一城,反而派人劝降,凭什么威震敌国呢?”他笞打使者,说:“我这是笞打刘信。”使者被遣回。又令增派军队,于是攻破谭全播。有人诬陷刘信逗留,私下放走谭全播,并说刘信要谋反。刘信听到这些话后,亲自到金陵见徐温,报告战绩,徐温与刘信赌博,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说:“刘信若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没有二心,一定是浑花。”徐温赶忙阻止。刘信一掷,六个骰子都是红面,徐温很羞愧,亲自斟酒给刘信喝,但始终对刘信有疑心。等到后唐进攻前蜀时,徐温急忙将刘信召到广陵,任为左统军,假托在国内防备敌军,实际上剥夺刘信的守地。
历史评价
欧阳修:① 温虽奸诈多疑,而善用将吏。② 温亦自喜为智诈,尤得吴人之心。
胡三省:① 张颢、徐温以兵谏自文,
鬻拳之罪人也。② 原情定罪,徐温宜与张颢同科;而徐温得免弒君之名,遂专吴国之政,殆天启之也。③ 古人有言:“盗亦有道。”然盗货者小盗也,盗国者大盗也。观徐温之盗国,斯言岂欺我哉!④ 徐温以善事杨行密而窃吴国之权,徐知诰以善事徐温而窃徐氏之权,天邪!⑤ 刘威镇洪州,陶雅镇歙州。徐温事威、雅如事杨行密,贵而不敢忘旧者,能矫情为之;至于遣威、雅归镇,不特时人服之,威、雅亦心服矣。自古以来,英雄分量固自不同,至于随其分量以制一时之事则一也。善观史者毋忽诸!
王夫之:① 必不得已,于斯时也,而欲推一人以为之主,其杨行密、徐温、王建、李昪、钱镠、王潮之犹愈乎!尚有长人之心,而人或依之以偷安也。② 徐温大破钱镠,知诰请乘胜东取苏州,温念离乱久而民困,因鏐之惧,戢兵息民,使两地各安其业,而曰“岂不乐哉”?蔼然仁者之言乎!自广明丧乱以来,能念此者谁邪?而不谓温以武人之能尔也。③ 行密起于卒伍,亦力战以有江、淮,乃忽退而自念,为固本保邦之谋,屡胜朱温,顾且画地自全,而不急与虎狼争食。于是江、淮之寡妻弱子幸保其腰领,以授之徐温。温乃以知全民之为利,而歆动以生其不忍昧之心。盖自是江、淮之谋臣战士,乘暴兴之气,河決火延,以涂人肝脑于原野者,皆废然返矣。故抚有江、淮,至于李煜而几为乐土。温之所谓乐者,人咸喻焉而保其乐,温且几于仁者,要皆行密息浮情、敛狂气、于习气炽然之中所培植而生起者也。④ 杨行密、徐温、李昪予民以小康,可不谓贤哉?
蔡东藩:① 温与颢实是同谋,不过颢为傀儡,转被温所利用,强中更有强中手,就是这事的注脚哩。② 淮南之乱,首恶为张颢,徐温其从犯也。颢既弑渥,而仍不得逞其志,是由严可求达权之效,迨与温定谋,结钟泰章,手刃逆颢,虽未免存右袒之心,使温得避弑君之罪,然微温不能除颢。颢岂长肯为隆演下乎?③ 徐温颇有莽操手段。④ 李遇自恃旧勋,蔑视徐温,不过骄矜之失,无甚大恶,且既夸命出降,黜其官而赦之,可也,即不赦之,而家族何辜,宁必诛夷而后快!周文王治岐,罪人不孥,方卜世至八百年,盖不嗜杀人,方垂久远。李存勖已为过暴,而徐温尤甚。是欲垂裕后昆,其可得乎?⑤ 权兼内外总兵屯,报国犹知戴一尊,试看入朝排众议,徐温毕竟胜朱温。⑥ 隆演幼懦,内外军事,亦赖有徐氏主持,观吴越之大举侵吴,幸温用火攻计,转败为胜,淮南得以无恙。厥后隆演病剧,且使杨氏无男有女,亦当拥立之言,宁得以父子专政,遽谓其罪大功小哉?
陈垣:徐温淮南贩盐,为杨行密所与起事三十六英雄之一。辅杨氏四世,多智得民心。至养子徐知诰即李昪,遂移吴祚为南唐。不可谓非乱世英雄也,故曰“盗亦有道”。
吕思勉:①梁以钱镠兼淮南节度使,马殷兼武昌节度使,各充本道招讨制置使,盖意在于来讨。故颢、温初约分吴地以臣于梁,盖既免大国之讨,且可借梁力以定己位也。②虑晋之灭梁,而先谋建国,此乃饰说。朱邪氏岂足缵李唐之统?以此诳天下,其谁听之?盖温久欲割据自尊,前此朱梁尚强,有所顾忌,此时梁已无足畏,篡夺之谋,因之益急,而欲谋自尊,不得不先隆隆演之位耳。③徐温息兵之论,亦非由衷之言,盖志存篡夺,不暇徼利于外耳。④吴是时不肯仞唐为上国,足见其云虑唐灭梁,因谋自立之诬。然温篡夺之谋,实未尝不因之而少缓。逮庄宗亡,明宗继立,后唐之不足惮,亦势已显然,温乃复谋篡立。
人际关系
妻妾
子女
儿子
据史料记载,徐温除养子徐知诰外,共有亲子六人。但其长子徐知训被称为“三郎”,养子李昪则被他称为诸子的“二哥”。故此徐温在徐知训之前应该可能还有一个年长于李昪但却幼年夭折的儿子。
女儿
关于徐温的女儿,见诸史料的仅有两人。
史料索引
《南唐书·卷八·义养传》(马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