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又称鲁语,属于汉语
官话方言。参考古代
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
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根据地区不同又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
官话区:
冀鲁官话、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简介
山东话,实际各地差异明显,但有一定规律。山东方言自
鲁西到
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发音习惯以
郯城县、
临沂市、
蒙阴县、
沂源、
莱芜向北,以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东部
临沂,整个潍坊市、
日照市、青岛市、
烟台市、
威海市的各县市)在发“r”这个音时,均为“y”,例如:“人,日头,热”发音为“银,易头,耶”,以西,特别是
鲁西南地区(
枣庄市、
济宁市、
菏泽市、
聊城市、
泰安市、
临沂市的
费县、
平邑县)“shu”音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树”等发音为“非”、“费觉”、“佛话”、“富”。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但是
淄博市的
博山、
东营市的
广饶,潍坊市的
寿光,
青州,临朐北部,
滨州市的邹平西部,
济南市的
章丘有个特例,“人”“热”等发音为“len”“le”。这在山东省是最为奇特的。
归属
根据《
中国语言地图集》(
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省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
官话大区。参考古代
清声母入声字和次
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省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
河北省、
天津市以及山东省
济南、
聊城、
德州、
滨州、
淄博、
泰安、
临沂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
河南省、
陕西省、
安徽省北部、
江苏省北部及该省
鲁南、
鲁西南包括
菏泽、
济宁、
枣庄、
临沂费县及聊城莘县南部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
山东半岛和
辽东半岛。其中该省有
青岛、
烟台、
潍坊、
威海等40个县。
亲属称谓
山东方言属于汉语的
官话方言。作为
齐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东方言的
亲属称谓重秩序、重亲情、重礼仪、分亲疏、别内外,具有鲜明的
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特征。
重秩序
秩序,是
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山东方言
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具有严格的秩序性。
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大”,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
曾祖母为“
老奶奶”;
高祖父为“老老爷爷”,
高祖母为“老老奶奶”。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
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祖父的
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等、
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大爷等、大姑、二姑等;
