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心理学问题,为人的保健事业服务。它包括
病理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药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学、
心理治疗学等分支。
定义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国内有许多作者认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
新兴学科,是对心理变量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或者说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科学。
曾有一些人认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因而是心理学的分支。但这一观点在我国显得狭隘了一些。应该说,医学心理学既是医学的分支,也是心理学的分支。例如从医学的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各种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等等;从心理学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
科学知识和技术问题等。
由于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课题,故有人提出也可将其称为心理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但医学心理学偏重于相对正常行为的研究,对于医学中严重
变态行为的研究(也是心理医学),则主要归入精神病学研究范围。
基本介绍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
精神障碍和人的
身心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在英国被称为的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与在美国被称为的
精神医学(
Psychiatry)同义,与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近义,但各种学科名称所强调的
侧重点或研究的历史取向有所不同。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
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
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
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
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
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如怎样克服过度焦虑,如何消除抑郁,医生与病人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等等。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
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
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
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
社会生活的
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
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
临床实践和
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
躯体疾病与
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
精神活性物质),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
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学科特点
医学心理学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其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并通过对医疗实际课题的探讨推动心理学
基础理论研究。 医学心理学也是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人才培训以及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溯源于古代
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如“
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了外感于“
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
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在
古希腊的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波克拉底等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以及强调心理治疗和
医患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历史文献
1852年德国医学家、哲学家洛采编写了历史上第一部以《医学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标志着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兴起。洛采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纳关于心身一致的思想,着重论述了健康、疾病与“心理生活”的关系。1887年,冯特在其《医学物理学手册》中讨论了运用实验
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后来,冯特的学生卡特尔和威特默将其学说传入美国,并使之迅速发展。
1896年威特默在宾州大学建立了第一所以治疗“
问题儿童”为主的心理
诊疗所,并首先采用临床心理学一词。此后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有
重大影响的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如
谢切诺夫,弗洛伊德、巴甫洛夫、沃尔夫、坎农、泽利厄。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
信息论向各学科的渗透以及
行为科学的发展,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与个人的
遗传素质、发展成长和外界影响、教育训练分不开,人的个人经历则是一个与群体交往的过程。因此,必须从主体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安排治疗与保健措施,明确一切疾病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
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应用
随着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心理学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分支,如重点用于
精神病方面的
变态心理学;用于
神经病学的
临床神经心理学;用于预防医学的
健康心理学;用于护理工作的
护理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
行为障碍以及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的心理学
应用学科。
临床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发展得最早,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在
应用心理学方面,有
工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
组织管理心理学四大领域,且临床心理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研究内容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④研究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治病、防病和
养生保健之目的。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须保持和谐、统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及应对行为之间应保持协调、平衡;其
人格特征在全部行为中要能表现得恰当和连贯。在医疗实际中,医学心理学强调心理与生理互相作用的观点,吸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并改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环节,指导和改进医学教育、医疗管理等工作。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即从新生命的形成孕育,至娶幼儿的早期培养训练以及少年与青年时期的心身教育与行为指导,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心身保健直到
老年期的康乐长寿等等。它还涉及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从病因分析、
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到康复、预防保健、咨询,等等。
医学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疾病的
中介机制;脑
组织损伤、
