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一种考查写作能力的测评方式
申论考试由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举办的,用来进行公务员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该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就某些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解决,检验其阅读理解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的能力。
文种属性
申论是指针对给定材料或者特定话题而引申开来、展开议论的一种文体,是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而出现、推行的一种新兴文体。它的平均分在40左右。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测试方式,申论的命题非常准确、科学,它是在充分吸收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科学的测评方式。
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和“申论”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都要求考生表现出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的对策(方案)都要有可行性。但“申论”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考生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考生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考查公务员的因素,使必须考查的能力得到了突出。
没有标准答案
申论之所以被很多小伙伴蒙上“玄学”的面纱,是因为其自带“只有问题,却没有标准答案”的神秘属性。
是故作神秘保持高冷?还是“文无第一”无法定义?其实都不是。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才是对考生们最大的公平。四个故事讲讲申论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1、竹林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但据陈寅恪先生考证,“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乃取天竺“竹林”之佛家词义,这一想法一举颠覆学界认知。
类比申论,标准答案会产生更大的权威遮蔽性,会让很多身份不对等的考生们失去合理质疑的思辨力,这种对思考的隐性的破坏力是很难估量的。所以反过来看,没有标准答案的申论期待什么样的考生,也不言而喻了。
2、衡水体
衡水体,就是手写印刷体,是适应中、高考而兴起的书写规范的文体,这种文体严谨、整洁、美观,对书写要求极其严格,在全国很多重点中学都引起了效仿,以致“一体风行”。可如果所有考生都陷入了对“人形打字机”的追求,这样的卷面也就失去了优势。
很多标准在产生示范效应的同时,有时会产生强大的传播裂变,产生次生问题,比如跟风趋同。正如2017年多省联考“一批基金小镇、健康养老小镇”题目中的问题一样,成功经验是用来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不是复制粘贴的模仿。如果考生们过度崇拜和迷恋“标准”,反而会陷入执着的路径依赖,浪费精力浪费成本。
3、带着镣铐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发展之初,胡适提倡新诗“诗体大解放”,自由体新诗很快席卷诗坛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结果诗作散漫无章,诗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缺乏;郭沫若追求诗的“内在律”,把格律的提倡、形式的重新唤起提上新诗的议程;而闻一多提出的“镣铐说”,作诗要有格律,像“戴着镣铐跳舞”,主张实现理性节制情感、形式规范内容的新诗规范化。
同样来看,申论也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答题艺术,在规范表达和言之有物的框架之下,寻求更有质感的解题思路和更宽广的见识维度,是“限制”与“自由”之间极致的张力平衡。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说:“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
4、总结
申论从来不是“抄材料”而已,是文字综合驾驭的艺术,而好老师会教会学生打磨好答案,这才是申论学习的内在根本。官方不公布标准答案,可以避免机构与考生照葫芦画瓢的投机行为,从而保证了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根本目的。创新本就是不容易的,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是更优答案,是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底层逻辑入手,打破舒适圈备考、低质量勤奋的阻碍,学会迭代思考才能真正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文种起源
“申论”简言之“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中必考的一门科目。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申论五种常见形式的文章写作: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类试题;综合类试题;对策类试题;总结概括类试题。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从公务员的角度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申论上常见的写作问题有:1、结构编排不合理,行文层次的划分、衔接缺少紧凑性;2、没有深入理解申论的本质属性--模拟行政,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够妥当,且行文缺少理论支撑;3、语言表达不能够凸显行政文化严谨、规范的基本要求,偏于一般性的评论等等。
文种性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去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考题,初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再比如2001年考题,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补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的不安心理。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录用考试性质决定的。
申论近似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但又有区别:策论是重点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申论还兼考察应试者搜集与处理各种日常信息的能力。策论主要从经书中出题;申论的内容则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
申论测试既不同于古代选拔贤良的策论,也不同于当今的大学入学的作文考试,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申论测试除了所给出的材料部分外,其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自然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至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成为背景材料。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的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的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试题为测试的目的服务,目的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比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将逐步在公共科目试卷中,体现中央国家机关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作到分类、分等、定期考试。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这给了考生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考生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者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申论考试主观试题客观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和申发论述五类题型均已经出现了内部标准答案,立意错误将直接导致低分现象的出现。
