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是指河流弯曲成大半个圏的河道。亦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地方。其中较为著名的
河套地区,有
黄河河套、
辽河河套。
基本内容
1.[the bend of a river]∶河流弯曲成大半个圏的
河道。亦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地方。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曾于开福寺前开一河套,为泊舟所,工未就而罢。”
张志民《
死不着·搬家》:“分给我三间大北房,河套里五亩
黑土地。”
2.[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指
贺兰山 以东、狼山和 大青山 以南 黄河 流经地区。因 黄河 流经此形成一个大弯曲,故名。以
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 ,西为
后套,
银川平原为
西套。又旧以 黄河 以南、 长城 以北的地区称 前套 ,和 黄河 北岸的 后套 相对称。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逆流绕
积石而北至河套 ,入龙门。”
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富庶的 河套 ,是 黄河 所给的一点甜头。”。
3.指西辽河流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附近一带。《职方考》:河套稍南有故木林,稍北有老母林,离蓟边五、六百里。此地有北虏土密驻牧。《
关东演义》:“辽河套柳林百里,和我这梅花不相干吧?”他故意说得很神秘。“辽河套义勇军多是绿林出身,居士你现在虽然是梅花,可是梅花、杨柳同是一宗嘛”。袁金铠话里点出梅花居土是大柳字。
黄河河套
内蒙古和
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汉族地区。因黄河流经此形成一个大弯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汉代。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
明史》对河套地理范围的叙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按指
榆林卫,今陕西
榆林)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黄河),自
宁夏卫(今宁夏
银川)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
东胜卫(今
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又东入山西
平虏卫(今山西
朔州平鲁区)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
《
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
偏头关(今山西
偏关县),西至
宁夏镇(今
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
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为
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
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
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
渭水流域、
汾水流域、
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
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
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由此可见,明代河套所指是这样一个地区: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磴口与
临河之间,以
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
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
河曲、
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与今
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明以前,河套称“
河南地”等,在近现代,河套的范围所指地域较为宽广,除河套外,尚有东套、西套、前套、后套等多种称谓。该文所称的河套,与明代所称河套相同。
河套地区战国属赵。秦属九原、
北地等郡。汉属朔方、
五原、西河等郡。西晋为
鲜卑管辖。东晋时
匈奴据此建国,号夏。唐属关内道。
北宋大部为
西夏的河南地。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后为鞑靼人所据。清属
鄂尔多斯伊克昭盟。河套西、北、东三面环以黄河。阴山横亘黄河之北,其沟谷多为古代大漠南北之重要通道。贺兰山耸峙于黄河之西,芦芽山屏障于黄河之东,南邻
陕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势险要。套里为
鄂尔多斯高原,地表呈波状起伏,中部高,四周低。境内之黄河,水流平稳,两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史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1954年国家撤销了
绥远省建制后,批准了内蒙古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
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
河套行政区。后与
磴口县,
乌拉特中后前旗合并,成立
巴彦淖尔盟,现已改为
巴彦淖尔市。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
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
历史探源
先秦
战国时期,
赵国的
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
阴山山脉,设立了
云中郡,位于