内分泌失调或躯体疾患造成心理变异的分析和心理诊断;人格特征在罹患各种疾病以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心理治疗的合理安排和疗效讦定;各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卫生的推广和探讨;
心理护理和心理咨询的实施;医学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和合作。
医学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如同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一样,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包括它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医疗实践,应用到医学各个部门,如综合医院、专科医学、
精神病院、诊所、
疗养院、
康复医院;工厂、学校和机关的保健室、基层卫生院、各级
卫生防疫机构、
儿童行为指导中心、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也应用到海底、高空、远航、沙漠、矿山等作业的特殊
职业群体以及职业学校、盲
聋哑学校、
特殊儿童学校、
工读学校和监狱等群体。总之,它要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医学心理学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一、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病理改变主要在脑,所产生的
精神症状虽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显的。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学中绝大部分的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心理因素有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时则成为
诱发因素。例如在
神经官能症、
反应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在
精神分裂症、某些
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是诱发因素。大脑疾病的发病机理还是一个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弄清楚的问题,通常用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作为病因的代表。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有机械的(如外伤)、物理的(如高温、低温、电击、辐射)、化学的(如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
物质)、生物的(如细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社会的(如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引起的矛盾)等。所谓遗传因素,广义地讲是指个体的生物致病因素,包括体质、素质、
代谢类型和对刺激的反应特点等。外界的社会致病因素反映到人脑中就成为心理的刺激因素。这些心理的刺激因素能否成为心理的致病因素还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评价、态度、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应付能力。所以分析大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时常常可以观察到心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在相互起着作用。由于病变在大脑,各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与
意志行动等都可以呈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
自我意识也发生障碍,不能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致使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紊乱,统一性遭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病的症状。
第二类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
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病理改变虽主要发生在各器官,但在病人的症状中,普遍存有
心理障碍,有的还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这类疾病包括除
神经病科的大脑疾病和精神病科疾病以外的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致病因素虽然主要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也起着程度不等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就称为心身疾病。在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小儿科、皮肤科、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有很多疾病已被公认为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致病因素上,也表现在疾病症状上,即患这类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高度的
心理紧张常表现对所患疾病有某种
情绪体验。例如,
心绞痛发作时有
濒死感,得悉自身患不治之症时有恐怖感,有时甚至产生多疑、思维混乱等精神症状。即使在致病因素中
未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病人因感染、中毒或
发热影响大脑功能时,也会出现
意识模糊、
恐惧情绪、视听幻觉或
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临床各科一般未把心身疾病和其他疾病分开。很多住院病人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某医院83例内科住院病人,63%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症状,36%有孤独感,31%有不同程度的
绝望感,23%有情绪忧郁,有的甚至有自杀观念。可见患躯体疾病的病人出现心理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第三类疾病:致病因素大都是物理、化学因素
直接作用于躯体各部分器官,病理改变是明显的局部器官或组织损伤,患病后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有的还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
这类疾病占临床各科中一小部分,如突然的外伤、
骨折、
烧伤、中毒,作为致病因素来说,心理因素是没有参与的。但是,由于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心理
紧张状态,或称
继发性心理病因却影响着疾病的进程。这种继发的心理刺激可影响原来疾病的愈合过程。例如:一例因车祸引起
胫骨骨折的病人,因对外伤及其后果全无心理上的准备,一旦面临下述困难处境,如:住院费问题、残废问题、工作前途问题,便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下肢的
血液循环,延缓其愈合过程。又如大型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常常影响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术后反应是否严重以及术后的愈合过程。术前有轻度焦虑者,反映了病人
心理适应功能正常,手术效果较好;如焦虑严重,反映病人心理高度紧张,手术效果较差;有些病人并无焦虑
主诉,却有
心悸、出汗等症状,这是强充好汉以压抑内心恐惧的表现,会影响术后的心理适应,效果不好。还有些病人盲目乐观,对手术的危险性、术后
并发症的可能性及康复的艰巨性均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这类情况,常引起严重的心身反应。手术前后病人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病人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或推迟
创口愈合和延缓机体康复的主要
继发性病因。
二、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
神经冲动,经
周围神经和脊髓的感觉束到达脑干时,一部分神经冲动经特殊
传导通路至
丘脑再到达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引起认知和情绪活动的其他皮层区;另一部分经
网状结构非特殊传导通路,一方面与脑干、脊髓其他
神经元横向广泛联系,另一方面经
下丘脑、
边缘系统到达相应的大脑皮层区。这样,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和由该系统所支配的躯体各系统、各器官广泛的
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
神经递质和
神经分泌等生物
化学反应。到达大脑皮层的一部分神经冲动被个体意识到后,便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即情绪)。由此可见外界刺激可同时引起机体的心理反应和生理、
生化反应。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之间有无
