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本亦称“创业
投资资本”是机构性
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于新创立的、经评估认为有不寻常成长机会与潜力的小企业的资本。因被投资小企业创业成功的机会很小、风险很大,故名。其投资选择的核心标准是在可预期的未来获得高额回报,故新创立的
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成为其主要
投资对象。
投资对象
风险资本在许多国家业已发展成熟,并具有成型的运作方式。
风险资本的
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期的未上市新兴
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回报
等待期部分依靠风险资本扶持的上市公司,上市后
即有良好表现,有些
涨幅甚至达到283%,这在成熟的
证券市场并不多见。
投资种类
风险资本均以私募方式筹资。由于风险资本风险大、收益很难预见,一般投资者难以承受,只能向银行、保险等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愿冒风险以追求高回报的特定投资群体私募。据统计。1997年美国风险资本的资金,有54%来自于退休和
养老基金,有30%来自于金融机构,7%来自私人投资家。
成立形式
风险资本多以公司的形式设立。根据各国的情况,风险资本的
组织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有限合伙制,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人(主要合伙人)合伙组成一个
有限合伙企业,投资者出资并对合伙企业负
有限责任,管理人在董事会的监督下负责
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并对合伙企业负
无限责任,在美国和英国,相当部分风险资本就是根据《有限合伙企业法》设立的。二是公司型,指风险资本以股份公司或
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例如,在美国,风险资本可以依照《
投资公司法》设立。
套现机制
风险资本有确定的套现机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促使所投资企业上市;二是所投资企业回购其股份;三是向其他
战略投资者(包括别的风险资本)以协议方式转让股份。
详解
风险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
监管资本(RC, Regulatory 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风险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风险资本就是用来承担
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风险资本是描述在一定的
置信度水平上(如99%),一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unexpected losses)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
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大小计算出来的。计算风险资本的前提是必须要对银行的风险进行模型化、量化。这样还能计算出各个
业务部门或各个业务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来。其实,现比较普遍使用的计算
市场风险的模型(VaR)所计算出来的资本就是风险资本的概念。风险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管理模式
定义
风险
资本管理(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是
商业银行建立资本
制约机制,
控制风险资本的合理、适度增长,并提高
资本回报率水平,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一种
全面管理,其实质就是全面控制风险。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
资本充足率还远远低于 8%的
国际标准,资本回报率低,
风险点较多。
金融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和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其
风险控制和
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严峻的形势,商业银行只有树立科学的
发展观,遵循办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律,构建风险资本约束下的理性
发展模式,全面控制风险,实现质量与效益的
协调发展,才是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
中国银行业的现实出路所在。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往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的风险,甚至把整个银行搞垮,从具有 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行黑龙江分行10亿元资金被骗案以及山西
太原7.28
金融诈骗大案,都是由内部人员利用操作环节的漏洞而形成的。中国
商业银行有着与其它
股份制银行不同的特点,网点多,人员多,战线长,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成的
风险点相对较多,所以更应该注重控制风险管理,要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从形成风险的种类看,主要有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作为基层经营行,当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形成主要受社会
信用环境、借款人的信用观念、企业的
盈利能力、
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因此,
现代商业银行要按照风险
资本管理的理性发展模式,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优化
信贷结构,调整
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和地区,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国家的
经济政策,预测好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周期性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
结构性风险,
国家宏观调控下形成的
政策风险。要把加强
贷后管理作为防范信用风险的重点,坚持“审慎、规范、稳健”的信贷管理理念,严格客户准入标准,狠抓新增贷款质量。尤其是基层经营行,在信贷审批权上收以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贷后管理上,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风险的全
过程管理,促进风险管理的前置介入,加强前后台的协调运作,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贷后管理制度,提高客户风险经理素质,使
到期贷款尽快收回,减少资产占用,提高
资金回报率,降低经营风险。
操作风险
在当前加快
金融改革的情况下,控制
操作风险是各家银行工作的重点,它涉及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员,具有
