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芍药科芍药属植物
牡丹(学名:Paeonia × suffruticosa Andr.)又名洛阳花富贵花木芍药鼠姑鹿韭、白茸、百雨金、谷雨花,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植物学史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炎帝发现牡丹及其药用,也是因为炎帝尝试了牡丹。炎帝的氏族生存栖息在广大的河洛地区,这里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嵩山都有野生牡丹生长。炎帝发现了这奇异的花卉,并加以尝试,从而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市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当代。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如今已扩展到中国东北、东南,以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等地。
汉代即有“牡丹”之名,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刘秀为躲避追杀,藏于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牡丹花丛中而得救。刘秀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民国21年(1932年)《柏乡县志》记载,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由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代牡丹的栽培中心在长安和洛阳,欧阳修《牡丹释名》解说:“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牡丹由武则天引种宫苑以后,在长安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牡丹的分布也迅速由宫苑波及高级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后及至一般士人家中,牡丹迅速融入了长安文化。唐代除长安外,洛阳、杭州、九江、成都等地亦有牡丹的零星分布,这些地区的牡丹或直接从京城长安移植过去,或辗转从它地购置,可算是京城长安牡丹文化的辐射区。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被誉为“牡丹王国”。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王昌龄韦庄刘禹锡等众多名家纷纷为牡丹留下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流芳百世的诗句。
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宋代,作为牡丹栽培中心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赏牡丹习俗在洛阳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描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宋代牡丹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熟经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载:“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蔹末一斤和之”,“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洛阳花木记》中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栽培牡丹十分严格,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宋代,山东种植牡丹的地区较多,且有规模大的特点。1034年,欧阳修所著的《洛阳牡丹记》出版,是世界上首部牡丹专著。书中写到“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体现了北宋时期山东已经是牡丹的主要产区。山东青州密州曹州早有种植牡丹、办赏花大会的风俗。
熙宁八年(1075)至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担任知密州太守期间,也曾多次赏牡丹,戴牡丹、写牡丹。熙宁八年(1075)密州遭遇罕见的旱灾蝗灾,苏轼斋戒吃素,到常山祈雨,无心赏花,九月,果然下了雨。这时候,已经是春尽花残,一天,细雨中,突然开了一朵千叶重瓣的牡丹花,于是苏轼特置酒花前,赏花寄情,填《雨中花漫》词: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曹州即今山东菏泽市,也就是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之一。宋代《兖州府志·风土志》中就有曹州“楼台牡丹”的记载。宋代曹州出了许多文学大家,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的王禹偁就是巨野人,他曾写有《芍药诗》一首,通过描写牡丹凋落芍药盛开,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宋代的巨野人士晁补之才思飘逸,文章温润典雅、富有文采,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作中的牡丹诗也很有特色。
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首次出现了“鞓红”,又名“青州红”:“鞓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亦曰青州红。故张仆射(宰相)齐贤有第西京贤相坊,自青州馲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其色类腰带鞓,故为之鞓红。”据《宋史·张齐贤传》记载:张齐贤原籍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1004年,青州知州张齐贤说:“宁遗两段蓝田玉,不舍一株青州红”,“鞓红”牡丹在宋真宗年间移栽洛阳。
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甘肃的河州等地。