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在学术上引起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之因,或后者之果),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因果关系。一个有机体为了对外界刺激的瞬息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其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必须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大部分未被个体意识到故不引起心理反应。当外界刺激到达一定程度,传入的神经冲动不仅引起机体较强的生理、生化反应,而且同时被意识到,转为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心理反应的程度受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应对经验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所制约。这些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调节着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强弱。心理反应的程度往往可以情绪的体验和表现来标志。
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称为紧张状态或应激(stress)。过去对应激的研究,只注意了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对应激的心理方面没有进行多少探讨。因此,要强调对
心理应激的研究。心理应激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指外界社会、文化因素所带来的令人烦恼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打击)能引起心理上的
一般反应,称为应激事件(
应激原);另一是指遭遇到单个或多个应激事件后所产生的偏离平时反应的状态,称
应激状态。所以心理应激不仅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的不同特点产生互相不相同的
应激反应,而且还研究这类心理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急、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机体如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
系统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在
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
心率增快或减慢、
心律失常、心悸、颜面
潮红或苍白、发冷发热、
晕厥等;在
消化系统为
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
腹胀、
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在
呼吸系统为
胸闷、气短、
咳嗽、
哮喘等;在
泌尿系统为尿频、
尿急、
多尿或
排尿困难、
尿潴留等;在皮肤系统为
皮炎、皮疹、
搔痒、脱发、白发、
斑秃、
多汗、局部
浮肿等;在
内分泌系统为
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
肥胖症、
糖尿病等;在
生殖系统为性机能亢进或减退、
阳萎、
早泄、阴冷、
经前紧张症、
月经不调等。同时还呈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
递质儿茶酚胺和
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类固醇)等的变化。
从
普通心理学中得知: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它是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而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对人对事经常表现出一定的
倾向性和习惯的
行为方式。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是最能说明他本人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存在许多差异,就产生了将人格(即个性)分型的概念。如荣格(C.C.Jung)把人格分为“
内倾”和“外倾”两类。在医学上,常用
人格异常或
人格变态这样的术语来标志其个性心理特征已超出
常态分布的范围。在许多精神病中可以看到不少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不使人考虑在发病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与正常人的不一样。例如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
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虽然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并不定非患精神分裂症不可,但在心理应激下,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确比没有分裂样人格者易患精神分裂症。除精神病外,在临床各科的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的
致病作用也体现在病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上。当生活中应激事件造成过强的、过久的心理应激时,为什么有的人患冠心病、有的人会患
消化性溃疡,有的人则患
支气管哮喘?有研究表明:这是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个体对不同就激原(stressor)产生各异的相对固定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这种
固定化了的、反复出现的心理反应形式,实际上就是他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美国M.Friedman(1950)在研究
心血管病人的心身
反应时,发现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紧张刺激,有些人形成一套特定的反应模式:一类病人表现为雄心勃勃,做事认真,争强好胜,
易激动,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力争尽善尽美,行动匆忙等性格或行为特征,称之为“
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或A型人。另一类病人的性格相反,表现为悠闲自得,不好争强,从容不迫,生活工作有节奏,不计较事业上有无成就,称之为“
B型行为类型”或B型人。研究发现:A型人组的
胆固醇、
甘油三酯、
去甲肾上腺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高于B型人组,患冠心病的比率和
心肌梗塞复发率明显高于B型人组。由于这种分型方法不够精确或规范化,关于A型行为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争论。
同样,病人不同的气质、性格特点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过程。例如一个
脑血管意外(俗称
中风)的病人,
急性期过后遗有不同程度的
偏瘫。为了能早日坐起、下地行走和自己独立料理日常生活,需要对他进行一系列逐步加强的锻炼。瘫痪肢体机能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如是否有信心,能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并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循医嘱,在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地锻炼。如何使病人的
个性心理特点在各类疾病的康复中起
促进作用,是医学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研究如何通过人的
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
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且还能调节后者使之受控于自己的意识。人在愤怒时,
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
植物性神经系统(即交感与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机能不至于受到损害。如果有意识地去控制消极的情绪,采用调节呼吸的办法(如使呼吸由原来每分钟10-20次减慢至4-6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躯体某些器官,想象这些器官处于放松的状态,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进一步使躯体内的某些生理机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动,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则往往随着想象中全身各部分的放松而逐渐消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使脑内不出现其他任何的
思想活动(即排除一切杂念);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脑力活动。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一种静默状态,主观的体验只是局限的字、词(如“松”)或单调的视、听形象而无起伏的情绪。反复地练习或锻炼就会愈来愈自然地、习惯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动。这种用
精神控制躯体生理活动的方法,在祖国医学中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种祛病、强身、养生、益寿的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气功”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气功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和调节呼吸等辅助方法来使一个人的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宁神入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能促使机体内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禅宗、静默、
