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指的是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
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八位均为
歌妓才女。
十里秦淮是
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
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
江南贡院(即今
中国科举博物馆),另一畔则是南部
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生平经历
柳如是
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
蘼芜,号
河东君,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取字如是。
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是嘉兴人,生于
明万历四十六年(
徐佛的归家院中,被徐佛收养,幼即聪慧好学。之后又被卖到
吴江周道登家为婢,由于明慧无比,不久便被周道登看中而收为姬妾。年逾花甲的周道登非常喜欢她,常常将柳如是“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周道登死后,柳如是被遣出周道登家,再次被卖入名妓徐佛的归家院中。后为歌妓,易名
柳隐。
柳如是与
复社、几社、
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
儒服男装与众文人
雅集,纵谈天下大势,并多有诗歌唱和。在此期间曾与
明末清初爱国诗人
陈子龙相爱,因陈子龙家人反对被迫分手。明崇祯十一年(1638),20岁的柳如是结识了原朝廷
礼部侍郎、28岁即得探花的
钱谦益。崇祯十四年(1641),柳如是嫁给钱谦益。钱谦益娶柳如是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
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为“柳儒士”。
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
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
南明的
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之时,她曾劝钱谦益投水殉节,但钱谦益竟然以水太冷为由拒绝。柳如是即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明未遂,钱谦益偷生降清,后钱谦益降清赴任至京,柳如是羞于与之同去,坚留
常熟家中。而此前钱谦益赴任南京弘光朝礼部尚书时,如是曾戎服控马,与钱谦益并肩前往。钱谦益被清廷封为礼部侍郎兼
翰林学士,她一直没有放弃劝说钱谦益离开清廷,钱谦益半年后称病辞归。之后,柳如是协助钱谦益联络南明永历势力共商抗清,并尽全力资助抗清义军。
柳如是博览群籍,能诗文,善书画。
陈寅恪先生读她的诗词,曾有“瞠目结舌”之感。她不仅精通史书典故,慧解文字,而且能诗善词,在晚明名士名姝中享有盛誉。她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诗集有《戊寅草》、《
湖上草》、《
柳如是诗》、《红豆村庄杂录》、《河东诗文集》、《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此外还有31篇文藻清丽的
尺牍。柳如是擅长近体七言诗,诗风“凌清而涧远,宏达而微恣”(陈子龙:《戊寅草序》)。明人邹流绮评论闺阁名家诗词,列柳如是为众家之首,赞她的诗或轻盈和丽,或清遥幽怨,“闲情淡致,风度天然,
尽洗铅华,独标素质”。汪然明说“三十一篇新尺牍,篇篇蕴藉更风流”,概非虚言。其书画在当时同辈诸名姝雅士中也颇负盛名,她的字深得虞、褚之法,书势险劲、洒脱,人称“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钱谦益至83岁卒,柳如是在其夫死后两月,为保钱家家业而悬梁自尽。柳如是死后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她的墓在常熟虞山脚下,一座孤坟。墓碑上刻了五字——河东君之墓。
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隶籍梨园,是梨园的歌妓,为吴中名伶。陈圆圆出身于货郎之家,6岁那年父母双亡,由姨夫家收养,从此改姓陈,后被姨夫家卖入梨园。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初登歌台,圆圆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当时明崇祯帝有一妃子姓田,其父田畹担心女儿人老色衰失宠于皇帝,便到江南物色美女,以此来笼络皇帝。当田畹遇到才色绝佳的陈圆圆后,将其赎走带到京城,并收为
义女,由田妃引荐入宫。此时明帝国已摇摇欲坠,身心交瘁的崇祯帝已无心思享用美色。陈圆圆入宫三个月后仍未能得到皇帝的欢心,只好又回到田府。田畹本想以陈圆圆的美貌博取皇帝的宠爱,以换取崇祯帝对自己的信任,不想却达不到目的。明末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内有
李自成大军由南一路北进直逼京城,外有清军兵临
山海关。危急时刻,崇祯帝封
吴三桂为总兵镇守
天下第一关。战乱年代,手握几十万兵权的吴三桂自然成了
达官显贵们争相巴结的人物,在吴三桂赴任之前,长袖善舞的田畹也在府中宴请兵权重握的吴将军。田畹在府中设宴款待这位权倾一时的将军,自然由陈圆圆歌舞相伴,吴三桂为陈圆圆的美丽所倾倒,当即与田畹道出心里话。田畹当即应允,吴三桂隔日便到田府迎亲。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吴三桂的父亲
吴襄住在北京为李自成所拿。李自成督吴襄手书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接书后掂量一家老小性命,意欲降李自成,他带兵走至
滦州,忽报爱妾为李自成手下大将
刘宗敏掠去。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疾归山海关,袭破李自成大军,投书多尔衮,打开山海关关门降清。吴三桂重得陈圆圆后宠爱有加,圆圆也一心伺夫,陪同吴三桂进山西、渡
黄河、入
潼关、去西安、定云南。吴三桂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陈圆圆一度“宠冠后宫”。后来陈圆圆年老色衰,加上吴三桂另有宠姬,陈圆圆萌发退隐之意,她向吴三桂提出在王府僻静处建一座庵,让她吃斋念佛,吴三桂欣然同意。陈圆圆从此在庵里布衣素食,不再过问宫中诸事,却留心时局变化。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蕃,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吴三桂死后,陈圆圆偕吴三桂小儿子
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潜入岺
巩县的密林山洞,临走时密语庵内亲信,待清兵来攻打时,便将她的衣物头饰投之莲花池中,对外宣称自杀。清康熙二十八年,陈圆圆在贵州病逝。
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
