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隶属于苏州市
吴江区,连结
长江三角洲中的
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
建置沿革
唐开元间属湖州府乌程县。
唐开元二十八年间,苏州耆民请求将平望驿西至南浔五十里归属吴县,平望驿南仍属乌程县。
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至吴江县。
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江苏平江路,筑城于平望下塘,属隆平府。
明洪武元年,名将遇春击败张士诚,毁平望土城为镇,属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旧吴江县分吴江、震泽两县。平望以运河、烂溪塘为界,东属吴江,西属震泽。
辛亥革命后,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全县划分为六市十二乡,平望为平溪乡。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8月,全县18个市、乡划并为10个区,平望为第八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9月,吴江全县划并为8个区,平望仍为第八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平望沦陷。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汪伪政权设平望区。平望32年(1943),平望区为吴江县第三区。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政权,设平望区。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3月,平望区改为横扇区。
1949年5月3日,平望解放,设平望区。
1953年5月,平望镇由区属镇上升为县属镇。
1956年3月,平望区与盛坛区合并为盛坛区。1957年10月,撤盛泽区,平望农村成立平望乡。
1958年9月,平望农村成立平望公社。
1959年5月,平望公社与平望镇合并,平望镇由平望公社管理委员会管理。
1965年9月,平望公社与平望镇分开,平望镇为县属镇,农村仍为平望公社。
1983年7月,平望公社改为平望乡。
1985年10月,平望乡与平望镇合并为县属平望镇,实施镇管村新体制。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道光二十年《平望志》载:平望为范隅乡,辖二都,五图十五圩。
辛亥革命后基层组织形式有了改变。民国元年(1912年)平溪乡辖平望、溪港。
民国十八年(1929)8月,平溪乡、梅堰乡合并为第八区(平梅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平望区改为横扇区,辖2镇9乡:平望镇、横扇镇,平北乡、平西乡、溪港乡、溪西乡、充浦乡、光荣乡、梅堰乡、周平乡、忠烈乡。
1949年5月3日平望解放。通过接管,成立平望区,辖平望镇、横扇镇、梅堰乡、溪港乡。废保甲制,镇以下成立街道委员会,下编为居民小组,农村建立行政村,下为村民小组。
1957年10月撤区并乡,盛泽区撤去。平望农村成立平望乡,辖平北、大古、平西、溪港4乡。
1958年9月平望乡撤销,成立平望公社,辖23个大队。
1959年调整为21个大队,189个生产队。
1968年3月平望公社辖群星、黎星、金星、新丰、联丰、胜墩、联农、联合、柳湾、溪港、新民、前进、顾扇、增厍、小圩、幸福、三联、同心、红旗、新联、金联、建新、庄田、胜利、公联、新农、复兴、渔业共28个大队。1981年,平望人民公社辖黎星、金星、新丰、胜墩、联农、联合、柳湾、溪港、新民、前进、顾扇、增厍、小圩、幸福、三联、同心、红旗、新联、金联、建新、庄田、胜利、公联、新农、复兴、联南、联东、联北、平东、藏龙、长浜、渔业共32个大队。
1983年7月,平望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平望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新体制,辖平望镇区和雪湖、小西、新丰、胜墩、联农、上横、柳湾、溪港、厍湾、南杨、顾扇、增厍、小圩、莺湖、北万、同心、端市、平西、金联、前村、庄田、双庙头、公联、庙扇复兴、联南、联东、联北、平东、藏龙、长浜、蔬菜、渔业等33个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15年11月平望镇辖21个行政村、7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望镇位于
吴江境中部,处太湖之滨,
北纬30°黎里镇,西连梅堰,南靠
盛泽镇,北接
八坼。全镇面积为135.65平方公里。
地貌
地势平坦,属太湖平原区。地形微有起伏,东北较高,逐渐向西南倾斜,地质构造属新四纪沉积物,镇区地面高程4.1~4.8米(吴淞基面,下同),镇郊田面高程3.12~3.3米,镇西部围垦田高程1米左右。
气候
平望镇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季节分配亦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为15.70℃,年平均降水量为1015.6毫米,年平均日照2058小时,全年无霜期226天。
水文
流经平望镇内的主要河道有大运河、太浦河、頔塘、烂溪、新运河、市河等。境内主要湖荡有莺脰湖、草荡、雪湖、唐家湖,尚有与邻镇相连的大龙荡、张鸭荡、杨家荡、长荡、西下沙荡、南万荡、东下沙荡、前村荡等。农田灌溉、舟楫往来,人民生息都依诸水。
自然资源
植物
平望镇有林木资源28种,如
黄杨、
银杏、泡桐、、
雪松。有水生植物45种,如
车前草、
金钱草、
益母草。药材类资源有48种,如
蒲公英、
车前子、
枸杞、
金银花、
野菊花。竹类资源有9种,如
箬竹、
篾竹、
凤尾竹。
动物
平望镇有水产资源35种,如
鲤鱼、
鲭鱼、
银鱼、
塘鲤鱼、
鳜鱼。家畜有15种,如
山羊、
绵羊、
猪、
鸡。虫类有22种,如
蜻蜓、
蚱蜢、
蚕、
卷叶虫。
人口民族
清