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河套为匈奴占据。
西汉时,前127年,
汉武帝派
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
楼烦、白羊二王,收复“河间”,即河套。大臣
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
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磴口县)和
五原郡(今包头西)。东汉时期大部分归属
并州,前125年置
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
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
云中郡和
定襄郡,以及北地、
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
隋唐
北周隋唐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至
唐太宗时,据《
贞观政要·论安边》载,唐太宗把
突厥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
钓鱼城之战蒙古帝国分裂后来成立元朝后,把它划到首都所在的中书省。
明朝
明初大将
徐达、
李文忠收复了河套地区,并设置了东胜等五个卫所。永乐年间,明朝政府认为东胜卫太过遥远,后勤供给困难,就把边防线向后撤。自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
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
漠南蒙古各部。其中经历了
兀良哈三卫南徙、
北虏入套、
左翼蒙古南迁这三个阶段。从此,河套地区就成了各路
蒙古族争夺的地区,也成了后来
鞑靼部落进攻明朝的前进阵地,兵马补给处,成了困扰明朝多年的“
河套之患”。一方面,
蒙古部落往往挥戈南下,用掳掠的办法去夺取物资,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区长期物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明朝也经常采取报复的行动,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纵火焚烧草场,称为“烧荒”,使牧区的牲畜因缺草而无法过冬;
明军还经常偷袭蒙古的营地,赶走大量的牲畜,称为“
赶马”;利用骑兵的
机动性对渠魁驻地进行快速精准的
斩首行动并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称为“捣巢”。
明朝时期,
岭北行省的蒙古族,又回到了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北虏散处
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铀缎绢布之
色衣,惟恃抢掠”,“不能不资中国以为用,在不能够从明朝以和平
贸易方式取得所需物资的情况下,蒙古人的生活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例如,他们缺乏布帛绢缎,“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又如,他们缺少
铁锅,“生锅破坏,百计补漏之,不得已至以皮贮
水煮肉为食”。类似的记载史不绝书,以至于明朝也于心不忍,“其瘦饿之形,穷困之态,边人共怜之”。
后
三娘子与明朝结盟市场逐向蒙古开放。
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达成和解,互通有无,这不仅确保了双方
边境地区的长期和平,而且增加了双方政府的收入。《明史》说:“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后来清代的
魏源曾评论说:“不独明塞(明朝的边境)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
本朝(清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但除了对三娘子右翼蒙古一系友好外,对
左翼蒙古的示好宁愿打仗也不理睬。
清代
明末清初皇太极通过
战争手段逐渐占领明蒙贸易中枢地区,逼迫内外蒙古诸部不得与明朝
直接贸易,但是又要保证其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通过与明朝和朝鲜的贸易来获得绸缎布帛,再通过赏赐以及贸易方式提供给蒙古;
后金又通过与蒙古的交换获得了战争所需的
马匹以及其它
牲畜、马酪等蒙古特产。崇德三年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遣人试图与明朝贸易,皇太极亲征到
归化城一带,使其被迫远避,另外俘获
车臣汗部来贸易的一些人,清廷还为此以出征明宣、大两镇相威胁,不准明镇守官允许阿鲁喀尔喀与明贸易。由于清朝控制了明宣、大边外一带,不准喀尔喀三部与明朝直接贸易,不但使北附喀尔喀的乌珠穆沁、篙齐庆(浩齐特)、阿巴噶等部逐渐来归附,而且迫使喀尔喀三汗遣使求和,与清朝通使贸易,开始依服清朝。后金对鄂尔多斯、
归化城土默特、
喀喇沁地方采取了特别的政策。以毛罕事件为契机剥夺
土默特部汗对其属民的领有权,当时鄂术布台吉(在明中期曾因为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而声名显赫的
顺义王俺答三娘子的后人)年幼,主要是其乳母之夫毛罕私自允许喀尔喀通过其境与明朝贸易,这位当事人已被杀,鄂木布的罪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原谅的。但是,清廷还是剥夺了其对属民的统辖权,不久又建立土默特左、右两翼旗,归清廷直接管辖。这祥做主要是为了便于控制市口。如崇德元年清廷将其遣还本土,就是利用他的名义与明贸易。并要求蒙古诸部用其与明朝
贸易所得财向后金朝贡。为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征伐明朝时清廷也不征调土默特部落参战,给互市贸易制造有利的气氛。
鄂尔多斯部居地偏远,在贸易上无足轻重,清朝为不惊动明朝保护其市口,仍加保留。到崇德年间,该部仍与后来降清的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一齐被允许继续与明朝贸易和被免除了对明征伐的义务。这算是三娘子为其留下的最后一点遗产。清代在蒙古归顺后,设置了蒙汉隔离的限制政策。
民国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
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即奋斗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地理环境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
