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是中国
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
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
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国际国内形势都呈现出新特点。国际上
两极格局正式瓦解,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1991年12月25日,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解体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雅尔塔体系宣告终结。加上80年代后半期席卷
东欧的剧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受了重大打击。同一时期,虽然世界总体形势趋于和平,但是局部冲突与战争却日渐频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在国内,1989年政治危机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
治理整顿,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经济秩序有所恢复,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但是人们对改革的最终方向存在疑虑,改革开放走到了十字路口。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
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系列谈话,被称为“南巡讲话”。在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是因为太注重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应该为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南巡讲话”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剂
强心针,有利于打破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包袱。
同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将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确立下来,意味着存在多年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在指导思想领域基本结束。此后,市场作为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得到承认,
计划经济同时被
国家宏观调控所取代,由此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0年12月,党的第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在政治风波之后不久制定的“八五”计划,在发展目标上主要强调确保经济与社会稳定,制定的指标力求稳妥。“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从实施结果来看,“八五”计划完成得较为理想。完成
百分数均值为267%, 完成率为89%,基本完成率为89%。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
财政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政策性金融和
商业性金融初步分开,汇率顺利并轨,新的
宏观经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
加工工业到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以
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八五”期间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对外开放的县市超过1100个,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和13个
保税区。
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1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高于“六五”的12.8%和“七五”的l0.6%。年
出口额已突破1000亿元,占世界
商品贸易的比重从“七五”的1.6%增加到3%。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十一位;国家
外汇储备已达到736亿美元,比“七五”末期的111亿美元增加5.6倍。
“八五”期间,
城镇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达157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分别为7.7%和4.5%,大大高于“七五”的3.7%和2.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达6727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0.6%,大大高于“七五”时期3.3%的水平。1995年底,城乡
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
“八五“”期间,城乡新建住房面积43亿平方米,到1994年末,农村
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7平方米。
“八五”期间全
社会劳动者总数约增加50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增加3740万人。
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
“八五”期间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降到l995年的10.55‰。广播和
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8%,比1990年提高4和5个
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