对同辈,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等、大姐、二姐,二弟、三妹等。对他们的配偶,也加排行称为:“大嫂”、“大姐夫”、“二弟妹”、“二妹夫”等。
有的地方如胶东,次序更为齐整,称父亲为“大”、“爹”、“爸”,称伯父则为“大大”、“
大爹”、“
大爸”,叔父则为“二大”、“二爹”、“二爸”。有的家族四服五服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
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大”、“三份里”、“四儿”、“二闺女”。在处理
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长辈和老大为尊,显示了秩序性的权威。
山东方言
宗亲、外亲各成体系。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以“宗”和“亲”为标准,形成了四大亲属称谓体系:一是父系亲属称谓,二是母系亲属称谓,三是夫系亲属称谓,四是妻系亲属称谓。这就囊括了一个人血缘、婚姻所涉及的一切宗族和亲族对象。同时,每个体系各自独立,各成系统,互不交叉,秩序性很强。
重亲情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山东方言
亲属称谓的重亲情特征,表现在对非血缘关系亲属的当面称谓上。
亲属称呼
对直接姻亲,当面称呼要用
血缘关系的称谓。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爹”、“爷”、“大”、“爸”,
婆母为“娘”、“妈”,夫哥为“哥”,夫弟为“兄弟”、“弟弟”。
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爹”、“爷”、“大”、“爸”,岳母为“娘”、“妈”,妻哥为“哥”,妻弟为“兄弟”、“弟弟”。对于夫哥夫姐(大伯哥、大姑姐)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也像自己的妹妹那样,称为“二妹妹”或者“二弟妹”。对于姐妹的丈夫来说,称呼妻哥、妻弟的子女,也一律像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之子女一样,称为“侄子”、“侄女“。
对于
干亲,当面称呼完全同嫡亲,而不像其他地方有“妈”、“娘”的区别,或“大”、“干大”的区别。
对于同族姻亲,称呼同辈人的妻子和同辈人的丈夫,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如,称同辈人的妻子,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嫂子”、“大嫂”、“二嫂”;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妹”或“弟妹”、“大妹妹”、“二弟妹”。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姐夫”、“大姐夫”、“二姐夫”;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夫”、“大妹夫”、“二妹夫”。
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
亲属称谓,如“姥爷”、“姥娘”、“大舅”、“二姨”;自己的配偶称呼这些人时,也这样称呼。
对于庄亲,即同村
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突出乡亲的亲情。
邻里称呼
对于同村而不同姓的人,
一般规则是:1 有直接亲戚关系的,优先喊亲戚称谓,比如“表叔”“二舅”之类。2 没有直接亲戚关系的,
一般参照自己同姓人中和对方的亲戚关系,或者老一辈延续下来的关系,加排行称谓,比如“三叔”,“四哥”等。对方没有兄弟的,一律称呼 “大XX” ,比如:“大叔” “大哥”
对
陌路人,也根据其年龄、性别特征,称之为“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妹妹”,只不过一律用“大”而不用“二”、“三”、“四”之类的排序词罢了。
但在鲁西南地区,除亲属称谓外,忌称“大哥”,见面应叫“二哥”,“二哥”是尊称。据说,起因于
