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是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书366卷,定价3200元。
内容简介
《宋
会要辑稿》是清嘉庆年间由
徐松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徐松(1781-1848),字星伯,清代著名
地理学家。著有《
西域水道记》12卷,《〈汉书·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等。清嘉庆中上编《
全唐文》,徐松入馆任“提调兼总纂官”,借《全唐文》之名,从《
大典》中辑出《
宋会要》500卷,为保存宋代
原始文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会要辑稿》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
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但是,由于辑录稿文字错误繁多,向来难读。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刘琳表示,这部书也是中国最难整理的古籍之一。其抄稿之断裂、散乱、重复、错简比比而然,其文字之讹、脱、衍、倒满篇皆是。现在,经过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专家历经数十年点校整理,可供学界予以研究利用。
20世纪90年代,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美国
哈佛大学、
台湾地区的“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由川大古籍所负责校点,出了一部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
点校本。2009年,川大古籍所与
上海古籍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由川大古籍所以上述电子版为基础,进行增订改造,精校、精点、精加工,以期成为一部具有较高
学术水平的古籍整理著作。电子版《宋会要辑稿》约有校记近1.5万条,而校点本《宋会要辑稿》则达到3.3万余条,对原来的校记也作了很多增删改写。
文本流变
成书与散佚
宋代官修
本朝《
会要》,后人称之为《
宋会要》。“会要”属政书类的断代典志体史书,是专门记载一代
典章制度的史学著作。唐代
苏冕所撰《
会要》与
崔铉、杨绍复等所撰《续会要》草创了这一史书体裁,但它们皆非严格意义上的一代会要。直到五代、宋初的
王溥在苏、崔两家
会要的基础上,续修
唐宣宗以后至唐末部分,撰成《新编唐会要》,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进奏朝廷,自此,方确立完整一代的“
会要体”。
宋代特设会要所,人员、印记、提举宰臣等方面与国史
日历所大体相当。先后修纂有10余部会要,共计3000余卷,包括《庆历国朝会要》(
宋绶、
王洙等修纂)150卷、《元丰增修五朝会要》(
王珪、
李德刍等修纂)300卷、《政和重修会要》(王觌、
曾肇、
蔡攸等修纂)111卷、《乾道续四朝会要》(
汪大猷等修纂)300卷、《乾道中兴会要》(
陈骙等编类)200卷、《淳熙会要》(
施师点、赵雄等分三次编修奏进)368卷、《嘉泰孝宗会要》(
杨济、钟必万总修)200卷、《庆元光宗会要》(京镗等奏进)100卷、《今上皇帝(宁宗)会要》(
陈自强、
史弥远分三次奏进)325卷、《淳祐宁宗会要》(
史嵩之等奏地是50卷)、《嘉定国朝会要》(张
从祖类辑)588卷。后
李心传奉诏依历朝
会要编成《国朝会要总类》(即《十三朝会要》)588卷。《
宋史·度宗纪》载,曾奉安有《理宗会要》,今《宋会要辑稿》中未见。上述这些会要,除《国朝会要总类》曾刊行于蜀中外,其余均无
刊本,仅有少量抄本流传于世。
德祐二年(1276)二月,
宋恭帝奉表出降,元军入
临安,
董文炳受命收图书典籍,“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
国史院”(《
元史·董文炳传》),后经海道运往
元大都。明
洪武初年,“太祖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明史·艺文一》)。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平,又将“文渊阁所贮书籍,自一部以至百部之多者,各取其一,置于燕都”(《明史·艺文一》)。由于宋代
会要大都没有刻本,岁月浸久,时势动荡,史籍散佚,势所难免。明初修《
永乐大典》时,《
宋会要》已十失其一。宣德年间,文渊阁大火,藏书大半被焚,《
宋会要》亦不曾幸免。
杨士奇于正统六年(1441)所编的《
文渊阁书目》中著录“《
宋会要》一部,二百三册,阙”。可见,此时的《
宋会要》已是一残本。
弘治以后,《
宋会要》的散佚情况益发严重。万历年间,
张萱等编定《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其中已经不见《
