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南唐末代君主、诗人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李煜原名李从嘉,生于南唐升元元年七夕(937年8月15日),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其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因貌有奇表而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钟谟以李从嘉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从嘉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登基为帝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即钟皇后),立妃周氏为皇后(即大周后),封诸弟为王;并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入宋进贡,上《即位上宋太祖表》陈述南唐变故。宋太祖回赐诏书,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恭贺李煜袭位。九月,宋昭宪太后病逝,李煜遣户部侍郎韩熙载、太府卿田霖入朝纳贡。十二月,李煜设置龙翔军,教练水军。
奉宋正朔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遣冯延鲁入汴京进贡。同月,泉州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病发身亡,其子留绍镃袭称留后。四月,泉州部将陈洪进以留绍镃勾结吴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举张汉思为清源留后。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贡北宋,宋太祖释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顾彝入汴京进贡。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陈洪进废张汉思,自称留后,李煜就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以维持泉州对南唐的隶属关系。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李煜继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直呼李煜的名讳),改为直呼姓名,未得许可。
乾德二年(964年),李煜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主持贡举;又命徐铉主持复试。三月,颁布铁钱。九月,封长子李仲寓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为宣城公。十月,李仲宣夭折,皇后(大周后)感伤而逝,李煜撰《昭惠周后诔》悼念。十一月,宋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件。
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李煜母亲钟氏去世。十月,宋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图吊祭。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龚慎仪持诏书出使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
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
开宝元年(968年),境内大旱,宋太祖赐米麦十万石。十一月,立周氏为皇后(小周后)。
降制示尊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非常恐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军于荆南建造战舰千艘,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北宋战船,李煜惧怕惹祸,没有批复。时国家形势紧迫,李煜忧心似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避讳宋朝,以示尊崇。元宗时,虽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皆设鸱吻;乾德年间,宋朝使者到来,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后再复原;至此,撤去一应器物,不再使用。宋太祖晋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在汴阳坊赏赐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所受封赐道谢,冯延鲁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而返。
开宝六年(973年)夏,宋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国运衰弱,上书极言劝谏李平为尚书令,徐铉、张洎进言“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杀,李平亦自缢狱中。
国破人亡
