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指
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以
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
华阴,东至
荥阳,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
晋南、
济源一带地区。
汉语词汇
详细解释
1、指洛阳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文选·班固》
李善注:“东都有河南洛阳,故曰河洛也。”
“天下之大都有五,而河洛总其中。”——唐朝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
“三年一
上计,万国趋河洛”——唐朝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河洛上都
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唐朝
卢舍那大佛碑文
2、黄河与洛水的并称
“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闲,人便思之。” ——西汉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 ——东汉
班昭《
东征赋》
“虽河洛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明朝
方孝孺《御赐训辞记》
3、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骁雄竞奋,火烈风扫,克定
中原,肃清河洛。”——
南朝梁江淹《
北伐诏》
“时帝将镇
下邳,进兵河洛,及徵使至,即日班师。”——《南史·宋纪上·武帝》
“至于青齐云扰,辍近臣于兖西。河洛丘墟,借兖衣于天左。”——明朝
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
“谁谓弗彰?河洛是仪。”——
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
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西汉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
4、指洛水
“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三国魏曹植《
洛神赋》
“江湘之有夫人,犹河雒之有虙妃也。”——清朝
顾炎武《日知录·湘君》
“盖河洛写天意,符谶述圣心。”——三国魏
曹丕《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
“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杨侃称‘
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罗惇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6、亦作“河落”,即饸饹
“今
齐鲁间以
荞麦作麪食,名河洛。”——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
“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河漏”。——
赵树理《邪不压正》
主要概念
概念一
概念二
围棋的别称。因
河图和洛书与围棋棋形有相似之处,故而后来“河洛”被用作围棋的别称。明代
解缙《观弈棋》诗有“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需修容”句。
在历史上,围棋有不少有趣的别名。根据围棋的外观,有人称它为“方圆”,这是因为
围棋盘是方的,棋子、棋盒是圆形的。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于是有人称它为“河洛”或“吴图”。根据围棋的棋子色彩,有人称它为“乌鹭”或“黑白”,这是因为围棋分黑白=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
白鹭。围棋又称“手谈”,这是因为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由于棋手下棋时专心致志,诸事不闻,犹如隐居一般,故围棋又称“坐隐”和“坐稳”“古代围棋子多用玉石所做,以揪木做成棋盘”,故围棋还可称“玉楸枰”(枰即棋盘)。此外,“略阵”、“
围猎”、“坐藩”等,都是围棋的别名。
除此之外,围棋还有一些其它的别称:黑白、乌鹭、方圆、楸枰、手谈、坐隐、烂柯、
木野狐、
纹枰、略阵、
围猎、坐藩、玉楸枰、吴图、
坐稳等。
概念三
指
河洛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
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古代方国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
擒杀蚩尤,打败炎帝,在河洛区域建都立国,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
联邦制”,是由众多
酋邦王国组成的。无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是四裔之地,均是
方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继黄帝之后,颛顼、
帝喾、尧、舜、禹相继为天下共主。这一时期,君主即位实行的是“
禅让制”,实际上这些君王都来自黄帝族,是
世袭制的一种原始形式。君王的权威虽来自于个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国的拥戴。
夏、商、周三代,洛阳一直都是王畿之一,在王畿内的各城邑是由众多诸侯统治的,这些区域构成了一个个方国。这些方国中,较重要的有费国、
滑国、
甘国、邬国、蒍国、
莘国、
程国等。
费国在夏初立国,故地在今偃师
缑氏镇东南及
府店镇一带。西周初年,周王室灭掉费国,在此建立滑国。春秋时期,滑国被
秦国所灭。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府店村东北的滑国故城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该城城垣呈弧形,平面略作长方形,面积为140万平方米。故城附近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有
仰韶、
龙山文化及夏商遗迹。1963年滑国故城遗址被列为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
甘国始建年代不详,为
有扈氏居所,其故地在今
宜阳县境内,禹去世后,启袭王位,有扈氏不服。启率军与有扈氏大战于甘,诛其君而并其国。春秋时期,襄王封其弟叔带为甘公,重建甘国。不久,叔带因叛乱被杀,甘国灭亡。
刘国为夏代刘累的
封国,位于今偃师缑氏镇西南刘涧河畔。经考古发掘,证明刘国故城位于陶家村北,刘涧
河西岸的沙洲之上,城东、西、北三面以崖代墙,南墙为夯土建筑,遗址中发现有建筑材料和陶器。
邬国封国时间不详,
故墟在今
偃师市大口乡。原为
郑国的方国,后入周王畿,亡于子朝之乱。
蒍国故墟在今
孟津县,原为郑国的方国,
周桓王取之以为
属国。
周惠王时,蒍国支持王子颓之乱失败后,国君逃至楚国,蒍国灭亡。
程国故墟在今洛阳南部,为
重黎的后裔伯休甫的封地。春秋时期,程国国君曾参与盟会,灭亡时间史书没有记载。
除以上方国外,在河洛地区还有
涂山氏、孟涂氏,以及伊洛阴戎等建立的酋邦王国。战国时期,方国林立的局面逐渐消失。周灭亡后,秦以河洛地区为
三川郡,并废除封国制度,实行
郡县制和
中央集权制,周王室和洛邑周围的诸多方国均灰飞烟灭。
地理范围
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
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 圈相衔接。
地域文化
内容
