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依赖是反复使用酒精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与
耐受性。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反复使用酒精,并至少有下列两项表现:有使用酒精的强烈欲望;对使用酒精的开始、结束,或剂量的
自控能力下降;明知该酒精有害,但仍应用,主观希望停用或减少使用,但总是失败;对 酒精的耐受性增高;使用时体验到快感或必须用N ·物质消除停止应用导致的
戒断反应;减少或停用后出现
戒断症状;酒精导致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
胡泽卿)
基本概论
由于长期较大量饮酒机体对酒精产生的心理上的嗜好与生理上的瘾癖。为满足嗜好和避免因停饮而发生
躯体不适反应,酒依赖者不得不经常饮酒。反复饮酒之后,身体对酒精产生
耐受性,酒量越来越大。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慢性
酒精中毒,引起
肝硬变、
胃炎等一系列躯体疾病和遗忘、幻觉、
意识障碍等
精神症状。酒依赖者的
病死率、自杀率和
交通事故死亡率都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除危害个人健康外,经常饮酒和
醉酒还给家庭生活和
社会治安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流行学发生率
酒依赖的发生率依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异。当代世界酒依赖高发地区分布很广,名列前茅的国家有
冰岛、法国、美国、
瑞典、
丹麦、
芬兰、英国等。冰岛男性人口中,酒依赖的终生预期发生率高达6~10%,其他上述国家也在3~5%之间。酒依赖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城市居民多于乡村居民、白种人多于黄种人。年龄方面,
青少年期和中年后期是发生酒依赖的两个高峰阶段。中国1982年在 6
大行政区中12个地区进行的全国精神疾病
流行学调查表明,中国人酒依赖的总
患病率为0.16%,显著低于世界上的酒依赖高发地区。不过这以后的临床印象表明,中国的酒依赖率有
上升趋势,值得给予未雨绸缪的注意。
类型
酒依赖包括对酒精(乙醇)的心理依赖、生理依赖与耐受性(见)。在临床和行为上有以下一些表现:①将饮酒视为生活中第一优先事项,置个人健康、工作纪律、家庭责任和
社会规范于不顾,一味追求喝酒,到后来举杯就不能自制,经常是不醉不休。②为避免
戒断症状的发生而频频饮酒,不少酒依赖者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饮酒,因为经过一夜睡眠之后,体内酒精经过代谢已所余无几。③由于对酒精的耐受性,酒量越来越大,饮酒越来越多。但患者对真实饮酒量总是讳莫如深,“没喝多少”成了他们的
口头禅。④血内
酒精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时便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手颤抖、肢体及躯干颤抖、情绪激动、恶心、出汗等。如果及时喝上几口酒,这些症状便很快消除,否则会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抽搐。
病因
通常是生物学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
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酒依赖的快慢和难易人与人间不尽相同,这与生物学素质有关。
心理因素方面,具有某些个性特点的人,一般较易发生酒依赖,这些特点包括易焦虑、易紧张、易冲动、好炫耀、不易满足及缺乏自制能力等。心理因素对酒依赖的形成还有诱发作用,不少人之出现酒依赖,是在遭遇精神刺激之后,借酒浇愁,饮酒越来越多的结果。
社会因素对酒依赖的发生有着肯定的作用,重要的方面包括:公众对饮酒所持的态度、习俗的饮酒方式、酒的供应、家庭及社会
人际关系情况等。著名的产酒地区、倡导饮烈性酒御寒的
寒冷地区,酒依赖的
发生率均较高。有些地区的
社会习俗崇尚饮酒,工作之余,一杯在手;亲友相逢,把酒联欢;喜庆宴席更少不了开怀畅饮,甚至将大量饮酒视为男子汉气概的体现,这样的社会习俗无疑会助长酒依赖的发生。另有研究发现,酒依赖的发生率与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成正比,而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成反比。
发生机理
人体内有两种与酒精代谢有关的酶──
乙醇脱氢酶和
乙醛脱氢酶,前者促使乙醇转变为
乙醛,后者促使乙醛转变为
乙酸,然后再进一步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乙醛脱氢酶包括两种
同功酶,即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其活性的高低因人而异,
酶活性较低的人少量饮酒即可出现颜面
潮红、恶心、呕吐、剧烈
心悸等反应,因此不会大量饮酒,较难形成酒依赖。
黄种人中乙醛脱氢酶缺乏活性者约占半数,而白种人则绝大多数两种同功酶均有活性。黄种人中酒依赖者较白种人少,除饮酒习惯不同之外,前者乙醛脱氢酶活性一般较后者低,也是原因之一。家系调查发现,酒依赖者的子女即使自幼即与
生身父母分离,成年后酒依赖的发生率仍超出常人4倍,单
合子双生子的酒依赖同病率为50~70%,而
异合子双生子的同病率只有25%,这表明遗传因素能影响
易感素质的发生。
危害
酒依赖之所以受到社会重视,主要在于它的多方面的
危害性。由于
慢性酒中毒,酒依赖者可出现明显的
人格改变,变得自我中心,孤僻内向,兴趣狭窄,情绪不稳,不爱整洁,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及
道德感,对家庭亲人的生活漠不关心,一心只想着弄钱喝酒。因此,酒依赖者中,家庭不和、夫妻分居、离婚等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家庭环境不良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都带来不利影响,酒依赖者的子女中,酒依赖、
