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是“
局部均衡论”的对称,着眼于整个经济的商品和
生产要素的价格及供求量决定的一种
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19世纪末由
瑞士洛桑学派的创始人
瓦尔拉斯首倡。
理论实质
该理论的实质是说明
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在
资本主义经济中,消费者可以获得最大效用,资本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报酬。
瓦尔拉斯是
边际效用学派奠基人之一。他的
价格理论以
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他认为价格或价值达成均衡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价格决定和价值决定是一回事。他 用“稀少性”说明价格决定的最终原因﹐认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联系的,一种
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化。所 以不能仅研究一种商品﹑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必须同时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场供求的变化。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决定思想,是通过
数学公式阐述的。他假定社会上有n种资源生产m种商品。社会上每个人都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源或
生产要素,即他的分析以既定的
收入分配方式为前提。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力图取得最大效用,企业家力图获得最大利润,资源所有者力图获取最多的报酬。
通过对
方程求解,瓦尔拉斯证明了在市场上存在着一系列的
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这些价格和数量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能使每个消费者﹑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达到各自的目的,从而社会可以和谐而稳定地存在下去。
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还认为,方程所决定的均衡是稳定的均衡,即一旦
经济制度处于
非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使经济制度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
资本积累和
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
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该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他的最后一个模型是“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
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
货币经济。
一般均衡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
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
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
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
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
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
物质产品和劳务)。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1906—1999)是投入产出方法的创始人。1936年,列昂惕夫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接着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在这些著作中,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重农学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年)著名的《经济表》。列昂惕夫把他编的第一张
投入产出表称为“美国的
经济表”。
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斯(Walras,1834—1910)和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一般均衡理论和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构成了列昂惕夫体系的基础。列昂惕夫本人认为“
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这一古典
经济理论的具体延伸”。
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分析,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的前
苏联计划平衡(MPS)思想是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作为
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发展成为
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世界上第一个CGE模型应是约翰森(Johansen)于1960年提出的。在此之后,CGE模型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中断,直到70年代都没有显著进步。在70年代,有两个因素引起了人们对CGE模型的兴趣。首先,
世界经济面对着诸如
能源价格或
国际货币系统的突变、
实际工资率的迅速提高等较大的冲击;第二个促使近20年来CGE模型的应用不断扩大的因素是其细化处理的能力日益提高。
理论运用
埃奇沃思盒状图[Edgeworth-Box Diagram]
埃奇沃思盒状图用于表示两种
经济活动的
交互作用,最初仅用于
消费领域,后被用于
生产领域,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工具。
埃奇沃思盒状图的基本假定:
①社会上只存在两个消费者[A,B]和两种产品[X,Y];
②社会上只存在两个生产者[生产X和Y] 和两种
生产要素[L,K];
交换契约线: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
总效用将减少。
效用可能性曲线(又称效用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前提下,社会所能满足的两个消费者的各种最大效用组合。
交换契约线所表示的两个消费者效用之间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为前提,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
边际效用转换率:效用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生产契约线:由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在生产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生产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分配要素,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分配要素,
总产量将减少。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资源或要素量既定前提下,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各种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契约线所表示的两种产品产量之间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资源或要素投入既定为前提,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
