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
产生背景
为确保
能源供应所付出的代价,即
外部成本,有时远远超过能源售价。例如,美国为确保中东石油供应投入该地区的巨额军事和
经济援助,每桶原油
平均支出的费用约为原油
市场价格的3倍。
历史沿革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在美国倡导下成立了
国际能源机构(IEA)。这是
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联合行动,其宗旨是:成员国共同采取措施,控制石油需求,在紧急情况下分配石油,并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相当于90天
净进口量的石油。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供应安全为主要出发点的传统的能源
安全观逐渐向着所谓综合能源安全(Comprehensive Energy Security)的方向发展,能源安全被不断赋予越来越多过去不为人们重视的新内涵。仅仅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减轻对进口能源依赖的
传统能源安全观已经显得过于狭隘,无法适应当今人们对综合安全的要求。在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突破传统能源安全观,建立综合能源安全观已成为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必然趋势。
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达成共识。
1993年约瑟夫·欧姆又为能源安全增加了环境保护的
向度:90年代能源安全的目标是通过增加经济竞争力和减少
环境恶化,确保充足可靠的
能源服务。
1997年《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各国重新界定了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国家
能源发展战略中,增加了能源的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大的威胁的要求。
能源供应、经济竞争力和
环境质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三个基本要素。
2008年7月29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全世界各国在北京
奥运会期间停止所有战事。
2008年8月8日,也就是北京第29届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当天,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有
媒体评论说这场战争背后是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冲突背后的能源因素。自8日以来,
俄罗斯军队已进入格鲁吉亚的分裂地区
南奥塞梯共和国和格鲁吉亚本土,占领了距格鲁吉亚首都
第比利斯47英里的哥里城(Gori)。位于
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Energy Studies,CGES)高级
分析师Jul ian Lee称,仅约两天来发生的事件显示了该地区的分裂程度以及该地区对外的能源供给存在的风险。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商品研究主管兼
常务董事Paul Horsnell称,尽管
里海地区蕴藏着大量的
碳氢资源,
土耳其BTC枪击和
格鲁吉亚战争构成的挑战意味着它永远不会成为
中东石油的正式替代选择。近几个月,市场担忧集中在
伊朗和
西方国家之间紧张局势的加剧,尤其是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的风险和
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区持续的动荡局面。相比之下,很多西方国家和公司越来越依赖高加索通道运送石油和天然气。
供给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
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
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
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资源短缺
我国能源
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
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
资源分布很
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
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结构问题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
少气、贫油的
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
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技术落后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
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
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国际影响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
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面临挑战
中国自己是原油净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的
能源消耗虽然仅占全球需求总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迅猛扩张之中。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后,从22日到29日,接连出访
沙特阿拉伯、
摩洛哥、
尼日利亚和
肯尼亚等中东
非洲四国。对比之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余四个国家都是或大或小的石油出口国。此后温家宝总理出访的国家
中石油生产国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问题占据了国家
总体外交的主要内容。
2008年6月19日,中国欧盟商会
圆桌会议能源工作组得出结论:在能源安全和环境的
可持续性问题上,中国政府正面临着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考验,包括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机动化过程中,如何满足人们对环境
质量提高的要求,提供廉价、清洁、可行和方便的各种供应:
在当前国际高
油价的背景下,在各地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而急需改善的同时。如何面对在
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国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同时又顾及对经济的冲击。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
应变能力较差。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
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
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西媒炒作
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所著的
报告文学《
石油风云》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的石油发展史,认为20世纪战争多为能源的争夺而引发的,而战争的胜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最终对能源的占有。能源作为一种商品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实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1990年8月,
伊拉克入侵邻国
科威特,其目的不仅是征服一个
主权国家,也是希望通过占有科威特的资源,使自己成为支配
阿拉伯世界和
波斯湾的石油强国。美国之所以进攻伊拉克,维持自己在中东的霸权和石油利益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为此美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军事和
经济政策。
到2030年,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差距将缩小1/3左右。其中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的
能源消费增长量,将占所有非
经合组织国家消费增长总量的一半左右。美国等西方国家夸大中国能源问题,旨在转移
国际舆论的注意力。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数字胜于文字。