药物依赖和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率都显著增加。酒依赖者对工作不负责任,经常迟到、早退或旷工,生产事故发生率也很高。此外,酒依赖者中交通事故发生率及自杀率都很高,国外有调查发现,自杀身亡者中,约1/4是酒依赖者。
医学并发症
包括
急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和
戒断综合征三个方面。一次饮酒过量可以造成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者可因
延髓呼吸中枢受抑制而死亡。饮酒过量也容易诱发
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慢性酒精中毒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酒精对组织有直接
毒性作用,对
脑细胞和
肝细胞的损害尤为显著。长期饮酒可降低胃肠吸收功能,加上进食减少,所以嗜酒者经常出现维生素 B和
蛋白质的缺乏。经常醉酒容易引起外伤。对起居冷暖和
饮食卫生的疏忽容易招致感染,这些因素也容易诱发躯体和精神疾病。
消化系统和
神经系统是
酒精中毒时受害最烈的部位。酒依赖者中,肝硬变、胃炎、
消化性溃疡、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癌和急、
慢性胰腺炎的发生率都高于常人,肝硬变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10倍。酒精中毒除可引起一系列的
精神障碍之外,还可引起
周围神经炎、
小脑变性、
癫痫和
视神经萎缩等。此外,酒依赖者中
贫血、
阳痿、
心肌病、
维生素缺乏症和
结核病的发生率也高于一般人群。
孕妇饮酒可给
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除早已发现的死亡率增高和婴儿
出生体重降低外,还发现孕期大量饮酒可引起
胎儿畸形和
智力障碍,这称为胚胎酒精综合征,表现为出生体重降低,
身材矮小、颜面畸形、
智力低下及多动。
饮酒和酒精中毒可引起多种精神障碍,除急性醉酒时的
酩酊状态之外,还可引起:①
病理性醉酒,其特征是少量饮酒即引起明显精神改变,表现为
意识模糊、
定向障碍、兴奋躁动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继以酣睡,事后对发作情况完全或部分遗忘。②长期大量饮酒者有时可出现暂时性遗忘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当时看来
意识清醒,行动自如,但事后对这段经历可完全遗忘。③科尔萨科夫氏
精神病,与酒精对
神经细胞的直接毒性和
维生素B缺乏有关,症状包括严重的
近事遗忘、虚构、
错构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炎。④慢性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以幻觉为起始的和突出的症状,以
幻听为主,一般是内容带威胁性或辱骂性的语言幻听,常因此而产生
继发性被害妄想。患者的意识始终清楚。有时,
幻觉症也可因戒酒而引起。⑤
酒精中毒性嫉妒妄想,表现为毫无根据地坚持认为配偶不忠,可因此而引起
攻击行为。不过,一般而言,由于
性功能减退怀疑配偶可能不忠的嫉妒心理远比典型的
嫉妒妄想多见。⑥在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出现周期性的、难以控制的狂饮发作,称为
间发性酒狂,发作前先感到
情绪不稳、烦躁。狂饮可持续几天。
酒依赖者在停饮之后可出现戒断症状,一般表现为肢体震颤和情绪激动,也可出现幻觉和癫痫性抽搐。最严重的反应是戒酒
谵妄,亦称
震颤谵妄,通常发生在长期大量饮酒者突然停饮2~7天之后,表现为意识模糊,恐怖性错觉、幻觉和
感知觉综合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肢体或全身剧烈震颤,并伴有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大量出汗。若不及时抢救,可因衰竭致死。
治疗
治疗的根本要义在于戒酒。由于病人对戒酒缺乏
主动性和
坚持性,以及停饮后可能发生戒断症状,因此以住院治疗为宜。先逐步减少饮酒量,最后完全戒绝。
双硫醒(
戒酒硫)是一种抑制乙醛脱氢酶的药物,服用后若再饮酒,则可因酒精的中间
代谢产物乙醛不能进一步代谢而在体内积蓄,引起恶心、呕吐、
头昏等严重不适反应,致使病人对饮酒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可达到戒酒目的。酒依赖者通常都有
慢性营养不良,所以要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和
维生素类。戒酒成功之后,应避免再次饮酒,因为即使是小量饮酒也会在数日之内很快返回到过去的酒依赖状态。心理治疗有助于坚定戒酒信心,防止反复。
预防
1 首先要重视和加强有关酒的精神
卫生宣传工作,尤其宣传文明饮酒、不劝酒、不
酗酒、不空腹饮酒、不喝闷酒,提倡移风易俗,以饮料代酒,并减少职业之便所致的酒依赖者;
2 严格执行未成年法,控制和禁止未成年的少年饮酒,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法律宣传和检查工作;
3 提倡国家生产
低度酒,减少或停止
烈性酒的生产,打击制造冒牌劣等酒的
违法行为;
4 及时治疗某些
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避免以酒代药导致酒依赖;
5 宣传酗酒的危害,使社会把酗酒当成可耻行为,控制作酒广告,对酒的
供应量最好采取限制措施,供应售价昂贵的优质酒,使大多数群众只能浅尝,难得常醉,客观上起一些限制作用;
6 加强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以减少
生活事件、家庭及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的滥用酒,并重点加强对
高危人群的宣传及管理。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强
自控能力,做到不饮酒或少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