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蓝起义,指的是1859年(清咸丰九年)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
李永和、
蓝朝鼎 (
蓝二顺)、蓝朝柱(
蓝大顺)等人领导的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
农民起义。
事件背景
19世纪50年代,
清政府为筹措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和
捻军起义的巨额军费,加紧了对云南、四川农民的压榨,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敲诈勒索,诬良为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起义过程
转战四川
1859年7月,因交不上粮,被官府差役逼得走投无路的云南
昭通大关下十六乡一带的贫苦农民,共推粗识文字的青年农民李永和为首领,群起抗粮、抗捐。蓝朝鼎、蓝朝柱兄弟领导贩运盐货、私运鸦片的脚夫、苦力,在反抗清朝封建剥削压迫的共同基础上,很快与李永和联合起来。
1859年10月3日,李、蓝在大关牛皮寨揭竿起义,以“不交租、不纳粮”,“打富济贫”相号召,宣布起义抗清。他们举起“顺天”大旗,称起义队伍为“顺天军”,共推李永和为“顺天王”,并纷纷割掉发辫,以示与清王朝决裂,故史称李永和为“李短搭”。蓝朝鼎孔武有力,尚义气,有勇有谋,在义军中被推为帅主,外间将“蓝大帅”误称为“蓝大顺”,将作为副帅的蓝朝柱亦误称为“蓝二顺”。
起义当天,义军即攻下入川要地老鸦滩(今属云南
盐津县),并向四川
筠连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群众闻风应,队伍迅速壮大,6 天之中,连克筠连、
高县、庆符(今高县北)3县。10月11日,义军强渡
金沙江,攻下
安边镇,15 日直逼
叙州府城(今四川
宜宾),大军进驻城外
真武山、
翠屏山寺庙。16 日,义军一部从真武山北渡
岷江,攻占江北重镇
吊黄楼,截断从省会
成都通叙州府的水道。归附义军的人数,猛增至万余人。11月,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义军决定从叙州府撤围,挥师北上,攻取
犍乐盐场、
自贡盐场,占领四川的重要财源地区。此后,李、蓝率军分兵前进直驱
犍为,于石梯桥一战,击杀清将马天贵,并乘势占领犍乐盐场。义军在
五通桥开仓济贫,毁典当铺,把典当物品发还穷人。
1860年1月7日,李、蓝合军,于犍为东南全歼清军
都司但玉龙、
守备余振海等部2500余人,声威大振。1月23日(农历正月初一),义军大部队由犍为经董家场,绕过清军重兵设防地带,乘夜向
自流井、
贡井进军。经两天多的战斗,一举夺取自贡盐场。由于盐工、小贩、贫苦农民大批加入,队伍发展壮大到10余万人。
3月7日深夜,义军大部队从自贡向川西转移,各路清军分头尾追。起义军在秀才坡设伏,一举全歼清军
游击张万禄部。为调动和分散清军,李、蓝决定分头行动。李永和率部据守犍乐地区,控制叙州府、
嘉定府(今四川
乐山),活动于
富顺、
威远、
井研、
仁寿、
资州(今
资中)。并派周绍勇率军4万向
川东进军,进入
隆昌、
荣昌、
永川、
大足和
铜梁。蓝朝鼎则率10万主力大军插入
川西,相机进取成都。4月至10月间,蓝部义军横扫
青神、
眉州(今
眉山)、
蒲江、
邛州(今
邛崃)等地,克
彭山、
名山、金鸡关,围攻
雅州(今
雅安)。又回军川西,先后攻入邛州、
大邑、
崇宁、
灌县、
新都、
郫县、
双流等州县,在成都附近与清军激战。蓝朝鼎一度率大军驻于
崇庆州元通场(今
崇州市元通镇),威震成都。清廷见省城危在旦夕,急调
湖南巡抚骆秉章率
湘军5000人溯
长江入川“督办军务”,令
驻藏大臣崇实署