申论测试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公务员考试命题不仅会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而且还会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申论与作文的相同之处:都根据题目规定来完成写作任务;都考察应试者的写作能力;规定的写作字数都在1000字左右。
申论与作文考试也不完全相同:作文主要考察写作能力;申论还兼考察分析概括能力。作文多是直接命题,指向鲜明;申论则通常是给定一组材料,需要提炼加工;作文的文体宽泛,申论则主要考察的议论文。
1、严格按申论要求的特点进行构思,根据行文者身份及行文对象进行布局,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1)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2)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有无关联当然是指跟“问题”有无关联);(3)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原因分析,应当弄清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弄清所有有关联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巧用关联词和承接、连接词。(而且、反而、从而、进而、继而、既而、然而、因而、不但…而且,不仅…也,最终、于是、尽管……)
5、注意字数不得超出规定。
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展开写作,侧重于考核考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考生的答卷也只能反映其“纸上谈兵”的能力,而难以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申论测试不仅可以考核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考核考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其难度大于命题作文。
现摘录《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申论要求如下:
1、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20分)
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40分)
3、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40分)
文种命题
题型介绍
一、写文章反映的问题或背景,分两点或三点,或根据材料;
二、根据反映出的问题找到原因,要和上题一一对应
三、根据上题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也要和原因顺序一致(要提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统筹全局,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国家相关政策)。
四、给定题目写文章或自拟题目写文章。
公共科目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申论》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公务员身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试题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山东省将招考职位具体划分为A、B、C三个类别,分别命制相对应的申论试题。具体为:各级机关中履行司法、行政执法、法制工作职责,以及为社会公共管理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位,申论考试使用A类试卷;各级机关中从事财务管理、审计、经济管理等工作的职位,申论考试使用B类试卷;各级机关中除上述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乡镇机关的招考职位,申论考试使用C类试卷。
具体内容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命题结构
申论试卷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它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时限:总时间为18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50分钟,作答13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范围
材料约三四千字,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均有涉及,一般都是社会热点或者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即背景不生僻,具有普遍性。
3.申论要求
(1)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50字),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一定的篇幅(大约350字),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所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200字),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本要求每年虽有变化,但大致是一致的。
文种要求
阅读能力,就是读者运用本身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顺利进行阅读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记忆能力及其阅读速度。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读者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的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则材料,角度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有的应考者能看得深些,有的应考者则看的浅些,这样就可以充分反映出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
分析归纳就是指对材料的提炼加工,其能力就是从思维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一般仅仅是半成品,这些材料有些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有些则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有些内容反映了质的东西,而有些内容甚至完全是滥竽充数,增加对应考者的迷惑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应考者能够在众多材料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要完成这个任务,一要分析给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内容和问题、方面和层次;二要分析给定材料的质的方面,即给定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在实际应考的过程中,应考者不但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充分考虑材料所包含的两极,避免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对于后面所提出的方案,尤其是议论部分,都会有基础性的作用。
