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满语:ᡶᡠᠯᡳ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
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初名方喀拉,自号臆庵道人。
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
沈阳故宫永福宫。
人物生平
冲龄继统
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日(1638年3月15日),福临生于
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其母为永福宫
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
孝庄文皇后。五岁时,他曾参与在叶赫噶哈岭地方举行的君臣狩猎,射中一狍。此时他被记录为“方喀拉章京”(fangkala janggin),因此他的本名应为“方喀拉”(意为矮子)。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
皇太极驾崩,由于未预定
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
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
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
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
顺治。
年幼的福临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的
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年底,皇太极出猎
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当行猎于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麅”。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愈益感到现状使得他的尊严受到很大的挑战和侵害。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
大顺政权的
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祯帝自缢而死。四月,固山额真
何洛会等人以悖妄罪告发肃亲王豪格,福临废豪格为庶人,他的党羽俄莫克图等人全部处死。晋封
阿巴泰为多罗饶馀郡王。大学士
范文程向多尔衮进谏,应当趁机进入
中原。福临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并赏赐多尔衮以及从征的诸王、贝勒、贝子。
定鼎燕京
明
山海关守将
吴三桂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
李自成。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
唐通部农民军,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
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福临迁都京师。六月,福临令
洪承畴仍然担任
兵部尚书同
内院官一起处理政务。九月,顺治帝自
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帝福临在南郊
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
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此举标志着
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英亲王
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
多铎率领,
孔有德为前锋。李自成迎击
清军于
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
湖广。四月,农民军来到湖广通山县,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在
通山九宫山。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多铎遣贝勒
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
弘光帝于太平。不久,多铎将
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首。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以肃亲王
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征四川。增定俸禄给养的规定:最高的是摄政王年俸银两千两,最低的是骁骑校三十两。二月,罢黜江南旧设部院,派遣在京户、兵、工三部满汉侍郎各一人驻江宁,分理各部事务。十月,和硕德豫亲王
多铎还师北京,顺治帝亲自出城迎接并慰劳。
太和殿、中和殿修缮完成。制定皇帝行幸迎送的大礼。十二月,位育宫(即
保和殿)修缮完成。
顺治四年(1647年),清朝皇室内部斗争加剧。正月,因郑亲王
济尔哈朗府邸殿堂的台基逾制以及擅用
铜狮、
铜鹤,罚银两千两。三月,《
大清律》修成,清廷下令停止圈地。七月,加封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多尔衮因为抓住把柄罢免了郑亲王
济尔哈朗辅政的权力,由此,多尔衮开始一人独揽朝政。并且摄政王对顺治帝停止行跪拜礼。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因罪被降为
多罗郡王。肃亲王
豪格获罪,但是福临以不忍心处置他,将其幽禁起来,不久便为多尔衮害死了。闰四月,恢复济尔哈朗和硕亲王的爵位。七月,初步设立
六部汉人尚书、
都察院左都御史。八月,清廷规定允许满汉官民互相嫁娶。十一月,顺治帝于
圜丘举行祭天大典,祭祀太祖皇帝,追尊太祖以上的四世为皇帝。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定
内三院的官制。三月,豫亲王多铎薨,摄政王多尔衮还京奔丧。四月,太宗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薨。六月,英亲王
阿济格向摄政王多尔衮争叔王衔,被多尔衮论罪并罢免他的职务。
乾纲独断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
喀喇城逝世,使得顺治帝福临可以提前
亲政。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顺治帝开始亲政,时年十四岁。同年八月,顺治帝大婚。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
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
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帝福临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的计划暂时搁浅。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加封郑亲王
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三月,为加强君主集权,顺治帝取消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四月,福临采纳了