不可预测性。中国金融业发生的案件事故,可以说都与操作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前对各经营行而言,控制住了操作风险,就等于控制了60%的风险。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会计基础管理,严格
结算帐户管理,遵守
结算纪律,配足配齐营业人员,以岗定责,推行
会计委派制,发挥财会监管员和委派会计的双重监督作用。
制度落实
重点抓好信息电子化条件下的
规章制度、
组织流程和
系统平台建设,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控制和防范,纠正违规操作,落实规章制度。 ,重点抓好查出问题整改的
后续审计,狠抓整改效果。
长效机制
依法决策,合规经营,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严肃行风行纪,及时堵塞漏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加强员工
能力素质培训,增强
工作责任心,化解能力风险和
道德风险。六是加强
执行力建设,建立
执行文化,营造执行环境,培育执行能力。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是一种文化,执行力增强了,各项制度就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控制住了风险,也就等于增加了效益。有效发展
管理与发展是一个互为影响的
有机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够促进
经营效益的提高。风险
资本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有效发展,它是当前
商业银行比较先进的
管理手段,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
银行业新一轮的效益增长。一是用风险资本的
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全行资金的
回报率,鼓励通过对各项业务价格的调整,促使
金融资源欠发达地区吸收存款,积极上存,减少本地区信贷投放,上存的资金由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统一配置到效益好的优良客户。二是实行锁定存量,强化增量的考核办法,淡化了多年以来
中国银行业推行的任务观念,能够有效挖掘经营潜力。但在考核上要突出在当地同业市场的变化,使经营行随着
市场份额的扩大配置相应的
经营资源。三是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彻底改变贷款是加快有效发展的唯一出路的错误思想,大力组织存款和发展
中间业务,用风险
资本管理的理念为产品定价,确定发展何种业务,应怎样发展,对达不到
经营成本的亏损业务坚决放弃,宁肯数字上不去、完不成上级行制定的计划,也不能盲目发展,要用理性的思路冷静地看待问题。
风险资本管理是个科学先进的
管理方法,各行在具体
实施过程中要把它与自身的行情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行,对一些问题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找出具体的应对办法,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
风险管理
能力标准
对保险机构所面临风险的评估主要以
偿付能力为核心。偿付能力的监管模式可分为:欧盟体系和
北美体系。
欧盟体系主要是通过确定法定
最低偿付能力标准,要求保险公司的
实际偿付能力或偿付能力保证基金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该体系的主要
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的风险,比如:
资产风险、
运营风险,以及最重要的风险——
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缺乏透明度,没有和业务所蕴涵的真正
经济价值挂钩等。
北美体系主要采用了风险资本方法(RBC),以保险公司的
实际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作为指标,通过
指标值的变动,决定应采取的监管措施。虽然,这种方法使用了详尽的因子,比欧盟
固定比例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一种因子法。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经验数据和平均意义来看,偿付能力要求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反映每项业务的特有风险,以及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前的RBC因子并没有反映流行的
万能寿险等现代产品中隐含的保证和
选择权的风险。
由此可见,仅仅以偿付能力作为
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显然不能全面反映保险公司或者集团面临的风险,也达不到监管机构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因此,国际上许多大型保险、银行
金融集团,为更好地管理金融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正在探索研究并已经逐步实施一种新的
风险评估方法,即风险资本。
管理理念
风险资本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当代金融业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客观现实下,开始注重内部
资本管理,并出现了超越资本监管的要求而产生的全新风险
管理理念。风险资本不仅能防范风险,而且能创造价值。风险资本是在给定的偿付能力标准下,在极端的市场、商业以及营运条件下,仍旧保持偿付能力以及业务正常运作所需要的资本。
风险资本的定义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衡量潜在的损失在极端的情况下(例如:一百年发生一次的事件)。二是衡量损失使用经济价值,而非
账面价值。另外,风险资本的计算还要考虑特定的信用级别或者
置信区间以及合理的时间跨度。
由于风险资本是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对公司市值盈余的影响,而要求保险公司持有的以保持一定的
信用评级水平的资本,所以计算风险资本首先就是对风险的定量描述。保险公司或集团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保险风险、
商业风险和
运营风险等。
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因此,市场风险包括:
权益风险、
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以及
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是
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它包含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
金融工具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工具的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由三个部分组成:
违约风险、信用差别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
保险风险指产品定价和
准备金不能有效地覆盖因未来的索赔发生的频率、程度、时间以及退保等方面估计不准而造成的损失,保险风险包含:
死亡率风险、
