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有两种说法,一说为
班昭、
卓文君、
蔡文姬、
李清照,一说为
卓文君、
蔡文姬、
上官婉儿、
李清照。
历史渊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
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名垂史册的“才女”是寥寥无几。而谈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班昭)。
对于“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人选,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
班昭、
卓文君、
蔡文姬、
李清照,一说为
卓文君、
蔡文姬、
上官婉儿、
李清照。
既然是评选才女,那就应着眼于“才气”。传统
文化意象里,说一个人有才,无非
诗词歌赋(文)、琴棋书画(艺),如果考虑到班昭的情况,那就再加一个标准----历史。
关于李清照,大致是才华最全面的一位,几乎无所不通。宋以后历代均有学者高度评价其绝伦,如宋代王灼说她“若
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元代
杨维祯说她“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明代
杨慎说她“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班昭的成就,凸显在治史上,曾独立完成《
汉书》的第七表《
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
天文志》,作为女性,这个成就堪为震古烁今。另外,她也善于赋颂,有《
东征赋》、《
女诫》等作品传世。
蔡文姬似乎也是个热门人选,传世之作有《胡笳十八拍》以及《
悲愤诗》等,宋代所刻的《
淳化阁帖》收录有她的
书法作品,另外,史料里还说她“通音律”,也会治史。然说到对后世之影响深远,则不及上面两位。
卓文君那句最著名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且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为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上官婉儿以一介
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
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
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班昭
人物生平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汉族,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彪之女、
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
曹大家”,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
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
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
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
东征赋》和《
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人物成就
续成汉书
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汉和帝
永元元年(公元89年),
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
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
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
百官公卿表》、《
古今人表》等。
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也颇有贡献,曾教授
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女性观
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
四德之仪”,其女性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强调男尊女卑思想和强调顺从。
班昭认为女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处于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
性别角色,由此出发,主张妇女应承担在家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侍奉丈夫等由性别角色而决定的
社会责任。
并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作了具体解释。班昭强调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认为女人的天地在于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内之才”,把妇女纳入儒家设计的有助于维系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系。
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女子对于男子绝对顺从的思想,并强调妻子除了要对丈夫顺从外,还要对婆婆顺从。
个人作品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今佚。
班昭作品存世有清·
严可均《
全后汉文·卷九十六》收录的《
东征赋》、《
女诫》等七篇,班昭曾为班固《
幽通赋》作注,见于《文选》
李善注中。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在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死后,继续完成前《
汉书》的纂写工作。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
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
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在东汉皇帝频繁更换的局面下,邓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以
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班昭年逾古哮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
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名人评价
范晔:(班昭)博学高才,(丈夫)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徐钧: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萧良有:班昭汉史,蔡琰胡笳。 凤凰律吕,
鹦鹉琵琶。
刘克庄: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
词章。
刘体信:班昭续成《
汉书》,马融在当时,亦博学者,请伏阁从班昭受句读,其识见过后人远矣伟矣。
清溪徐曼仙畹兰:倾倒班昭续史才,十年别梦绕苏台。
康有为:以
敬姜之德、班昭之学、
秦良玉之勇毅、
辛宪英之清识、
李易安之词章、宋若宪之经术,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
蔡文姬
人物生平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
陈留圉人(今河南
开封杞县),东汉大文学家
蔡邕的女儿。初嫁于
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
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
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
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
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
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蔡文姬作品有《
悲愤诗》二首和《
胡笳十八拍》。
人物成就
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
骚体。
五言体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
叙事诗,是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
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
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
卓文君,
曹植和
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骚体《悲愤诗》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表达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
音乐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为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
屈原《
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明朝人
陆时雍在《
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书法
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
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
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
佚事典故
默写古籍
在一次闲谈中,
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
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
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得以广泛流传。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
陈与郊的《
文姬入塞》杂剧,清
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
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
历史剧等,均曾取材于此。
辨琴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颁布了这310座
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东汉末 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
曹丕、
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
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名人评价
徐钧: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上官婉儿
人物生平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
上官昭容,陕州(今河南
陕县)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因祖父
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
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
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
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
唐隆政变,与
韦后同时被杀。
人物成就
上官婉儿为何会被列为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又有何长处?
