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教育的生命和灵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内涵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公平性
所谓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
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还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第二,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
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更是管理的主人。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
第五,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
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六,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之重点、改善民生之首,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人民选择教育的需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
第七,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领导学校教育改革
为人一生学习奠定基础。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本途径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四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深化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二是完善教育政策,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支持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保证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加快制度创新,开展多元化模式办学,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二是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三是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三,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三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段教育的特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以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统筹好教育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及对外合作关系,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益关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的创新精神,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发展教育
第一,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第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德育为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针。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漠视、轻视、淡化育人功能的现象有所抬头,重能力、轻德行,重分数、轻素质,重尖子、轻全体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淡忘教育根本目的的表现。其实,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随着时代变迁,学校的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始终没有变。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办学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目的的回归,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结合当前实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一是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家庭、爱自己统一起来,把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身处的时代、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丰富德育教育活动内容,《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三是要从小事做起,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实践活动和心理疏导,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教会学生动手动脑,教会学生生存生活,教会学生做事做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全市学校中开展的“六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形式、好载体,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八字校训,既丰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也传承了“为人师表”的传统教育理念,如今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素质,做好学生的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示范包括政治行为示范、思想行为示范、教育行为示范、道德行为示范、业务行为示范和日常生活行为示范等方面。就是说,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品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教师在从教活动和待人接物中的态度、情感、行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仪表、文明、礼貌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范。
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提高科学领导教育工作的本领。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完善教育法律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各级政府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各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协调机制,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
荀子说,“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家振兴在于人才,人才培养在于教师。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崇尚当教师光荣的职业追求,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竞显风流。
要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新闻传媒、文化团体和互联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新闻媒体教育宣传报道自律机制和责任制度,严禁发布有违素质教育精神的报道和广告,营造有利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国家规划的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学校教育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社会文化环境、用人制度和教育体系结构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形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各行各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做事、合作、生存、创新的能力极大提升,以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把规划目标转化为工作实践,把各级各类学校办得更具生机活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未来公民、有能力的建设者和能担当的国家栋梁。让我们共同为之奋斗。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4:37
目录
概述
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