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
经筵。设置
宗人府官员。规定一切礼制。九月,福临拟定亲自出迎西藏的
达赖喇嘛。十二月,顺治帝于
南苑召见
五世达赖喇嘛。在每旗设置
宗学,只要是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要改变仅有满臣奏事的局面,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顺治帝曾阅读《
通鉴》,向诸大臣询问历史上汉高祖、文帝、汉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等帝王谁最优,
陈名夏对他说
唐太宗,而顺治帝以为
明太祖的各种立法可以有利于后世。表明了将延循明朝制度之意。三月,顺治帝赐太常卿
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命令各部院奏事停用绿头牌。四月,亲自测试翰林官
成克巩等人。此时,陈名夏案发生,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五月,顺治帝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院各二人。设立
十三衙门,谕戒宦官干政,所设太监级不过四品。八月,将太宗皇帝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
吴应熊。二十六日,废除皇后为静妃。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顺治帝皇三子
玄烨(即康熙皇帝)生。六月,顺治帝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
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五月,郑亲王济尔哈朗病逝。六月,顺治帝封
博果铎为和硕庄亲王。命名宫禁为
紫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南台为
瀛台。命内十三衙门立铁牌,严禁内监干政。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
董鄂妃被册为“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
倾心僧禅
顺治帝亲政初期即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
汤若望。顺治帝亲政后,汤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当年即被封为
通议大夫、
太常寺卿,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赐名“通玄教师”,顺治十二年(1655年)授为通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诰封
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这完全是顺治帝重视信任的结果。最初,顺治帝因母亲孝庄文皇后称汤若望为义父,而称其为“玛法”。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成为
佛教信徒。这年深秋,福临驾幸
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
海会寺,见到了
临济宗龙池派和尚
憨璞性聪禅师,福临和他交谈非常契合,因此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于十月四日于南苑
万善殿召见憨璞,以后又不断召见,详细询问佛教界的德高望重的人。他知道了龙池派内许多著名和尚的情况,对他们非常向往。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
玉林通琇禅师)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不应召,使者不许。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弟子,并请求他起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福临不许,并要用丑些的字眼命名,玉林琇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法名行痴。四月,玉林琇请求回去,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使者召玉林琇弟子茆溪
行森去京师。福临又封憨璞为明觉禅师。由于憨璞的推荐,福临在玉林琇离京前一月即闰三月遣使往浙江宁波
天童寺召龙池派另一位名僧
木陈忞进京。这年七月茆溪行森应召到京。福临是从玉林琇语录中发现茆溪行森偈语最好,特指名将其召来。福临在
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问答佛法过程中,福临不断地点头叫好。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
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
玉林通琇禅师奉诏到京,听说茆溪森已为顺治帝剃度,勃然大怒,立即命令众人堆积柴火准备烧死茆溪森。因此他劝顺治帝说:“如果以尘世之法论的话,皇上应该永远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圣母皇太后的心,下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久做帝王,对外可以保护操持佛法的人,对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顺治帝听从了他的谏议,同意蓄发,暂时罢了出家的念头。茆溪森也因此免于被烧死,当月便离开京城回到南方。顺治帝虽然不再出家,但内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染疾去世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顺治帝安排内监
吴良辅出家为僧。顺治帝患痘,病危。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王熙及原内阁学士
麻勒吉入
养心殿,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
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一共三次进给顺治帝预览,顺治帝三次亲自斟酌,刚到晚上才决定。初七日,顺治帝逝于养心殿,终年24岁。
顺治帝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手捧遗诏去奏知皇太后,马上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人宣布。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
爱新觉罗·玄烨为
皇太子,继帝位,命
索尼、
苏克萨哈、
遏必隆、
鳌拜为
辅政大臣。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四月十七日,由再次进京的茆溪
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
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后世累有尊谥,至
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二十二字,即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后,福临提前亲政。
顺治八年(1651年)一月二十六日,福临将多尔衮同母兄
阿济格以谋乱罪幽禁,十二日后于