引领文风
上官婉儿深得
李显、
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
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上官庭芝追赠
黄门侍郎、
岐州刺史、
天水郡公。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
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
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皇后和
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
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
文学贡献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中宗年间,因其
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
上官体”也成为了
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
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
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
上官婉儿设立
修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文人提拔奖掖。
近代文艺理论家
谢无量称“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 。
此外,上官婉儿还在开拓
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多有贡献,如《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突破了以往
写景状物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却更具有自然山水味。
清代文人
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称赞道“昭容才思鲜艳,笔气舒爽,有名士之风”。
个人作品
《
全唐诗》中现存诗三十二首,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抒情述怀、
应制奉和、出游纪胜。
抒怀之作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日常应制
即使是宫廷诗的最为普通的形式,即日常的奉和应制之作,上官婉儿也以或清新隽永,或气势壮大等格调气度倾洒其绝代才华。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山水清音
婉儿的一些山水之作,已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相去不远。
如其十三: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
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
佚事典故
称量天下士
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子,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
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如今果然。
因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段成式在《
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段成式之子(或其侄)
段公路在《
北户录》里叙述得比较详细:“天后(武则天)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
唐高宗)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 ”此说来自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
陈藏器撰写的《
本草拾遗》,故较为可信。——这是史料记载。
传说上官婉儿常喜花前读书,尤爱在夏日的傍晚,伴着
玉簪花的幽香,细细品味书中的
辞章妙句。以上官婉儿为司玉簪花神是合适的。
公元684年,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
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
晒经石”上修建亭子,题写《
由巴南赴静州》:“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于亭上,怀念李贤。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
旧唐书》、《
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
张说、
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
《
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
《景龙文馆记》:“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旧唐书》:“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
之言。“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
机杼,组织成其锦绣。”
名人评价
王昱:“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兴,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虽乘衅,天下知必败,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灭族!”
张说:“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
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
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独使温柔之教,渐於生人,风雅之声,流於来叶。非夫玄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资,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
张鷟:”博涉经史,精研文笔,
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吕温:”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袁枚:”论定诗人两首诗,
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李清照
人物生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
易安居士,汉族,
齐州(今山东
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
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
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
漱玉词》辑本。今有《
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风格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
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
声声慢》、《永遇乐》、《
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
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
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
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彭孙通《
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
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佚事典故
醉花阴
据说
李清照将《醉花阴》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
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
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因为这首《醉花阴》中咏菊之妙,
潘天寿赌书消得泼茶香
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留有不少佳话。二人常常于深夜切磋学问,每当此时,她喜欢点亮一支蜡烛为准,蜡烛不灭,就不结束。有时候二人以猜某事写在何书、几卷、几页、几行为乐,猜中者先饮茶水。李清照自幼就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因而往往多有猜中,然而她却又不好意思先饮,于是便将茶水泼在衣服上。
个人作品
词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念奴娇·萧条庭院》
《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点绛唇·寂寞深闺》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如梦令》
诗
《钓台》
文
《金石录序》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
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李清照的词多写闺中思夫及国破家亡之情,她的词中充斥着深深的愁丝,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让读者深深为之震撼。李清照当之无愧为四大才女之一。
李清照作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
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
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
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李清照小像图册参考资料)
名人评价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
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
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
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
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
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
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
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
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
张汝舟,未几反目,有《
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传者无不笑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
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
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
国语文学史》)
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
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
宋代文学》)
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
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
中国文学史概要》)
卓文君
人物生平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
邛崃)人,原籍
邯郸冶铁家
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
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
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
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轶事典故
司马相如所写《
子虚赋》得到
汉武帝赏识,又以《
上林赋》被封为郎(帝王的
侍从官)。不久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
白头吟》给相如,意图挽回爱郎的心。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
怨郎诗》旁敲侧击诉衷肠。相传卓文君又附《
诀别书》给相如。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个人作品
《白头吟》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该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同时表达了失去爱情的悲愤和对于真正纯真爱情的渴望,以及肯定真挚专一的爱情态度,贬责喜新厌旧,半途相弃的行为。
《怨郎诗》
一别之后,
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不可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
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
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
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 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 望江亭》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卓文君大胆的追求爱情,这在
封建社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她当垆卖酒迫使父亲承认她的婚事说明她很机智。从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卓文君有才有德。
在晚年,司马相如移情别恋的时候,她不像懦弱女人那样逆来顺受,也没有被伤害丧失理智成泼妇,而是以诗来警戒丈夫,挽回丈夫的爱情。
卓文君的经历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