武大郎与
武松的传说故事。
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妻子与人通奸,是个“
乌龟”、“
绿帽子”;而武松
武老二,英雄豪气了得,成为
山东大汉的典范。而在鲁
东南地区,见面须称“三哥”,俗以为“大哥
王八二哥龟,就数三哥是好人”。
分亲疏
一:宗亲方面:
在宗亲称谓中,山东方言按亲疏远近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亲疏层次。
山东民间流行的五服,出五服,大致关系如下:由上到下的排列次序为:高祖辈、
曾祖辈、祖父辈、父母辈、自己(至此为上五服,自己及以下为下五服)、子辈、孙辈、
曾孙辈、玄孙辈,共计九代,是为本宗
九族,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宗亲,俗谓“五服,在这九代中的任何一代,只要往上数超过五代,不是一个高祖,就算出五服了。
山东一些农村流行的“五大院”、“四大院”,也指在五服、四服之内的宗亲,分别方法同上,院:院子、支股的意思。
也可以这样区分亲疏:一个林地里的(墓地)、一个老林地的、一个支股的(即宗族有同一历史来源的)、一个发源地的、一个姓的。
以上这些宗亲范围,都要在族谱中出现。表现在
称谓语中,在叙称时往往前加“亲”来强调,如:
亲兄弟(同一父母的兄弟)、“亲
叔伯兄弟”(同一祖父的兄弟)、“叔伯兄弟”(同一
曾祖的兄弟或一个老老爷的兄弟,有地方称为堂兄弟)、“五服内的兄弟”、“一个林地的”等词语。
在红白事上也区分亲疏,大部分山东农村,红事基本只聚合三代以内的宗族商量办理,白事才聚合五代以内的宗族商量办理。除此以外的同姓人或村民也可参加,却只能算帮忙,没有参与商量或决策的权利。
二:姻亲方面:
在对姻亲的面称(当面称呼)里,山东方言靠
称谓词前加“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祖母系亲属而言。如,称同辈的岳父为“表大爷”、“表叔”,岳母为“表大娘”、“表婶子”,妻哥妻弟为“表哥”、“
表弟”。
对姨、姑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姨、姑夫下一辈子侄,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但对姑夫、姨夫的亲生子女,往往称为“亲姑舅表哥”、“亲
姨娘表姐”等,以区别和突出亲疏关系。
对姨、姑其公、婆称为“表爷爷”、“表奶奶”。
对姐、妹之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姐、妹丈夫的兄弟姐妹也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婚姻双方的父母,即“亲家”,相互称谓也用“表”:“表哥”、“表嫂”、“表弟”、“表妹”。
在背后称呼上,山东方言也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
1:对夫系和妻系的粗俗称谓。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祖父为“老公公”,祖母为“老婆婆”,夫哥为“
大伯子”,夫嫂为“大伯嫂子”,夫弟为“
小叔子”,夫弟媳为“兄弟媳妇子”,夫姐为“大姑子”,夫妹为“小姑子”;有时为了稍微表示礼貌,冲淡不敬色彩,在其后再缀上嫡亲称谓词,如“公公爹”、“婆婆娘”、“大伯子哥”、“大姑子姐”。
对妻系亲属背称更粗俗。如称岳父为“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
大姨子”,妹为“
小姨子”;也可后缀嫡亲称谓词,如“丈母爷”、“丈母娘”、“大舅子哥”、“大姨子姐”。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则用“连襟”、“割不断”,“一肩挑”、“两乔”、“连桥”谑称。
2:有一种说法,叫“灭亲不灭祖”,可以六亲不认,但不能不认宗族。比如,
亲姐妹或堂姐妹嫁给了对方叔侄两个,在男方家庭对外是婶、侄媳妇的关系,但姐妹二人之间仍旧按姐妹称呼,绝不能按婶侄称谓,这种情况在男方家庭中知道她们关系的,也会含糊其辞,不会以此为难。
这说明,齐鲁文化“亲疏”的区分标准是血缘,姻亲是第二位的。
三:远亲方面:
对于远亲,即亲戚的亲戚,或祖先的亲戚,山东人称之为“老亲”,一般不再深交,所以在称谓时也用前加成份强调出来。如“姥娘门上的”、“姑奶奶门上的”、“老亲戚”、“庄亲”等。