2006年10月11日,
美国人口达到3亿。当天英国《
独立报》的一篇文章称,美国应警惕巨大的
人口数量和
增长率并重新审视其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资源
消耗率。文章指出美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均资源消耗巨大。这种“消费”
地球资源的能力也绝非其他国家(地区)可比。美国年人均能源
消耗量是世界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4倍多,年人均
耗水量约为世界年人均耗水量的3倍。同时,每年人均制造垃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人均
二氧化碳排放
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倍。
如果拿美国和
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将更加明显。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均每年排放1.8吨
二氧化碳,而美国人均每年排放19.8吨这种温室气体。这个国家的相对高
人口增长率、
自然资源消耗情况和污染情况组合起来,构成了对环境的最大冲击,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制感受到这种冲击。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国家炒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
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它们嫉妒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提防由此产生的与西方国家之间无法避免的竞争。我们应当直面现实,通过数据和情况说明来全面介绍中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争取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能源观念
国际观点
能源经济学家、
俄亥俄北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阿尔哈吉教授曾在《中东经济观察》发表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能源安全问题。美国的政客们自相矛盾地一方面提出要消除对石油的依赖以“改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又赞同把国家战略石油
储备增加l倍。阿尔哈吉指出,“能源安全”成了似是而非的概念,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能源安全,就将付出巨大代价,标榜“能源独立”也会导致
能源短缺和政治动荡。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在这个问题上,阿尔哈吉提出了很多问题:能源安全的目标是不是减少能源短缺的影响?是不是降低
油价并减轻
价格波动?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
环境安全存在什么关系?政府要不要为了能源安全而进行干预,还是交由配置资源更有效的市场去解决?在改善能源安全方面,货币和
财务政策起什么作用?仅仅建立
战略石油储备能否提高能源安全?战略石油储备是储存各种原油和成品油,还是仅贮存几种原油?战略石油储备量是用石油日进口量的天数来计算的,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要不要相应增加,从而保证相同的指标天数?“
国家主义”怎样威胁能源安全,国家能源公司私有化能否提高能源安全?“能源自给”是否可以提高能源安全。
涉及广泛
以上这些问题还不可能有一个标准或准确的答案,有些专家把能源安全定义为:价格合理、可靠而充足的能源供应。在理解上,消费国和
生产国是不一样的。
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它们的
能源政策有4个
基本原则,即
能源供应多样化、石油进口多元化、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降低石油价格的波动。天然气与
LNG贸易量的增加,已经使这两种商品成为能源安全的议题,欧洲减少对俄天然气依赖势必要增加LNG交易,降低价格波动需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争取“互惠的能源安全”。在世界范围内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已成为能源政策的焦点,如
环境问题、能源
贫困问题、能源富有者与能源贫困者的
社会矛盾等。
亚洲一些国家,由于能源进口以石油为主,对石油的依赖就成了这些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能源安全,亚洲国家在世界各地争取上游
项目合同,鼓励国内
油气勘探开发,探讨从俄罗斯、
里海、伊朗、
缅甸敷设管道输入天然气的可能性,与
卡塔尔、伊朗、
阿尔及利亚签订长期LNG进口协议。
中国观点
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大肆炒作并宣扬所谓“中国能源
安全威胁论”,2007年12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长达1.6万字的《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白皮书,强调“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发布能源文件,详细介绍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
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
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
国际合作等
政策措施。这部白皮书意在消除外界对中国能源需求迅猛增长的疑虑和担忧,它重点表明中国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际能源会议于2008年6月22日在
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当时正在沙特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当前国际
能源问题的看法、
中国的能源政策和关于国际能源合作的主张。国际石油会议是由
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发起的,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
英国首相布朗在内的36个国家的
政府首脑或部长以及20多个大石油公司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
国际能源机构的代表等就日益严重的高
油价问题及其
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中国领导人主张,能源问题是
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能源
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
国际社会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
安全观。深入开展
能源开发领域的协商和合作,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的对话和沟通,强化能源政策磋商和协调,促进石油天然气
资源开发,维护合理的国际
能源价格,满足各国发展对能源的正常需求。全面加强先进
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促进各国提高
能源节约能力、利用水平、使用效率,推动
洁净能源、新能源、可
再生能源等领域
技术合作,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可靠的世界
能源供应体系。共同营造能源发展的良好
国际环境,携手维护能源生产国的局势稳定,保持国际能源市场正常秩序,抑制市场
过度投机,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畅通,推动形成长期稳定的能源生产、运输、消费格局。
我们应当摒弃旧的能源安全观,确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除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外,各国还应鼓励能源
产业投资,扩大世界能源供应,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各国应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对话协商,为维护能源安全创造良好的
政治环境。在整个
世界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比以往任何时候关注能源安全。作为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战略和政策方面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产生分歧甚至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阐明中国能源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对策,争取主动,特别是要警惕和应对某些国家出于政治因素渲染和炒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这样既能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又能为在能源领域里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创造有利条件。