明朝成化年间,菏泽的牡丹根,又称丹皮,是中药的一种,被威震三省的镖师李朝花曹州押运至北京南京江浙等各地。明朝镖师李朝花的《盛夏护丹根》“烈日熏蒸炉上行,晋商煎水人常用。残羹饮马蹄生风,此去丹皮多护送。”虽不是唐宋名家之作,却语词诙谐朴实,不失风韵,构思巧妙的讲述了曹州丹皮的中药妙用。
明朝李梦阳分别于正德五年(1510)春末和嘉靖二年盛夏,觅友于直隶大名府东明县葵邱李庄,与镖师李朝花相聚村寨,二人饮酒畅谈,后赋诗留墨宝。为葵邱李庄(现李朝花村)留下美好的历史见证。为后人留下多首精美诗篇。李梦阳品酒赏花赋诗牡丹《葵邱李庄咏木芍药》:小寨数枝娇,平生王府瞧。未曾临艳品,香溢室中飘。此物民间有,京师进富豪。东昏种芍药,朝暮礼贤交。镖师李朝花为好友李梦阳也以牡丹赋诗《友李梦阳赏牡丹》:不畏风寒育秀姿,九天仙露下瑶池。乌龙不恋红尘世,舒艳含香雅颂时。
曹州亳州皆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牡丹品种,“曹花多移自亳”(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了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亳州牡丹始于明德靖年间,晚于曹州牡丹。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牡丹诗中说:“可知国色无兼美,刚数曹州亳州。”再如清代李良民的《漆园轶事》中也有“富贵开花在日边,天子梨树争相看,若非李勣连故里,谁疑仙葩到漆园”的记载,认为曹州牡丹起源与唐朝开国功臣李勣有关。隋代,山东曹州(今菏泽市古称)人齐鲁恒隋炀帝诏令天下花师集洛阳西苑,为他嫁接楼台牡丹,唯齐鲁恒于椿树枝头嫁接成功,受到重奖,成为天下第一花师。
明代《五杂俎》中称:“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
清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后又担任过《康熙字典》总撰修官。当曹州牡丹大红大紫之时,曹州佐吏向云泽给他送来曹州牡丹,陈廷敬喜不自胜、赞赏不已。他当即赋诗一首《向云泽自曹州以牡丹见遗赋答》,以示谢忱。
清代学者顾嗣立《曹县》一诗和刘大绅《牡丹行》一诗,同样具有花谱和花史意义。其中,顾嗣立在诗中更是点明了当时牡丹种植的中心已经由洛阳转到曹州:“牡丹数洛阳,花谱佳名富。迩来地气迁,曹南为独秀。”
光绪《菏泽县乡土志》:“牡丹商,皆本地土人。每年秋分后将花捆载为包……北赴京津,南浮闽粤。”从苏毓眉《曹南牡丹谱》“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乾隆曹州府志》“牡丹芍药……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光绪《菏泽县志》“出城迤东,连阡接陌”、《山东通志》“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为业分运各省”。远在明、清,菏泽牡丹已经形成了药用、观赏、栽培、鲜花的产业链条。
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说明当时牡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明清时关于牡丹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列古代和当时品种共169个。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此技术仍还在采用。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年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形态特征
概述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株型
根系
牡丹根系发达,具有多数深根形的肉质主根和侧根。初生根始为白色,渐变为黄色至褐色,肉质白色,个别红色,肉质中心木质化,俗称“木心”。肉质部储有大量养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长,一般来说,根深的植株枝叶茂盛,植株较高,根浅则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种不同,其根型、数量也不一致,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叶柄
牡丹的叶柄凹处多为暗紫、紫红、灰褐、黄绿等不同颜色,叶柄也有粗细、硬软、长短之分,长者可达40厘米,短者不过10厘米;叶柄的长短,特别是叶柄和枝条夹角的大小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同时对花的观赏价值影响也较大,叶柄与枝夹角大,叶面平展或下垂,叶也较稀,如“墨魁”,花朵均着生在叶丛之上,形成花美叶秀,相得益彰的观赏价值;相反,叶柄较短,叶柄与枝条夹角较小,因枝叶紧密,花朵常藏在叶丛中,造成“叶里藏花”现象,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
胚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鳞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称“鳞芽”。牡丹以鳞芽越冬。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为花芽、叶芽、潜伏芽和不定芽四种。
牡丹在芽因品种不同在形状、颜色等方面均有差异,形态百出,各有特征。大体上有圆锥型、珍珠型、扁圆型、长锥型、鹰咀型等;各形状之间又有大小、鳞片的多少、芽质瘪瘦虚实等差别;颜色也有青绿、黄绿、土红、土黄、银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红等色;另外还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种的主要依据。因此,单靠芽的形状、颜色等很难识别牡丹的品种,需靠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种鳞芽的特性。
分枝
因当年生效枝上节间长短不同,着生芽数及新枝萌发力强弱也不同,分枝的习性也有明显差异但分枝上有以下类型:
叶片
牡丹叶互生,由叶片、叶柄组成。叶形、大小、色泽、质地等因品种而异可分为以下几类:
另外,还有特殊的叶形。如“三奇集盛”,每个叶柄上只生三枚不规律的圆形叶片,比一般品种少三分之二,为二回一出复叶;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叶柄上着生三组叶片,分为顶五后六共十一枚小叶,比一般品种多二片。牡丹叶的颜色以绿色、黄绿色为主,个别品种的叶有深浅不同程度的紫晕;有的叶面上还缀有紫色或黄色的斑点;叶背面多为灰绿色和浅灰色,个别的品种(如“鹤白”)茸毛特别多。