三、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当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
边际替代率时,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即生产和交换均没有必要再调整。此时,
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
理论发展
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
瓦尔拉斯(Walras)在《
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经
希克斯、
萨缪尔森、
阿罗,
德布鲁等人延伸和完善。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
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瓦尔拉斯是
边际效用学派奠基人之一,他的价格理论以
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他认为价格或价值达成均衡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价格决定和价值决定是一回事。他用“稀少性”说明价格决定的最终原因,认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联系的,一种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化。所以不能仅研究一种商品、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必须同时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场供求的变化。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2)假定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不会因为预防不测而贮藏货币;
(3)不存在
虚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场
均衡价格形成时达成;
(4)经济系统是个“
大经济”,即有足够多的参与者,从而符合“无剩余条件”,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尔拉斯体系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瓦尔拉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决定n个未知数,至少需要n个方程,但是n个方程未必决定n个未知数,要n个方程决定n个未知数,方程必须是线性的,而且方程之间必须
线性无关。同时瓦尔拉斯体系不能排除的均衡解包括零价格(针对
免费物品)和负价格(针对类似噪音的物品)的情况,因此瓦尔拉斯体系必须包括所有物品,而不仅仅是正常的
经济物品。一般均衡理论后来由帕累托、希克斯 、诺伊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及
莱昂内尔·麦肯齐等人加以改进和发展,这些经济学家利用
集合论、
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之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
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
经济效率的要求。
希克斯的短期均衡分析
希克斯将均衡定义为:“当经济中的所有个体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他们所偏爱的生产和消费的数量时,静态经济(在其中需求不变,资源也不变)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部分决定于外在约束,——更多的是决定于其他个体的选择”,希克斯认为,他的
静态均衡概念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定存在着向均衡方向变动的趋势;二是收敛于均衡的速度是极快的。
希克斯是在一个很短的时期中处理均衡问题的,他借助了马歇尔的方法,并且通过扩大马歇尔假定的范围进一步缩小
经济主体的选择空间,这削弱了模型的解释力。
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
阿罗、德布鲁用
数学模型证明了的一般均衡。阿罗-德布鲁对一般均衡理论存在性的证明,主要依存于两个假设:消费与生产集合都是凸集,每个
经济主体都拥有一些由其它经济主体计值的资源,因此,这种均衡的
整体稳定性取决于某些动态过程,这些过程保证每个经济主体都具有
总需求水平知识,并且没有一项最终交易实际上是按非均衡价格进行的,这当中的某些假定也许可以放松,以适应少数行业中的
规模报酬递增、甚至所有行业卖方
垄断竞争的度量。但是,
寡头垄断的存在否决了所有一般均衡解(就像它否决
竞争均衡的所有其它概念一样),更不用说消费和生产中的
外在性的存在了。
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主要是为了研究竞争的
市场均衡。它的一个主要假设,也是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
基本假设,将市场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一般均衡理论经过阿罗、德布鲁和哈恩等人运用数学形式加以修饰,已经变得更加完善。
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中,货币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便利生产和交换的进行,实际上,货币是可有可无的,由瓦尔拉斯创立,由阿罗和德布鲁进一步完善,并被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人加以运用的一般均衡模型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必须是一个只能分析实物经济的
静态模型,这个静态模型是无法转而用来分析动态的
货币经济的,这是由模型的内在逻辑结构或者其均衡的概念决定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中很难处理时间问题。
根据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当经济主体在给定偏好、技术和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最优时,“不存在使价格发生变动的机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只对价格的变动反应,既然价格不变动,也就不存在均衡的变动。
格朗蒙的短期一般均衡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格朗蒙(Grandmont)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试图将阿罗-德布罗(Arow-Debreu)模型动态化,发展了短期一般均衡理论致力于寻找
宏观经济学的
微观基础。虽然格朗蒙意识到阿罗-德布罗一般均衡模型表面上的动态特征,遗憾的是,格朗蒙预期函数仍然建立在严格的
概率统计基础上,他的努力实际上没有超越阿罗一德布罗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去50年里经济学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许多最近的经济
理论创新,不过是将静态的最大化工具用于分析动态问题,虽然时间在纯粹静态条件下得以考虑,但是却错误地认为能够将特定时间分配从事特定活动。这样时间和完全知识、完全可预测在本质上是相容的。
1956年发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据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
消费支出影响的
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一般均衡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
价值理论、
凯恩斯效应和
庇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
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在