宋会要》的踪迹,可知此书于万历之前已彻底散失。另外,在明代的其他书目中,如叶盛所编私家《
菉竹堂书目》,又或焦觉《
国史经籍志》,虽皆有著录《
宋会要》之文,却不过是据目抄入而已,并非实有其书。
辑佚整理
明初编修的《
永乐大典》将《
宋会要》采入,使得后人还能一睹散入有关字韵事目中的《
宋会要》。时至清嘉庆十五年(1810),
徐松以
翰林院编修出任
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官。他利用职务之便,在签注《
永乐大典》中的唐文的同时,将包括《
宋会要》在内的一批资料一一标出,亦签作“全唐文”,命书吏录出。所以,在影印的徐氏原稿中,卷首第一行顶格及各页
版心鱼尾之上,多有“全唐文”的字样。徐松日积月累,抄得有五六百卷之多。从现存的《
永乐大典》及《宋会要辑稿》(二百册)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当时《宋会要》是分门辑入的,或选一门,或摘数句,随韵列目,摘取编入,并附入二十多种南宋晚期至明初的书籍。加之《
宋会要》辑稿本身的篇幅庞大,因此辑稿的整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徐松在此后的余生里,一直为《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不断努力,甚至一度期望得到当时著名学者
严可均、
李兆洛的协助,然而最终未能如愿。徐松虽未能完成整理工作,但他对
稿本的分类及所批按语,对于后人的整理,提供了帮助。
徐松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去世,“
同治初年,其书散出”(
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卷六《宋太宗实录跋》),所辑《
宋会要》稿本辗转流茖到北京
琉璃厂书肆,为缪荃孙购得。缪氏与
两广总督张之洞交好,遂将稿本交予由张氏在广州创设的
广雅书局。广雅书局对《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工作,由缪荃孙、
屠寄负责,但具体工作则以屠寄为主。屠寄在
徐松整理的基础上,从
稿本编排,到文字校订、年月调整,甚至誊录清稿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虽然他只整理出一部分,但却为后来嘉业堂的整理创出先例。在屠氏已成的清稿中,职官一类,直接为嘉业堂采用,成为清本《
宋会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1年,辛亥革命
广州起义之前,张之洞、屠寄已先后离开
广雅书局,《
宋会要》辑稿的整理工作未能完成。不久,书局提调
王秉恩将藏匿下来的《
宋会要》稿本分两次卖与吴兴
刘承干。于是,徐辑原稿及广雅书局清稿转归刘乐嘉业堂所有。刘我先后聘请刘富曾、费有容等进行整理。刘、费二人在徐
松原稿的基础上,大体遵循广雅书局的整理体例,成初编291卷,续编75卷。刘富曾又参考各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史料,录成清本,共得460卷。
1931年,北平图书馆从嘉业堂买去经剪裁的徐氏原稿,并将广雅书局所修清本借来,由该馆编纂
叶渭清对照研究。
叶氏认为,徐氏原稿已被痛加删并,不复原来面目;但仍有不少篇幅是出于《
永乐大典》而不见于徐氏抄本者,故而清本仍有可参证之处。根据叶氏的研究,以
陈垣为首的编印委员会认为,清本与原稿实有合印并行之必要,然因经费所限,遂于1935年委托上海
大东书局印刷年,将原稿先行影印,名之曰《宋会要稿》,以线装200册行世。1957年
中华书局以四合一版再度影印,名之曰《宋会要辑稿》,以精装8大册发行。1964年,台湾
世界书局以《宋会要辑本》之名,以《中国学术名著》第六辑,影印装成16册发行。197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以四合一版影印装成8册本发行。
内容比较
通行的《宋会要辑稿》与宋会要原本已有很大不同。
第一,从内容上看,《辑稿》己较原本为少。一、自宋末至明初,历经变乱,原本恐已不全。前面说过,宋修
会要,共有十次,应有十部,但现在《辑稿》中注明者只有七部。二、修《
永乐大典》时,将整部会要分入各韵,难保没有遗漏。三、
徐松自《
永乐大典》中辑《
宋会要》时,《
大典》已经散失一千余册,并非全帙。四、书手从《大典》中抄录时,又有遗漏。有人用残存的《大典》与《辑稿》对照,已发现若干条佚文。五、在刘富曾整理徐松辑本过程中,辑本又有遗落。当时有人将刘富曾清本与徐松辑本对比,即发现少数条文清本有而辑本无。
第二,从形式上看,辑本己非原本的本来面目。原本《
宋会要》,各本分类稍有不同,分门更有差异。辑本合为一本,门类全部打通。
第三,经过多次转抄,脱、衍、误、倒之处,触目皆是。
尽管《宋会要辑稿》有上述种种问题,但它仍然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因而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
学术研究
