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
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
呼伦贝尔市(蒙古语:ᠬᠥᠯᠦᠨ ᠪᠦᠢᠷ),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以境内的呼伦湖贝尔湖得名,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截至2023年末,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216.63万。
历史沿革
在远古时期,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
一世纪,活动在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鲜卑部落联盟。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
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的后裔,直至归附后金。
明成祖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明王朝先后设置坚河卫(今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海剌儿千户所(今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呕罕河卫(今倭肯河流域)、哈拉哈所(今哈拉哈河一带)、只儿蛮卫(海拉尔河流域)、阿伦卫(今阿荣旗境)、阮里河卫(今扎兰屯市境)、哈剌孩卫(今新巴尔虎左旗境)。以上卫所辖区相当今呼伦贝尔大部地区。均隶属奴儿干都司
清朝建立后归黑龙江将军节制。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岭西地区曾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民国九年(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纳文慕仁省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0月,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呼纳盟的区域与2001年成立的呼伦贝尔市的区域大致重合。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 ,简称东部行署 ,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 ,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58年8月20日,内蒙古党委批复呼伦贝尔盟乌兰浩特市并入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对外仍称乌兰浩特市。1964年7月20日改为乌兰浩特(镇级),隶属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前旗
1965年8月,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哲里木盟(后撤盟改设通辽市)。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利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但呼伦贝尔盟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管辖。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辖2市、12旗。
1970年4月,将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的原行政区划,将时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吉林省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从7月1日起正式变更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科尔沁右翼前旗分出乌兰浩特市,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和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兴安盟。同年,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直至2001年撤盟设市。
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县级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2013年3月6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由满洲里市代管。
202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党委常委会会议决定,扎赉诺尔区由呼伦贝尔市直接管理。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3月,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分别是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共68个镇、19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19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友好六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北纬47°05'—53°20', 东经115°13'—126°04'。东西630千米,南北700千米,总面积25.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山东省江苏省两省之和。市域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与俄罗斯、蒙古国边境线1733.32千米,其中:中俄边境线1051.08千米,中蒙边境682.24千米。
地形地貌
呼伦贝尔市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气候
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气候类型分为: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从年降水量类型看:岭东区为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全市气候的总特征呈现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呼伦贝尔市316.19亿立方米总量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量298.19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以上,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以上;地下水资源总量18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万立方米以上,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近5倍。
植物资源
呼伦贝尔市野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主要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纤维植物、野生淀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等。
动物资源
呼伦贝尔市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野生动物种类占中国种类总数的12.3%,占自治区的70%以上,居第一位。在这些动物中,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其中有些是珍稀兽类和禽类。其中以鹿科动物最为有名。全市313种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等。
矿产资源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是自治区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市。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矿产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开发基地。金属矿产以铁、铜、铅、锌、钼、银为主,大中型矿产地多,具备规模 化开发利用条件。非金属矿产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大,优势明显。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259.64亿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2020年,全市原煤产量7161.70万吨。已探明的贵金属及其他金属保有资源储量为:金矿28.04吨,银矿1.36万吨,铜矿268.08万吨,铅矿334.19万吨,锌矿567.89万吨, 铁矿石8980.00万吨。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为2242875人。