四川总督,共同对付义军。此间,李部军转战川东南各县,也取得重大胜利。从牛皮寨入川不到1 年,“顺天军”已发展壮大到30余万人,活动地区扩展到四川40余州县,震动全川。但由于大多弃而不守,“顺天军”还没有固定地盘作为据点,对军事活动十分不利。
分兵三路
11月,李永和、蓝朝鼎、蓝朝柱与义军重要将领:卯德兴、张国福、周绍勇、曹灿章、郭富贵、蔡倡龄等率部在富顺县
沱江左岸的牛佛渡胜利会师,扎营百余座盛况空前。随即召开了一次大型军事会议,都认为义军必须建立一块巩固的地盘,作为基地以补给作战粮食、物资的需要,而在青神以南,横亘于井研、犍为、
荣县、威远一带的铁山地区最为合适,众推李永和、卯德兴等在这一带开创基地以固守。会议同时决定分兵三路:北夺
绵州(今
绵阳),南控青神、眉州,东向渝(
重庆)、涪(
涪陵),最后占领成都。
12月上旬,李永和嘱张国福、周绍勇、曹灿章再向川东进军,于12月23 日克
永川,逼重庆。12月下旬,蓝部义军即向川北进军,攻
安岳,围
遂宁,克
射洪。李永和、卯德兴所部最后离开牛佛渡,进驻犍为县东北的罗城铺(又名铁山铺)和龙孔场一带,设立大本营。
1861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在李永和部义军管辖区内,家家户户都悬挂义军所制“门牌”,贴上对联,歌颂“顺天军”。过年后,李永和便以“顺天王”名义发出《求贤诏》,张贴各场镇。
诏书中说:“清夷失道,海内沸腾,粤人既踞江南,洋鬼复煽燕北”,要求有志之士“轸念
时艰,关心
民瘼”,同义军“群策群力”,用战斗来“易无道为有道”,要凭雄兵猛将,扫平河山,“用夏变夷”,“拨乱反正”4月30日,李永和率军北上,攻克青神改名“安乐”县;5月6日又攻克仁寿,改县名“长乐”;同时分兵再入彭山、蒲江、崇庆、大邑境内,扎大营于眉州城外刘家祠。
绵州会战
5月初,蓝朝鼎、蓝朝柱率10万大军进围川北重镇绵州,“分踞东西南北山隘,绵亘四十里”。绵州
知州唐炯,闭门死守。绵州守军虽少,但城垣坚固,防御设施众多。起义军缺乏攻坚手段,便长困久围,并以大量兵力修筑堤坝,企图堵
涪江之水灌城。由于江水流急,堤坝被冲毁。
在围攻绵州近4个月期间,蓝氏弟兄还分遣部队进袭
安县,攻克
魏城,间道取中坝、
彰明、
江油,并转战川北
龙安府各州县。7月27日,在绵州城外东岳庙,擒杀了率军赶来解围,以图“戴罪立功”的前四川
提督占泰。
绵州会战期间,是李、蓝义军在四川的极盛时期,各路义军转战60余州县,不仅使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其声威还远布滇、黔、陕、甘、湘、鄂、豫诸省。
8月25 日,清廷任骆秉章为四川总督。时李永和部将张第才等正以3万余人围攻
顺庆府城(今四川
南充),骆秉章即派果毅营
统领黄淳熙率3000余人由
万县(今重庆
万州)赴援顺庆。张第才率部转移,黄淳熙紧追不舍。张第才部在
合州二郎场(今重庆
合川二郎镇)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将其全歼(参见
二郎场之战)。
骆秉章首战失利,不敢轻进,暂驻顺庆整顿。在拟定了先蓝后李、各个击破的方针后,令四川提督蒋玉龙率军至眉州,牵制李永和部,自己则坐镇
潼川(今四川
三台)指挥调动各路清军,集中力量首先扑灭他视为心腹之患的蓝部义军。他利用义军各自为战,在战略上不能及时配合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合围会剿”的策略。9月5日,骆秉章指挥清军分路同时向紧围绵州的蓝部义军发起进攻。蓝氏弟兄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们拼力奋战杀伤大量敌人,但终未能取胜。9月18日,蓝朝鼎下令烧营撤围,率领损失惨重的万余残军走
绵竹、
彭县,向李部靠拢,后在邛州与李部李长毛等合军,于10月20日退据岷江西岸的