《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辑稿》)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类。其中礼、职官、选举、食货等类篇幅尤大。类下分门。各门篇首有简短的序言加以概括,然后按
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等等。如此,不仅遐眉目清晰,而且处置政务的事例,以及
典章制度的得失兴废,均分类归纳,使得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及不同意见,都得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出来。《辑稿》较之原书,虽已大有残阙,但它保存了大量的元修《
宋史》诸志及其他有关史籍所不载的宋代史料,如食货类“限田
杂录”,“造水硙”,“修理堰、闸、渠、
斗门、堤岩”,“各路产物买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诸门,皆为《辑稿》之独有。以《
宋史》诸志与《辑稿》的卷数相比,前者合计不过162卷,而后者则为376卷。《
宋史·职官志》仅12卷,《辑稿》职官粝为83卷;《宋史·食货志》仅14卷,《辑稿》食货类则有70卷。可见,《辑稿》所保存的宋代史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宋史》诸志。《辑稿》所载史事,一般均详于《宋志》,其记述具有较为原始而详细的特点,且往往能够校订《
宋史》各志的纰谬与疏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由于《辑稿》卷帙浩大、残缺零乱、问题繁多,因此,各种带有研究成果性质的检索工具书应势而出。1932年,汤中出版了《宋会要研究》一书。1939年,日本学者江田忠在汤中《宋会要研究》的基础上,编撰了《徐辑〈宋会要〉稿本目录》。1937年,小沼正则编制了《宋会要食货目录》。1958年,法国学者Etienne与Balazs将《辑稿》的食货、职官、刑法、方域四类,编成《宋会要目次》出版。1970年日本
东洋文库宋代史研究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制了《宋会要研究备要》。1980年,
台湾大学王德毅《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出版。1982年,日本东洋文为宋代史研究会再度出版了《宋会要辑稿·食货索引》。1984年和1986年,
王云海先后出版了《宋会要辑稿研究》和《
宋会要辑稿考校》。1995年,
陈智超《解开〈宋会要〉之谜》出版。这些著作和工具书的出版,对《宋会要辑稿》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由于《辑稿》本身的缺憾,使得使用及检索时,产生诸多障碍。首先,《辑稿》的残阙问题相当突出。《辑稿》中大致完整的篇幅,一般皆起自太祖迄于
宁宗,计十三朝。但就是在这其中,很多篇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有些篇幅甚至是整门缺失,例如职官类无枢密院门,兵类无禁军门。其次,《辑稿》中存在大量重出篇幅。《
永乐大典》以字韵次第编排事目,所以会将《
宋会要》同一篇文字编入不同的字
韵事目中,故而形成重出复见的情况。第三,由于《辑稿》在整理过程中的编排失当,使得重出多门、前后倒置、时序相错等情况不时而见。第四,《辑稿》本身乃一尚待整理的未完成稿,故而并无目录,这一点也给检阅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第五,《辑稿》自清代中期从《
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后,长期处于草稿状态,虽有影印本行世,但因未作彻底整理,从中找寻相关史料较为繁难。
辑佚者简介
徐松(1781年-1848年),字星伯,原籍浙江
上虞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于浙江
绍兴,随父移居顺天大兴(今北京
大兴县)。少年得志,自举人而进士,曾入直
南书房,派入
全唐文馆,又充文颖馆总纂,但嘉庆十五年(1805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
翰林院编修。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受人劾奏,戍守伊犁,为期六年。徐松谪戍伊犁,可以说因祸得福,受到
伊犁将军孙筠的重任,继续清初著名的西北史地学人
祁韵士编写《伊犁总统事略》的工作,并且能够
实地调查,“先生于南北两路,壮游殆遍。每所之适,携开方小册,置
指南针,记其山川曲折,下马录之。至邮舍,则进仆夫、驿卒、台、通事,一一与之讲求。积之既久,绘为全图。乃偏稽
旧史方略及案牍之关地理者,笔之为记。……孜孜不倦,十年
成书”。调查最终成就了他的《
西域水道记》等边疆之书,以西域五大水系(流域)为纲,综合记载了沿途山脉、城堡、史迹、
民族语言及风俗等等,详实可信,而成为他的代表之作。新疆归来,
徐松除短暂的离京出外做官外,便几乎居京治学,在这群学者当中,他可以说在京时间最长,而且因亲历边疆