太和殿宣布亲政。此年他虽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二月二十一日,福临颁谕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罢黜追封、撤掉庙享、对他的恩赦也废除。
多尔衮虽遭身后之罚,但其势力仍在。消除其影响,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权,确实很费周折。福临亲政之初,为处理纷繁的日常政务,曾下令“复用诸王”于部院。其中被多尔衮严重打击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握有重权。但这时福临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剪除多尔衮的亲信余党上。闰二月他下令处死谄附多尔衮而握有实权的大学士
刚林、
祁充格,八月杀掉固山额真、吏部尚书
谭泰,十月令阿济格自尽,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大权集于一身,他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
励精图治的帝王。在研读典籍中,他对
孔子、
朱元璋以及
朱由检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清入关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但依旧沿用入关前的
内三院制度,未沿袭明制设内阁。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顺治帝“斟酌往制”,使名义相符,“共襄化理”,命令“除去内三院秘书、弘文、国史名色”,销毁三院旧印,仿明朝旧制,改称内阁,满文称为
多尔吉衙门。另设翰林院,满文称笔帖黑衙门。内阁大学士俱加殿阁衔,大学士为正五品,低于六部尚书正二品,但大学士多以尚书入阁,所以实际上享受正二品。大学士品级之低,正说明清统治者还没有把内阁置于总制均衡的地位,以防大学士权力过大。
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
汉官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已感觉到满汉的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只有满臣没有汉臣的现象,于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谕内三院:“以后凡是进奏章,要满汉侍郎一起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
同心同德。尽管实际上难以完全做到,他对汉官的态度也总有反复,但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有所发展。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他下令印信掌管不必分别是满是汉。
他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
吴应熊,以示优宠。大学士
党崇雅告老还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顺治十五年(1658年)
状元、
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他深切悼念惋惜,赐白金三百两让他回家安葬。对
洪承畴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洪承畴原是皇太极时降清的明朝著名将领,他在建议清朝大军入关和招抚江南中立了大功,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学士而无实权。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特升洪承畴为
经略,经略
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授予便宜之权。但洪承畴却有负委任,因而引起朝臣不满。后来洪承畴一再请求解任。福临一再下旨全服挽留,表示了对洪的不动摇的信任。后来,就在洪承畴难以为继,准备回京调理之时,大西军发生内讧,
孙可望到洪承畴军前投降,终使洪收到了以守为战的招抚之功。这里福临对洪承畴的坚决一贯的信任,作用巨大。
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允许原清兵入关时俘获而隶旗下为奴的汉人回乡探亲,以示满汉一视之仁。对各地的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他坚持剿抚并施的方针,并突出招抚一手。他又颁敕江南等处,公开声明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凡因抗拒后来降者多被诛戮的做法,而大开生路,允许他们改过。
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福临指示浙闽总督
刘清泰招抚
郑成功。故意为郑成功在东南的抗清活动开脱,把郑成功所以抗清的原因归结为地方官不体会朝廷的深意,保证如郑成功听抚归顺后,赦免其罪并授官,可以驻扎在原地方不必赴京。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又特颁敕谕对郑氏家族大加封爵,指责多尔衮与地方官吏之咎,并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表示谅解。但郑成功并不剃发,且提出清廷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招抚郑成功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福临的招抚政策仍然坚定不移。
顺治十四年(1658年)末,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同
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走投无路,仓皇降清。福临接报后非常高兴,称赞孙可望是识时务的俊杰。于是特封孙可望为义王,以示对他的厚待。但满汉朝臣对孙可望的势穷来降却怀着傲慢的态度,甚至纠他的悖谬之罪。对此孙可望心虚胆战。但是福临表示招抚的坚定意志与许诺必践的信义。
福临吸取
明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官员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
他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保奏,不能担任的要立行参劾。为选好知府,他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抚,各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一人,详开履历事迹具奏,吏部再加察议,奏请定夺,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为得到真才,福临亲自动手选拔官员。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
京察大计,即对各地官员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他加强对内外官员的监督,尤为重视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还下令满汉官员互参,即互相监督。
福临加强对官员的控制,不许
结党结社,不许太监预政。他严禁私交、私宴,他认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绝
朋党的根源。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设