主词条:宋灭南唐之战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情既然已经走到如此地步,只有一死了”。宋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这时吴越乘机进犯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钱俶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继勋统领兵马,全力御敌,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内殿传诏徐元瑀、刁衎阻隔战败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关城。三月,吴越进逼常州,诛杀皇甫继勋,权知州事禹万诚献城投降。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万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军。朱令赟下令焚烧宋船,不料北风大作,反而烧至自身,朱令赟与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擒(皖口之战)。外援既灭,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宋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等力战而死,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汴京,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太平兴国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李煜死于北宋汴京,时年四十二岁整,宋太宗追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为政举措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李煜即位后,虽然宋齐丘、钟谟、张峦等人已死,但朋党之争并未消除,朋党势力仍然存在,面对败坏的政治军事局面,如何稳定朝政,加强中央权力乃是首要任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防止政权为少数权臣把持,李煜设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缓,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枢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职,类似应诏供奉,李煜将其改变为决策机构,除王室内成员外,多选取低级官员参与,有力分散了相权,使得“中书、密院皆同散地”。
李煜此举,汲取了汉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会议的实践经验,对明朝内阁制度、清初军机处的设置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李璟时期朋党干政,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得以彻底解决,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后,南唐没有再出现激烈的党争,吏治也开始好转。
亲理冤狱,减免刑罚
李璟后期,吏治腐败,冤狱盛行,其状惨烈。针对这一情况,李煜一面要求减轻刑罚,一面亲自复核,检查狱政。因为对刑罚的减宥,还引起大臣的非议。
善待勋旧,安定人心
针对李璟时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党争激烈、赏罚不明、叛逃日甚的情况,李煜一面努力消弥皇室内部矛盾,增强政权的凝聚力,封诸弟为王,百官皆加职。一面善待老臣勋旧,李璟时曾被后周俘虏的冯延鲁,李煜重新给予礼遇。老将何敬洙功勋卓著,被授予“右卫上将军”之衔,封芮国公,致仕后依然给全俸,第门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重视人才
李煜即位后确立了“多难当先才”的用人观,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徐锴徐铉兄弟、张佖潘佑陈乔等人。
宫廷值宿制度
李煜执政时期,还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宫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两省侍郎、谏议、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更直光政殿,召对咨访,率至夜分。”这样随时备招大臣,便于及时了解处理政务与突发事件,也便于采纳建议,这样的夜谈召对,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演变成了常设的制度。
百官表
(李煜时期百官表参考来源:郑文宝《江表志》)
经济
变更弊政、与民生息
李煜继位初期,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盘剥。
改革田制
李璟时期,征伐频起,经济面临严重的困境。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决定,任用潘佑李平,改革土地制度,希望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化解社会矛盾。然而,潘、李的改革过于急促,他们试图恢复井田制度,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加之改革操之过急,没有做好应对准备,激起了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李煜试图改革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的出发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南唐史料已经大部消亡了,但可以推测,李煜在改革失败后,依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兼并的政策,因为终南唐一世,在土地及经济问题上不仅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且社会矛盾较李璟时期大为缓和。