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六十年代前后,围绕着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西方经济学界曾展开过著名的“巴廷金论战” (Patinkin Controversy),争论新古典的
两分法是否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巴廷金关于
货币中性分析的条件问题。以阿契贝尔德(G·C·Archibald)和李普赛(R·G·Lipsey)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不使用
瓦尔拉斯定律的情况下,新古典的静态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鲍莫尔(W·J·Baumol)等人为代表的另一些
西方经济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莱(J·G·Gurley)和肖(E·S·Shaw)等人根据
内在货币(inside money)与
外在货币(outside money)的划分,认为巴廷金关于货币中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局限于仅存在外在货币的
经济体系中的。但尽管对巴廷金一般均衡学说存在着上述批评,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对货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温特罗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宏观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中达到了顶点”。因此,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从新
古典经济学解释绝对价格水平确定的货币理论与微观静态一般均衡价值论的两分法,到凯恩斯图说明货币对收入、产量、就业和利率影响的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
比较静态的宏观分析,又进一步发展为以
实际余额效应为核心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在
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
政府介入
经济活动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一般均衡理论及由此派生的“市场失败”理论,新古典框架思路以理想均衡状态作为判断现实
经济运行是否有效的
参照标准,通过比较复杂、不完善现实与完全竞争的
理想状态,一旦发现现实情况与理想标准出现差异,就断定出现“市场失败”,
真实世界必然是无效或低效率的,由此想当然地推导出政府在
微观经济领域的角色和作用,要求政府积极介入甚至干预微观经济运行,通过微观经济规制和实际干预控制经济运行。
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理想
经济模型,如果实际经济运行偏离了这些假设,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失败”,
现实市场被认为只会产生
次优、非理性、沮丧或混乱,政府介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完全竞争范式显然不能成为主张
市场体系的有力基础,基于“市场失败”理论范式的
政策设计,在
方法论上存在致命错误。与其说一般均衡理论用以说明市场体系的效率,不如说更适合于作为政府介入和干预
经济活动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理论依据。一般均衡理论并非对市场真实运行的真实解释,其政策含义只能导致政府对
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介入和广泛干预,只能导致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广泛和深入规制,最终抑制和扭曲市场过程的展开,这样,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整个架构,由于建立在非现实的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无意中变得与中央计划者的观点极为接近。斯蒂格利茨也认为,如果新古典模型是正确的,那么
市场社会主义也会取得成功。同样,如果经济中的新古典模型是正确的,那么中央
计划经济遇到的问题比实际情况会少得多。市场社会主义失败的部分原因,在于没有能够理解
市场经济运转的真正动力。瓦尔拉斯模型的功用之一,在于清晰展示了实际经济与理论模式间的差异,说明了非市场制度存在的价值,尤其是不完备现实市场上。
理论评价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1)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尽管是基础性的,但其结果并没有说服力,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
未知量的个数等于方程个数的条件,既不是一组方程有解的
必要条件,也不是
充分条件。即使是一个方程组有解,也不能断定这些解一定是正数值。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存在性问题。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证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数学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的
不动点:更是证明所需要的基础。于是,后来的希克斯、阿罗、德布鲁等人应用这些数学结论给出·般均衡存在性的精确论述。这些论述已经超出了本课程的要求。但有必要了解其基本思
在
纯交换经济中,一般均衡
存在性证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
消费者行为的限定,证明需求:的存在性,进而按照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提高的调整过程,寻求使得供给等于需求的价同样地,在包含生产的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中,只需要把生产加入到产品的供给之中,即。用纯交换经济的结论。
(2)一般均衡论的扩展
扩展的方面主要有:把存在性证明所要求的条件进一步降低、把定性引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
时间因素等。最后需要说明,一般均衡论与
福利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一般均衡只是与均衡价格·在性有关,那么福利经济学要说明一般均衡状态的福利特征。因此宽泛地说,一般均衡包含这一部分。总之,对一般均衡理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均衡理论是描述整个
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概括,它是整个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
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
第二,一般均衡论是建立在一系列更加严谨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并不存在。首先,一般均衡理论要求经济系统中的偏好、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其次,为了能够保证一般均衡价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
连续性特征。
第三,一般均衡理论以
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认为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而把衡看成对均衡的一种暂时的偏离,从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
由于以上所指出的问题,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一般均衡理论缺乏现实的基础,从而缺乏实践的应用价值。一般均衡的
存在性定理,只不过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
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