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
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
绿色农业、观光
休闲农业、市场
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
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基本介绍
简介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
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
环境资源,结合
农林牧渔生产、农业
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
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都市农业与
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
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但二者还有不同点,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
消费需要为主,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在
大城市地区,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至于
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
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
经营方式,不能说它们本身都是都市农业,根据
经验分析,只有大城市
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
内容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
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
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研究内容
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类型主要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
观光园、民宿农庄等。
特点
一、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
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
城郊型农业;
二、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
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三、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四、农业
生产经营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
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
绿色植物产业,是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
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
城市文化与
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
社会交往,精神
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
农耕文化与民俗
文化旅游。
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
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
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总之,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是:充当城市的藩离和
绿化隔离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
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
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
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
意义
都市农业是把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
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有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
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如下意义:
1、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为农副产品带来
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
3、可以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
劳动力转移,扩大
劳动就业。
4、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
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
特点类型
特点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
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如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气等
公共设施,这些都是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城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业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投入的
驱动力,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可以利用大都市的
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
直接受大都市
产业结构的
布局调整,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
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
管理方式,农村二、三
产业发展快,农业内部经营也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
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高,
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和
劳动生产率高。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
科技人员指导,有利于发展
高科技农业和生态
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
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和
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市民喜欢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
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绿化、美化市容,以及为
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提供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种
自然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和游乐场所,给城市添加了美丽的绿色景观。
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类型
按农业功能划分
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
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
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
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
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
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
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
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农场”,
澳大利亚的“
度假休闲农场”。
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
教育功能的
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
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
农业科技示范、
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
代表性的有法国的
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
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
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等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
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
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
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
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
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民俗
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
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
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
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按区域划分
中心区农业。本类型位于
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和
建筑密度高,
土地利用的
混合程度和集约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务和
商业零售活动为主。这里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
闲置地、院区和园区,具有较高价值和需要较多投资的农业。其中很多采用小型温室农业系统的形式。这类农业最容易受到
城市改造的吞噬。
走廊区农业。本类型是位于
高速公路或铁路两侧的交通地带的农业,属于高
集约发展地区。这类农业处在
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有利环境;走廊地区的
农业结构,可以经营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放牧、
家禽、微型动物,以农家产品
集贸市场和
批发市场为主。这类农业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所取代。
隔离区农业。本类型农业地处
交通走廊之间 ,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长的时期,这里往往是城市住宅、工业、绿化等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有可能从
农业用地大量转为
建设用地,所以要注意保护农业。
外缘区农业。本类型是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也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外缘农业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效率和
自然条件特征。外缘区农业的特点是以大量中小型农场的形式,按照
都市区市场的需要,要以生产
鲜活农产品为主;这一带的农业家庭比一般
农区有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和收入。
模式
经济功能为主
此模式适用于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劳动力不足的国家。走的是从
农业机械化起步、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
商品率为目标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注重联合的农业经营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与农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形成一个产供销
有机结合的
农业经济体系,有利于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并且与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相适应,采用新技术措施,生产
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注重发展休闲、
观光旅游,在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带来可观的
经济效益。
生态、社会功能为主
价值观念在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充满绿色和阳光的田园、农村成为主要度假地,把美食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都市农业把体验、休闲农业以及环境看作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农村
休闲度假事业,既满足了精神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国外模式
日本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是一个
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
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
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
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
(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
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
特色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的