铸造铁钱
建隆四年(963年),韩熙载请求铸钱。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同意韩熙载的建议,以韩熙载为铸钱使负责此事。规定每十钱,铁钱六枚并铜钱四枚发行。民间大量囤积铜钱,导致铜钱越来越少。商人多以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朝廷不能禁止。为挽救铁钱的流通,李煜诏令铁钱以一当十使用,废除铜钱。结果导致劣币驱逐好币,物价飞涨,私铸泛滥,市场充斥着各种不足值的恶钱,最终南唐国势积弱、民穷财尽。
加征赋税,宽纵僧寺
南唐到李璟时,因为频繁用兵而导致国库虚耗。至李煜时,又因长年累月向北宋纳贡而使国库更捉襟见肘。为补国用不足,南唐朝廷改换之前轻赋减税、藏富于民的政策,向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因为佛教势力在南唐拥有特殊的待遇,寺院田产可免于缴纳赋税,僧人不用服役。于是许多不堪重负的平民纷纷削发出家,这样一来,国家劳力和税收流失了。尽管朝廷后来因财力拮据不得已开始向部分寺院征税,但与数额庞大的国家开支相比,寺院上交的钱物数量如杯水车薪。李煜崇佛,耗资巨大,难以估算。南唐宫苑内有寺院十余所,金陵城内佛寺数不胜数,每建造佛寺,朝廷要拨给土地。僧人达万余,均由朝廷“给廪米络帛以供之。”这种过度礼佛耗费了国家巨额财力、劳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南唐末期,民生凋敝,李煜仍为建寺筑塔、布施僧人不遗余力,这无疑让国家贫乏的财力雪上加霜。随着寺院、僧人的不断增多,日益膨胀的寺院经济反过来抢夺国家微薄的经济来源,南唐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
军事
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缮甲募兵备战。建隆二年(961年)年底,李煜设置了龙翔军,训练水战,以备不时之需。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发动灭南唐之战。在与宋兵戎相见的时候,李煜立即与宋朝断绝邦交而交战。他一方面命大将朱令赟率十五万军队沿长江布防,迎战宋军。一方面也展开积极的外交,向邻邦斥之以唇亡齿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他国的援兵。在朱令赟战死后,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张洎作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一方面积柴宫中,准备一旦都城失守,则与宫殿俱焚,作最后的战争总动员,而作战时也亲自处置了叛国的皇甫继勋以鼓舞军心。
从战争过程看,李煜的军事战略是得当的,宋军于开宝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开宝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后历时一年有余,其中,宋军屯兵金陵城下即达一年之久。战况虽不利南唐,但双方亦各有成败。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打算撤军休整。
文化
推行儒学
南唐的教育主要以儒学为主,统治者积极倡导儒学,大力推行和奖励儒学教育,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李煜尤其喜好儒学,更以实际行动奖励儒学教育。当时南唐连年贡宋,国家财政极端困难,但李煜仍然大力支持并资助庐山国学,特别拨调官田租税以充当庐山国学的经费。李煜本身好学,也鼓励群臣读书,致力于推行教育,更以才取士。面对内忧外患,他也坚持贡举,未曾罢行。在李煜的推动下,又在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配合推展下,南唐儒学达到盛况。
倡导文学
李煜和李昪、李璟一样,不但优礼文人墨客,而且也做诗填词,相当有成就。李煜不但自己爱好填词做诗,也曾劝其近臣在从公之暇,为学为文。在他的倡导下,文臣武将都博学多识,颇有才情。
到李璟、李煜时期,南唐科举的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倡导了一种崇儒尚文之风,有利于诗歌创作良好氛围的营造,推动了南唐诗坛的繁荣和诗文教育的发展。
李煜醉心音乐,也礼遇宫中教坊中的音乐家。他本人也擅于舞蹈,他曾自编新舞,名为《金莲舞》。上行下效,南唐的乐舞之风相当盛行。
搜集和整理文献
李煜是一个身体力行致力于文献收藏的君王,除了收藏书籍,李煜还十分致力于收藏书画真品。他总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地悬赏、寻求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书画而外,爱好音乐的李煜,还着意搜求古今各类名家曲谱。值得一提的是,李煜不仅搜寻珍藏裱装书籍曲谱等文献资料,而且还着力于修整、校雠和编秩,注重所藏文献的精到完备。着意提高了文献收藏的品味,又以帝王身份,召集和提携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人才。
重视科举
南唐一直比较重视科举取士,特别是在李煜统治时期,他通晓经史,进一步完善了南唐的科举制度。尽管国势衰危,但并未中断科举。开宝八年(975年),在面对强敌压境时,李煜为笼络人心,仍然委派伍乔主持贡举,这是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终李煜一朝,选拔出来的南唐较有名的进士有舒雅丘旭等人。
科举方面,李煜重视选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韩熙载主持贡举,录取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铉复试,并亲自命题考核。开宝五年二月,内史舍人张佖主持礼部贡举,录取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称张佖遗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张洎对落第之人进行复考,又录取了王伦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李煜还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三十人。
