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蓝蛋白又称血蓝素,是一种多
功能蛋白,过去被称为呼吸蛋白,但最新研究表明,该蛋白与能量的贮存、
渗透压的维持及蜕皮过程的调节有关。
信息介绍
它是在某些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蜘蛛和
甲壳虫)的
血淋巴中发现的一种游离的蓝色
呼吸色素。血蓝蛋白含两个
直接连接多肽链的亚铜离子,与含铁的
血红蛋白类似,它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解离,是已知的唯一可与氧可逆结合的
铜蛋白,氧化时呈青绿色,还原时呈白色。其分子量450 000~1300 000。节肢动物的血蓝蛋白一条多肽链与一分子氧结合,含
铜量0.17%;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一条多肽链则与6分子氧结合,含铜量0.025%。铜以二价形式与蛋白
直接结合。血蓝蛋白有多种
催化作用,特别是变性后,在特定条件下具有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和
脂氧化酶等活性。
在一些
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
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
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
肢口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亦称为血蓝素)。血蓝蛋白分子由1个Cu+和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
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
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
血蓝蛋白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脱氧状态为无色,结合氧状态为蓝色。
分子质量一般为50 ku~75 ku,由7个或8个功能单位组成圆柱形结构。组成血蓝蛋白的亚单位数目较多,每个亚单位都含有2个Cu(分子),含有10个~20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分子质量为350 ku~450 ku)有7个~8个功能单元(氧分子
结合部位)。节肢动物血蓝蛋白由六聚体或多个六聚体组成,分子质量约为3.5×103 ku,每个亚单位(分子质量为7.5 ku)含有一个氧合中心。血蓝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与机体内的输氧有关,它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s)和
蚯蚓血红蛋白(hemerythreins)并称为
动物界中的3种呼吸蛋白。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血蓝蛋白是一种多
功能蛋白,它不仅具有输氧功能,而且还与能量的贮存、
渗透压的维持及蜕皮过程的调节有关。特别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血蓝蛋白还具有酚氧化物
酶活性和抗菌功能,被认为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中的一种重要的
免疫分子。
结构特点
血蓝蛋白是虾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每个氧
结合位点有2个铜原子,其氧的结合位点与另一种
铜离子结合蛋白——
酚氧化酶的氧结合位点的结构具有很高的
相似性。血蓝蛋白在脱氧状态为无色,
结合氧为蓝色。
柱结合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
鲎鱼血蓝蛋白(hemocyanin)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经Sephadex G100纯化的血蓝蛋白在PAGE电泳中出现4个条带,纯化的血蓝蛋白
再经DEAE32层析得到5个洗脱峰,每个峰在PAGE电泳下可分辨出4个条带,电镜下,血蓝蛋白分子出现环形、五角形、
十字形和蝴蝶结形等构型并与其他解离的中间的构型同时存在。
节肢动物门的
螯肢类、
甲壳类、
多足类和
蜘蛛中都含有血蓝蛋白,其中最大的类群
昆虫虽不存在血蓝蛋白,但含有与血蓝蛋白有同源关系的六聚蛋白(hexamer)。六聚蛋白又分为富含
芳香族氨基酸的和富含
甲硫氨基酸的两个类群。在节肢动物的近亲
有爪类(Onychophora)中也发现了节肢动物类型的血蓝蛋白。节肢动物类型的血蓝蛋白有
四级结构和
三级结构。血蓝蛋白的三级结构,
分子质量约为75 ku,其中第2个域为
α螺旋区,螯合1对Cu+,可结合1个
O2,下方为第3个域,由
β折叠块构成并含有
Ca离子,功能尚不详。
