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
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之一
雷州石狗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
简介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劳动人民对狗又赋予了种种神奇的传说。
传说
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鉷,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又有一传说,很久以前,雷州大旱,一巫师称,是太阳神的恶作剧,只有天狗才能逼使太阳神降雨。这时,人们便想起与天狗同为兄弟的地狗。人们用绳捆绑着石狗,抬上荒坡游行,并用荆条不停地抽打,吆喝着“快些去天上讨雨,要不就去吃屎”的话语,地狗受到鞭笞后,便向天狗说明原委,天狗听后就冲向太阳神狂吠,要其招云降雨,要不就咬死它,太阳神惊怕了,立即向雷神、电母、云师求情降雨。三天后,果然雷州大地普降甘霖,黎民庄稼丰收。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
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发展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历史背景
《雷祖志》记载:“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鸠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大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为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尔后,九耳狗日夜守护着陈文玉,凡有生面人来则呼吠逐赶,保护陈文玉长大。
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隋唐之际,聚居古合州俚僚、僮人不时相互劫掠,他们都希望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当其首领,以平息劫掠。
于是他们向唐王朝推荐陈文玉,得以准命为合州刺史。俚僚、僮人闻讯后则顺服远去,各自归峒安居乐业。雷州自始靖安,民皆富庶。
雷祖陈文玉诞降的神奇美丽传说,既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与把狗作为图腾的信念,也是时代造就伟人的不同凡响之所演义。“尝闻不凡之人,不凡其生,胡足奇也。然不凡其生而能垂万古者,正足奇矣。上溯夏发迹于龟而开四百之祥,商以玄鸟之卵而兴六百之祀,周以巨人之迹而享八百之久,是三王以奇而君万古者也。麟吐书、龙绕室、老降庭、胸有文是孔子以奇而师万古者也。犬报喜、雷霹雳、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万古者也”。
意义
全国罕见雷州半岛石狗艺术源远流长,雷州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本文探讨了雷州半岛石狗雕刻艺术的分布、产生、用途、造型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雷州半岛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且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分布
雷州石狗分布不均匀,呈现沿海多、内陆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遂溪县等地乡村的村头、巷口、庙宇旁,以及房屋门前、水塘边。
其中以徐闻县迈陈镇角尾镇;雷州市龙门镇覃斗镇廉江市营仔横山镇良垌镇;遂溪县江洪镇草潭镇等地的石狗数量为多。
不同地域发现的石狗形态差异很大,区域间发展演变的序列特征比较明显,一般发现石狗的村庄建村年代都比较早,最迟也在清末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遗留的石狗近万只。
到2014年,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近500只,大部分石狗或散落在乡野荒郊、村头巷尾,或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
产生原因
雷州石狗是在雷州社会历史与地域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有浓重的民间民俗信仰色彩。它以图腾崇拜、雷神、雷祖信仰为文化底蕴,受楚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深刻影响,有“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多样、复杂、广泛的用途。雷州半岛是世界两大著名雷区之一,也是“天下雷王”故里。
于是,雷神崇拜成为雷州先民的民俗风尚。同时又由于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
俚人以狸(野猫),僮、苗人以猫为图腾,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又以犬为图腾。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不断杂居相处,他们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多样的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下,对各自原先的图腾崇拜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合的过程。
古越人、俚人、獠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僮人对狗图腾的崇拜,逐渐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认同共识的图腾,狗图腾崇拜自然成了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融合,雷州石狗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涵。源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九耳神狗”的传说,将雷神雷祖陈文玉的诞降与狗耳呈祥报喜紧密相连,这无疑为雷州石狗文化的广泛性奠定了基础。传说南朝陈太建年间,雷州一名叫陈的猎户,无子,养有一只有九个耳朵的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卜其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获兽多寡与犬耳动之数相应。
一天,犬的九耳齐动,陈氏以为今天必大有收获,狩猎时,九耳犬围着一丛林荆棘之地汪汪叫,陈氏惊奇,伐木,得一巨卵,带回家后,雷雨暴作,卵开出一男子,左右手上各写“雷”、“州”二字。乡人们以为是雷种,神之。陈氏将其取名为陈文玉,后陈文玉为雷州刺史,死后被雷州百姓奉祀为雷神或雷祖。狗能呈祥报喜得贵子,实际上反映了雷州先民祈祷繁衍生息发展的愿望,即生殖崇拜。因狗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有“报喜得贵子”的灵气,故而雷州石狗中也出现了雕刻硕大生殖器的石狗,作为祈祷赐福繁衍发展的灵物。
唐五代至宋元时期,不少中原汉人、闽南人为躲避战乱,南迁岭海至雷州,他们带来的民族宗教与雷州的民俗宗教文化相融合,使雷州的文化逐渐多元化。宗教色彩更加浓厚,特别是受到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影响。如“敕令石敢当”、“八卦图”、“招财进宝”、“皇”、“泰山石敢当”等道教驱邪镇魔之符法,与雷州石狗呈祥报喜的民俗作用相结合,石狗逐步演变为守护神灵,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
石狗原先只被安置在门口或宗庙寺观前,逐渐发展至安置在村口、路边、巷头,以守山坡、江河、坟地等。凡是人们觉得有凶象的地方,都安置石狗以镇压。有些在造型艺术上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掺杂了狮子造型的石狗,也同样有这样的作用。石狗所安放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社会民俗的作用也不同。
古雷州虽属南荒徼服,但很早就已通声教。雷州石狗虽然是驱邪镇魔的守护神灵,却很少有凶神恶煞的形象,多笑容可掬,这无疑也是雷州人崇尚德礼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雷州石狗产生的文化背景复杂多样,内涵丰富,用途广泛,以上简略地阐述了雷州石狗产生的主要文化背景与用途。除此外,还有受道教天人感应学说影响而作为求雨灵物的石狗,也有因偷食被人打掉牙或腿的石狗,还有认为石狗有灵性,见到姑娘就拎尾巴,人们忌其淫,便打损调戏妇女的石狗的生殖器,更有新娘出嫁时在石狗身上洒石灰水的习俗……,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特点介绍
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岩雕刻而成,从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的石狗来看,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厘米,最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雷州石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手法复杂多样的特点,其总体艺术风格主要是写意性的。
