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
小说《琅琊榜》及其衍生作品中的势力
大梁(325-589年),在《琅琊榜》中是雄踞华夏的大一统国家,北至长城、南达云南。由纪城军统帅萧子德称帝,定都金陵,国号梁,以萧氏祖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国家历史
由纪城军统帅萧子德称帝,定都金陵,国号梁,以萧氏祖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五王之乱
随着敬宗朝的混乱局面日益不可收拾,皇室内部也爆发了矛盾。景运二十九年468年,皇室的五位皇子,在得到各自心腹将领的支持下,发动叛乱,攻入京城,险些酿成大乱。最终滑族军队和赤焰军的支持下大梁太子萧选在敬宗突然驾崩后,率先在金陵登基继位,是为梁成帝。成帝登基后,人心思定。很快就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力,大梁重获一统,大梁的未来,在新的掌舵人手里继续向前。
梁末主之变
梁末主萧元时十五岁即位,面对长林王全歼大渝国十万皇属大军之良机不采取任何灭国行动,反而取缔长林王称号。后逢莱阳王萧元启联合东海叛乱,险些驾崩,至此大梁一颓不振。承瑞九年(589年)二月,大渝联合新北燕国攻灭了大梁,俘虏了60岁的梁末主萧元时,至此梁灭。
疆域
大梁鼎盛时期疆域达到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太祖朝初立便北击北燕收河套,又派遣忠勇候林燮率领赤焰军10万大军平定滑族,梁武靖爷攻灭夜秦,疆域面积迅速扩展。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长城沿线。
政治
选官
大梁重视统治阶级内部门阀大族与寒门素族之间的矛盾,在用人上采取调和政策。一方面采取重用门阀中人,维护和扩大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使这部分人成为稳定政权的支持力量。同时,也注重寒门才学之士,起用他们担任机要之职。门阀大族和寒门并重,是大梁选拔官吏的基本政策
法律
大梁太祖时期令刑部尚书蔡法度制定出《梁律》。以后又中书令王亮、吏部尚书范云等加以修订。至此大梁开始有了比较完备的刑律,但《梁律》“急于黎庶,缓于权贵”,对官吏犯罪几乎没有约束。
士族
大梁太祖,太宗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其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除了寒人地位的变化外,梁、陈高级士族的状况也发生极大变化。太祖在天监初总结魏晋两代经验教训,面对现实,实行了官制改革,特别是天监七年,更进一步将魏晋以来的官品九品改为十八班。
军事
萧梁时期世兵制度率领。随着自耕农经济的继续衰颓,国家控制的编户数日减,征兵制衰微之势已不可免;自敬宗时期,就是以募兵为主力。太祖在合肥起兵时即以此召募所得的万余精勇为主力,建牙誓师,清君诛贼。五王作时乱,主要依靠募兵。萧梁勤王之师数十万,几乎也全是募兵。
经济
农业
梁德明十年,有司曰“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郢州的序溪(今湖南淑浦),“最为沃壤”,江北如寿春,“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雍州“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淮南郡,“姑熟饶旷……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字高薨,阡陌如绣”[29]。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的粮食充盈。同时,大梁政权的粮储也大为充实,国家的仓库,仅首都一地就有龙首仓(即石头津仓),台城年仓,南塘仓,常平仓,东、西太仓,东宫仓等,首都之外的大粮仓有豫章仓、钩矶仓、钱塘仓等,“并是大贮备之处”,此外,国家及诸州郡,各有仓库。
手工业
大梁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太祖时“丝绵布帛之饶,衣复天下”[30]。梁时镶嵌金箔的罗,已织得十分精美。《吴越钱币志》提到织文图案,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极巧妙,不可言状”。
商业
梁时商业尤盛。输入货物多是象牙、犀角、珠玑、琉璃、吉贝(又写作古贝、木棉布)、香料等,中国输出货物多是绫绢丝锦等。《梁书·夷蛮传论》里说外国珍货,为富贵人所喜爱,所以“舟舶继路,商(商人)使(使官)交属(往来)”。梁时,外国商船有时一年到来十几批。当时北燕贵族已经腐化,也需要南货(南海货)供消费,梁就多输入南货在边镇与燕互市,交换北方产品。
赋役
梁朝时期以三调为形式的财产税基本上维持下来。梁天监初年,一度改调帛为“计丁为布”[33],但后来又有“三调”。赀税或者说财产税,适用于士人以外的所有的人户,是大梁最重要的税收。此外,大梁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收,即关市之税。