山东方言以对嫡亲特有的直称表达亲情,以示远近。对嫡系亲属,长辈可以直呼儿孙辈的“小名儿”(即乳名),儿女有的已到半百年龄,父母仍以乳名面称。乳名是长辈称呼儿孙辈的专利,其他人不得面称,直接面称具有詈言性质。
对于嫡亲兄弟姐妹来讲,哥、姐也可直接称呼弟、妹乳名,但仅限于弟、妹儿童时期。
面称儿孙辈的已婚者,还可以排行称呼,如“二份里”、“三份里”;称呼其配偶,则为“二份里的”、“三份里家”。
同辈哥、姐也可以排行称呼已婚弟妹,但用语不同,以“第二的”、“第三的”或“老二家”、“老三家”称之。
在鲁西南广大地区,因用“老二”、“第二的”婉指
男性生殖器,故除非亲生父母和同胞兄长,不得面称他人为“老二”、“第二的”。
山东方言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拉开亲情距离的称呼方式。在嫡亲中,长辈的名字属于
家讳,不得直称;但是,对于三代以外的宗亲、庄亲,则可以用
亲属称谓前加上被称呼的人的名字的形式称呼,如“庆堂叔”、“正法大爷爷”、“光同姑奶奶”。
别内外
“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走”
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姻亲则为外亲。“外甥向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这种内外之别,表现在称谓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外亲称谓体系作简单化处理。对母系
亲属称谓体系,最为突出的是对姐妹、女儿、孙女的后代子孙,不加细致区分,不分女儿之子或孙以及姐妹之子或孙,一律用“外甥”、“外甥闺女”称之,“外”者,与“内”之子孙相对也,以示有别。
面称姻亲则特别讲礼仪,如称女婿为“客”、“新客”、“贵客”,尊称为“
姑爷”;而其则背称妻系亲属为“丈人”、“舅子”、“姨子”,非常鄙俚,具有詈言性质。,
用独特的形式称呼已嫁的女儿、姐妹,即以她们所嫁丈夫的姓,或者所嫁村庄的名称呼她们。如果女儿姓黄,便称女儿为“老黄家的”;如果女儿嫁到刘庄,便称女儿为“刘庄的”。
在对待所有
姻亲关系中,也是也不同地位关系,舅为大,基本是汉族传统,山东也不例外,比如有红白事把所有姻亲请来,在
座次上绝对是舅坐上手,并尽量避免年轻的舅和年老的姑夫姨夫同桌,否则年轻的舅坐上手,年老的姑夫、姨夫坐下边,又不符合山东人尊老的习俗。如果年龄都差不多,那舅必须是上手。
如果家中有事,要请亲戚商议的话,舅是首选,特别是母亲、妻子或孩子辈的事,娘舅或孩子舅必须知道或当家做主。平常来往中,姑夫也比姨夫要多,因为姑夫虽然是姻亲,可姑是宗亲,而姨和姨夫都是姻亲。有很多红白事,往往是舅和姑夫必来也该来,姨夫则不然。
重礼仪
“礼多人不怪”
尊称,俚称分明。面称用尊称,
叙称可用尊称,也可用俚称,这是
礼仪规范的要求。
他称、直称讲究。所谓他称,即降自己一辈或两辈,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山东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加“恁(您)”或“他”,以示区别。
尊敬体只为自己是长辈或平辈,称谓小自己一两辈或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如,当面称呼侄子侄女为“恁哥”、“恁姐”,意指自己孩子的哥姐,当面称呼孙子孙女也是“恁哥”、“恁姐”,意指自己孙子的哥姐,当面称呼自己的弟和弟媳为“恁叔”、“恁婶子”,指自己孩子的叔叔婶子。却不能称呼大哥大嫂为“恁大爷”“恁大娘”,这不尊重年龄大的人,失去了尊敬体的意义,应该直喊哥或嫂子。
用尊敬体对小辈背后称呼则为前面加他,比如:“他哥”、“她姐”、“他嫂子”“他姐夫”之类。
而对自己的长辈或年龄大的平辈,一律用上面的直接尊称,这一点在很多电视剧中往往会犯错误,现实生活中,没有当面称呼长辈为“恁爷爷”“恁奶奶”的,都是直接喊爹妈或大爷大娘或叔婶。
在山东很多地方,夫妻私下之间对于父母也用他称,称为“他爷爷”,“他姥娘‘”,意指自己孩子的爷爷或姥娘,而夫妻面对老人的时候,绝不会这样称呼,都是直喊爹或娘。
对晚辈的配偶,尊敬体当面称呼为“恁嫂子”,“恁(您)姐夫”或者以孙子辈身份称呼为“恁婶子”、“恁姑父”。也可前加孙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儿媳妇为“燕燕他妈”,称侄女为“红红她姑”。背后称呼则为把“恁” 变为 “他(她)”
