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生卒年不详),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将领,曹国公
李文忠之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
明太祖的看重,并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时袭爵
曹国公。他多次到
湖广、
陕西、
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与
西番的
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
左军都督府,加
太子太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史称
建文帝。李景隆因是朱允炆心腹,深受亲近信任。不久,
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朱允炆派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
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
庶人。
率军征燕
建文元年(1399年),
燕王朱棣起兵
靖难,在
真定(今
河北正定)大败
长兴侯耿炳文。
黄子澄向朱允炆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
捧毂推轮”之礼,赐“
便宜行事”之权。
同年九月,李景隆兵至
德州,调集各路兵马,进驻
河间。朱棣对李景隆非常轻视,命世子
朱高炽留守
北平,自己却率精锐兵马援救
永平,后又奔袭
大宁(今
内蒙古宁城)。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
北平,攻打北平九门。朱高炽只是凭城坚守。期间,
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败垂成。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击败都督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今北京
大兴东二十里)会战。他率精骑为先锋,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座营寨。燕将
张玉列阵进击,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军也鼓噪杀出。李景隆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南军各部尽皆南奔。十二月,李景隆撤回
德州,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
兵败召回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攻打
大同。李景隆率军援救,兵出
紫荆关,却因燕军早已回师,无功而返。朱允炆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
黄钺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
郭英、安陆侯
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
白沟河(在今
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再次被燕军击败,只得抛弃全部辎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
济南。
同年十月,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却并未治罪。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
御史大夫练子宁、
宗人府经历宋征、
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
黄子澄惭愤不已,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朱允炆对此一概不听。
开城迎降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
长江,直逼南京,朱允炆忧惧不已。
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朱允炆不准,反而命李景隆与
兵部尚书茹瑺、
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不久,燕军兵至
金川门。李景隆与
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此时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史称“
金川门之变”。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史称
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特进光禄大夫、
左柱国,加封
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靖难诸功臣为此愤愤不平。
受劾圈禁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
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
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朱棣不予追究。后来,成国公
朱能、吏部尚书
蹇义、
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
李增枝阴谋叛逆。朱棣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
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不久,礼部尚书
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朱棣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他最终在永乐末年去世。
主要影响
李景隆早年以知兵著称,多次赴湖广、陕西等地训练军队,负责与西番的茶马贸易,曾参与明军北伐。后率军抓捕周王,协助建文帝削除周藩。靖难之役时,担任朝廷讨燕大军主帅,多次与燕军展开大战,前后统兵近百万。燕军渡江后,他主动开门迎降,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朱棣继位后,以公爵受赏,位列靖难诸功臣之上。
轶事典故
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倾国之兵北伐时,燕王朱棣不惧反喜,笑道:“李景隆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纯属自坑。
汉高祖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
赵括之败必能重现。”同时,朱棣又指出李景隆此次用兵的五大弱点:
他笑对众将道:“李景隆有此五败,此战必败无疑。”
历史评价
朱棣:①“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②“李九江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数子皆匹夫,徒恃其众耳。”
查继佐:“若九江果累社稷,废一以兴一,使非太祖家事,陇西坐其孙以不祀,岂岐阳肖子哉?卒之系私室,饥以死,社稷存而徒累其家,何益也?夫王琏直陈治舰,且截北师,燕王原之不杀。而速驾金川,蒲伏密款,他日亲论曹国公,谓包藏祸心,九江即忠泣鬼神,义昭日月,百口不夺,夫谁信之?惜乎金川遽开,使北平无仰攻环壁之劳,燕为饶得耳!”
张廷玉:①“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②“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③“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增寿,与岐阳之有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
蔡东藩:①“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②“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
盛庸,
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史料索引
《罪惟录·卷八上·启运诸臣列传上》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