扇坠”。明末清初歌妓,为秦淮八艳之一。香君本姓吴,生于苏州,因家道败落,自幼被秦淮歌妓
李贞丽收养,13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尽得其音节。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
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
媚香楼中歌妓李香君十六岁,她坐在绣帘挂落的
花格窗前,遥望着
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
据《睢阳区志》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已是“复社四公子”之一的
侯方域,经张天如、陈定生的介绍,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楼上结识了秦淮八艳之一的著名歌妓李香君。由于共同的志趣,二人一见如故,互生爱慕之情,不久便在李香君的住处媚香楼定情结亲。但是因为是出来赶考,侯方域没有带太多的钱用来与李香君接亲,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杨龙友给了他大力资助。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
骨白绢面
宫扇送给了香君做定情之物,扇子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并作诗曰:“清溪尽种
辛荑树,不数东风桃李衣。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
富平车”。
抱得美人归后,侯方域与李香君才得知原来那天是
阮大铖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钱财,意在使侯方域欠其人情。阮大铖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阴险诡诈,与宦官
魏忠贤狼狈为奸。当魏忠贤被杀之后,阮大铖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居南京,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准备东山再起。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急需钱财后,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目的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
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侯方域了解真相后十分气愤,他决定立刻把钱还给阮大铖,此时的李香君毫不犹豫地从头上拔下
发簪,脱掉身上的
罗衫,变卖了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她劝慰侯方域:“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这件事之后,侯方域对李香君更是又爱又怜。两人定情后不久,由于侯方域文章切中时弊犯忌而落榜,匆忙离开了南京。李香君送至
桃叶渡,以弹琵琶词相送,并说:“夫走后,妾不复弹。”二人海誓山盟,洒泪而别。李香君爱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赏他的气节道义,并鼓励他与权臣阮大铖划清界限,退还阮大铖的馈赠,支持他去投奔
史可法的抗清斗争,为此她闭门谢客,等候侯方域归来。
侯方域与李香君分别后,巡抚
田仰想纳香君为妾,并愿出三百锾求见一面。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田仰吹吹打打地来到媚香楼迎亲。被她拒绝后,田仰十分恼怒,派人抢亲。李香君以死相拒,血溅
折扇。当时正巧画家杨龙友在场,他拾起宫扇,就其鲜血画了几枝桃花,始有“桃花扇”之称。香君伤愈后,贼心不死的阮大铖打着圣谕的
幌子,强征她入宫中充当歌妓。南京失陷后,香君从宫中只身逃跑,去南京东北
栖霞山葆真庵投奔了
卞玉京。香君为逃避清军,一路颠沛,辛苦不胜,最终病倒。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好友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
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请卞玉京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
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此时,侯方域亦从狱中逃出,在栖霞山寻到香君,带回归德侯府,住在西园翡翠楼上,故后人称翡翠楼为“香君楼”。李香君被带到归德侯府后,日日与侯方域在
壮悔堂(今侯方域故居)吟诗弹唱,
琴瑟相拥,出入皆成双入对,羡煞旁人。但是好景不长,清顺治九年(1652年),侯方域去江南时,李香君的歌妓身份也被侯府知晓。侯府本就家教严谨,根本容不下歌妓出身的李香君,于是侯方域的父亲把她赶到城南
侯氏庄园。被赶出来的李香君因不得见侯方域,最终寂寥郁闷而死,年仅30岁。侯方域为其立碑,并题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有一圆形“愧
石墩”,侯方域经常去香君墓,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三日,侯方域也郁闷而死,终年37岁。因李香君身份低贱,未能与侯方域合葬。
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明末清初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
李白而起。董小宛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
冒襄《影梅庵忆语》)。明末乱象已现,董家
绣庄经营破产,小宛成为歌妓,在南都秦淮卖艺。其后随母返归吴门,居于姑苏城外半塘。因董小宛在美食上的造诣也很高,位列“中国古代六大美厨神”“中国
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自入冒府董小宛“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影梅庵忆语》),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
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她初进冒家,仿
钟繇帖,学
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
漏字。她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
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并有二方
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
题诗。到
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时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