这方面的能力是申论的主要考察目标。也就是考察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面所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最终也表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公务员每天面对的就是许许多多具体的事务,怎样应对这些事务便反映了公务员的真正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处理一般事物的能力,二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两方面实际上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公务员要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书面汇报,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规范、用词准确、简明扼要、说理透彻。申论的问题虽然非常灵活,但是对申论语言的要求一般没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简洁可以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由此可见,申论不仅要求应试者具备相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还需要应试者表现出深刻地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尤其是较高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难度显然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命题作文
文种要领
解这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并确立中心议题,这是整个解答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应考者在下笔写之前,大脑里一定有个清晰的主线,也就是中心议题。这样对从大脑里搜集材料和选择材料都指明了方向,能够节约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应考者要根据实体的中心议题来确立论点。由于时间的限制,论点不宜过多,安排也应有主次之分,尽可能得将重要的论点前置,次要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后面,以免把时间耗费在意义较小的内容上面。
再次,论据的选择。论据的选择是此类题目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针对性是论据选择的首要准则或要求。应考者应从说明或证明论点的需要出发,选出那些能够强化所提论点或对论点进行解释和论证的材料作为论据,使这些论据能够有效地为论点服务。而不要将有限的时间耗费到毫无疑义的材料上面。再其次,论证一定要全面,充分。公务员是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这就要求公务员在考虑问题上比较成熟。
中心议题的内涵应该在论点中有完整地体现,同时,表述上要注意逻辑,内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和冲突。切记应避免层次不清、语无伦次的现象。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属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事结合起来,并运用这些理论来对现实事物作出解释。最后,不要忘记回应主题。这不但证明自己的逻辑清楚,同时还能使全文论点更加突出。
作为公务员第一次报考者,一定要对公务员的考试内容和答题的要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这样才能少走弯路,甚至于不走弯路。
对于阅读理解材料的作答主要有五大原则性
一、保证时间原则 申论阅读的时间要求是40分钟。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限制的:1.材料内容的专业性。2.材料内容的丰富性。3.材料形式的无序性
二、把握整体原则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把握给定资料的主题和层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化零为整,这样作答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偏离主题。
三、强调重点原则 2008年的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重点强调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强调重点原则,既指整个给定的资料,也包括给出的每一个段落,只有都照顾到了才能体现强调重点原则。
四、过滤原则 给定资料中某些段落与材料的主题关联性不大或多是一些铺垫性的资料,或是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是过多描述性的语言,考生必须学会对材料的筛选和过滤。
五、强调普遍原则 阅读理解材料必须根据整体印象突出普遍原则,即一般人的理解和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原则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离材料提供的基本倾向和基调,否则,就与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去甚远,分数不理想。
文种真题
2006-2010年来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来源如下:
2010年:
1.《[经济半小时] 填海有道(3)》,央视网,2009年08月10日。
2.《威海:“宜居城市”的宜与不宜》、《拯救泉州湾》、《日本填海的历史教训》 ,《南风窗》2006年第16期。
3.《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渤海“欠安”,拿什么来拯救》,人民网,2009年05月11日。
2009年:
1.《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成本上升带来转型之痛》,《商务周刊》2008年4月3日。
2.《粮食局副局长就当前粮价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2008年4月29日。
3.2008年9月11日 《在河南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纪实》,人民网,2008年09月11日。
2008年:
1.《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的回复》,人民网,2006年01月19日。
2.《以开发促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人民网,2005年10月24日。
3.《评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若干说法》,人民网,2005年12月13日。
4.《水电大国的隐忧》,中国能源信息网,2008年05月09日。
2007年 :
1.《大陆六千万农民失地线路图》,《凤凰周刊》,2005年3月7日。
2.《河南省保护土地资源“三项整治”整出土地46万亩》,新华网,2005年11月24日。
3.国土部贠小苏驳斥“地荒论”旗帜鲜明土地重整 ,新华网,2006年06月22日。
4.《全省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河南农业信息网,2005年11月24日。
5.《无锡在“缺米之炊”中实现双赢》,《无锡日报》,2004年4月20日。
2006年:
1.《丁宁宁: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取决于官员素质》,新华网,2005年9月20日。
在备考申论时,考生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很多考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历年真题上。不是说真题不重要,但是真题的材料已经过时,每年的申论材料都是当年的新发热点,只有那些争议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才需要对往年材料进行关注。一般而言,考生应多关注考前16个月内的热点、焦点现象。
考试过程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环节。
资料的阅读
“申论测试所给定的背景资料通常会很长”,考生一定要静下心来细读,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各个环节的质量。申论测试,对给定资料的阅读一般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80分钟,那么对给定资料的阅读一般不会少于40分钟。也就是说,花40分钟阅读,对着手文字作答只有好处,绝不会导致文字作答时间不够用。考生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不是什么现成完好的文章作品,只是稍加整理的“半成品”而已。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将分散的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从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等多种活动。这种思考、分析、概括等各种逻辑思维活动,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反复复的过程才能够准确概括、提炼出主旨,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点的概括