崇信佛教
李煜十分笃信佛教,开宝二年(969年),朝廷出钱招募平民百姓和道士做僧人,道士愿意为僧,则奖励二金,很快金陵城内僧人数量激增至万人。
度僧还需建寺,南唐佛寺已不少,摄山栖霞寺和牛首山祖堂幽栖院是当时重要的佛教胜地,是净土宗的祖庭,开先寺则为青原系云门宗的重要道场。开宝三年春(970年),李煜“命境内崇修佛寺”,同时在宫中新建佛寺,至李煜亡国,南唐皇宫内建造佛寺已达十多所,这在历代崇佛的帝王中也极少有。
李煜对佛僧礼敬知重。据《十国春秋》记载,受李煜供养的知名法师有缘德、清禀、行言、智筠、匡逸、元寂等。而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则记载除上述提到的高僧外,还有在金陵报恩院的清护、净德冲煦,归宗寺的道诠及蕲州四祖山的清皎等。
由于李煜如此佞佛,南唐文武百官便投其所好,纷纷信佛。当时许多大臣都改食素食斋饭,持戒以示虔诚奉佛。一旦李煜在宫中礼佛,王公大臣便闻风而动,趋近附和,朝臣每因此而获宠。中书舍人张泊善于揣摩李煜的心思,每次觐见都谈论佛法,分外得到李煜的恩宠。李煜设澄心堂为政权中枢机构,党争末流借机上位。这些利用佛教亲近李煜的人进入朝野后,尸位素餐,无大作为。这也是后人指摘李煜崇佛误国的原因之一。
外交
与宋
李煜即位之初,即上表宋太祖,自称无意王位,极尽谦恭。同时,对宋连年进贡,甚至一年之中数次进贡。“每遇皇朝使至,国主衣紫袍,备藩臣礼”。他还派人持重金贿赂宋朝重臣,以求对宋朝政治施加影响,维护南唐利益。
礼仪方面,李煜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官服),变更李璟臣服后周时,只除帝号,其他礼仪不变的旧制;开宝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与吴越
自李璟即位开始,南唐与吴越的关系即趋于紧张,多有战事发生。在李煜即位后,两国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在宋太祖灭南唐的军事行动中,吴越国却成为宋灭南唐的阵前走卒。开宝七年(974年),宋将曹彬自蕲阳过长江进攻南唐江防要地池州,在此之前,宋已经与吴越约定夹击南唐。李煜曾亲自致书吴越王钱俶,离间吴越与宋朝的关系,结果钱俶把他的信交给了赵匡胤,南唐未能摆脱遭受东西夹击的窘境。次年(975年),吴越兵与宋兵在南唐赖以为天然屏障的千里江面上协同作战,在宣州、江州、鄂州等地大败南唐军队。吴越还攻陷了南唐的常州、江阴、润州等地。同年,吴越兵直抵金陵城下,与宋兵会合一处,攻入城中。且入城后大开杀戒,并焚烧建筑。
主要影响
文学
李煜在晚唐五代词人中算是造诣最深、成就最大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多次提到他并对其词作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李煜现存词30多首,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题材多变,有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有描写男女情爱的,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也有描写离愁别绪伤感的,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还有写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李煜前期的词有模仿的痕迹,但其词的艺术手法和境界都明显不同于花间词人。在后期经历了国破为虏的重大变故后,他的词作迸发出深刻的感人力量,出现了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不论是前期的生活之作,还是后期“日夕只以泪洗面”之作,李煜的词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那就是“真”。也因为如此,李煜才不同于一般词人。
李煜的词不同于五代词人的词,正所谓“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符合了气象的定义,在词中倾注了他的真情实感,他的精神世界已经毫无保留地蕴含在词句中。他的词句体现了他的内心整体风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后主,而在其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他的“真”。正是由于他在词作中表现的这种“真”,才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幽深、曲折、辽远、空旷的内在气象。
一、早期词作的气象
李煜早期的词作气象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活环境使得李煜生活圈子狭小,内心的情感极其细密,而后宫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也使得他情思婉曲,加之受词这种文体形式的表达方式所影响,就使得李煜早期的词作气象幽远曲折。如“别殿遥闻萧鼓奏”(《浣溪沙》)、“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谢新恩》),都是采用镜头拉长的方式,目光与思绪渐行渐远,除了渐渐消歇的萧鼓之声和记忆渐渐模糊的吹箫美女,只剩下一片空旷与辽阔,只言片语而气象顿生。李煜还有一首词《长相思·云一緺》也很有代表性,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如“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尤其是寓情于景,情致淡远,如“秋雨多,雨如和,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女主人公素淡天然的形象与玲珑的风韵结合,使整首词具有一种委婉而深沉、和谐而明朗的美感,艺术上达到了极致。