道光《平望志》载:隋唐以来,平望是一个居民鲜少的村落。唐开元间(713~741)建驿,设水陆两站。后置驿亭于堤旁,居民稍集。明洪武二年(1369),为八省通衢中繁之地,地三里,居民千家。清雍正年间物产毕陈,商贾辐凑,居民数千家。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区有10871户,40168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组织清乡分局,开始户口调查,全区计10435户,40479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调查结束,全区10462户,40126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区有11182户,47417人。平望镇区1949年人口总数为4100人,1957年增至6046人,增加47.4%。但自1957年至1970年,人口增加很少。这12年中,净增人口只有24人。
截止2015年11月平望镇有人口12.5万人,民族为汉族。
129173人(2017年)。
经济发展
综述
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8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1亿元,增长8.79%;工业用电量27.5亿度,增长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4.7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5.5亿元。
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增长23.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6亿元,增长11%;实现进出口总额4.0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
201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6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5.58%;内资新增注册资本15.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6亿元。
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3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89.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同比增长48.00%;进出口总额3.23亿美元。
第一产业
截至2010年4月平望镇保持特种水产、
苗猪、
水果、
蔬菜、
蚕桑基地,新辟了特种玉米、
黄瓜、
辣椒、肉羊等基地,平望副食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全镇机械化作业率已达90%,全镇420亩农田实现稳产、高产,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80万公斤,水稻单产548公斤,小麦单产254公斤、油菜单产145公斤的较高水平上。
2012年实现农业总收入5.6亿元。实种水稻面积3.84万亩,农业机械化率93%,完成示范园区主体框架建设和800亩果桑、果树种植;新增高标准农田5529亩,与苏州大学成功开发桑蚕蛹虫草;与中科院广东珠江所,成功引进优鲈一号,并成为吴江地区唯一试养基地。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7万吨,渔业总产值2.78亿元,效益达7000万元。投入3800万元,全年新建防洪闸10座,排涝站5座,护坡2公里。
第二产业
2012年,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增长22.76%;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28.21亿元,增长20.25%。
2007年,平望镇工业产值160.66亿,企业总资产94.6亿元,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93.8亿元,
工业增加值32.1亿元,
利税总额8.6亿元,进出口总额9152万美元。
第三产业
2012年完成注册外资8654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注册外资在1000万以上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4819万美元,增长4.71%,完成情况居全区前列。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49.5%,其中出口2.2亿美元,增长35.8%,增幅列全区首位。完成服务外包执行合同额200万美元。
2012年服务业投资8.22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66亿元,增长13.87%,占GDP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贡献税收1.9亿元,增长18.70%;新增注册资本9亿元,增长114.9%。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1150人次,增长4.55%。5家企业实现非核心业务分离,完成年初任务的167%。
服务业投资8.22亿元,实现
服务业增加值34.66亿元,增长13.87%,占GDP比重达到40%,比2011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贡献税收1.9亿元,增长18.70%;新增注册资本9亿元,增长114.9%。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1150人次,增长4.55%。5家企业实现非核心业务分离,完成年初任务的167%。开拓发展
商务服务业,引进注册资金2000万美元的
融资租赁项目1个,投资1.2亿元的雷克萨斯4S店开工建设。