渐进性放松和
生物反馈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以没有意识到任何心理活动,即没有什么主观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果代之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力想象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
感官刺激(
影象、图画、音乐)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是否也可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分支学科
在医学领域,医学心理学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也进一步专门化。西方文献和医学心理学书籍出现了很多专门术语,诸如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健康与疾病的
社会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等等。在以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命名的书籍中,其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基本一致,但各有侧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医学心理学本身还没有一个成熟的
理论体系为大家所接受,因此学者皆根据各自的见解和经验阐述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二是学者的
专业训练不同,研究重点和
工作范围不一样。心理学出身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医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工作者以及未曾受过上述两种专业训练而又从事医学
临床诊断、治疗和心理卫生工作的
其他人员,在阐述疾病和健康的问题时,其着眼点都各有侧重。在他们的著作中,章节标题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国外的有关著作和他们的学说后,对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三者的关系作了如下叙述:
第一、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它从总体上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规律,以及它所引起的躯体生理、生化过程的机理、提出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观点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还叙述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和
发展趋势。
第二、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
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
一、临床心理
三、神经心理
五、健康心理
六、医学心理学其他领域:药物与心理、缺陷心理等。
观点
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有一个
基本命题,即人的躯体上的病变都会在精神上留下痕迹,而任何心理上的障碍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躯体上留下痕迹。这个命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根本不同之处。在人身上,既表现着生理、
生化过程的物质活动,同时又表现着非物质的
心理活动。
这两种活动过程互相伴随、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人身上形成一个统一活动的整体。人的一切活动既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又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支配。
患者心理
1. 患者的
求医行为,是指在人们感到某种
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是人类进行防病、治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行为,可分为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身性求医行为。
2. 患者的
遵医行为,是指患者遵从医务人员所开的处方和遵照
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
疾病复发的行为。
3. 患者的
心理需要:①身心康复的需要②
安全需要③刺激需要④爱与归属的需要⑤尊重的需要⑥自我成就的需要。
4. 患者的
心理反应,在患病状态下,患者会由于疾病、医疗活动的影响,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
心理现象。
5. 患者的
情绪反应:对于患者而言,最为普遍存在的情绪特征就是心境不佳,其次是
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容易接受消极语言的暗示和诱导。临床上常见的情绪问题有焦虑(人们面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或危险时出现的紧张不安的
情绪状态);抑郁(以情绪低落为特点,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的
消极情绪);
孤独感;被动
依赖心理。
在我国的发展
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末传入我国,当时盛行的
魏尔啸细胞病理学说也随之而入。这种把人当作细胞联合王国的机械唯物论的
哲学思想曾长期在我国
医学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西方的这一医学理论远远不如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那样重视心理对疾病防治的影响。以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
基本理论的祖国医学体系重视人和
生活环境的关系、躯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人的不同
气质类型及其性格特点与疾病反应的关系,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重视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但是当
现代科学技术传入我国后,这一从民间长期实践而积累的祖国医学宝库,在清王朝封建统治末期未能得到系统、科学地整理,在国民党政治时期还遭到打击、压制。祖国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也因此未能上升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心理学比医学年轻,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17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课,并首次建立了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实验室,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系。1921年8月成立了
中华心理学会。当时医学中的
精神病学,因为是研究表现各种
心理异常的精神病的,所以它和心理学的关系要比医学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而心理学那时还是一门尚未充分发展的科学,它的学院式研究脱离精神病学的实际,
精神病学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
心理学体系,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就刊有
变态心理方面的论述。30年代全国大约已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心理系或心理学组,在
中央研究院中建立了心理研究所,出版了大学用的
心理卫生教材,还在医学院中开设了有关课程。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少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区和
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著作。1948年曾在南京召开过一次局部的心理卫生代表会议。
解放后,仅有少数医院有关专职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个别医学学院开设过有关课程,但很快就停顿了。因为解放初期全国学习
苏联,也象苏联那样把
西方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全部当作
资产阶级货色打入冷宫,把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当作
唯心主义的东西,把心理同唯心等同起来。直到1958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工作者联系医学实际,与北京
医学院精神病科医生合作,针对当时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
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引起医学界特别是精神病学界的重视以后,才使医学心理学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当时还把这一疗法应用到一些
心身疾病(
高血压、