熏制的食品。她深知辟疆的口味,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
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清《崇川咫闻录》中记载说:“其精美,首推
董糖。”这董糖就是董小宛所创。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称赞董小宛对厨艺有钻研精神。她在南京时虚心求教于名厨而推出的“鱼(余)肚(杜)白鸡”便是一例。她求教于余淡心、
杜菜村、白仲三位名厨。曾有谐诗云:“余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武也效尤。白君又把尤来效,不道今日齐下锅”。小宛经常研究
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今天人们常吃的
虎皮肉,即
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
董肉”。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
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
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
雅致的文化
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
东莞人视为绝品的“
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
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
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
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南下,
南明政权覆亡。冒氏全家渡江赴浙避难,颠沛流离,饥寒劳瘁。其间冒辟疆身染
痢疾,食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董小宛则卷一破席侍病榻旁,不辞辛劳,无视脏秽,尽心服侍。其后虽返归如皋故里,但因身体常年透支,小宛病倒不起。董小宛病殁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
辛卯正月初二日,得年二十八,葬于
影梅庵。
顾横波
顾横波,名顾媚,号横波,字眉生,明末清初歌妓,南京
上元县人。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作有《海月楼夜坐》、《花深深·闺坐》、《虞美人·答远山夫人寄梦》、《千秋岁·送远山夫人南归》等诗词,收入所著《柳花阁集》中。
据《板桥杂记》记载,
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
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顾横波十八岁时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
扬州名士
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
马湘兰,而姿容胜之,推为
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歌妓)第一。又精音律,常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受诰封为“一品夫人”,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
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如是,又多几分任性嫉俗。相传当时的理学家
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
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
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
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
文宴,亦每以顾横波缺席为憾。她也轻财爱士,常常摆筵待客。盛名之下,顾横波遭陷,幸有
余怀出面为她化解纠纷,二人情谊更深。某次余怀回故乡
桐城庆寿,顾横波的表演,令余怀自豪,也使她决意脱离风尘。她曾与钱湘灵之友刘芳约为夫妇,后来她嫁给龚鼎孳为妾,以致刘芳以殉情而死。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做了清礼部尚书的龚鼎孳和顾横波重游金陵,寓居秦淮河边
大油坊巷市隐园。有天,顾横波在夫子庙
文德桥巧遇身穿僧衣的
阎尔梅,她大吃一惊。原来阎尔梅是
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他在史可法军中,史可法扬州兵败后,阎尔梅化装潜逃,到处支持
反清复明,被
清廷追缉,顾氏带他躲进市隐园,掩护脱险。为此,大才子
袁枚称赞顾横波“礼贤爱士,侠骨崚嶒”。
龚鼎孳的原配董氏,在明末曾两次诰封,龚鼎孳降清,她极力反对,龚鼎孳到京师任职,她不愿随行,且说:“我不受两朝恩典”。后来顾横波得到了清朝的诰封。顾横波嫁给“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孽后,虽夫妻相偕,但她也不忘民族大义。明清交替,龚鼎孽说要殉国,顾横波就拿来绳子让他上吊。没曾想龚鼎孽不但不肯死,反而对人说“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气得顾横波花容失色,郁闷多日。
清康熙三年(1664年)秋,顾横波病死于北京
铁狮子胡同龚府,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远在江南的余怀、
柳敬亭、阎尔梅等还为她设堂祭奠。龚鼎孳在北京
长椿寺为其建妙光阁,并为之著《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
卞玉京
卞玉京,名卞赛,因自号“玉京道人”,便叫玉京。她出身南京官宦之家,因父母早亡,姐妹二人成为歌妓。卞玉京
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
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卞玉京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玉京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
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玉京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梅村就想试试她的才气,于是请她在
胞妹卞敏为吴志衍画好的兰花扇面上题诗。玉京当即写下《题扇送志衍入蜀》一诗:“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揖渡江皋。愿将一幅
潇湘神,寄与春风问