节肢动物血蓝蛋白至少已分化成为:①
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②昆虫的六聚蛋白(hexamer),不螯合Cu+,为贮藏蛋白;③甲壳类的假血蓝蛋白(pseudohemocyanin或cryptocyanin),也为贮藏蛋白;④双翅类的六聚蛋白受体。经
分子系统学的分析,它们与血蓝蛋白相聚,共同构建了节肢动物血蓝蛋白
基因超家族。
功能
载氧功能
血蓝蛋白是以一价
铜离子作为
辅基的
蛋白质。它存在于
软体动物(如
章鱼、
乌贼、
蜗牛等)和
节足动物(如螃蟹、虾、蜘蛛,鲎等)的血液里。血蓝蛋白的
生理功能是输氧。
氧合血蓝蛋白的
铜是Cu(Ⅱ)并呈蓝色,在347 nm附近有
吸收峰,这是由扭曲
四面体场中的dd跃进产生的。脱氧血蓝蛋白呈无色。
X射线衍射技术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血蓝蛋白的认识。虽然目前仍未测出软体血蓝蛋白的
晶体结构,但为节肢动物血蓝蛋白的
晶体结构分析提供了血蓝蛋白分子活性部位的结构信息。
龙虾血蓝蛋白
亚单位由3个结构区域组成。区域Ⅰ为蛋白的前175个
氨基酸残基组,有大量的α螺旋
二级结构;区域Ⅱ大部分也为α螺旋二级结构,由225个氨基酸
残基(176个~400个)和作
氧分子键合部位的双铜离子组成;剩余的258个氨基酸残基(401个~658个)构成区域Ⅲ,并且类似于如
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其他蛋白的
β折叠二级结构。在区域Ⅱ的双铜
活性中心中,每个
铜离子与3个
组氨酸残基的
咪唑氮配位。未
氧合时,2个铜离子相距约46 pm,相互作用很弱,没有发现2个铜离子之间存在着蛋白质本身提供的桥基。此时,每个铜离子与3个组氨酸残基咪唑氮的配位基本上是
三角形几何构型。氧合后,Cu(Ⅱ)为四配位或五配位,两个铜离子与两个
氧原子(过氧
阴离子)和6个组氨酸残基中最靠近铜离子的4个组氨基酸残基咪唑氮强配位。此时,在一个近似的平面上,每个铜离子呈平面
正方形几何构型,这是Cu(Ⅱ)最有利的配位状况。氧分子以
过氧桥形式在连接两个Cu(Ⅱ),两个Cu(Ⅱ)相距约36 pm。
化学家对合成血蓝蛋白的
模型化合物颇感兴趣。1978年Simmons M G和Wilson L J合成了以
咪唑作为
配体的Cu(Ⅰ)
配合物,在室温下无论是溶液或固体都能可逆载氧。用2,6二乙酰基
吡啶与
组胺缩合,得到配体2,6[1;(2;咪唑4亚
乙基亚氨基)乙基]吡啶,然后在
氮气保护下加入[Cu(Ⅰ)(MeCN)4](ClO4)得到暗红色的[Cu(Ⅰ)]
该配合物在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Cu(Ⅰ)离子的
配位数为5。在室温下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迅速从红色变为绿色,约2 min
后反应完全,每2
mol Cu(Ⅰ)吸收1 mol O2。如果把载氧后的溶液温热至40 ℃左右并用氮气赶跑气体,或在减压下搅拌溶液,很容易发生
放氧逆反应,溶液恢复原来的红色。如此重复实验证实它能可逆载氧。据此推测可能存在下列反应LCuⅠ + O2??LCuⅡO LCuⅡO + CuIL??LCuⅡO CuⅡL
抗病毒作用
血蓝蛋白具有非特异性抗
病毒作用。应用
亲和层析从
斑节对虾(
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和
虹彩病毒(
质谱分析鉴定为血蓝蛋白),将血蓝蛋白和病毒混合后添加到
细胞培养液,培养3 d后发现细胞只受到较轻微的破损。而不含血蓝蛋白的
对照组细胞则完全裂解。如果延长培养时间,
试验组细胞也相继裂解。随后选用6种
DNA 或
RNA病毒(SGⅣ、FV3、LDV、ThRV、ABV和IPNV)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
半抑制浓度(Semiinhibitory concentration,ECs)约为4.56 mg/L~6.64 mg/L。这些结果表明,血蓝蛋白在低浓度时是潜在的病毒抑制物,但血蓝蛋白不能完全抑制病毒的复制。
研究发现血蓝蛋白的两个
亚基在
免疫功能上有很大差异,Lei K Y等报道,血蓝蛋白的两个
分子质量73 ku和75 ku的亚基,只有75 ku的PjHcL亚基具有
抗病毒功能,PjHcY亚基不具有抗病毒功能,它意味着这两个血亚基可能起不同的角色。从序列和结构的比较发现,尽管这两个亚基是高度保守的,它们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N端域和
C端域。比对两个亚基的
氨基酸结构发现,在
铜离子结合位点及第2功能区两个亚基结构完全相同,只有在第3功能区PjHcL亚基和PjHcY亚基的氨基酸α、β构型不同。Lei等采用RTPCR技术精确验证了这一结果,并且发现了两个亚基的不同免疫功能,为以后研究血蓝蛋白的免疫学功能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
总之,血蓝蛋白的
免疫防御功能是近年来无脊椎动物
免疫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在
免疫反应中,仅可表现出
酚氧化酶的功能,而且可裂解产生不同
