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指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
董源、
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
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主要影响
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
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
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
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
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
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成员
吴镇
吴镇(1280-1354),字中圭,号梅花道人。浙江
嘉兴人,
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
杭州以卖卜为生。他的画师承
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性。尤喜作渔父图,表现苍茫气象,均为江南名山景色,水墨圆浑苍润,笔法凝练坚实,喜作洒脱流丽的草书
题款,史称诗书画三绝,吴镇常用披麻长皴,山水师巨然,自出新意,也善做墨竹,他的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
嘉禾八景图》等。
王蒙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
湖州人,因隐居在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生活于元末明初,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被牵连入狱而死。他从小向外祖父赵孟頫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在四家中年纪最幼,但在画艺上颇受他们称赞。倪瓒曾赋诗赞颂“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他的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
解索皴、
牛毛皴。用墨厚重,构图繁密,点细碎
苔点,画面繁密充实,景色郁然深秀。与倪瓒的
焦墨渴笔景物空灵形成鲜明对比。王蒙的画多表现隐居生活,
运笔和
写景富有层次变化,构图喜欢满满当当,撑足纸面,
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
青卞隐居图》、《
夏日山居图》、 《
春山读书图》、《
夏山高隐图》等。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
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原名陆坚,10岁左右过继
永嘉郡平阳县浅绛代表性作品《
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将
富春江两岸数百里
精粹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
侧锋兼施,
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
湿笔披麻,浑成一体,确为山水画中的巨作。而《
快雪时晴图》的简笔勾皴水墨衬染,水墨迷朦之中一轮当头之日红艳明亮,独具匠心。
倪瓒
倪瓒(1301-1374),
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
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
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
常州路道录”、 “提点
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
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
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
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
锺繇的《
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
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
董源的《
潇湘图》、李成的《
茂林远岫图》、
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
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
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
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
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
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
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
江阴、
宜兴、
常州、吴江、湖州、
嘉兴、
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
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
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
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
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
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
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
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
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
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
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
改葬在
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
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
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
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
张士诚之弟张士信,
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
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
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
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
与格守
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
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
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
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画集
吴镇传世作品
《
渔父图》、《双桧平远图》、《
秋江渔隐图》、《秋山图》、《清影图》等。
王蒙传世代表作
黄公望传世作品
《
九峰雪霁图轴》、《
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居图》(
南京博物院藏)、《
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藏)、《秋山幽寂图》(上海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为张伯雨画仙山图》(上海博物院藏)、《
丹崖玉树图》等。
《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
溪山图》、《
六君子图》、《
水竹居图》、《
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
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
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
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
渔庄秋霁图》、《
虞山林壑图》、《
幽涧寒松图》、《
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
竹枝图》等传世。
元代绘画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
山水画家以
钱选、
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诸法俱善,作品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故乡山水,用笔质朴稚拙而意境脱俗,善画
青绿山水,
师法唐代
李思训、
李昭道父子和
南宋赵伯驹,并融进
文人画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画清逸眷秀,不随时趣,特立独行。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
米芾、
董源、
李成黄公望、
王蒙、
吴镇、
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
艺术手法,把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
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
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
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而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
何澄继承南宋
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
王振鹏师法
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
线描的程式。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
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
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
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
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
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