概括要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资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是否更具针对性,影响到将进行的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概括要点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住给定资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
申论题目中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一概要求概括主题,有时也要求总结所给材料的主旨,或者材料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考生要注意审题,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要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所有的申论考试都是要求概括主要问题。
能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取决于对复杂情况的准确判断。有时候情况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就得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可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比较集中,但反映千差万别,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在概括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通常概括要点时会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要求其字数在200字左右,因此应惜墨如金,简明扼要地表达出题目的要求。
对策的提出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应该特别注意所提对策应是针对背景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有很强的限制,不能超出资料给定的范围和条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方案必须写得合理和切实可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政策、法律等,措施要切合实际,应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
论证的进行
进行论证是申论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论”的能力的充分体现。它要求考生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前面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容任何懈怠,但相对于最后这个环节来说都还是铺垫。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这不仅因为它所占字数多,分值相对较高,而且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准、思维品质、文字表达都将在这个环节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展示。
论证这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申论”,前面三个环节都是为论证部分做铺垫。这一部分字数多、分值高(占总分的60%以上),是“申论”的核心,而且论证是否有力还关系到方案能否被认可。论证部分写作时应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拟一个简要的提纲,做到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样有利于文思畅通、逻辑严密。论证部分最好集中笔墨分析论证某一个方面,而不要平均分配,均衡对待。因为考试既有时间的限制,写作也有字数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只谈一个方面,就可以思考得比较深入,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处理意见方面可以谈得比较具体一点。如果涉及面大、范围广,则无法使论证鞭辟入里,就难免空泛,不易操作。因此,应尽量从小处着眼,这样有利于在所选的一“点”上做比较深入的开掘,把意思表达透彻。
此外,可供立意成文的角度有许多,如何才能选取巧妙的角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巧妙”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又是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的。首先立意应新颖,不落俗套,有创新;其次应贴近现实生活,能为社会所关注,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一些优秀的申论答卷立意高远,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规律,这样的申论答卷往往是比较优秀的,能够拿高分。
此外,“巧”的角度要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文章标题表现出来。标题能够鲜明地表明你所选的角度,能够通过标题吸引读者认识到你所写的角度,而且能够使之产生要迫不及待地看个究竟的强烈愿望。例如一篇2000年全国《申论》试卷中就企业利益与居民生活的矛盾问题所撰写的申论文章,以《合法与合理》为标题就比以《不能再以环境换发展》为标题要鲜明得多。
文种辨析
传统考试
申论是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与传统考试方法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因此,作文考的只是“纸上谈兵”的能力。申论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侧重与考察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容纳各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科举
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察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
分析应对
标题:文眼要闪亮
1、标题的命题要求
申论文章的标题要受到申论试题以及作答要求的限定。通常来说,申论标题的命题要求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自拟标题:标题的拟制比较自由,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但是,标题的拟制应充分联系“给定资料”,切勿跑题、偏题。
第二,以A为题:这是典型的命题作文,题目已将文章标题给出,因此,直接将此作为标题即可,不可另立标题。
第三,以A为主题:虽未限定标题,但给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最好要包含题目当中规定的主题关键词。
第四,以A为副标题:这类题目规定了文章的副标题,考生一方面必须将此作为副标题,另一方面须拟制主标题,以保证标题的完整性。
2、标题的基本要求
①简明精练
②标题即论点
③禁用标点符号
开头:高处落笔,亮处着墨
“高处落笔”就是文章开头就要提出最高层次的论点,结合语言表达上的适当策略,既启发下文,又蕴含主题,使阅卷者有一个良好印象。
“亮处着墨”是指要从成绩、进步、优势等积极面说起,先说亮点,后讲阴暗面;多说成绩,少说问题。这样就给全文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最终再指向问题的解决。
分论点:充实深刻
申论文章要想获得高分,只有漂亮的开头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好的主体,文章是要用“主体”来说话的。申论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部分,对于该部分的书写有两种方法:
1.对策型分论点:亮明分论点(1~2句)-简要概括材料中与分论点相关的内容(2~3句)-辩证分析(2~3句)-提出对策(1~2句)-说明对策的目的(1句)。
2.分析型分论点:亮明分论点(1~2句)-进行理论阐述分析(4~5句)-略扣材料(1~2句)-作出结论(重申分论点,也可以提出对策,2~3句)。
结尾:归于圆满
“凤头豹尾”,文章有了一个出彩引人的开头,必然要有一个响亮有力的结尾与之相般配,文章才更精美。因此文章收笔时,就应当落于问题的解决上,以肯定的语气,通过分析、推断说明问题是一定能够圆满解决的;并进一步对问题解决的趋势、前景作出预测、展望,分析由于问题解决而必将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2:14
目录
概述
文种属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