雷州石狗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约为春秋至秦汉时期,造型大多粗犷古朴,形简神肃,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结构、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祈求赐福的敦朴民俗。晚期,即明清时期,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纹饰细腻,展示出社会崇尚德福的民风。
雷州石狗从造型外貌特征上看,可将其分为百物混沌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等三种类型;从雕刻表现风格上则可将其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类型。此外,雷州石狗还有中国传统动物雕刻所区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
百物混沌类型石狗,这种类型也被有的学者称为原始类型。由于古雷州是被统称为南蛮人的百越族人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图腾文化凝聚于石狗的造型上,自然具有百物之形的特点。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岛特产的青石材料雕刻而成,因对物象观察理解的不同及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不同,在雕刻工艺上呈现出各种各样风格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的特点。
一般没有具体五官部位的刻画,只用简练的线条雕出整体的形神。据研究,其雕刻年代约始于春秋至秦汉初期,雷州半岛已出土有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可为佐证。不过,这一界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明显,这一类型有图腾文化的特征。
人格化类型石狗,亦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是古雷州人将对石狗的信仰推崇至人神高度的结果。人格化类型石狗与抽象类型的石狗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这类石狗大多将石狗的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特别是对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画,并赋予其以人的各种面部表情
狮象类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这类型石狗大多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硕大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数垂铛。古雷州城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雷州的徐闻港在汉代就是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外来文化也由此不断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根据佛教的说法,狮子为百兽之王,而佛为人中狮子,寓示其无畏和伟大,狮子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圣物。由于我国不产狮子,所以我国现存的狮子雕刻或类狮子的作品最早是在东汉。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这自然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使石狗具有兽中之王的神圣形象。
具象类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与形象,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这类石狗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后腿线条纤细且变形前移,轮廓圆润,尾蜷曲饰于后体。不过,这种具象写实的手法,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单纯讲究外表的形似,而是形神兼备。
雷州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虽说奉祀石狗的广泛性与雷祖及狗耳呈祥等有重要关系,但曾聚居于此的古百越族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依然一直存在。表现在石狗的造型上则是撷取各自图腾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这类石狗可归为抽象类型石狗。
抽象类型石狗的多样性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地域型特征。它雕刻了狗的形态,但不对狗的头、脸等面部写实,而是用精练的线条雕刻出狗的形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狗的形态进行特写、夸张变形与美化,因此,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抽象类型的石狗有的大头大脸,姿态雍容,纹饰华贵,是雷州半岛先民大胆的艺术创造,反映了雷州先民对德福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雷州文化的艺术特色。
雷州半岛石狗除有上述各种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文武相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
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纹饰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云雷纹、莲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石狗身上雕刻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雷祖文化的延续传承。雕刻有云雷纹的石狗分布范围广泛,雷州半岛各个乡镇几乎都有。
莲花是佛教的圣洁之物,故佛像坐莲花宝座。雷州石狗上雕刻莲花瓣纹体现了雷州先民信奉石狗为不同凡响之物,它清高自洁,不追逐功名利禄,一心保境安民,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凤鸟是楚文化艺术的中心母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与龙、麟、龟合称“四灵”。雷州石狗上雕刻凤尾纹饰,寓意石狗也是灵物。雷州在春秋战国属楚界,可见,雷州石狗也受到了楚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风火纹则雕刻在石狗的四肢间,显示着石狗有着通天的神力,追逐妖魔恶怪,雷厉风行,迅猛异常,就像哪吒踩着风火轮,动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脚踏雷鼓,寓意着石狗的声威震慑妖魔。石狗脚踩铜钹与彩结纹,则寓意石狗能驱邪魔,保平安吉祥。石狗口含法绳纹,寓意以绳法办邪恶。石狗笑呵呵地脚踏铜钱纹,则是为人们招财进宝。还有的石狗颈部雕刻树叶,脚踏渔网,甚至梳着辫子,这些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石狗身上雕刻各种各样的纹饰,是雷州先民根据社会风俗的不同需要而作,目的是使石狗避邪驱恶,具有多功能的神力。
遍布乡野的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东莞、南海等地甚至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石狗发现,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单一,雕刻手法写实,体态瘦小,远远没有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富有神韵。
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者被当作可恶的象征,也有孤独者的自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向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自己孤独地发问:这“是不是我最后的家乡的狗?”而唐代诗人元鸲《说剑》诗中“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句,就对狗极不友好。