发展趋势: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
国际竞争力;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
绿色保健品大量生产;三是生产手段向
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四是
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五是生产
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二是模式多样化;三是政府关注农业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德国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公园为代表。市民公园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Kleingärten。那时德国人多在自家的庭院里划出一小部分作为园艺用地,享受亲手栽培作物的乐趣。而德国都市农业的真正发端一般认为始于19世纪。19世纪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
小菜园”,实现生产自给自足。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的理念出发,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建立市民公园的主旨已发生很大变化,转向为市民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市民公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栽树、养花等,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以中途推出或转让,市民农园选出的管委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费用。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其产品
总产值占到全国
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德国市区农园的形式有很多种,满足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需求, 比如:Gemeinschaftsgarten, Internationale Garten提供了城市人民结交朋友,与大家一起交流经验的机会,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有些移民思念家乡的食物,但是却不能在市场上买到,于是自己种植。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
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
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1)现代化集约的
农业科技园(Agrotechnology Parks),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
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
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
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
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
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
(2)
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
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
研究开发工作。
荷兰
荷兰是一个欧洲小国,其面积约为
河南省的四分之一。荷兰自己没有都市农业的说法,但荷兰
人口密度大,农业紧靠大中城市,特别是其
园艺业和奶牛业,位于大中城市的“
都市圈内”。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
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
社会责任,这为荷兰形成“
绿色生产力”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荷兰以“
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而驰名于世。荷兰花卉业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且土壤和
气候条件比较适宜。
加之荷兰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人口密度大,园艺业产品从农村(相当于郊区)到城市不但距离短,而且不愁销路。这为荷兰的花卉园艺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利用土地问题上,以花卉为代表的园艺业要优于一般的大田种植业,而温室园艺业又优于露地园艺业,且农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荷兰温室产业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由于摆脱了土地的约束和天气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可以实现按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种植过程不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产环节和
生产周期,在产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也同
工业生产如出一辙,真正成了“
工厂化农业”。
荷兰园艺业和奶牛业的发展又带动了
农村合作社和
加工业的发展。在“单干”的情况下,每个奶农必须自己把挤出来的奶运送到城市去卖,费时费力,因此奶农特别需要合作销售。花卉业也是一样,需要把大量的
鲜切花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
城市消费者手里,没有合作社也是难以办到的。
思路对策
基本思路
都市农业是随着
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因此,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决定着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刚刚解决,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
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
要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即不能设想把整个郊区都开发成观光休闲农业区,因而忽视
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也不能借口只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而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
绿色农业。要从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要
注意发展都市农业与全市、各县区发展旅游业密切结合,以旅游业发展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以都市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便于组织客源,新开发的都市农业景点,最好配置在旅游区内或旅游热线上,以形成规模优势。
都市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城市与郊区结合,要把开发农业和保护农业结合起来,防止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变为娱乐性开发
性行为。
发展模式
农业圈层模式。以市区为中心,向外递延,以距离市区的远近为主要分区标志。把都市农业布局分为近郊农业圈、中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
农业区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带的不同功能分为四类区域,即中心区农业,交通走廊区农业、
隔离带地区农业、边缘远郊区农业。
农业生产
经营模式。按照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种植区、养殖区、水产区、林业区、花卉区、蔬菜区、
绿化隔离带。还有的分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特色粮油示范区、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农业旅游模式。按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之功能,可以分为观光农业区、休闲度假区、农业经营体验区、农业景观及自然生态区、公园绿化区。
分类
农业资源要转化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产品,就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
规律性加以
艺术创意,这种创意过程,就是农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都市农业是产生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
都市农业园区分二类,一种是
开放性的非主题公园类型的都市农业区,一种是
封闭性的主题公园式的都市农业园或休闲农场,前者属大地域、大范围、大景观的都市农业规划,
景观规划要体现地方的农田、农村、农业风光,农业产品。后者除
生产活动外,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活动。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6个结合: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业经营与康体健身相结合;农业经营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农业经营与
农业文化展示相结合;农业经营与别墅建筑要求相结合;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主要对策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特别要加深认识郊区发展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认识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其综合效益。政府各级有关领导、城市市民、城郊农民都要把创建
都市型农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农业充分发挥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以及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不宜过多地发展自行采摘、承租农地等体验型项目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项目,以防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一些县区把若干邻近的景点连成片,成为一条专线或一片专带,这是很有前途的。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合理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尽量延长可观赏期。规划中要正确实行
区域定位、
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同时要把都市农业规划与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结合起来。
立足
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
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要有不同的
目标市场。要根据
旅游客源市场,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和规模。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和
创汇农业。
都市农业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
乡土文化内涵。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要扬长避短,表现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切忌建造过多的
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也不要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
高消费。从发展趋势看,要注意开发农业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农村
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旅游。
增加资金和
科技投入。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
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投份制、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
多元化投资机制。除
生产性投资外,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工程,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其次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
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
农业科技配套工程。建设
高科技园区、高科技设施、
高科技产品、高
市场占有率。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建设。要加强
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建设相适应的饮食、住宿、休闲、度假等多方面设施,为游客提供方便、卫生、舒适的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
技术教育,实行引进来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提高农民的
文化素质和管理技术。
制定法规政策,加强
科学管理。实行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要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建立农业
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
最低保护价和生产
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制定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可考虑由农业、旅游、文化、工商、价格等部门协同运作。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国家。中国即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今后随着
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中国大地上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