退保率风险、发病率风险、年金死亡率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保险风险风险资本计算方法是,它将
风险因子的变化对市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数量化,即将未来的
现金流贴现。假设风险因子的变化服从一定的分布。给定
敏感性,各个独立的风险
因子对市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再考虑各因子的
波动性及因子间的
相关性。
商业风险指在重大危机过后,
保险业务的未来收入不能覆盖未来的费用——不包括这些已经被其它种类风险所包含的费用和收入项目。商业风险是由于人们对未来
可能发生的费用、已经存在的
商业竞争(持续性)和未来如何
重新定价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偏差。商业风险风险资本以业务规划为基础,采用
情景分析法计算。
运营风险指由于不充分的或者无效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等方面以及失败造成损失,或者由外部事件(例如:欺诈、
电脑系统崩溃)造成损失的风险。运营
风险量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适用于把集团看作一个整体,或者按照业务种类、产品种类等计算风险资本,自下而上法则按照单个
业务流程计算出所需资本后,再加总计算出整个业务种类甚至整个集团所需的风险资本。
计算
以上计算出的风险资本是由每个独立的商业部门的独立风险类别所决定的。由于最坏的情景不可能同时发生,考虑到保险公司内部
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风险整合可以得到保险公司总的风险资本需求。正是由于存在风险的分散,所以,大大降低了公司总的风险或者对可用资本的要求。资产市值和负债市值之差就是可用资本,保险公司或集团正是利用可用资本抵御各种风险,通过可用资本和风险资本两者的对比就可以得到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以及充足程度。
运作环境
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在许多国家业已发展成熟,并具有成型的运作方式。
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期的未上市新兴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在美国,风险资本约80%的资金投资于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着重开发创新产品,市场前景不好预期,不像成熟
产业部门中的企业能从银行、
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只能借助风险资本寻求资金支持。
风险资本以
高风险和高回报著称。风险资本的投资一般需要4~6年才可能收回投资,期间通常没有收益,一旦失败血本无归,而如果成功,则可获得丰厚的回报。据《美国风险资本1998年鉴》介绍,部分风险资本扶持的上市公司。
风险资本均以私募方式筹资。由于风险
资本风险大、收益很难预见,般投资者难以承受,只有30%来自于金融机构7%来自私人投资家。国外有关法规也明确规定,风险资本只能采取私募方式。例如,美国《1934年投资公司法》规定风险资本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英国,日本等国家和
台湾地区均有类似规定。
风险资本通常采取渐进投资的方式,选择灵活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对于所投资企业,风险资本通常先注入部分资金,待
企业发展前景有所明朗后视情况再迫加投资。在投资工具的选择上,风险资本较多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
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公司,既可确保优先获取股息、
债息的有利地位,又可在
企业上市前转换为
普通股。
主要作用
风险资本机构
(1)风险资本在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以美国为例,美国风险资本的70%都投向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
微软公司(Microsoft)、
网景公司(Netscape)等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均得到风险资本的扶持。
(2)风险资本能促进经济增长。受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一般都属于
新兴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增长势头强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1990~1994年问,英国受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的
营业收入累计达到830亿英镑、
年均增长率为34%,是同期代
大伦敦《金融时报》指数的100家企业的5倍多。利润与资产净值的增长率分别是这100家企业的3倍多和2.5倍。在美国、风险资本对促使经济实现产业升级起了重要作用, 1997年,共有134家公司在风险资本的扶持下上市,而具中信息技术企业就占70家,信息技术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4~1996年,在全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中,高科技占了27%,而传统的支柱产业住宅建筑业只占14%,汽车业只占4%。
(3)风险资本有力地促进证券市场的成长。风险资本通过扶持
新兴企业成长与壮大并推动其上市,给证券市场注入生机。据调查,1992~1995年。通过风险资本培育而在
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占新上市
企业数的40%,而且这些公司代表着
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方向。其业绩表现优于上市公司各项
平均值,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发展趋势看,风险资本在证券市场发展中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营革命
风险资本
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为自身带来丰盈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招致巨额损失的
风险因子。对于
举债经营的
商业银行而言,通过
经营风险来获取收益犹如“在钢丝上舞蹈”,一旦失去二者的平衡,可能跌得体无完肤。因此,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探求战胜风险的技巧。然而,在与风险搏击的过程中,却不断有银行蒙受巨亏甚至倒闭,其中不乏
大和银行、
巴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残酷的现实一度使人们对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风险资本(EC,economic capital)理念的出现,无疑增强了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风险资本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78年
美国信孚银行创造的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模型。
所谓风险资本,是指“银行决定持有用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抵御风险并为债权人提供‘目标
清偿能力’的资本,在数量上与银行承担的