实地考察,成就边疆著述,又积极召集志同道合者探讨边疆问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研治边疆学问的氛围,聚集同好,而奠定了他的“核心”地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赦还。官至礼部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
嘉庆十四年(1809年)入
全唐文馆,主编《
全唐文》;又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辑稿》500卷,《
河南志》,《
中兴礼书》,又撰写《
唐两京城坊考》,《
登科记考》,后由翰林督学湖南。
版本简介
影印本
一
宋时
会要,除
李心传所编国朝会要总要(当即十三朝会要之节本)曾刊版于蜀中。至官修原本,宋时从未刊行,惟政府许可臣民自由传抄;故南渡后国史散佚,
程俱申请就知桂州许中家抄政和会要。而
陈振孙书录解题中亦得著录会要有五种之多也。(李心传国朝会要总要即其中一种。)宋时
秘阁所藏
北宋纂修之传抄本,及南渡后纂修之正本,
德祐之变。当尽为元兵劫入燕京。元修
宋史时,即据为修史原料之一。吾人今日所见宋史之志,实脱胎于宋会要。虽两相比较,详略之殊,有如霄壤,然宋会要之轮廓,宋志固全得之矣。明修
永乐大典时,文渊阁所藏之
宋会要残本二百零三册。当即元人所见之本。文渊阁藏书,
明宣德间毁于火者大半。故
万历间张萱孙能传重编阁目时,已无其书。
赵宋一代故实,至此遂扫地以尽。明以后人欲求宋会要之踪迹,不得不诉诸宋明人所著之类书,职此故耳。
二
明初纂永乐大典,将宋会要史事分隶于各韵,计有国朝会要,续会要,政和会要,乾道会要,中兴会要,
光宗会要,宁宗会要等七种。亦有泛称宋会要而不冠以乾道中兴等字样者。知当时已十亡其三。故
杨士奇所编
文渊阁书目,仅载二百零三册,下注
阙字。
焦竑国史经籍志,虽列宋会要之名,然有目无书,不足深究。至箓竹堂
书目所收,实即文渊阁书目之化身。叶水
东时,决无得见是书之理,此可断言者也。
清嘉庆十四年,大兴
徐星伯(松)入
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时
永乐大典已佚去一千余册,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徐氏签注大典时,遇有宋会要,即另纸标以全唐文三字。盖徐氏力不能置写官,不得不借公济私,假托宋会要为纂修全唐文之资料,以授写官为之录副也。如是日积月累,据
俞正燮宋会要辑本跋引徐氏
之言,所得无虑五六百卷。卷帙之巨大,可以想见。徐氏未及
排比整理而卒。卒后其稿流落北平
琉璃厂书肆,为
江阴缪荃孙所得。旋归
广雅书局,时
张之洞督
两广,聘缪氏及
武进屠寄任
校勘,拟付剞劂,仅成职官一门而止。所有原稿,为书局提调华阳
王秉恩所藏匿。民国四年,
王氏藏书散出,吴兴刘翰怡先生以重金购归,以原稿部类不明,先后杂厕,乃延
仪征刘富曾吴兴费有容重加釐订,而纠纷亦自此起矣。
刘富曾氏首将全部徐氏原稿痛加删并,成初编二百九十一卷,续编七十五卷。
帝系八卷
后妃四卷
礼九卷
乐八卷
与服六卷
崇儒六卷
运历二卷
瑞异三卷
职官七十九卷
选举三十四卷
食货六十卷
兵二十九卷
道释二卷
方域二十一卷
蕃夷七卷
以上初编。
帝系三卷
嘉礼十四卷
崇儒一卷
食货十卷
刑法八卷
以上续编。
自此以后,原稿面目,不可复见。刘氏又参考宋志通考
玉海等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资料,录成清本,为四百六十卷计。
(一) 帝系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
(二) 后妃六卷(卷十三至卷十八)
(三) 礼七十六卷(卷十九至卷九十四)
(四) 乐八卷(卷九十五至卷一百二)
(五) 与服七卷(卷一百三至卷一百九)
(六) 仪制十八卷(卷一百十至卷一百二十七)
(七) 崇儒九卷(卷一百二十八至卷一百三十六)
(八)运历三卷(卷一百三十七至卷一百三十九)
(九)瑞异四卷(卷一百四十至卷一百四十三)
(十) 职官九十五卷(卷一百四十四至卷二百三十八)
(十一) 选举四十卷(卷二百三十九至卷二百七十八)
(十二) 道释二卷(卷二百七十九至卷二百八十)
(十三) 食货九十八卷(卷二百八十一至卷三百七十八)
(十四) 刑法二十卷(卷三百七十九至卷三百九十八)
(十五) 兵二十九卷(卷三百九十九至卷四百二十七)
(十六) 方域二十三卷(卷四百二十八至卷四百五十)
(十七) 蕃夷十卷(卷四百五十一至卷四百六十)
如以刘氏新编之清本,与被裁减之原稿较,吾人宁取原稿而舍清本。盖原稿纵有误文误字,乃永乐大典编者或全唐文馆中写官之过,与他人无涉。且一字一句,尽是大典原文,吾人尚可据以推定原来之次序。至所谓清本,总类子目,离合无端,杂引他书,不注所本,有窃改
兰台漆书之嫌,只能供读原稿者比勘之用,不足据为典要,是则有负刘氏一番苦心矣。
三
民国二十年,本馆因董授经先生介绍,斥巨资四千元,从刘翰怡先生处,购归徐氏原稿。复假得刘富曾氏改编本(即所称为清本者),以便互相比勘,俾明刘氏改编之旨趣,由本馆委托
兰溪叶左文先生,从事研究,结果证明,改编本分类隶事,颇多失检。且发现有少数篇幅,确系大典原文,见于清本,而复检原稿,遍觅不得者。如立夏祀