花朵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称为起楼)六种花型。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种变化形态。
有关牡丹专家学者与产区的科研人员一起,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经多年实地观察研究及对牡丹花的解剖观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构成的演化规律后,提出了新的花型分类,即把牡丹花型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楼子台阁型。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开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分布范围
中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根据中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中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鄂、琼、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牡丹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彭州铜陵县等。通过中原花农冬季赴粤、闽、浙、深圳、海南进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几个地区安家落户,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
种群分类
中国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中国牡丹园艺品种根据栽培地区和野生原种的不同,可分为4个牡丹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 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
中原
⑴本品种群植株高低不一,一般情况下,较其它品种群为矮。但有杨山牡丹血统的少量品种,则株型较高。本品种群叶形变化较多。
⑵品种群中部分品种花瓣基部具有深色斑或深色晕,显示带有紫斑牡丹的血缘。形成中原品种群的3个野生原种中,只有紫斑牡丹花瓣基部具有墨紫色大斑, 而矮牡丹和杨山牡丹在花瓣基部只稍有淡紫色晕。
⑶花型种类最为齐全。
⑷花色多样,富于变化。有白、粉、红、紫、墨紫、绿、淡黄、雪青等色和复色,色彩浓淡富于变化,在4个品种群中,花色最为丰富。
⑸品种多达500多个,在4个品种群中数量最多。
西北
⑴植株高大。年生长最量较大,叶形变化较少,总叶柄长。
⑵花瓣基部具有墨紫色或紫红色大斑。花瓣厚,花香浓郁。
⑶花型演化程度较中原品种群为低。台阁花品种数量较少。
⑷品种数量较多。约有100多个品种。开花时间长。
⑸耐寒、耐旱、耐碱,生长旺盛,病虫害少,可在寒冷、 干旱的广大西北地区种植。
江南
⑴植株高大。一年生枝长,土芽少,分枝性强,开花多,蔚为壮观。
⑵开花早,当地花期4月上旬至下旬。
⑶历史上品种数量众多。如计楠《牡丹谱》(1890)收集品种103个, 嘉兴 一带牡丹名冠一时。
⑷根系浅,耐湿热,适合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推广栽植。
西南
⑴植株高大。叶大,花梗长,花瓣基部有紫 斑或红晕。枝叶粗壮而较稀疏。丽江品种叶狭长,顶裂浅,缺刻少,脚芽多。
⑵根系浅,生长势强。
⑶花型演化程度高,多台阁花品种。
⑷花径大,着花量较少,花期较长。
综上所述: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从历史发展上看,是由一条主线和几条副线发展演化而成的。发展主线是中原品种群,副线有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等。
从历史演化来看, 它们各品种种群间能相素交流,互相融合。但由于各品种群所在地自然条件和主要野生种原的不同,仍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群。所以,在各品种群相接近的部位,常表现品种群间明显的交流现象。如延安牡丹品种显现明显的中原品种群和西北品种群的交融现象。
颜色分类
中国全国各地不同花色(如:红、紫、紫红、粉、白、蓝、绿、黄、黑和复色等)、不同花型(如: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楼子型、绣球型等)和具有抗旱、耐寒、耐热、耐湿等特性,可以种植在温带、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300多个,还有日本、美国、法国品种100余个。
(一)复色类
什样锦、娇容三变、斗艳、二乔、三变赛玉、玛瑙荷花、彩蝶、花蝴蝶
(二)绿色类
绿香球、春水绿波、豆绿、绿玉
(三)黄色类
姚黄、金桂飘香、玉玺映月、黄花葵、金玉交章、御衣黄
(四)墨紫色类
冠世墨玉、烟绒紫、青龙卧墨池、墨楼争辉、乌金耀辉、黑花魁。
(五)粉色类
赵粉、鲁粉、粉中冠、桃花飞雪 、贵妃插翠、雪映桃花、软玉温香、淑女妆、粉荷飘江、银鳞碧珠、盛丹炉、青龙卧粉池
(六)白色类
夜光白、景玉、香玉、金星雪浪、琉璃冠珠、雪塔、白玉、雪桂、昆山夜光、玉楼点翠、玉板白、雪莲、水晶白、白鹤羽、风丹白、水晶球、风丹白、玉板白、清香白
(七)粉蓝(紫)色类
蓝田玉、 紫蓝魁、蓝宝石、菱花湛露、垂头蓝、朱砂垒、绣桃花、雨后风光 、彩绘 、大朵蓝 、似荷莲 、蓝芙蓉、鲁菏红
(八)紫色类
胜葛巾、魏紫、赵紫、葛巾紫、小魏紫、紫魁、深黑紫
(九)紫红色类
红霞争辉、红霞迎日、锦袍红、乌龙捧盛、藏枝红、百园红霞、映金红、大棕紫、首案红、状元红、盘中取果、锦绣球、洛阳红
(十)红色类珊瑚台、丛中笑、晨红、火炼金丹、娇红、萍实艳、锦帐芙蓉、迎日红、十八号、霓虹焕彩、红宝石、宏图、山花烂漫、脂红、明星、春红娇艳、肉芙蓉、虞姬艳装、飞燕红装、银红巧对、胡红、红珠女、璎珞宝珠。
主要品种
繁殖方式
牡丹繁殖方法有分株嫁接播种等,但以分株及嫁接居多,播种方法多用于培育新品种。
分株
牡丹的分株繁殖在明代已被广泛采用。具体方法为:将生长繁茂的大株牡丹,整株掘起,从根系纹理交接处分开。每株所分子株多少以原株大小而定,大者多分,小者可少分。一般每3-4枝为一子株,且有较完整的根系。再以硫磺粉少许和泥。将根上的伤口涂抹、擦匀,即可另行栽植。分株繁殖的时间是在每年的秋分到霜降期间内,适时进行为好。此时,气温和地温较高,牡丹处于半休眠状态,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营养生长时间,进行分株栽培对根部生长影响不甚严重,分株栽植后还能生出一些新根和少量的株芽。若分株栽植过迟,当年根部生长很弱,或不发生新根,次年春,植株发育更弱,根弱则不耐旱,容易死亡。如分株过早,气温、地温较高,还能迅速生长,容易引起秋发。