日前在湛江、雷州采访时却看到,狗在这里远远超出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那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的石狗,活脱脱就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情。据同行的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志介绍,雷州石狗是目所发现仅存于雷州地区的石刻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馆,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生动形貌,更让人吃惊。雷州地区自古就有狗崇拜的传统,甚至连“雷州”之名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到“吉祥物”到“保护神”几个阶段的演变。
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
雷州地区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带着粗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
种种拟人之态,让人心生同情。这些石狗大者达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之后,有不少已被风化侵蚀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简洁大气,神采不减。
保护措施
湛江雷州的文博专家称,石狗是雷州半岛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科学昌明,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雷州市政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准备将它们集中起来,建一个石狗林公园,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
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雷州石狗多出现于乡间,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岭的草丛中找出来的,石狗上多无纪年;其周边环境也多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石狗的文字记载相当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馆的专家虽然早已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情况来看,难度还相当大。
陈列馆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的产物,是狸狗合壁的结合体,又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
在雷州三元塔公园前的南面,有一座新设的,馆内收集有兵马俑成千只,它们聚集在陈列馆内外,其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让人观赏起来犹如回到了古代蛮荒古朴的雷州,别有一番滋味。
雷州石狗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皆属蛮荒要服,乃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
俚僚僮徭峒人是雷州的先民,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化作精神的力量。他们长期的聚居,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
雷州古狗是在雷州社会历史与地域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宗教信仰色彩。它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石狗的身上雕刻吉祥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列馆展出的雷州石狗,是从雷州各城乡征集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典型。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
其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硕大的生殖器尽显雄者的阳刚之气,反映着古代雷州先民为繁衍惩处的愿望。
斑斓的雷州石狗
随着历史的发展,石狗的形象雕刻工艺从朴拙粗犷渐趋雄健典雅,德福兼备,体现着雷州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艺术创作,是雷州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即使科学昌明,雷州城乡仍然奉祀石狗,尤其是僻远的山村,奉祀石狗的意识仍十分强烈与浓重。但大部村庄对石狗只是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欣赏而已。
雷州石狗冠天下,雷州石狗文化是天下绝无仅有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周边地区与国家产生泛化的影响,起到了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雷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俗石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广泛征集带有文物价值的石狗,建立雷州石狗文化陈列馆,为研究雷州石狗提供珍贵资料。使雷州民俗石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让这一民俗奇葩更加艳目,更加璀璨。湛江不仅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当地的各种民俗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雷州石狗就堪称“天下一绝”。在雷州,所到之处,无论是博物馆、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说,只要有建筑、有门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们知道,忠实的狗虽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守护神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代的少见,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驻守门户,实在罕见。
据说雷州石狗的起源,约在殷周年代,从黄河中下游南迁的俚、僚、瑶、僮等少数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较早的先民,由于文明程度与生产力的落后,雷州先民需要依托某物种作为图腾祈求庇护,而当时的瑶族信奉“狗”当始祖,“石狗”成为图腾标志,直至后来瑶汉同化,也一直沿袭下来,雷州石狗于是成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陈列馆,我们看到了从民间征集到的200多只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由于长久受风雨剥蚀,它们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据馆长介绍,发现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时期的。自秦汉始,各个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
据说,雷州境内现存有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地域型,时代型与时代的地域型;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从简单到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造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雷州的社会文明与人们对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时石狗,轮廓粗犷,方方圆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同天圆地方说。汉朝石狗,及其简约,十分抽象,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对于这一份厚重的传统文化遗产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都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保护工作,不仅广为征集遗落民间的石狗,还组织专家研究整理相关文献,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异彩。
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一座大型的石狗园林展示馆正在修建之中。届时,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湛江,就可以观赏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参考资料
雷州石狗.广东文化网.
雷州 雷祖祠.广东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1:35
目录
概述
简介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