大梁官府工匠可以轮番休假,自德明元年开始。到梁朝时,“凡所营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营造工人“皆资雇借”,而不再是征发而来,是役法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文化
萧梁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举国上下充满了文化气息,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贵族,都以儒雅为荣,都在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文化素质。所以,萧梁一朝在统治时间长达一百六十一年里涌现了一大批有重大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
民族
大梁初建时,南方广大地区居住的民族,主要的是“蛮”、傒、俚和僚等。汉文化传到他们居住的地区,与他们便发生冲突,又通过冲突而逐渐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蛮”,是南方诸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常用作南方各少数民族的通称。蛮族中有两大支:一支是长沙、武陵蛮,一支是巴郡南郡蛮。长沙、武陵蛮,自称是槃瓠之后。他们的居住地区是长沙、武陵(今湖南省)一带。他们原居在武陵一带的,又分为椎谿、樠谿、辰谿、酉谿、舞谿,谓之五谿蛮;一部分居住在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今湖北省西部)。
大梁时期,汉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首先与“蛮”族接触。汉族统治者需要蛮族人民向他们出租税、出徭役,当兵打仗。为此,他们不断向蛮族人民居住地区展开残酷的进攻。
外交
与北燕
在经常聘问中,南北朝廷也妙选使者,为对方所重。在梁与北燕的聘问往来中,“梁使入,邺下为之倾动。贵游子弟盛饰聚观,馆门成市。燕使至梁,亦如是”。这段略见,在两国对峙的局势中,双方也有友好往来,不是一味剑拔弩张的。
至于大梁与北燕的战争,梁太祖天监六年,梁出兵北伐,以帝弟临川王萧宏将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南数十年所未之有”。大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西南洛河镇)。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叡乘机用火攻进击。梁军奋勇,呼声震天,无不以一当百。燕军全线崩溃,丢掉器甲,投水而死的有十余万人,被斩的人数也约略相当,被生擒者五万。缘淮水百余里,尸相枕籍。梁战利所得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计其数。对于梁来说,这是一次很重大的战役,对于阻遏燕军南侵的势头和巩固国内的统治,都有一定的意义。南北之间战争规模不大、和在一定条件下大梁在战争上的胜利,对于大梁的社会经济的开发都是有利的条件。
与大渝
449年,乘梁朝内乱,大俞派皇属大军围了大梁的安陆,安陆附近诸城的梁守将,也纷纷投降。从此,“汉东之地尽入于俞”[40]。同年二月,杨忠乘胜到达石城,准备进攻江陵。湘东王萧绎连忙派使臣同杨忠谈判,缔结了出卖国土,称臣于大俞的盟约,规定“俞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诸同附庸,并送质子”。萧绎之所以如此慷慨,是想借用大俞力量,灭掉与他争夺皇位的哥哥萧选。大俞乐得从中渔利。不久,大俞果然如约出军。到了456年,萧选已经称帝(梁武帝)。这时,他的八弟萧纪也已在蜀称帝,率水军东下,以讨叛逆为名,实际上是冲着萧选而来。萧选国内局势未稳,求助于大俞。大俞皇帝高兴地对群臣说:“取蜀制梁,在兹一举。”他采纳了大将军尉迟迥的建议,派他率甲士一万二千人,马万匹,从散关兼行袭蜀,大俞轻易地于当年就拿下了蜀。至此,大俞的胃口更大了,459年十一月,大渝皇属大军攻入梅岭,与赤焰军大战全军覆没,被迫西撤,不敢东犯。梁朝由此维护了西部边境的稳定。
社会
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按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其高门、次门的形成、固定,大概和长时期内一定的人品、官品在一个家族中反复出现有极大关系。同时,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梁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大梁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4:30
目录
概述
国家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