李煜的宫廷生活影响他早期的创作内容,有许多都是描写宫廷奢华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词作香艳俗套,相反,李煜的词显露出难以言传的俊逸神飞。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这首词中通篇描写的是夜晚宫中歌宴舞乐的盛况,“醉拍”二字写出李煜心旷神怡,情味犹深,尤其是最后两句“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月夜”,写李煜歌罢酒阑后,踏月而归,给读者一种极其真切的感受。
另外,李煜早期写其他内容的词作也有不俗的表现,如《渔父词》,采用绘画的手法将诗心与意境结合,淡然而开阔。李煜的思绪缜密,从普通事物中总能生发出不同与一般的诗境,也就是不同于其他的气象。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他的词体现出了委婉悠远、曲折淡然之感。
二、后期词作的意象
李煜后期词作成就最高、感情最深挚,也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同时也是最有气象的。李煜后期的亡国之作,在经历了重大的变故之后愈发具有悲剧的力量,而其词中的气象也愈加空寂、阴郁、深邃。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情感沉郁,厚积薄发,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与景物融合,而只以“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出之,气象清幽、凄凉、萧索,使人如感其情,如临其境,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血泪苦恨。又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蓉,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词毫不避讳地写出了李煜的现状“归为臣虏”,失国之痛郁积成词句而来,每一首词都载负了李煜的真情实感,他将亡国之痛呐喊而出,整首词的气象浑厚、凄凉、沉重。他的这首词没有用过多的修饰,却营造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气象万千。
李煜还成功地运用了“正面不写,反面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亡国之痛的无限凄凉,他没有对囚徒生活正面描写,而是对以往的生活在梦境重现,《望江南》便是代表。用“多少恨,昨夜梦境中”统领全文,“车如流水马如龙”更是用比喻的手法将难言的凄凉用这样繁华的景象衬托,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却又无可奈何,气象犹如深秋萧瑟沁凉。
影响
李煜后期的词作,凄凉又悲壮,意境深远,为后来的“豪放”词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成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和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他将词的创作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成就主要体现在:表现领域超过了前人,多直抒胸臆,情真语挚;语言的运用自然精炼,形成既清新又雅致的艺术特色;他的词兼有沉郁与婉约两种风格,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
李煜存诗数量与词相当,但与其词侧重有所不同。诗词风格的不同首先表现在选材上。他把悲逝悼亡及咏史怀古一类题材写进诗中,而把有关个人生活的内容写进词中。李煜早期生活的一大变故便是他二十八岁时妻儿俱亡,此次变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其诗总数一半之多的悼亡诗中。这九首诗中除一首单悼爱子,两首母子合悼外 ,其余六首都是痛悼亡妻的,可见对昭惠皇后的感情之深:史载李煜的四岁幼子早夭,他无从诉说,独自承受,“孤怀痛自嗟”(《悼诗》),及至昭惠皇后撒手人寰后,他“凭阑惆怅”,“不觉潸然泪眼低”(《感怀》)。在《梅花》《书琵琶背》等悼诗中,作者就眼前事、身边景从各个侧面反复渲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内心世界的痛苦,表达了自己的凄苦寂寞之情。李煜的这些诗真实地记载了自己妻亡子夭的悲苦,而他的词却很少直接反映这段生活经历。
此外,李煜咏史诗《题〈金楼子〉后并序》虽然所咏的不过是一个城破焚书的传统题材,但也是“隐恬本性,不加藻饰”,亦堪称“正体”。“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的评论,反映了李煜对这一史实的识见,颇有见地。他的词作中却找不到此类题材的作品。
李煜诗词风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写作方法上。首先他用诗来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悲愁,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在他的诗中,那位肉袒出降 、携眷属三百余口被押北上“雨打归舟泪万行”的亡国之君是他自己,那位痛悼妻儿、“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的伤心男子是他自己,那位叹病愁肠向往空门的多愁善感的诗人是他自己,那位与从弟临江相送依依惜别的兄长也是他自己。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而他的词则常借思妇之口作闺怨之词。另外,李煜诗词的差异还体现在诗中经常使用双声叠韵词 ,而词中少用。如其诗《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中共使用“荡漾”“乱山”“阑干”“向西”“咫尺”等五个双声叠韵词,造成了诗歌语言的音律美,起到了“玲玲如振玉”的艺术效果。