截至2023年末,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216.6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76%。比2022年减少2.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4.11万人,乡村人口52.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7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0-14岁22.75万人,15-64岁159.09万人,65岁及以上34.79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95.5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5.8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43.55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656.14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8:34.1:41.1。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5%、24.0%、5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192元,比上年增长7.1%。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呼伦贝尔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49.39亿元,增长22.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控股投资213.68亿元,增长13.0%;民间投资129.11亿元,增长33.4%。按领域分,制造业投资49.83亿元,增长171.3%;基础设施投资145.70亿元,增长9.0%;房地产开发投资48.50亿元,下降4.5%。
2023年,呼伦贝尔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税收收入82亿元,增长20.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6.32亿元,增长22.0%。涉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各项民生支出416.20亿元,增长2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2.2%。
第一产业
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4.1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全年粮食总产量660.31万吨,增长1.3%。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80.32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356.59万吨,增长3.1%;大豆产量184.03万吨,下降0.9%;马铃薯产量(折粮)24.25万吨,增长7.4%。粮食平均亩产268.21公斤,增长1.2%。全市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659.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完成机耕面积1632万亩。
第二产业
2023年,呼伦贝尔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72.4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2.4%。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0%,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木材加工业增长14.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4.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0.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0%,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2.3%,酒、饮料制造业下降2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8.9%,医药制造业下降4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实现利润141.85亿元,下降16.5%;营业收入利润率17.4%;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66.92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0%,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业增加值7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8%。
2023年,呼伦贝尔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83户,产值49.49亿元,增长9.0%。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11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呼伦贝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8.63亿元,增长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40亿元,增长4.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97.43亿元,增长2.8%;餐饮收入额35.60亿元,增长17.7%。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饮料类增长14.1%,烟酒类增长4.0%,中西药品类增长14.4%,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9.5%,汽车类下降8.0%。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290.09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其中:进口额完成110.77亿元,下降6.0%;出口总额完成179.32亿元,增长129.9%。年末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80家。
邮电
2023年,呼伦贝尔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155.45万件,比上年增长7.4%。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166.09万件,增长37.7%;邮政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989.36万件,下降7.3%。
2023年,呼伦贝尔市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固定电话用户20.58万户,增长3.7%;移动电话用户303.09万户,增长2.2%;移动宽带用户285.33万户,增长2.3%;计算互联网用户99.41万户,增长7.5%。
金融和保险
截至2023年末,呼伦贝尔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6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02.98亿元,增长13.8%;非金融企业存款204.83亿元,增长9.4%;财政性存款35.89亿元,下降5.8%;机关团体存款315.24亿元,下降6.3%。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84.63亿元,增长15.5%。其中,住户贷款463.41亿元,增长12.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921.21亿元,增长16.9%。全市保险公司共计36家。保险业保费收入完成83.7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各项赔款和给付39.25亿元,增长4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60亿元,增长10.8%,赔款累计支出17.12亿元,增长14.7%;寿险保费收入54.1亿元,增长4.5%,赔款累计22.13亿元,增长84.4%。农险保费收入14.38亿元。
旅游
2023年,呼伦贝尔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922.25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旅游者1283.78万人次,接待一日游旅游者1683.4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94.12亿元,其中国内过夜旅游收入398.32亿元,一日游收入95.79亿元。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呼伦贝尔市鉴定科技成果3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6项,合同成交金额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教育事业