牡丹分株的母株,一般是利用健壮的株丛。进行分株繁殖的母株上应尽量保留根蘖,新苗上的根应全部保留,以备生长5年可以多分生新苗。这样的株苗栽后易成活,生长亦较旺盛。根保留的越多,生长愈旺。
嫁接
牡丹的嫁接繁殖,依所用砧木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野生牡丹;一种是用芍药根。常用的牡丹嫁接方法主要有嵌接法、腹接法和芽接法三种。
扦插
扦插繁殖,是利用牡丹枝条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种方法,属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扦插的枝条先剪下,脱离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质内使之生根,成为新株。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条,要选择由牡丹根部发出的当年生土芽枝,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时,选择茎干充实,顶芽饱满而无病虫害的枝条作穗,长10-18厘米。牡丹的根为肉质根,喜高燥、忌潮湿、耐干旱。因此,育苗床应选择通风向阳处,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时,插完一畦浇灌一畦,一次浇透。
播种
播种繁殖,是以种子繁衍后代或选育新品种,是一种有性繁殖方法。播种前必须对土壤进行较细致地整理消毒,土地要深耕细作,施足底肥。然后筑成70-80厘米宽的小畦,穴播、条播均可。播种不可过深,以3-4厘米为度,播种后覆土与要面平。再轻轻将土壤踏实,随即浇透水。
压条
牡丹压条法,是利用枝条能产生不定根的道理而进行的繁殖方法,将枝条压倒或在植株上用土压埋,不脱离母株,土壤保持湿润,技条被埋处生根,然后剪掉栽植,成为新株,同样属牡丹的无性繁殖法。这种方法主要有:套盆培土压条法和双平法。
组织培养
植物的组织培养繁殖,是根据植物组织细胞的全能性,利用牡丹的胚、花芽、茎尖、嫩叶和叶柄进行离体培养。一般是将这些材料放入75%的洒精中浸泡5-10分种,并立即投入无菌水中洗涤,然后在5%的安替福民溶液中浸7-10分种进行表面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3-4次,最后放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其它附加成分主要有: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的吲哚已酸、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水解蛋白等。
栽培技术
主要用途
观赏
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为墨紫色、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雪青色、绿色等八大色系,按照花期又分为早花、中花、晚花类,依花的结构分为单花、台阁两类,又有单瓣、重瓣、千叶之异。牡丹栽培和研究愈来愈兴旺,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产有五百余种,着名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梨花雪金轮黄冰凌罩红石瑶池春掌花案首案红葛巾紫蓝田玉乌龙卧墨池豆绿等等。清程先贞咏“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平调,杨妃砚滴干”,足见此时已有色与暗夜无异的黑牡丹品种出现,而江苏盐城便仓产的枯枝牡丹,竟然“奇在一放十二瓣,如果是闰年,就一定是十三瓣,而且枝干枯黄……一离开便仓,花即变种”。
中国菏泽、洛阳均以牡丹为市花,菏泽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及洛阳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植物园,每年于4月15至25日举行牡丹花会。兰州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均有牡丹景观。此外,牡丹的形象还被广泛用于传统艺术,如刺绣、绘画、印花、雕刻中。
食用
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笺》载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谱》谓:“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国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鲜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还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2009年12月31日,“油用牡丹品种筛选及规范化栽培技术”和“牡丹籽油生产工艺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11年3月29日,卫生部正式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标志着牡丹籽油可以进行批量化生产,进入食用油行列。李育材强调,国务院高度重视菏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回良玉副总理在“关于发展油用牡丹的调研报告”上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国家林业局进一步抓好菏泽油用牡丹产业试点,研发出牡丹化妆品、牡丹日化品、牡丹功能性食品等相关产品。
药用
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李时珍谓:“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还认为野生单瓣者入药为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药用。