注意事项
当我们从国际背景下把目光转到国内来看,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
电荒”、“煤荒”、“
油荒”的呼声一
浪高过一浪,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加。国家发改委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未来5年内,要加快政府石油储备建设,适时建立
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逐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以应对石油天然气供应中断为核心,建立完善能源安全
预警制度和
应急机制。最近几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震荡、不断攀升,给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国
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对供应
中断能力较弱。在应对能源短缺上,
节能降耗至关重要。有人提出:为确立节能的
战略地位,建议把节约资源提升到
基本国策的高度。
研究领域
内含外延
对能源安全概念的定义决定研究的范围和角度。由于能源安全问题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加,
研究角度日益宽泛,能源安全的内含与外延不断扩展,因此,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能源安全概念与定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源安全的内含与外延的不断变化,也是该问题研究不断推进的一种表现。在来自国外的经济学文献中,国外学者是从
风险性与
外部性定义能源安全的概念。从风险性定义能源安全,认为能源安全是个期望问题。这种定义实际上是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来研究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包括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
破坏力大小的认知。对能源价格分析预测及其预警、世界能源供需关系及其
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源价格承受力分析、风险的防范等等均可以看作这种定义下的研究内容。
国内有学者认为,能源安全问题应该是特指由
不可控因素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控因素大致分为境外与境内两个方面。境外不可控因素是指对不能由本国单方面解决,并且对本国能源供需关系可能产生
负面影响的一切事件。例如,战争、
自然灾难、与能源供应国外交关系恶化、国际石油商市场操纵等国家力量不能
直接干预的事件。境内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指即使是动员国家力量也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如可供开采的
能源资源储量,
生产技术水平等。一般说来,境外不可控因素是难以预计的,具有
不确定性;境内不可控因素则相对容易把握。能源安全的概念应该只有存在境外不可控因素时才使用。
从
外部性定义能源安全,认为能源安全问题是由国内消费者与厂商使用进口能源而引起整个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因此,能源安全问题实际上是由消费进口能源所引起的外部性问题。既然是外部性问题就不能完全依靠
市场机制解除能源安全的问题,而是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和措施。这种定义为政府在能源安全中的地位与角度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随着把
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列入安全问题的研究范围,能源安全的外部性定义似乎更为适用。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环境与
地缘政治发生较大的变化,“9·11”
恐怖主义袭击和2002年以后
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度的攀升,发达国家对能源风险的认识又扩展到
能源基础设施,我国更加关注价格变动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国内比较认可的能源安全状态的表述是“清洁、稳定、经济”,即质量清洁,数量稳定、价格合理。还有一些学者在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能源安全的概念,即从时间、空间、数量、质量、价格全方面定义能源安全。
现状分析
对于世界能源安全的研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安全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恶化。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短缺,世界上的能源足够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源安全的真正来源是清洁、高效能源的稀缺,而这是可以通过
技术进步等方式来缓解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看都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挑战,尤其是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能源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危机形势是人类在未来20~40年间必须予以彻底解决的
全球性问题。
我国学者指出,当前国际能源安全的目标逐渐由量的保障转向对质的追求;石油依然居于能源安全的核心,但电力、天然气以及核能等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安全的领域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更多来自市场和价格,要重视运用
市场手段,调整能源
需求结构以及供应与
消费方式,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国际能源安全整体环境的改善。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我国
能源储量较大,能源最为基本的供应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不存在根本性的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等原因导致我国部分能源
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
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可见我国从环境保护或者说能源使用安全的角度来说问题是较为严重的。
有学者认为,我国能源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能源进口产地比较单一;我国也受到
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攀高的威胁;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地缘上同周边石油消费大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存在着利害冲突;
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急需应对的课题。
对策理念
在对策研究中,国外同样存在着两种基本理念:政府主导论和市场主导论,也有人把其归为
重商主义和
自由主义。重商主义的能源安全观点包括:一是国际能源关系被认为是“无秩序”的。这意味着在国际能源领域中不存在超国家实体的稳定关系。二是国家或政府是
无政府本质的国际能源领域的主要行为者。三是重商主义者强调稳定的国际能源秩序是权力关系的结果。而自由主义的能源安全观点包括:一是非政府行为者对国际能源安全来说是重要的。二是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市场而非
国家权力在解决石油供应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是自由主义者认为
国际机制不仅能防止国际能源关系的无政府状态,而且也能促进在能源关系方面的国际合作。
最早研究防范能源风险的措施是在上个世纪遭受过
石油危机重创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和一些做法,如