分子质量大小的抗菌片段以抵御病原的入侵。虽然其免疫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随着
无脊椎动物上的演变相信其确实情况必将阐明。
凝集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血蓝蛋白及其裂解片段具有多种免疫功能。章跃陵以采自
汕头的
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采用
亲和层析、PAGE、
SDSPAGE、Western blot、血细胞
凝集试验和糖抑制试验等方法探索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的
血细胞凝集活性。结果发现,血蓝蛋白对试验所选用的鱼、鸡、鼠和人等4种
红细胞均具有显著的血细胞凝集活性,凝集活性大小为5 mg/L~10 mg/L,而且其
凝集反应可被α;
半乳糖、αD
葡萄糖、
甘露醇和N乙酰神经氨酸等4种糖所显著抑制。不过,与一般的
凝集素相比,血蓝蛋白的凝集活性大概低1个~2个
数量级,它在虾血清中含量上的丰富也许可以弥补其凝集活性上的不足。既往研究中,发现血蓝蛋白蛋白斑点的肽质量谱峰值可以与
流感病毒的
血凝素相匹配,其序列
覆盖率为37%。由此推测,血蓝蛋白确实具有血细胞凝集活性,这对进一步研究血蓝蛋白的免疫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实,血蓝蛋白可能由
酚氧化酶进化而来,酚氧化酶
级联系统的激活又与
甲壳动物体内
凝血蛋白的
凝血机制紧密相关。研究发现血蓝蛋白也具有凝集活性。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血蓝蛋白、酚氧化酶及凝血蛋白可能是由同一蛋白进化而来,而血蓝蛋白这一多功能分子却保留了它们全部的免疫学功能。
抗菌作用
血蓝蛋白
裂解产生的
抗微生物肽与
对虾的免疫反应有关。近来又在大西洋白对虾和凡纳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3种带
负电荷的抗真菌
活性肽类,与血蓝蛋白C端序列的一致性达95%~
100%。当对虾被感染后,血淋巴中这种血蓝蛋白C端序列的活性肽浓度升高,这表明血蓝蛋白的裂解是由生物学信号引起的。Lee S Y等从淡水
螯虾血浆中得到一种由16个
氨基组成的
抗菌肽,能抑制G+和G-细菌的生长。这种抗菌肽是血蓝蛋白在酸性条件下经
蛋白酶剪切产生。注射
脂多糖和
葡聚糖可促进血蓝蛋白产生和释放这种肽。这说明抗微生物肽可以被诱导、释放和激活,从而在肌体的免疫防御中起作用。Zhang Y L等还在凡纳对虾血清中分离到一种能与羊抗人IgG特异性反应的IgG样蛋白,经检测为血蓝蛋白。研究发现,除铜结合位点外,在此血蓝蛋白的C端还存在一个由252个
氨基酸组成的似Ig的保守区域。此外,还在血蓝蛋白和Ig的
重链和k链分别发现4个和1个相似保守区域。很有可能这些相似Ig的保守区域赋予了甲壳动物
呼吸色素新的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抗微生物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血蓝蛋白的加工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它们在甲壳动物免疫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不容忽视,因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搞清楚其免疫机制,对于甲壳类
经济动物的疾病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血蓝蛋白多种功能的不断发现,特别是
免疫活性的发现,血蓝蛋白的功能、作用机理、进化地位已经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进一步研究血蓝蛋白功能对于丰富和发展
无脊椎动物,特别是
甲壳类动物生理
生化和
免疫系统的
基础研究,探索免疫这些结果表明,血蓝蛋白具有广谱抗细菌、
真菌、病毒功能及独特的作用机理,有可能成为抗菌、抗病毒及
抗肿瘤药物的新来源。中国是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
海洋动物血蓝蛋白资源,将为研制抗菌新药提供理想
分子设计骨架和模板,为发展新的
抗感染药物奠定重要基础。此外,虾类血蓝蛋白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低等
脊椎动物免疫
防御机制的认识,为日益严重的虾类
病害防治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同时,随着虾类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通过转血蓝蛋白基因获得抗病新品种。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虾类血蓝蛋白将对世界水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