词汇举例
我,我们,我们的=俺an,个别地方发音为nan
你,你们,你们的=恁
他=他(te)
时间
昨天=夜来,夜儿,夜门,决里,夜儿里
今天=今儿,几们,今个,今子,今日,几没儿
明天=明个,明里,面里,赶明儿,明子,明日,门日(yi)
前天=前儿没,前日(yi)
后天=过明,过明里,过明天,过面里,后日
去年=年时,上年
年初=散过喽年
早晨=清起来,大清早
中午=晌午,晌午头里(临沂
日照青岛读做“shangwan”)
以前=早里霎(sha),以前霎(sha),,那霎(sha),早先霎(sha),早先先
晚上=烘晌,后晌,往晌,哄航,黑家,后横,黑夜,狠日(yi )
半夜=午更(jing)头里,午更(jing)里,半日(yi)五更(jing)
一段时间= 一爿子,一阵子,一绷(beng)子,例如:那个事老长一爿子了,他得病有一绷子了(东营,临沂,泰安一带最常说)
较短时间=一霎,一崩,一时半霎,一霎霎,么曾赶儿
刚才=将才霎,将才,将末,将将,才忙给儿,将mang
什么时候=多咱,多近,啥(去声)时候,多大
称谓
奶奶=婆(
胶东话,鲁西话一般还称奶奶,不过第一个“奶”为大声调,发音快速,第二个为
降调的二声,拖长),喃喃,mama(
高密)
小女孩=小妮,
小嫚(胶东一带),小闺女,小姑娘、小丫(ra)
伯父=大爷,大爹
伯母=大娘,大妈,娘娘
叔叔= 叔(发“夫”音),小爸爸,小爹,大大
姥姥=姥娘
自己老婆的姐夫或妹夫=两桥,连桥,亮条,连襟(去声
轻声,烟台话)
客人=kei (山东通用经典,无字可以表达)
女婿=闺女家,新女婿称谓“新kei”
小男孩=小子,小小子,
小青年=小年轻地,小伙子,小末子,小年幼的
年轻女人=闺(gun)女,大妹子(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对年轻女子的称谓)
小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依巴连子
邻居=邻室,邻室家,邻室百(读“bei”)家,挨(读yai)门
动物
壁虎=
蝎虎子,蝎虎帘子(济南方言),蝎虎溜子,蛇虎溜子(淄博话),尿虎子 蝎鳖狐子(临沂市沂水话)
鸭子=呱呱,扁嘴,老崴(wai)
田螺=旮旯油子(济南方言),巴拉油,卜拉油,
菠萝油,波罗牛子,无楼牛子,蜗了牛子
蛤蟆=介蛤蟆,
气蛤蟆,
癞蛤蟆,和睦头,气鼓儿(
阴平上声轻声,烟台
福山土话),河蟆娘,外八子
麻雀=小小虫,家雀,家翅儿(儿化音),家臣子,家chei,小chua,老家陈子,家晨滋(临沂市
沂水县话)
蝉=喋撩,胡介撩(泰安一带)
嘟啦龟,节六,烧前猴(济南、
章丘方言),知了,嘟了,神仙(济南部分方言,章丘,淄博等地),消息儿(儿化音),少捞钱
蝉的
幼虫=喋撩龟,龟,猪了龟,基拉猴,爬爬猴,吉了猴,jie liu guei
公狗=牙狗,蛋狗
鸽子=
鹁鸽(这是山东最经典最统一的一种叫法),布鸽,布噶
蜥蜴=长虫狸子,地出溜子,蛇触离子(发音近似),
马蛇子,长虫连子,气门子
蜻蜓=光光听、听听、蚂愣
蝙蝠=
燕巴虎子(济南方言)棉田呼子,绵绵呼子(泰安一带),燕儿蝙蝠,
盐白胡,盐表胡子(认为老鼠吃过盐以后变成了蝙蝠)
蚂蚁=米羊(济南方言)马几阳儿(上声轻声阳平轻声,烟台福山土话),蚁痒,蚂也
蝌蚪=蛤蟆捻子、蛤蟆阔dei 、咕(guo)咕荡子
戴胜=花和尚
蜘蛛=恶朗朱子,蛛蛛
泥鳅=拧(
平声)直钩(泰安一带),
泥狗,迷狗,米了狗子,,泥(临沂市沂水话念mi)溜狗子,米兰够(烟台),迷了狗儿(去声轻声去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泥乔
黄鳝=血(xie)鳝(泰安一带)、血(xie)涎(xian)
小一点的蝉=金金子(泰安一带)
母猫=女猫
蝌蚪:蛤蟆嘎豆子
植物
南瓜=囊瓜
长在地上的爬藤,能给人划破腿的东西=喇喇秧、喇
狗蛋子向日葵=
朝阳花,长阳花,早早葵,
长瓜杆子(泰安一带)
花生=果子(泰安一带),,落(一声)生
瓜子=长瓜秆子(泰安一带),长艳花种子(沂水县夏蔚一带)
毛嗑(不常说)
动作类
突然=悄默声地(泰安一带),猛地,好木声
忻(xin):含义1:娶,如“忻媳妇”;含义2:嫁给,如“她非忻他不可”。
修、治=扎裹,扎固(例如,我的
自行车轮胎毁了,
我去扎固一下;他生病了,去县医院扎固去了)。一般指修理某物品,亦有地区称给人治病为扎裹病。
慢(形容人)=迂磨,黏持,磨悠
享受,舒服=愉(平声)贴(泰安一带),愉适,资饮,zi(四声)