薛涛”。吴梅村对她十分爱怜。之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梅村在长千里寓所收到玉京交侍女柔柔送来的一封表白爱情的
书简。吴梅村打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父亲田畹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玉京等人。吴梅村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她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卞玉京幸没选中,两年后清军南下,她嫁给了一个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卞玉京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
郑氏建屋安顿,卞玉京长斋绣佛,持
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玉京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氏对她的思念和情意。数月后二人在
太仓相见,卞玉京为吴梅村操琴,吴梅村感怀不已,写了《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她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
卞玉京和吴梅村没有终成眷属,她后来隐居
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禾氏陀庵旁。
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南京人,明末清初歌妓,为秦淮八艳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
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
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
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
花轿。明代金陵的
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
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
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数月后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秦楼楚馆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他说:“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归于好,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白门归金陵后,人称之
女侠,她“筑
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后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
红泪一
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有诗写有寇白门:“绝色吴女名门后,生不逢时沦青楼。侠骨柔肠志高洁,一生飘零终无悔。”
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明代歌妓、女画家、女诗人,名守真,字湘兰,又字月娇,小字玄儿。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又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因擅画兰竹,故字湘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不注重
对兰竹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从用笔、施墨到构图看似随意,却内藏机巧,不失韵味。她笔下飘逸野趣的形象不同于闺秀画家精工细描的庭院中的闲花静草,而与男性
文人画家的花卉有更多相近之处。她的代表画作为《墨兰图》。
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
栋亭集》里。《
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
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湘兰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湘兰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她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
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艺者,备得真传。
马湘兰仗义豁达,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之人。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
江南才子王穉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穉登的书信收藏在《
历代名媛书简》中。王穉登落魄之时遇见了马湘兰,二人一见如故。王穉登年少成名,一心想报效国家,但无奈时运不济,一直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之余,落寞的王穉登回到江南故乡,流连于秦淮河畔。在不断接触中,王穉登和马湘兰互生好感,情愫暗生。期间,马湘兰曾主动写诗向王穉登示爱,但他以“壮志未酬”为由婉拒了。虽然告白被拒,但马湘兰对他依然情深,相信二人一定会
修成正果,而王穉登也想等到自己实现抱负的那一天,再迎娶马湘兰。这之后,王穉登虽然有过仕途腾飞的机会,但很短暂,最终还是失意而归。归来后的王穉登自觉无颜面对仍对自己痴情一片的马湘兰,就悄悄地搬到了苏州。而马湘兰却不离不弃,她每隔几天就会离开金陵去苏州小住几天,并与王穉登见面。虽然见面频繁,但两人都没有再谈论嫁娶一事,而是像知心朋友一样,或吟诗作画,或畅叙心曲。
马湘兰终生未婚,在寒来暑往中,过去了三十多年,王穉登七十大寿时,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连日的歌舞宴饮,让她又是感慨,又是劳累,自知再见的机会甚微,所以心情上更是又悲又喜。回到金陵后便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王穉登听到马湘兰的死讯后悲痛不已,以一首
悼诗,第一次明确表达了这份“迟来的爱”:“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马湘兰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幅马湘兰的《墨兰图》。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