石油战略储备已被世界其他国家效仿和借鉴。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能源安全对策开始强调国际合作。国外一些学者强调,世界只有一个石油市场,石油净进口国的能源安全要依存于市场的安全,国际合作与供应多元化对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合作的意义不仅存在能源输出国和能源进口国之间,而且还应该双边或多边地展开在能源进口国之间的合作。我国学者则提出了新的能源安全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源安全的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只有解决了国际能源安全问题,本国能源安全才有保障;能源安全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才能保证;国际合作的目标是互利、双赢或多赢;能源合作应该是多领域、全方位、多地区的;合作形式应灵活多样。
我国能源安全对策的观点倾向并不明显,可以看作是
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一面强调要加强政府对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利用市场手段调控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我国学者对于如何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提出了许多
建设性的措施。我国关于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对策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应对措施,如包括建立
战略储备、建立能源安全预警与应急措施;直接
保障措施,如提高
能源效率、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石油
替代能源等;间接保障措施,如优化
产业结构、保持适度
经济增长速度、建立能源期货市场等。
主要重点
第一,国家的进口
能源供应必须数量充足,但是进口不能危及
国家安全;
第二,进口能源供应必须持续,能源进口中断和暂时性短缺会严重影响工业国的经济和
政治稳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就有了影响能源进口国的实力;
第三,进口能源必须价格合理。以
合理价格保证数量充足的持续供应成为能源
安全问题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失败会对消费国的经济福祉、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具体
任务要求,会议强调,全国
能源系统要深入分析能源发展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谋划好能源发展改革的新任务。面对实现两个“翻一番”、城镇化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确保能源安全等历史重任,根本的出路就是推动
能源生产和
消费革命。为此,必须依靠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能源
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用更少、更清洁的能源,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必须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从敞开口子供应能源,转变到保供应与控总量相结合,倒逼转方式、
调结构;必须统筹能源与
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过度依赖传统
化石能源,逐步转变到更多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之上;必须加快构建立足国内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把
国家能源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国内能源
有效供给。推进煤炭安全开采和高效利用,优化发展煤电,加快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大力开发
页岩气、
煤层气等
非常规油气资源,确保全年能源供需总体平稳。
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
风电,大力发展
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水电
装机2100万千瓦、风电装机1800万千瓦、
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
三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建立倒逼
转方式调结构的
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能源科技创新,继续实施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托重大工程,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
五是深化
能源体制改革,深入研究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
总体规划,明确改革总体方案、
路线图和
时间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六是推进国际能源互利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八是加强
能源行业管理,抓好已有
能源规划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
产业政策,推动能源立法,加强标准建设。
发展前景
复杂性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提高
非化石能源在一国
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成为必然选择。非化石能源形式——风能、太阳能等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
碳排放,即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缺点在于价格相对于化石能源较高,并且供应不稳定(主要针对其
自然属性)。核能和水电既是非化石能源,也是环境友好型能源。但由于核原料的特殊性,核能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
核泄漏以及
核扩散的担忧,水电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利开发对周边
自然环境和
气候环境的影响。所以,传统的能源安全与非传统的能源安全很难兼容。低碳是一种新的
游戏规则,是在原有的
经济系统之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更为严格的
约束条件,实际上是提高了使用
化石能源的
机会成本。低碳这个约束条件的加入,增加了能源安全的复杂性,一国也很难完全实现传统能源安全和
非传统能源安全的所有目标。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既需要保证以合理的价格维持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速度,提高
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应对气候变化。显然,低碳影响到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的各个维度。按照国界划分,能源安全可以从国内能源发展和国际
能源外交两个维度加以观察;按照所涉及领域,能源安全可以从经济安全和
政治安全两个维度加以观察。
应对措施
在经济安全与能源发展维度,低碳之下的能源安全要求国家必须改善
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洁利用煤炭,大力发展
非常规天然气),推进
节能减排(把
能耗指标和碳排放指标继续写入国家规划,并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合理分配减排指标),实行能源
市场化改革,改善能源
市场结构,完善
价格形成机制;
在经济安全与
能源外交维度,要求国家采取措施保障能源
价格稳定,参与能源价格制定,并通过国际谈判和国内
碳市场建设保障合理的碳价;
在政治安全与能源发展维度,要求国家保障企业“走出去”,介入热点油气勘探地区,适度扩大
化石能源进口,超前布局敏感地区的能源开发;
在政治安全与能源外交维度,要求国家保障稳定供应、来源多元化以及运输安全(通道和方式)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
碳政治的博弈,争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制定权。
总之,低碳时代的到来实际是给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中国将面临来自传统能源安全的压力和非传统能源安全的挑战,也不太可能同时实现所有的能源安全目标。
主要会议
2014年6月3日,
中东欧17个国家的领导人在
华沙举行峰会,主要讨论了
乌克兰危机、地区安全、能源安全以及9月在英国
威尔士举行的
北约峰会等问题。
在会后举行的
记者会上,奥巴马说,中东欧国家之间要团结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不被侵略。不仅欧洲要团结,欧洲和美国之间也要团结。奥巴马表示,美国将扩大对欧洲的能源出口。
科莫罗夫斯基表示,
北约需要共同行动强化成员力量,丰富合作经验,应对东部邻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