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恩(1770年1月17日——1854年),字槐堂,号芝轩,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
江苏省苏州市)人,清朝大臣。
嘉庆二年(1797),
大考一等,擢升
侍读。十月,擢升
左春坊左庶子,署理
日讲起居注官。
和珅认为他年轻有为,有才能和声望,欲收为己用,被潘世恩拒绝。按照惯例应当升迁,和珅压着
题本不上奏。
嘉庆十九年(1814),母亲去世,潘世恩
守制归乡,
服除,以父亲年老请求在家侍养,正好他的儿子考中
举人,他上折谢恩。奏折呈进皇宫,嘉庆帝大为不满,在他的折子上朱批道:“忠孝二字,不可歧视。懂得忠孝孰先孰后,近乎大道了”。作为一品大员,理应亲自来京奏请、谢恩,于是颁诏责斥说:”潘世恩奏请在家侍养老父;他的儿子中了举人,也上折谢恩。他系一品大员,理应亲自来京奏请、谢恩,即使因他父亲年过七旬,想在家侍养,在来京召见时,据实陈奏,朕定会允准。今他在折子里仅说他父亲的精神不如以前,并非病重,一刻也不能离开。来京往返不过月余,却怕跋涉,轻率地上疏陈请,有悖于人臣之义。命降为侍郎,准他在家侍养。侍养亲事毕来京,以侍郎补用”。于是降职侍郎。嘉庆帝认可他的孝顺,允许潘世恩
终养,潘世恩居家十年。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破格提拔为
体仁阁大学士,管理
户部。五月,改为管理
兵部。潘世恩与其他三位
内阁大学士——
卓秉恬、
穆彰阿、
宝兴,合称“满汉四相”,而其余三人又皆是潘世恩的教习
门生。潘世恩曾赠诗“翰苑由来重馆师,册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 。穆彰阿称此“为二百年来所未有”。
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八十高寿,晋升
太傅,赐
紫缰清朝生前加太傅者,“自金文通(
金之俊)、洪文襄(
洪承畴)、范文肃(
范文程)、鄂文端(
鄂尔泰)、曹文正(
曹振镛)、长文襄(
长龄)、阮文达(
阮元)外,惟潘文恭公世恩而已” 。次年,潘世恩称病,屡次上书请求退休,
道光帝下诏,词语恳切,挽留潘世恩,仅仅解除了
机务。
潘世恩支持
林则徐的上奏,并认为
穆彰阿主抚是错误的,但没有显示出来。咸丰初年,下诏推举人才,潘世恩已经
在告,不惜得罪穆彰阿,上疏推荐林则徐和前任
台湾道姚莹,得到咸丰帝的赞同。
黑龙江将军请求增设都尔特六屯,潘世恩认为该地应当作为游牧之地,不应开垦,于是不允许。
言官上奏
山东盐课请归地丁,潘世恩认为山东
场灶半毗连接
淮河流域,一归地丁,听民自运自销,必为两淮
引课之累,于是不允许。
李元度撰著了一部60卷的《
国朝先正事略》,为清初至咸丰、同治间人物立传,有一篇是写潘世恩的,写他的世系子女生卒很详细,但无一言言及他的做官干了些什么--他不屑于写。
潘世恩在11岁的时候,祖父以“君子食无求饱”出题,潘世恩
破题说“以食观君子志不在饱也”。祖父看了心里很高兴,认为他用了王沂公(
王曾)“志不在温饱”语,已经具备了状元、宰相的度量。
乾隆四十九年(1784),16岁的潘世恩参加
童试时,“终日端坐,不离试席”,吴县
县令李逢春请来清江的进士杨懋行阅卷。杨懋行出上联“
范文正(
范仲淹)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对下联“
韩昌黎(
韩愈)为百世之师”。杨懋行出上联“青云直上”,潘世恩对下联“朱绂方来”,杨懋行称赞说这孩子将来”必以文章名世”。接下来参加
郡试,太守胡世诠读了潘世恩的文章,大加赞赏并把他拔至第一。他也认为潘世恩将来能做状元、宰相。在卷评上,他写道“制义代圣贤立言,以理明辞达为主。”吴中地区素称人文
渊薮,
归有光等前辈卓然以文章名世,是因为“理胜”的缘故。而在童试中出现这样言理明切且气宇不凡的文章,实属难得。如果能继续孜孜不倦,假以时日潘世恩“或当以文追步归、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