笑、高兴 = 欢气(欢一声),恣,你
看你恣的那个样
真的吗=真个里,正裹dia,真事儿的吗
舍得=割捎,过少(例如:不过少滴=舍不得)
估计=怎摸,砸摸,眉摸,估摸
顶嘴= 犟嘴、翻皮打脸,呀犟
调皮=狗毛易哆嗦,羊毛炸风
比划=眉画,迷画,
不太高兴=跌斜脸、耷拉脸(泰安一带),脸莫跌些,薛招脸,当啷照脸
讨厌=恶应(泰安一带)膈应,恶(wu)酥
形容一件事或一个人不好= 呲毛,例如:你办的这事忒呲毛了。那个人忒呲毛。
拍打=打破(轻声),扑(二声)拉,例如:你后背有土,我给你扑拉扑拉/我给你打扑打扑。
用脚踢开,用脚踢着走=驱拉,例如:你把那个椅子驱拉到一边
故意=得(dei三声)为,得易,得意哩,精(去声)心,知(一声)为(四声)的,对为(四声)的,例:你这是对为惹(re)我生气
出头=上前,例如:你想替他上前啊(你想替他出头啊)
有空=迭哩,例如:明天下午迭哩吗?(明天下午有空吗) ,隆果(如:明天有空吗?赶明隆果包?),得(dei)空(问)你不是说要去我家耍吗?(回)我dei空去(我有
空闲时间就去,不一定真去)
干什么=揍么哩(泰安一带),组(zu 四声)啥(去声)/ 干啥、干啥嘞(菏泽方言)
睡觉=困觉
饿=饥困
懂了,知道了=顿(三声)了
蹲=股dei gu
东张西望=撒么,撒木,抽心,搂候,瞅搂
扔=拽,楞,料,横,讧,撇
聊天=拉呱,唠麽
挖苦,身体发痒=刺挠
抖一抖=合丝,合撒
动弹=轱涌(清平),故应,故拥
推=拥(济南方言),晕,忒(去声,烟台话),勜wěng
手轻触=绰击,戳急(济南方言)乖
脱掉=扒(济南方言)抹(例如:抹帽子)
擦=马(上声,烟台话),骂(淄博话,例如“骂桌子”)
丢(人在生气的时候猛烈丢向另一个物体的动作)=歇,夯,诊,写(上声,胶东话及鲁西话一部分),拽(二声)
挠=浍(kuai,三声)例:浍痒痒
躺=歪斜(泰安一带),惬(qie,一声胶东及
淄博方言)
修理=饰维(济南
泰安方言都读一声),扎固(胶东方言),捣鼓
很=杠、忒、想、楞
用巴掌打=呼
用巴掌打脸=加耳、多耳巴,斜耳
踹人=跺人
蹲下=鼓得(dei,济南方言)、古及(济南以西)
追=躖,撵(济南方言,中国北方代表)
过来=各来(济南及附近方言)
嫌人脏=臆歪,夷赖、夷外夷乃(“乃”发轻声),癔歪
做=揍,例如:你揍声么弃(你做什么去)
惹祸=作业,作落(含贬义)
卖弄=“谝弄”(pianlong)(上声和轻声)谝亮(鲁西方言,
济南话),
烧包,骗吃,扎煞,显摆
自以为了不起=精爽,显摆
泼=豁
斥责=熊
不要、别=白(胶东话,鲁中淄博话)
骗=糊拢(泰安一带),熊(
烟台话)唔隆,糊隆,熏(骗人=熏人),寻呼,愣(一声)
玩儿=咱(轻声或阳平,烟台话),耍
形容词 植物萎了=淹油(经典山东话之一),叶阉
开心,高兴=恣(zi,zei)(济南地区加儿化音)
见到某种东西感到心情不快或欲呕=各应,饿应,饿养,恶影,恶(wu)酥
傻=憨,嘲,表 尔锅(章丘)
聪明=精
巴结人=舔摸
犹豫不决-二呼(
烟台地区),二思(
青岛地区),欣思(济南地区)欣思是思考 犹豫不决也是“二思”
为人厉害还吝啬-扣,割(ga)骨
干活干净利落=麻利
翻白眼=白楞,瞅(济南泰安一带瞅是翻白眼的意思)
清楚=嘹亮,村亮,qunliang,群(一声)
说话不着边际=到三不着两
拖拉,说话或者办事不利索=劳么,遇么
想吐但吐不出来=干哕(yue)
把=蛮【蛮卓杭奥来放聂开撵奥(把这东西放到那里)】
担心=挂心,挂挂着,
得瑟=抖擞(sou),癫(轻声)痫(四声)
毛愣=野咕(gu)
对折=哈起来,馈(kui)起来
干什么=奏什么(临沂市沂水话)
人的身体称谓
额头=夜拉盖(经典山东话之一),耶了盖(烟台话)月了该,恶啦盖子
喉咙=活通眼奥
牙龈=牙花
膝盖=格拉掰(经典山东话之一),拨拉盖,各了败子,播了盖(烟台话)
颈椎=脖拉梗,脖梗,脖子梗,各啦绷子,脖儿梗,格拉beng(轻声)
脚=爵(jue)(gue,入声,山东土话)
肘=胳膊zhu子,胳膊曲子
手腕=手脖子
脚腕=脚(jue)脖子
手背=手面子
背=脊央,脊江
自然界及各种事物
尘土=步头,步(二声)土
泥=囷(qun济南附近),米(去声,烟台话)
屋=屋大常奥
闪电=打闪
打雷=打呼雳(青岛)打刮拉(泰安)
雾=雾露
土块=坷拉,卡拉头,坷垃蛋,土卡拉
小石子=石巴蛋子
门槛=门嵌子,门式嵌子
坡=崖(yai二声)头(泰安一带),野(一声)头
厕所=茅房(房,轻声)毛子,
茅厕(济南读音为maosi),栏
碎布块=铺陈
蘸酱(食用
水饺蘸食的一种用醋和
香油混合物)=集会,忌(阳平)讳(轻声)(烟台)
水桶=捎
锅盖=盖顶