全年完成注册外资8654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注册外资在1000万以上企业3家,
实际利用外资4819万美元,增长4.71%,完成情况居全区前列。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49.5%,其中出口2.2亿美元,增长35.8%,增幅列全区首位。完成服务外包执行合同额200万美元,列全区第三位。进一步加强政企沟通,建立平望和梅堰外贸商会。
2007年平望镇金融信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达36.8亿元。
社会事业
科技
1970年成立农机研究所,所址在平望镇,1978年迁至松陵镇,编制14人。1975-1985年平望中学成立地震测报点。1977年4月成立水产研究所,所址在平望镇,1984年5月17日成立平望镇科学技术协会,1985年水产养殖场设地震测报点观察鱼类。
2012年全年完成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16个;申请专利2176件,授权2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件;获批市级以上项目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获得省高新产品13项,获批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苏州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备案科技开发项目52个,研发经费达2.08亿元。
文化
清光绪初年,平望镇上建有戏台二处,一在城隍庙内,一在刘王庙内,每逢诸神会期都登台演戏,名为供神,实则供大家娱乐, 建国前,镇上有“芳苑”、“文乐园”两家书场,说唱评弹为主。后“芳苑”改为“梅园”剧场,主要演出文明戏和绍兴戏。
1998年,平望文化站创办了文学季刊《石榴花》,作者有言锦瑞、徐海燕、钱水生、秦志源、李小船、范炳生、潘小雯,其中范炳生,李小船的作品多次被《雨花》刊载。徐海燕的文章也开始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新民晚报》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小学教师潘小雯酷爱文学,虽身患绝症,还坚持为《石榴花》写稿,每次开会从不缺席,在临终前还牵挂着《石榴花》的出版。
1999年,平望镇创办了《莺湖》报,并开辟了副刊《闻莺阁》,当时有不少作者踊跃投稿,其中有秦志源、徐海燕、钱水生、俞前、黄小林、潘小雯、范雍良、陈志强、黄积苏、张志远、林芳、唐忠仁、黄酉林,在当时平望镇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写作热潮,并涌现了一批新的作者。
2005年,平望镇创办了《莺湖》文学季刊,出版53期,在五年中坚持每季一期,平望镇文学社共有重点作者40多人。莺湖文学社成立,已有1人加入苏州市作协、6人加入吴江市作协。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多篇,其中在国家,省,市得奖有三百多篇。
2014年10月15日莺湖文化沙龙在平望镇玫瑰园举行,作为2014中国吴江莺湖文化旅游节的子活动之一,莺湖女子文学联谊会正式宣布成立。
民生
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达到80%以上,莺脰湖生态公园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完成“碧水工程”三年计划,形成“3+7”工业污水处理站点布局和“1+X”治理模式;“亮点村庄”整治三年计划累计打造100个亮点村庄。
体育
平望民间群众体育活动有打拳、玩兵器、举石担、舞石锁、弈棋等。清末始逐渐有现代体育活动,但大都行于学校,民间很少问津。建国后,全镇各单位先后组织篮球队、乒乓球队,开展单位间友谊比赛,1963年,全镇成立工人篮球队5个,组织较正规的篮球、乒乓球比赛36次。1980年举办球赛和棋赛外,还举办火炬赛、冬季长跑赛和通讯赛,1982年,全镇举办乒乓球选拔赛,选出男运动员4名,女运动员3名,参加吴江县职工乒乓球锦标赛。1983年,平望镇职工篮球队参加全县职工篮球锦标赛后。
1985年出现了吴江皮革二厂的女子篮球队。同年11月,全镇举办首届“莺湖杯”男子乒乓赛,参赛88名,通过144场比赛,化肥厂获冠军。并于1985年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委员9人,会员80余人,由汝贤浩、周世林、鲍乃梁三同志领导离退休老人开展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太极剑、老年门球、跑步等各项体育活动。
1985年全镇在校学生参加县以上运动会74人次,在县比赛中有7个项目得名次,24人获奖,1978~1980年间在全国团体操锦标赛中先后获得个人自由式体操第三名和第四名,1979年参加中国体操队出访朝鲜,1980年参加中国体操队出访智利、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家。
交通
平望镇位于沪苏浙皖的中心,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从区位上看平望不仅是地处沿海经济发展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部,而且还是长江中下游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与杭嘉湖地区的结合部。境内不但有318国道、227省道复合穿镇而过,还有京杭大运河、长湖申线(太浦河),苏嘉杭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308、312国道和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318国道、227省道、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南北快速干道贯通镇区,京杭大运河、长湖申线、太浦河在镇郊汇聚。
历史文化
饮食
平望镇主食以