丹皮以安徽、四川产量大,安徽铜陵凤凰山为牡丹皮之乡,所产丹皮质最佳,习称凤丹。丹皮以皮厚、肉质、断面色白、粉性足、香气浓、亮星多者为佳。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亮星,牡丹酚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饮片为淡粉红色弯月状或环状薄片。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等证。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黄芪苷,除观赏外还可入药,用于调经活血。
植物文化
牡丹是中国名贵花卉,有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牡丹的寓意是富贵、平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千百年来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年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国花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中国林业网、中国花卉协会网站和“中国花卉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征求对中国国花的意向。广大公众对国花高度关注,积极踊跃参与。2019年7月23日,中国花卉协会通报国花调查情况。通报称,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投票结果统计显示,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占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为国花的占12.30%;第三名,同意兰花为国花的占2.48%;第四名,同意荷花为国花的占1.89%。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确定国花,时机成熟。
经组织专家研究讨论,中国应确定“一个国花”,确定国花的基本条件:一是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二是花姿、花色美丽大气,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三是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评选,中国花协专门于2019年2月成立了国花评审小组。6月29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花评审专家研讨会,32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确定中国国花进行研究讨论。此次投票已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授权。投票一经发出,引起网友热议,大量网民投票参与。据相关媒体报道,7月17日,中国花卉协会的工作人员董燕向记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点,总共有6万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选择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见收集起来供上级参考,国花最终由国家相关部门决定。
2024年,国家林草局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中国国花的建议”复文,复文中指出,国花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但目前,因各方面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难以统一,确定国花的时机尚未成熟。
省花
牡丹是山东省的省花,是因为菏泽牡丹是非常知名的。过去菏泽曹州,有一句话叫“曹州牡丹甲齐鲁”。
市花
牡丹是中国彭州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花语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则天与牡丹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慈禧与牡丹
慈禧,清代皇后,自幼受民族传繁育文化的熏陶,非常喜欢牡丹。在故宫御花园和其他园林园中种了许多牡丹,就在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并于颐和园修筑国花台。清代末年,慈禧太后专权,深知山东曹州牡丹天下闻名,便想模仿武则天一把,在严冬的某天突然降旨曹州府:一月之内,进献千株盛开的牡丹。
毛泽东与牡丹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胡耀邦与牡丹
1982年10月22—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菏泽视察了东明县黄寨险工、滩区和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对黄河滩区的建设与曹州牡丹的发展作出了指示,“要建设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
冰心与牡丹
冰心不仅喜欢牡丹花,还喜欢以牡丹等花比喻女作家的才华和魅力。她的晚年名作《人世才人粲若花》就以牡丹、梅、兰、菊等花卉描绘女性文学的百花艺园。1990年4月8日,香港文汇报用套红标题编发了新华社记者吕淑梅的人物通讯《牡丹花开忆冰心——访人才学者魏玉传》。不久,该报又发表了长篇报道《桃李难忘春风情——冰心老人与魏玉传先生的交往》。随后,农民日报、人民权利报、联合日报、大众日报、大公报等媒体,相继采写了《冰心老人与曹州牡丹》《冰心老人的曹州牡丹缘》《翰墨溢香、冰心映日——冰心老人关心魏玉传编书纪实》《文心不老扶新枝——冰心老人和文学新人》《永不凋谢的牡丹——忆冰心老人》等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习近平与牡丹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厅、车间了解牡丹开发情况。得知牡丹不仅可观赏、药用,还炼出牡丹籽油,开发出茶、精油、食品、保健品,总书记十分感兴趣。他拿起一瓶牡丹籽油,打开瓶盖闻了闻,询问定价、产销情况。他表示,今天长了见识,令人印象深刻。
赏花胜地
参考资料
洛阳牡丹栽培长达1500年.新华网(新华社记者:王耕 编辑:游 黎).
牡丹 .中国植物志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9:3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