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炎黄始祖 文化、《
河图》、《洛书》与《周易》、
夏商周三代文化、
东周文化、
秦始皇统一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并且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国度、宋代洛学及理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宗教、科技、艺术、民族、民俗等。
中心
河洛文化以
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
华阴,东至
荥阳、
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
济源一带。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洛阳段的南岸,洛水、
伊水及
嵩山周围地区,包括
颍水上游
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
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
外方山、
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
秦岭与
关中平原,东为
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
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
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正统性
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
儒家文化,渊源于河 洛三代(夏、商、周)的
礼乐文化。在
儒学变革过程中,
洛学兴起,理学形成,根植于河洛。
源发性
河洛文化具有源发性,“
河图”、“洛书”出于河洛,儒学、
道学、佛学等源起于河洛,儒学之礼源于河洛三代之礼乐,老子《道德经》修于河洛,佛教祖庭
白马寺建于河洛,河洛是
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
兼容性
河洛文化具有
兼容性,她吸收、包容了古代周边
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发散性
河洛文化具有极强的发散力,河洛文化辐射到周边的地域,并派生出诸多
文化体系。
石器文化
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告别了漫长的
旧石器时代,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步入了
原始社会的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河洛地区人口急剧增多的时期,也是洛阳
史前史上的辉煌时期。
河洛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十分丰富,发现的有200余处,主要分布在
黄河两岸以及伊、洛、瀍、涧流域,包含着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的堆积,各时期文化叠压、层次清晰,且有明显的
连续性。这个时期,河洛一带的气候由湿润转向干旱,生存在
豫西、
晋南一带的大象、
犀牛、
水牛等
哺乳动物已经灭绝,大片的黄土覆盖了草原和丛林。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
磨制石器,用来代替原始的打制石器;发明了生产性经济——农业和
畜牧业,代替了往往靠不住的采集和狩猎,但后者并未完全放弃;发明了
烧制陶器和其他
手工艺;开始从山洞走出来,居住在较为平坦的河流两岸。这时候人类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人们盖起了茅屋,以避风雨;刀耕火种,收割庄稼;修筑围栏,饲养
家畜;烧制陶器,煮饭盛物;用弓箭狩猎,用渔网捕鱼;后来甚至还有
夯土建筑和水井的发明。
自1921年
瑞典地质学者
安特生首次在河洛地区发现
仰韶文化遗址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重要的
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裴李岗文化是迄今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
文化类型,距今八千年左右。调查和发掘的遗址主要有:
登封双庙、临汝中山寨和槐树荫、偃师高崖和宫家窑等。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
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遗址有
孟津妯娌遗址、洛阳王湾、史家湾、孙旗屯、矬李遗址等。其中妯娌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被评为当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100年。河洛地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分布甚为稠密,其中在伊、洛、瀍、涧诸水沿岸的分布情况,几乎与当今的村落相当。发现的重要遗址有:
庙底沟、
煤山、王湾、孙旗屯、小潘沟、高崖等遗址。其中
王湾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河洛地区
新石器遗址的文化堆积,内涵丰富,并且相互叠压、相互沿袭,表明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到距今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
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一步步走向文明。
新石器文化属
氏族社会后期的文化,在新石器
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正是
中国文明逐步形成的历史时期。因此,河洛地区将一定能为
中国社会最终迈入文明门槛发挥重大作用。
丝绸之路
在一定历史时期,洛阳是
享誉中外的
丝绸之路的起点。按照一般说法,西
汉武帝时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近几十年的研究和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地区和其他边陲地区甚至域外的交通、交往,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根据《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事迹,路线的起点和终点都是
成周,即当时的洛阳。正如
李学勤先生所说,所载内容虽充满神话色彩,但近年来对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证明其间的若干人物实有其人,并非虚构,所以还是反映了周人与西域交通的真实。《洛阳市志·交通志》将“丝绸之路作为洛阳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构成洛阳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因素”,“除了洛阳长期以来成为全国
政治中心”,“还因为宋代以前河洛地区发达的
桑蚕业,为以丝绸生产为主的
手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志列出了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主要线路,如“洛阳通西域道”、“洛阳通
中天竺道”、“洛阳通高丽道”、“洛阳通日本道”、“洛阳通运中道”、“洛阳通掸国道”、“洛阳通
林邑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