米饭为主,一日三餐,夏季晚餐一般都吃粥,同时搭配家禽、蛋、海货为辅助。而农村在50年代初,菜肴以自己种植的蔬菜为主,很少上市场购买鱼肉荤菜,每当豆类成熟期,将豆类煮熟与面粉配制、晾晒成酱。每年立冬之前腌制咸菜,以作一日三餐的菜肴。这种传统沿袭了下来。60年代农村集镇稍有差距,而80年代乡镇饮食已相同,一干二稀改为二干一稀,菜肴以鱼、肉、蛋、家禽为主,搭配蔬菜。另外,乡镇人们为调节口味,偶尔吃面条、馄饨、馒头、汤团之类当午餐。点心:本镇家制点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大多是逢年过节或有客时制作。团子:多数是在腊月小年夜制作,内有馅子。建国后,乡镇人民仍沿旧规。80年代集镇制作团子日趋减少。
特产
平望辣油辣酱以其辣中有甜,甜中生香,说辣不辣,说不辣还真有点辣的独特味道,被江南人所熟知。平望
辣油辣酱一直严格沿用老祖宗的独特秘方,绝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保证品质。在吴江水乡,辣、甜、鲜、色、香、味俱全的平望辣油辣酱,一定会让您体会到江南的独特辣味。
平望
酱菜对于原料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以最著名的平望
乳黄瓜为例,以前的腌制酱菜的老师傅对于
酱黄瓜的原料有着很高的要求。“颜色要嫩黄,条匀、身直、无大肚和弯头,最好上面还带着花,更重要的是要在最合适的时间采摘。
著名人物
杨芷,字文植,湖北安陆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嘉靖三十二年任吴江县令。
潘柽章(1626—1663),字圣木,号力田,平望镇溪港人,著《国史考异》、《松陵文献》。他又仿《史记》体例与友人吴炎、王锡阐共撰《明史记》。
吴炎(?一1663),字赤溟,号赤民,平望镇溪港人,明代生员。念明代未有成史,与潘柽章于溪港“观物草庐”撰《明史记》。他博采国史家传及群县志勤奋编纂,寒暑无间,撰世家、列传200多篇。
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平望镇溪港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
吴琼仙(1768—1803),女,字子佩,号珊珊,平望镇六镇地人。著有《写韵楼诗集》、《双巢翡翠阁小扎》。
翁广平(1760—1842),字海琛,号海村,又号莺脰渔翁,平望镇冲水湾人,居室名“听莺居”,一生安贫力学,年四十七始补府学生。清道光元年(1821),撰《吾妻镜补》,世系表10卷,地理、风土、食货、职官、艺文、兵事20卷,凡30卷,还著有《听莺居文钞》、《平望志》等。
黄兆柽(生卒不详),号子眉,平望镇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曾任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河南司郎中、军机处行走、方略馆协修和福建道监察御史。
殷兆镛(1806—1883),字序伯,号谱经、补金,又号唚咈老人,平望镇人,家居镇北东溪河。清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二十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编修,入上书房,授钟主奕诒、孚王奕譓侍读,还为道光帝讲解经传史鉴。曾主持湖北、陕西等乡试和京城会试,历官大理寺少卿、礼部左侍郎。
王振欧(1920—1951),平望镇人。民国36年(1947)任平望镇镇长。后任大有钱庄、晋大钱庄经理和仁爱医院院长。
秦东园(1885—1953)平望镇人。民国23年(1934),任吴江县中医公会平望分会会长,并任吴江县中医师妇科鉴定委员及平望镇夏令施诊所负责医师。
王彭年(1909—1967),字楚良,平望镇人,家居启昌弄,民国15年(1926)毕业于苏州私立东吴大学附属湖州中学高中部,后即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平望小学校教员,平望民众教育馆馆长,平望殊胜寺小学校教导主任和平望螽斯港小学校长。
顾其行(1911—1969),一名顾剑心,家住平望镇下塘街(北大桥东堍),后迁司前街轮埠楼上。民国32年(1943)3月,由金佩扬介绍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为解放前平望地区党组织负责人之一。
陈奎元(1944—1969),平望镇增厍人。农民家庭出身,为人诚恳老实,谦虚谨慎。1969年春,被群众推选为平望公社增厍大队革委会副主任。
王二仁(1892—1975),幼名彬熙,后号二辰,行医时改名二仁(取仁心、仁术之意),平望镇人。民国27年(1938)4月,他在黎里镇赁屋开诊。民国29年返回平望镇寓居正心堂药铺及顾老龙家,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之疗法,补中医传统疗法之不足,医术日臻精良。于1951年与黄德亨、秦东园创建平望联合医院。1958年与倪君安等去梅堰公社创建梅堰医院,深得群众好评。
沈月箴(1920—1981),女,原名月珍,平望镇人。民国27年(1938)8月,赴上海由王绍鏊介绍参加“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沈月箴爱好旧体诗词评弹,她曾与评弹名家杨振雄编写《长生殿》、《武松》等长中篇评弹。
荣誉成就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省文明创建先进镇”“苏州市文化建设示范镇”等诸多荣誉称号的江南水乡名镇。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平望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2月,平望镇入选“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平望镇为2019年国家卫生乡镇。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2023年9月24日,入选“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85。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