非预期损失相对应”。
经营管理
简单地说,风险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超出预计损失的那
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
最后防线。它是人们为了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现实的财务概念,不能在
资产负债表上
直接反映出来,与监管视角的
监管资本(RC,regulation capital)和会计视角的
账面资本(BC,book capital)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更多地将风险资本理解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技术或工具,它的引入将从
资本监管、
绩效考评、
风险控制和
经营理念等方面激起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场革命。
一、
资本监管
——从安全到效率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自身的
脆弱性。鉴于银行在整个
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发生金融风险后对
经济稳定的巨大冲击,各国
金融监管机构都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标准,目的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
稳健性和安全性。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国际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即商业银行的
监管资本持有量占自身
风险加权资产(RWA,risk-weighted assets)总量的比重不低于8%。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抹杀了银行之间的个性和差异,尤其是在
风险控制方面。客观上讲,监管资本并不能完全代表银行实际吸收
非预期损失的能力,并且监管规定不一定真实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如果银行能够保持,则严格执行
巴塞尔协议意味着
资本配置过度;相反,如果,则保持8%的
资本充足率意味着资本配置不足。对于那些优质的
商业银行而言,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得过于保守,无异于束缚了其逐利空间,因为在其高效的风险监控系统下,无需 8%的资本充足率就能完全覆盖其
风险暴露;相反,对于有些劣质的商业银行而言,由于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低效率,甚至连10%的资本充足率也可能无法有效覆盖
风险头寸。
从这个角度来看,巴塞尔委员会所制定的
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不能被冠之以“科学的标准”,它推崇安全至上,但却无法有效规避劣质银行的危机,反而使具有良好
风险控制能力的优质银行在这一硬性
约束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本的效用。这种
折中行为,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作法。
风险资本用灵活和自由的理念体现出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
异质性。它是为承担风险暴露真正需要的资本,完全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对那些优质银行而言,只需持有与其
风险头寸相匹配的风险资本储备,其他剩余资本完全可以腾出来进行业务扩张,从而提高
自有资本的
运作效率,攫取更大利润。 、
而劣质银行则可以通过增持资本或
收缩业务去消除破产隐患,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性。在风险资本理念的指导下,监管部门真正应该做的是尝试让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行量体裁衣、实现所谓“自我监管”,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确保商业银行把风险资本的理念落实到经营实践中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制定“一刀切”的硬性标准,让银行去执行命令。
以风险资本理念,在强调对债权人负责的同时也兼顾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率,将安全性和
盈利性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资本得以最有效的运用以获得最佳的收益,并通过提高优质银行的效率而提高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通过增加劣质银行的安全性而增强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性。
二、
绩效考评
——从数量到质量
作为激励制度的基础,科学的
绩效考评标准有助于提高整个银行的运作效率,而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标准往往由于无法有效识别效益源和损失源,会降低整个银行系统的运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劣质部门驱逐优质部门”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绩效考评标准设计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
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长远性。
绝大多数银行安排的
年度经营计划目标都以利润额和
业务量为主,以利润和
业务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作为
绩效评价和考核结果,并以此进行等级排名和薪酬奖励。
在这种考评标准的驱使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信贷员都会毫不犹豫地扩大自己
资产业务规模,企图利用业务量的增加来带动利润额的增加。因为按照
责权发生制的
会计原则,交易完成的同时利润和业务量就能体现在账面上,而不管日后这笔贷款能否收回。
然而,账面利润的核算不但没有考虑到
权益资本的
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忽视了
风险因素的存在。会计体系记录的信息属于交易导向,而非
价值导向,按照责权发生制得出的账面利润并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可用于分配或
再投资的资金,它仅仅是反映在账簿上的一个
数学符号。
如果以这个符号作为考核标准,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风险头寸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迅速积累,利润虚增,一旦
风险事件发生,就会导致
经营利润账实不符,
不良资产层出不穷。
显然,以账面利润额作为
绩效考评标准的可行度是值得怀疑的。而风险资本理念所倡导的
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和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
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on capital)概念则可有效解决利润虚增的问题,同时能够对员工的绩效给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EVA是指