书法
书法成就
李煜初学书法时师法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之后,李煜又对颜真卿褚遂良陆彦远等人的作品细心揣摩,后又追根溯源向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卫夫人等学习。李煜尤其推崇卫夫人,他认为卫夫人的书法最为极致,并以自己深得其书法精髓而自豪。博览研习众家之长后,李煜并没有受到前人的局限,而是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他擅长行书,承袭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执笔法拔镫法。二王拔镫法为撅、押、钩、格、抵五字,用笔双钩,有“点画遒劲,而尽妙矣”的效果。李煜得其真谛后,在原来五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复增导、送二字,使其字瘦硬且潇洒。此外,他还推陈出新,利用手腕的抖动来颤笔,使下笔的线条虬曲而颤动,创造出一种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的书法。这种书法别具一格,瘦硬清劲,“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铁钉。”这就是李煜独有的笔法:金错刀。金错刀体书法用笔古朴遒劲,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虽然缺乏姿媚,无富贵之气,却男儿气概十足,神采飞扬而又风骨嶙峋,以至后人又将金错刀称为“倔强丈夫”。
除了金错刀,李煜还创造一种被世人称为撮襟书的书写方法。李煜兴之所至时往往弃笔不用,以卷帛醮墨,在铺开的大纸上酣畅而书,颇具以擅长狂草闻名的书法家张旭的风骨。李煜在这种痛快淋漓状态下所写下的大字,矫如游龙,翩若惊鸿,令当时许多书法名家自叹弗如。李煜的书法真迹曾经风行一时,即使在一百多年后,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名家法帖的著作《宣和书谱》中,仍可以看到当时北宋宫廷收录有李煜的行书墨帖24种。而南宋年间诗人陆游途经金陵时,还曾在清凉山广慧寺德庆堂附近见到李煜以撮襟书书写的刻石。可惜之后由于政权更迭世事多变,李煜的书法作品几乎尽数散佚。现流传于世的三件墨迹和两件刻帖,是否为其真迹,仍然存在诸多争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书法理论
除了书法精湛,李煜还是一位造诣颇高的书法理论家。其代表作为《书述》和《书评》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在《书述》中,他提出了字如其人的理论,并认为人在壮年,书法亦壮,气势刚劲不可挡;人在老年,书法亦老,虽然毫素相适,但不见风骨。另外,李煜还在《书述》中提到了拔镫法,认为此法起始于钟繇、王羲之、卫夫人,传授于欧、颜、褚、陆等,但是世人罕知其道者。他虽幸运得受诲于先生,却深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于是在此文章中详细传授了自己所领悟的拔镫法。应该说,李煜这种对于艺术毫不藏私的胸襟十分让人佩服。而在另一篇文章《书评》中,李煜则站在一代书法大家的高度对前代各书法名家进行了逐一点评。他认为曾师承书圣王羲之的诸位名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人均各得王羲之一体,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和缺憾。李煜在学习书法时,对之前历代的名家大家有过系统而认真的研究。因此在对诸家师承的取舍和发展方向的评价上,颇为令人信服。这也充分说明了李煜在书法方面的深厚功力。虽然《书述》和《书评》这两篇文章都不长,但李煜对于书法和书法作品的见解都非常独到精妙。
此外,李煜精于鉴赏,对于历代的丹青墨宝更是悉心收藏。史称他藏有十余万卷图书,对于真本善本往往不惜重金求购。出于对钟繇、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喜爱,李煜收藏了这两位书法家的大量真迹。李煜还曾令当时南唐的翰林学士徐铉,将皇宫内珍藏的历代书法名家真迹,汇集刊刻、摹勒精拓,这就是被称为法帖之祖的《升元帖》。这也成为了复制和保存古代书法的创新之举,可惜现在此法贴已经失传。更令人惋惜的是,北宋军队破金陵城之时,李煜令宫人将其生平所有收藏,包括大量前人的古籍字画,也包括他自己无数的文章诗画,都云集于梁阁,用一把大火将他曾经付诸大量心血的收藏,以及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金错刀、摄襟体、铁锁钩付之一炬。
绘画
李煜不但善书,而且善画。据史书记载,他作画题材很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涉猎,而尤以墨竹功力最深。他画竹有自己独特的画法,笔法凌厉,特别能画出竹子的神韵,后人称为“铁钩锁”法。后人有“远过常流,高出意外”的评价。他的绘画作品到北宋末年大内还藏有《自在观音相》《柘竹双禽图》等9幅。
音律
李煜精通音律,曾为文论乐,以续《乐论》,所著《念家山破》亦遍传江南。并与大周后共同修复了失传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历史评价
南唐文学家史虚白:后主天性喜学问……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钓矶立谈》)
五代末北宋初学者徐铉:①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驭民,钦若彝伦,率循先志。奉蒸尝、恭色养,必以孝;事耇老、宾大臣,必以礼。居处服御必以节,言动施舍必以时。至于荷全济之恩,谨藩国之度,勤修九贡,府无虚月,祗奉百役,知无不为。十五年间,天眷弥渥。②惟王天骨秀异,神气清粹,言动有则,容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北宋学者郑文宝:①后主奉竺乾之教,多不茹晕,常买禽鱼为放生。②后主天性纯孝,孜孜儒学,虚怀接下,宾对大臣,倾奉中国,惟恐不及。但以著述勤于政事,至于书画皆尽精妙。然颇耽竺乾之教,果于自信,所以奸邪得计。排斥忠谠,土地曰削,贡举不充。越人肆谋,遂为敌国。又求援于北虏行人设谋,兵遂不解矣。(《江表志》)