荧惑星一则,见清本乐六;赴任二则,见清本仪制十二;三官告一则,见清本仪制十一。淳熙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条,见清本兵十二;是必刘氏剪裁后无意中随手弃去,幸已录入清本,故左文先生得发其覆。由此知清本与原稿,实有合印并行之必要。然经费所限,不得不先印原稿,以偿百余年来史学界之宿愿。如有余力,当再谋印清本,以供得读原稿者之参考。
民国二十二年一月,本馆委员会以编印宋会要,事关流通故籍,因延请傅沅叔、陈援庵、章式之、余季豫、
徐森玉、赵斐云、叶左文诸先生,为编印委员会,专司其事,并推定陈援庵先生为
委员长。筹备数载,至去年秋季,始以原稿委托上海
大东书局印刷所代为影印。哈佛燕京社以此举关系
宋史学之研究至钜,特补助
美金二千五百元为印费,于是全书得溃于成。兹于书成之日,略述印书缘起如右,俾览者详焉。
点校本
《宋会要辑稿》由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人校点,
刘琳、
刁忠民、
舒大刚、
尹波等专家审稿,历时8年编纂、16册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由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宋会要辑稿》是宋代三大资料宝库之一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是《
巴蜀全书》现有成果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之一。它是宋代各类史料分类
纂集,由清代学人
徐松从《
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会要”中辑录而成,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礼乐、教育、选举、科技以及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说,《宋会要辑稿》与《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构成三大宋代资料宝库。《宋会要辑稿》内容丰富、卷帙浩大,但因错误繁多,使得宋史研究者对它又爱又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王云海先生为首,国内主要宋史研究者就曾酝酿重新整理《宋会要辑稿》,甚至都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样稿,但未能展开。
本世纪初,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美国
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对《宋会要辑稿》进行初步校点,形成了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后来在《
巴蜀全书》工程推动下,形成了现在的1400余万字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
校点本树立了三大标杆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刘琳介绍,本次校点特别注重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纠正
年月日错误。《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过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其严重,专家们将纠正年月日的错误作为校勘的重点之一,全书共改正年月日的错误2800余条(处)。第二,鉴别非“会要”之文。专家们通过纪日表述方式、记事的体裁与风格、所记的时代与地域,以及其他抄录他书的痕迹进行辨别。第三,移正错简之处。专家们发现并移正的错简的地方有59处,少的地方有10余字,多的有3000余字,总字数达3万余字。第四,勘正错误的行款。《宋会要辑稿》中的行款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条不当,正文、注文互混,标题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认为,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与出版树立了三个标杆。第一,参与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编纂的专家们,严格校勘,一丝不苟,为
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树立了标杆。第二,参与的专家们不仅从事
文本校对,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为
宋史研究,尤其是宋代
典章制度史研究树立了标杆。第三,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完成,为如何开展国家资助的重大项目、如何打造精品,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