税后利润扣除风险
资本成本后的
净额,用公式表达为: EVA=PAT-Re×
EC 其中,PAT表示税后利润,Re表示
期望收益率,Re×EC则可以视为风险资本的
持有成本,也就是承担风险的代价。而RAROC体现的是剔出风险因素后的
风险资本回报率,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PAT(profit after tax)表示税后利润,EL(expect loss)表示
预期损失。EVA和RAROC同传统
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充分考虑到了
风险因素的影响和资本的成本,其核心原理是
商业银行在评价其盈利状况时,必须考虑在盈利的同时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在计算EVA时应把风险因素归人减数,而在计算RAROC时应把风险因素并人
分母,这样一来,提高
绩效指标数值的手段就不单单取决于扩大
被减数和分子,同时应充分考虑控制减数和分母的膨胀。
理念核心
总的来说,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的绩效
评价系统通过引入
风险成本和
资本成本对收益进行调整,将各项因素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产品,从机制上引导业务单位和
业务人员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市场与风险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判业务单位和业务人员的
经营绩效,并施加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另解
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
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
风投公司
就像华尔街已经等同于美国金融业一样,在创业者眼里“
沙丘路”(Sand Hill Road)便是
风险投资公司的代名词。沙丘路位于
硅谷北部的门罗公园市(Menlo Park),
斯坦福大学向北一个高速路的出口处。它只有两三公里长,却有十几家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在
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是由这条街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在中国称作红杉
风投)、
KPCB(Kleiner,Perkins,Caufield &Byers)、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Mayfield 等等。NEA 虽然诞生于美国“古城”
巴尔的摩,但
经营活动主要在硅谷,它投资了五百家左右的公司,其中三分之一上市,三分之一被收购,投资
准确性远远高于同行。它同时是中国的北极光创投的后备公司(backing company)。Mayfield 是最早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它的传奇之处在
于成功投资了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生物公司基因科技(
Genentech)公司和 Amgen 公司(这两家公司占全世界生物公司
总市值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它还成功投资了
康柏、3COM、SGI 和 SanDisk 等科技公司。而所有风投公司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红杉风投和 KPCB 了。
风险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股权资本,在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进程中,已有10余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国的风险资本无论是
融资渠道,或是规模数量,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瓶颈”。
政府风险
政府风险资本的投入在风险投资业发展中,尤其是在初期,确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已被
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否要采取
直接投资的办法(如设立国有股份
风险投资公司),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吸取美国在发展风险投资业中政府支持的
小企业投资公司失败的教训。
1958年,
美国国会颁发了《小企业法案》,并授权
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和实践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立政府
风险投资公司,引导
民间资本投向
风险企业,促进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小企业投资公司可以从小企业管理局得到极低利率的贷款,使得很多小企业投资公司没有把资金投向高科技风险企业,而是以高利息的形式向那些有现金流入的企业提供
债权融资,稳获利差。此外,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缺少有效的激励和
约束机制,不能吸引高素质的
投资经理,所以因投资经理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和管理不善而经常招致投资的失败。1976年,全美700个小企业投资公司中有 232个成为有问题的投资公司。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一项立法,赋予小企业管理局更广泛的执法和
监督权,以加强对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审计和管理,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扭转小企业投资公司惨败的局面。1997年,小企业投资公司已减少到276家,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21%,到1999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 l%。
由此可见,即使在美国具备如此良好的
商业环境和
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政府直接投资的办法也不是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理想办法。在
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备的条件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更不能主要采取政府直接出资设立
风险投资公司和
风险投资基金,繁衍一批又一批
国有独资或
国有控股风险投资公司的办法。因为无论设计多么完善和周密的代理人方案,都难以解决出资方
所有者空缺及由此派生的代理人问题,其结果可能是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重软化,大量的国有股份风险投资公司因投资失败而破产,或者是又回到“政府既当裁判又做球员”,的
老路,市场和政府功能双重失效。因此,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直接投资,而是以适量的投资提高风险投资企业的信誉,引导民间资本,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