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军是唐朝的一支节度使军队,出现于武则天在位(公元690—705年)时期,至唐末终结。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唐都长安的西北地区。朔方军的主要防御对象是突厥,其设置经历了从临时性的行军大总管转为屯驻性的大总管的过程。朔方军的特点之一是蕃汉混杂,以胡兵为主力,其中也多高句丽兵将。
朔方节度使唐开元中置,治
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统经略等军、三受降等城六。新泉守捉一,在今宁夏吴忠市以北及内蒙古西南部之地,大中以后亦曰灵武节度使,大顺初止领灵盐二州,今宁夏吴忠市东北部地。是唐朝在今
西北地区为防御
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
天宝十节度使之一。拥立
唐肃宗和平定
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后辖区分割为朔方、振武、
夏绥、
邠宁、泾原和鄜坊。
朔方军是唐朝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一支军队。朔方军最早见于《
资治通鉴》的记载:
延载元年年(694年)三月初一,
武则天“更以僧
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八将军以讨
默啜,未行,虏退而止。”这是朔方军正式出现的标志。这支朔方军中除汉族外,还有不少番兵番将,这是由汉族与
少数民族组成的特别强悍的北部边塞地区的边防军。朔方军的军部——“屯所”,设在塞北名城灵州(又名朔方,曾名灵武郡,简称灵武,故址在今宁夏
吴忠市境内)。这支军队组建的目的,是防御和讨伐
突厥的进犯。朔方军统帅的名称,开始的薛怀义称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属临时出征。后来去掉“行军”二字,称“朔方军大总管”,到张仁愿任朔方道大总管,完成了朔方军由临时出征到
镇军,再到常规镇守的
正规军的转变。再后来,张说出任“朔方节度大使”,朔方节度使作为朔方军的统帅,唐代先后历任朔方节度使约70位,五代时期朔方节度使约为14位。加上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和朔方军大总管,朔方军统帅总计100多人。朔方军成为唐朝活跃在以灵州为核心的京畿北部和西北部广阔地区的十大
节度使之一的强大的常规化国防军。而五代时期朔方军成为几支新崛起的政权争夺的目标和属军。
又称:朔方
节度大使、朔方节度使、灵州节度使、灵武节度使、灵盐节度使等
韩璞
后唐天成三年-天成四年 928 -929 朔方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