北宋文人龙衮:后主自少俊迈,喜肄儒学,工诗,能属文,晓悟音律。姿仪风雅,举止儒措,宛若士人。酷信浮图之法,垂死不悟(《江南野史》卷三)
北宋文学家陈彭年: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江南别录》)
北宋欧阳修等撰:①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新五代史》)
南宋文学家陆游:①后主天资纯孝……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第三)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弇州山人词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诗薮·杂篇》)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李璟父子)无殃兆民,绝彝伦淫虐之巨惹。……生聚完,文教兴,犹然彼都人士之余风也。(《读通鉴论》)
清初文学家余怀: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斋词·序》)
清代词人徐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词苑丛谈》)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卷四)
清代词人沈雄: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南面王。(《古今词话·词话》卷上)
清代学者郭麐: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南唐杂咏》)
清代词论家周济:①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②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介存斋论词杂著》)
清代词人周之琦: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词评》)
清代词人王鹏运:莲峰居士(李煜)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后起之秀,格调气韵之间,或月日至,得十一于千首。若小晏、若徽庙,其殆庶几。断代南流,嗣音阒然,盖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大成者,当之无愧色矣。(《半塘老人遗稿》)
清末民国学者冯煦: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宋六十一家词选》)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后主词思路凄惋,词场本色,不及飞卿之厚,自胜牛松卿辈。(《白雨斋词话》卷一)②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白雨斋词话》卷一)③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胜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白雨斋词话》卷七)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①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②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③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④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⑤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⑥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
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选》)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①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②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
中国当代作家柏杨: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词学的造诣,空前绝后,用在填词上的精力,远超过用在治国上。(《浊世人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李后主的词是他对生活的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间。我们有的人活过一生,既没有好好的体会过快乐,也没有好好的体验过悲哀,因为他从来没有以全部的心灵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这是人生的遗憾。
轶事典故
骄奢声色
李煜出生于南唐深宫,自幼受皇宫亲眷、宫人爱宠,因而尚奢侈、好声色。李煜曾用嵌有金线的红丝罗帐装饰墙壁,以玳瑁为钉;又用绿宝石镶嵌窗格,以红罗朱纱糊在窗上;屋外则广植梅花,于花间设置彩画小木亭,仅容二座,李煜就和爱姬周氏赏花对饮。每逢春盛花开,就以隔筒为花器插花,置于梁栋、窗户、墙壁和台阶上,号为“锦洞天”。每年七夕生日时,李煜必命人用红、白色丝罗百余匹,作月宫天河之状,整夜吟唱作乐,天明才撤去。
宽厚仁孝