2023年,呼伦贝尔市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全年全市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8549人,比上年增长6.2%。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28743人,下降0.5%。成人本科、专科在校学生数1755人,增长1.0%。普通高中24所,招收学生11633人,增长3.2%;在校学生数34787人,下降0.9%。初中127所,招收学生16629人,下降4.5%;在校学生数52320人,下降2.1%。小学校124所,招收学生17408人,增长10.9%;在校学生数100850人,增长0.3%。小学毕业升学率98.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4%。
文化事业
2023年,呼伦贝尔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公共图书馆 15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28家。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个,旗县级融媒体中心13个。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24座。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72%,全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71%。
医疗卫生
2023年,呼伦贝尔市全有卫生机构1896个,比上年减少26个,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16990张,增加1936张。
体育事业
2023年,呼伦贝尔市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16枚金牌、9枚银牌和13枚铜牌;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179枚金牌、144枚银牌和171枚铜牌。
社会保障
2023年,呼伦贝尔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0台,电冰箱110台,洗衣机101台,生活用汽车50辆,固定电话2部,手机227部;农牧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电冰箱109台,洗衣机92台,生活用汽车59辆,固定电话1部,手机226部。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91.0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9.1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7.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2.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2.2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5.86万人。
交通运输
数据
2023年,呼伦贝尔市铁路、公路货运量19410.59万吨,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铁路货运量10779.19万吨,增长10.3%;公路货运量8631.4万吨,增长15.3%。民航行货邮吞吐量2.39万吨,增长97.9%。铁路、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82.88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426.09亿吨公里,增长10.5%;公路货物周转量156.79亿吨公里,增长10.2%。铁路、公路客运量694.4万人,比上年增长80.6%。其中,铁路客运量445.4万人,增长123.1%;公路客运量249.0万人,增长34.8%。民航旅客吞吐量348.25万人次,增长153.3%。铁路、公路旅客周转量22.8亿人公里。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19.36亿人公里,增长145.3%;公路旅客周转量3.44亿人公里,增长68.9%。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50.89万辆,比上年增长7.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6.82万辆,增长7.8%。
铁路
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铁路干线呈“口”字形分布;已有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牙林线(牙克石—满归)、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伊敏线(海拉尔东—伊敏)、伊阿线(伊敏—伊尔施)、阿扎线(阿荣旗-扎兰屯)、伊加线(伊图里河—加格达奇)、加漠线(加格达奇—漠河)、齐加线(齐齐哈尔—加格达奇)共10条铁路;规划新建高速铁路干线纳入绥满通道
公路
呼伦贝尔已形成了以国家高速G10(绥满高速公路)和G5511(集阿高速公路),111国道(北京至加格达奇)、301国道(绥芬河至满洲里)、332国道三条国道,201省道(室韦至阿木古郎)、202省道(海拉尔至罕达盖)、203省道(满洲里至乌兰浩特)、301省道(黑河至黑山头)、302省道(碾子山至博克图)五条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边防、专用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
航空
截至2021年1月,呼伦贝尔市境内有11座民用机场,其中民用运输机场4座: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民用通用机场7座:根河敖鲁古雅机场、呼伦贝尔巴彦库仁通用机场、莫旗尼尔基通用机场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机场、呼伦贝尔谢尔塔拉机场、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停机坪(医)、阿荣机场。11座机场中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另外10座属于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机场,国家一级4D级机场,位于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中心机场,在航空公司系统中多称“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已经开通至北京、呼和浩特、呼伦贝尔扎兰屯、呼伦贝尔根河、呼伦贝尔宝格德、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深圳、广州、石家庄、天津、上海、大连、郑州、厦门、武汉、香港、台北、三亚(冬季)、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蒙古乌兰巴托、韩国首尔、日本熊本等城市的航线。
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共开通2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6条,同比2014年新增国内航线3条,国际航线1条,新增通航城市4座。
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和加格达奇嘎仙机场不是航空口岸,只开通中国大陆城市航线;根河敖鲁古雅机场、莫旗尼尔基通用机场只开通呼伦贝尔市内航线和城际航线;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机场远景规划开通国内航线,但截至2018年仍为通勤通用机场,只开通呼伦贝尔市内航线。
历史文化
风景名胜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从大兴安岭以西一直到蒙古国边境的草原都是它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草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和诺尔、巴彦呼硕等景区,可以欣赏摔跤、射箭等表演。除了草原,还有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根河湿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室韦小镇、满洲里等地的俄罗斯风情也可以体验。夜晚的时候,可以参加特色草原篝火晚会,奏蒙古乐、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呼伦贝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处,距海拉尔城区北部3千米),为国家4A级景区、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总面积110公顷,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而成,是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一体的军事主题红色旅游景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分为地上、 地下两部分,其中地面建有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厅、九个部分)、主题广场、地面战争遗迹、模拟战争场景、游客服务设施等内容;地下工事遗迹,复原了日军司令部、士兵宿舍、卫生室、通讯室等。
主要景区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相关报道
2024年10月3日消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大豆当前已进入成熟期,当地大豆种植面积达1396万亩,预计于10月中旬全面完成大豆采收工作。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9: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