贺兰山以东、
吕梁山以西、
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
银川平原(
宁夏平原)和
鄂尔多斯高原、
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
青铜峡至宁夏
石嘴山之间的
银川平原,又称“
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
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
巴彦淖尔平原,又称“
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是中国古代漠南
军事要地。黄河经此成一大弯曲,秦、汉称河南地;自明筑榆林长城后,始称河套。其范围包括:今
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和
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北通塞外,南临
关中,西邻甘凉(今甘肃
张掖、
武威地区),东连
幽燕(今河北一带),为古都
长安北方藩篱,燕京翼侧屏障。
河套地处
中温带,深居大陆内部,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较弱,西北干冷季风影响较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
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
荒漠草原为主。孕育
中华文明的
母亲河一一黄河在此蜿蜒而过,宜农宜牧。河套南接陕西,西隔河毗邻宁夏,东隔河毗邻山西,北与辽阔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理牧养战马以助军资。
经济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
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
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
军事史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
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
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
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凝聚力,促进
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巴盟人将民歌与
酒文化正逐渐的完 美结合,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是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酒,朋友聚会酒至半酣时,经常会有人提议哼唱一曲以助酒兴,也有时手持两只吃饭的小碗儿像
山东快书那样,唱上一段
西北民歌,自娱自乐颇有情趣。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
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
高粱、玉米、
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
农业区。今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
畜牧业和
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
石墨、
石棉、盐、碱、
稀土等多种
矿产资源。
辽河河套
大兴安岭是
蒙古高原和
东北平原的
分界线,但却并不是农耕/渔猎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辽东西北部的
西辽河流域为广袤的
西辽河平原,
东北地区的400mm
等降水量线大体上与大兴安岭的北段、南段平齐,但是在大兴安岭中段,即辽宁西北、
内蒙古东南部、
吉林省西部却骤然出现了一个突出部,而这块位于大兴安岭以东,横亘在东北与华北之间的地区之腹心,就是在漠南游牧史上堪与
黄河河套地区相媲美的另一个游牧重地——
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流域。而
东辽河、西辽河汇流处即今
双辽一带。
历史探源
晚商到
战国,活动于
赤峰的主要是
东胡系民族。
战国后期,燕在边境构筑的
燕北长城,从赤峰南部穿过。赤峰南部为燕之
右北平郡,治所在
宁城黑城。
燕国辖
狗泽都、
阳安都、
白庚都、
酉城都。
秦并六国,迄于隋唐。在北燕归善王的基础上,隋唐时设
饶乐都督府和
松漠都督府。
辽代,全境属上京
临潢府和中京
大定府。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中京是最大的陪都。
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
卫所和属部进行控制。地区的设置大体以
永乐(1403-1424年)初年为线,分两个时期。前期属
大宁都司,后期属
奴儿干都司所辖的
兀良哈三卫。
地理环境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为
辽代中京治所大定府。其左为
七老图山,右为努鲁虎儿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古为优良的牧场。其北通
科尔沁大草原,东通朝阳,东南通三万卫,南通喜峰口,西南通
古北口。如《
辽志》云:“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自辽以后,皆为北偏重地。洪武十二年,遣马云征
大宁,克之。二十年,
冯胜讨
纳哈出,始修葺故城,奏置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于此,又列置兴营等二十馀卫属焉。自是屡由此出师北伐,边地益辟。《边略》:大宁镇抚降夷,控扼北边,西翼开平,南卫辽海,藩屏要地也。
经济文化
辽河谣(
新民谣):辽河水,弯又长,辽河两岸鱼米乡。
河淤土,肥又壮,年年亩产千斤粮。辽河套,树木多,家家过着好生活。盖房料,当地有,省钱省力省张罗。辽河套沟注多,提起吃鱼不用说。边添汤边点火,随后捞鱼就下锅。辽河水,
水肥多,灌溉庄稼更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