四周被建筑物拦住的院子:天井,当天庭子
特色方言
毛病=才坏(经典山东话之一),才歪
炖(汤之类)=库察
食物长毛=捂列
潮湿=腊八湿
你说什么=啥高(啥三声)
就是=可不含
正经=正了规价
黏糊糊=黏差糊堵
乱七八糟=糊只狗油
歪门邪道=巧了咕咚
一点=丁丁个,丁旮旯点
还=莱芜以东读作“含”
死=老了,山东大部说一个人老了就是去世了,使、煞,例如:“俺娘,使煞俺咧”,走了。
滚=拔腚(经典山东话之一,济南地区通用)
忙、修理=饰维(均轻平)
做事特别与众不同,故意给人难堪=蜿蜒,个硬
脾气非常不好,乱打骂无赖人=恶儿烂。瞎仗
骗人骗事=乌龙
省略杂乱、多样的事物:郎神
形容不结实 == 瓤摆、 瓤翻,例如:这自行车太瓤摆了;这架子有点瓤翻;
历史痕迹
词语是
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上出现了什么事物,就会有相应词语来反映这一事物。一般而言,事物消失了,记载该事物的词语就会消失,但有时却不然。因此,某些特殊的词语往往就成为研究某些
社会现象的
活化石。在山东方言里,就有几个与
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非常特殊的词语。
“坐红椅子”的尴尬
新泰、
济南、
利津、
金乡等地称考试最后一名叫“坐红椅子”,
荣成叫“坐红漆板凳儿”,
莱州叫“坐小椅子”,意思大同小异。旧时考试完毕后,一般按
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并张榜公布。榜上的名字写完后,用红笔打一个红钩儿,表示到此为止。这个红钩正好落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上。由于红钩儿的形状类似椅子的拐角,故以此戏称。尽管是戏称,“坐红椅子”还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排名最后者”的尴尬。
《镜花缘》第六十七回:“紫芝把脸红一红道:‘舅舅还说不屈,单单把我考在红椅子上!我还要同舅舅不依哩。’”
《李宗仁回忆录》第二章:“现在考试又两次坐红椅子,使我分外觉得难为情。”《
镜花缘》的作者
李汝珍为
北京大兴人,
李宗仁为广西
桂林人,看来在近百年前,该词的通行范围还是较广。而到如今仍然如此活跃的,恐怕只有山东方言了。
笑骂入骨的“三本”
在
博山方言里,人们管汉奸叫“三本”,外地人听了往往莫名其妙。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博山方言里,“日”字的读音跟“二”字相同,“日本”读同“二本”。日本侵华期间,在博山一带作恶多端,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老百姓痛恨不已,而那些汉奸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老百姓自然也是恨之入骨,乃据“日本”之谐音“二本”,称汉奸为“三本”,将其丑恶嘴脸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倒颇具
蒲松龄先生“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笔法。
在
诸城、
安丘、
沂水、
临沂等地方言里,对姑娘有一个饶有情趣的称谓,那就是“识字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一块
活化石,记载着一段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大众的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因此,解放初期,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
扫盲运动,
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随着
教育事业的发展,
扫盲运动早已宣告结束,而“识字班”这个对姑娘的专称,由于其形象生动且深入人心,仍然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鲜活地记载这段让人难忘的历史。
山东各地方言
—
平阴方言(济南市
平阴县,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