丹棱,与青神、眉州的李永和部成犄角之势。在清军全力进攻蓝部时,李永和未采取积极行动策应,仍专注围攻眉州。蓝部战败南撤后,骆秉章随即移兵眉州,全力进攻李部。11月初,李部义军与清军激战,至13日失利,退往青神。骆秉章以少数川军牵制李部,集中湘军转攻
丹棱。清军连攻数日未克,便改用坐困战术。
起义军粮绝,被迫突围北走。12月12日午夜,义军分3路突围。蓝朝柱率前锋开路,訾洪发、
谢华瑶领中军继进。蓝朝鼎为保护前队安全转移,自带一部断后,沿途阻击、吸引敌军因寡不敌众,蓝朝鼎在麻柳沟被敌人的丛矛刺中,壮烈牺牲。
突围后的蓝部义军,由蓝朝柱出任主帅,以“靖暴、诛贪官污吏”的口号,引军向川东北进军,一度与周绍勇、张弟才、郭富贵、曹灿章等部义军会合。后又率部进入
陕西,克
定远(今陕西
镇巴)、
西乡、
洋县等地。此后,与太平军扶王
陈得才部联合进攻
汉中,并与关中的回族起义军相呼应,声势复盛。
李部义军失败
骆秉章解绵州之围后,调动大军猛攻眉州。李永和收缩阵地,集中兵力,在眉州与敌军会战,数次重创清军。11月13日,清军对李部义军发起全面攻击,义军伤亡过重,遂连夜退守青神,后又转移至铁山地区。骆秉章调遣大批湘军、川军和团练,严密封锁通向铁山的道路和隘口,切断义军粮食来源,企图困死义军。
1862年4月,义军分兵出击失利,李永和、卯德兴率领精兵2万余人离开铁山,转移至富顺、隆昌、
泸州交界的天洋坪和叙州府北的八角寨。9月,由于缺粮,又返回铁山龙孔场(今
犍为县龙孔镇)。骆秉章调集大批清军围困龙孔场,命新任四川
布政使刘蓉在犍为督战。义军顽强奋战,痛击清军。连骆秉章也不得不承认:“逆贼悍党,皆在重围。人人有必死之心,困而犹斗,俨然劲敌。”清军利用龙孔场四面为环龙山所围绕,形如井底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外的环龙河筑坝堵水,设下水淹龙孔场的毒计。
1862年10月18 日,龙孔场已被淹灌,义军陷入绝境。李永和、卯德兴领还能作战的将士5000余人,乘夜拼死突围,战至天明,未能突出重围。李永和、卯德兴在猪市坡皆重伤被俘,后被押往成都审讯中,他们大义凛然,拒绝投降,从容就义。10月19日夜,被俘的义军将和家属惨遭屠戮,计杀4750人。
击毙多隆阿
李部义军失败后,各路义军余部势力逐渐由四川转移至
陕南、
豫西和
鄂北一带。蓝朝柱在洋县被推为“大汉王”,并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1863年11月19日,蓝朝柱军攻占了由
西安通陕南的重镇
盩厔(今陕西
周至) 县城,距西安仅100余里。清急令
西安将军多隆阿率军南下围攻。1864年2月,清军包围盩厔县城,蓝朝柱坚守危城至4月10日。多隆阿亲督战,头眼俱中枪子,不久因伤重丧命。蓝朝柱也在战斗中受伤,遂弃城向陕南撤退,行至
汉阴县界时,遭地主武装偷袭,不幸阵亡。
起义失败
长期转战于陕、鄂、豫交界地区的蓝朝柱部将蔡昌龄,率部由鄂入陕,在鄂陕边界与太平军启王
梁成富部会师。蔡、梁率部在陕西转战数月失利,1864年9月初进入
甘肃,18日一举攻占
阶州城(今
武都),队伍很快发展至3万余人。1865年6月,阶州城被清军攻陷,蔡昌龄受伤遇害,守城起义军全部战死。至此,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最后失败。
历史意义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队伍曾发展到30余万人,活动范围遍及滇、川、鄂、陕、甘5省,坚持6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客观上支援了太平天国起义。但起义军分区作战,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各战区缺乏有力的战略配合,绵州、眉州之战又采取长围之策,进行阵地决战,终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