李煜天性纯孝、好生戒杀,继位后,外奉宋朝,不畏卑屈;内轻徭役、以实民力,南唐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李煜为政重仁慈、宽刑罚,每有死刑论决,莫不垂泪。宪司章疏如有过错,李煜就寝食难安,并多次亲入大理寺,审查狱案,释放多人。中书侍郎韩熙载上奏李煜,认为狱讼自有刑狱掌管,监狱之地非皇上所宜驾临,请求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李煜虽不听从,但也不因此发怒。李煜入宋后,悲伤失意,常与金陵旧宫人写词,心情悲惋异常,难以抑制。李煜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南父老有许多人都聚巷痛哭。
伉俪情深
李煜在位期间,虽后宫嫔妃甚多,但却对两位皇后用情极深。大周后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后便弹奏词调、作《邀醉舞》。李煜曾为她创作多首诗词,记述香闺韵事、儿女柔情,表达迷恋周后之情。大周后生病时,李煜朝夕探视,吃的药要尝过后才让大周后吃,连续多天衣不解带。及其去世,后主又作《昭惠周后诔》《挽辞二首》,抒发对大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大周后去世后,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为皇后,即小周后。南唐亡国后,李煜与小周后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携手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李煜客死他乡后,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僧人间谍
李煜信奉佛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颇废政事。据《江南野史》记载,当时北宋曾暗中选拔能言善辩之人前往南唐,蛊惑李煜。李煜不知,以为有佛出世,称其为“小长老”,朝夕与之谈论六根四谛、因果报应之事。“小长老”劝说李煜广建佛塔,又聚众千人讲佛论道,吃穿用度极为奢侈。宋军兵围金陵,李煜诏“小长老”商议据守之事,“小长老”遂“摇旗退敌”,宋兵竟果然退却,后主大喜,命兵士诵《救苦观音菩萨经》以解围。至南唐将亡,李煜又诏“小长老”退敌,“小长老”托病不出。等到皇甫继勋死后,李煜才明白被骗,就鸩杀了“小长老”。
焚烧珍藏
据《江南别录》记载:李煜与父亲李璟皆精于鉴赏,极富藏书。宫中购置图书、画帖数万卷,法帖如钟繇、王羲之真迹甚多。在宋军即将攻陷金陵时,李煜对保仪黄氏说:“这些都是我收藏的珍宝,城若不守,你就把它们都烧了,不要让它们散落遗失。”等到金陵城破后,黄氏便依李煜的话将宫藏书画等焚烧殆尽。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据记载,李煜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
人物争议
死因争议
李煜的结局,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代撰修的《宋史》和明人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史籍都未明说李煜被毒死的事情,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曾考异说:“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终”。其中,赐鸩说记载最详细具体的是宋人王铚的《默记》,后主死于牵机药之说便是来自此书。
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第三年,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曾派南唐昔日老臣徐铉拜见李煜,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言不悦。同年七夕节,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赐牵机药鸩杀李煜。牵机药,据说为中药马钱子,性寒、味苦,对中枢神经系统亲和力强,李煜因酒后服药,酒助药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相接而死,状似牵机而得名。
焚书争议
针对《江南别录》中所称李煜“皆焚”图籍的说法,现代学者施沁在《李煜与南唐文献》一文中表示“恐不足信”。文章认为,北宋平江南后,大将曹彬舟载船装,掠走了南唐的许多藏书,这才有了后来李煜幽囚汴京时与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番对话。赵光义召李煜一同崇文院观书,并说:“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后主顿首谢之。可见,南唐的藏书并未毁尽,只是所剩书籍都被北宋掳掠一空。
后世纪念
《南唐书》《砚北杂志》《李后主评传》等历史典籍中都提到李煜“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给出的位置更加明确,李煜葬于洛阳城北10里。徐铉所著的《吴王李煜墓志铭》则记载“及其年冬十月日,葬于河南府某县某乡某里……二室南峙,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灵树……”
2013年7月1日上午,洛阳市文物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发现残缺的唐宋时期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及疑似南唐后主李煜墓葬。旋即,又发表声明,称消息不实,系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史料索引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09: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