溃疡病)和
精神分裂症中,也都获得很好疗效,受到医学界的欢迎。与些同时,还对这些疾病进行了病因调查和有关病理心理的
实验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
克汀病中,对患病儿童的智力鉴定设计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克汀病智力分级的初步方案”。医学心理学的事业正要兴旺发展,却受到“十年动乱”的冲击,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的摧残,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被迫停顿达八年之久。直到1976年末,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1978年12月在
保定召开的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197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标志着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会议酝酿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并于1979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此,在学会的领导下、组织和推动下,医学心理学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和广深的发展。
医学心理学工作队伍的培养
卫生部于1979年颁发的新
教学计划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1980年通知各
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护士,学校开设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把医学心理学事业的发展纳入医学教育之中。为了培养医学心理学专业师资和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需要,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托
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心理系、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
安定医院于1980年和1982年在北京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医学心理学师资
进修班;1979~1980年卫生部委托湖南学院举办首届心理测验培训班,已达第15届,学员大都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医院医师。此外,江苏、上海、
辽宁、广西、广东、浙江、
吉林、河南、山东、
内蒙古等24个省市、自治区和
福州部队举办了一次或多次的
大行政区的或省、市一级的
医学心理学测验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专职或兼职的人员,承担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继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早于1979年起招收医学心理学
硕士研究生后,北京大学心理系和部分医学院校也先后招收了医学心理专业和硕士研究生。
1979年
北京医学院率先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1980年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也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至今已有40多所医学院校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还有30多所医学院校有医学心理学的专职教师。截止1988年底,已有八十多所医学院校正式开设了心理学或医学心理学的课,有的开设了医学心理学
专题讲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00多所中专卫生、护士学校开了心理学或医学心理学的课,占全国中专卫校、护校总数的五分之二。自1983年起,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利用暑假举行教学座谈会,对医学院校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1987年5月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第二届教材编审工作会议,决定修订出版医学专业第三版教材,并增加四种必修教材和八种
选修课教材。《医学心理学》在这次会议上被规定为新增的必修教材。
学会工作和学术会议
除台湾和
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在各地心理学会分会下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医学心理学全国学术会议已先后独立地举行了五次。(表2-1)。
此外,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分组参加了1979年、1981年、1984年、1987年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的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学术会议。
表2-1 医学心理学全国学术会议举办情况
出版的刊物
自1979年以来,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已先后出版了《医学心理学文集》三集,刊登了近年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论文。1984年10月出版了第三届
学术年会的医学心理学
论文选编。1985年出版了科普刊物《医学心理学知识丛刊》。此外,还有不少医学心理学的论文刊登在《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通讯》、《
心理学动态》等心理学刊物上以及《
医学与哲学》、《中华神经精神杂志》等理论和临床学科刊物上。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和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理论上讲,它标志着一个医学
思想体系的转变——从生物
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实际上讲,它标志着医学教育适应了
现代科学发民展的需要,并将满足当前实际的需要。一支基医学队伍正在逐渐壮大,正在医学的教育、基础、临床、预防各个方面努力工作。近年来心理测验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修订适合我国应用的韦氏成人量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中国0-3岁小儿精神发育
检查表,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和
艾森克人格问卷,并编制了我国的
临床记忆量表。心理咨询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不仅已在大城市的综合医院中开展,而且还在高等院校中进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有些心身疾病的研究如
冠心病与
A型行为的关系、脑损害病人
失语症和
言语障碍的研究、
裂脑病人心理特点的研究等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可以设想,医学心理学必将能进一步对人民的心身健康和医药
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
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应先提出
工作假说,然后通过实践来证实、否定和修改这种假说。这种假说又可称理论依据。不同理论基础会有特殊的
研究方法,如动力心理学派采用
心理分析方法,
行为主义用条件来反射方法。有时同一种方法也可为不同理论服务,但在具体作法和解释结果时却彼此不同。
科学性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性,但在具体进行过程中有时会缺乏科学性。增强科学性的方法首先是要有
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事物必须采取客观态度。其次是实践,在实践中
学习方法、科学思路、敏锐的
观察力并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实践就是去做,
自己动手。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是实践的学科。如果不亲自动手,不经常投身于实际工作中,知道一些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论是无用的。
临床法不是专指
临床医学中的方法,它是与实验法相对而言。临床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个人的行为作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详尽描述,无比较标准。在具体作法上还可分个案史(case history)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和
调查法(survey method)等方法。它是医学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法也需要临床法相配合,例如在提供研究材料(如病人)时,一定要用临床法。在检验实验室的结果时,也要采用临床方法。一般来说临床法可在如下几方面起作用:①详尽描述一些罕见的重要现象和事物;②形成假说:通过对详尽的个案招待的分析和归类而形成新的假说;③印证理论:理论为
一般性、概念化。通过临床法的研究,使它在个案中得到印证。
临床法有应用广泛、实施方便、不要特殊仪器等优点,但也有一定限制。主要是在收集历史、观察和调查行为时,较难排除主观和偏见,或者将个人愿望加入收集的材料中,这样便损害了科学性,因此需要其他客观方法来补充。
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