十三衙门专为管理太监干涉一事。如有内外勾结的情况,一经证实立刻惩处。为了锻炼官员,他还实行官员内升外转的办法。福临非常欣赏与佩服
朱元璋诛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经验。
早在顺治初年,多尔衮根据
满蒙联姻的政策,已为福临聘
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
吴克善女博尔济吉特氏,但直到福临亲政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方完婚,并册封为皇后,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典礼。两年之后,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福临奏皇太后,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九月初,诸王贝勒大臣等遵旨会议,不同意废后,建议皇后应正位中宫。议上,福临批示:“朕纳后以来,缘意志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下令再议,并责令孔允樾“指实具奏”。孔允樾上疏引罪,“静听处分”。最后济尔哈朗等再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旨意,遂奏言:“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后遂废。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福临再聘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六月册为后。可是,福临对这位新后仍不惬意。
民族
福临对汉人官员的信任政策,确实反映了他的勇气与魄力,但他始终也未改变清朝“
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他一再重申要坚持满洲的衣冠服饰。他将主张部院大臣专用汉人不用满人及建议修改逃人法的言官如
李呈祥等流放关外,甚至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下令将主张“留发复衣冠”的内翰林院大学士
陈名夏处绞。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
张玄锡事件中,他偏袒满人
麻勒吉,导致直隶总督张玄锡自杀,连后来的
乾隆帝都认为甚失公允。正因为这种政治上的偏袒,使他对不少重大问题不了了之。
顺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在京查获一起李应试案。福临除将李应试等首要几个人正法外,其兄弟子孙亲戚等,皆免拿问,不加深究。这在善搞株连、动辄兴起大狱的清初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例外。而在此案暴露之前与之后,竟没有一个汉臣和言官对此发出只字议论。这是满洲王贝勒勾结恶人作恶的一起大案,它的存在本已危及帝国,但福临由于维护满人,所以也就见不及此。显然他是把满洲贵族作为法外之人。
福临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等边疆民族的联系。他深悉蒙古、西藏崇信
喇嘛教,因而奉行自皇太极以来宠幸喇嘛的政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曾遣官往请
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达赖应允辰年即顺治九年(1652年)前来。福临亲政后派遣官员再次请求,同时特于北京建
西黄寺一座,预为达赖到京下榻之用。五世达赖奉召即率三千喇嘛浩荡前来。福临准备亲自离京赴边外迎接,以示优隆,由于大学士
陈之遴、洪承畴等谏阻,才改派大臣往迎。十二月达赖到京进献马匹方物,福临特于
南苑接见,赐坐、赐宴。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又宴赏于太和殿,同时命诸王依次设宴达赖一行。二月,达赖因水土不服辞行,福临再次宴赏于太和殿,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于清河饯行,命和硕承泽亲王
硕塞等率八旗官兵护送返藏。四月遣官赍金册金印,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经济
福临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清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
入不敷出。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福临认识到军队没有粮食就会叛乱,人民穷困就会偷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
福临接受大学士
范文程等人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具籽种,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在辽东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
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
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并规定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新旧官员都要分别治罪。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垦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但因当时全国战火未熄,社会仍在动荡之中,总的说来收效不大。
当时由于战乱,不仅出现地荒丁逃的现象,还有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福临亲政后对隐匿土地者实行了宽大政策。这一政策的公布,出首报垦者开始大量增加。对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福临令地方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屋应行变价,地土照旧招佃”的办法,因而做到粮租兼收。
此外,福临为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但同时为解决燃眉之急,他还准许富绅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区征收练饷、辽饷。这类互相矛盾的现象,曾不断出现。
文化
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内地反清斗争连绵不断。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
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
尼堪遇伏衡阳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明确表示“朕所服膺者,
尧舜周孔之道;所讲求者,
精一执中之理”,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
忠孝节义。遣官赴孔子故乡
阙里祀孔子。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二十二日,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即
国子监)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
五经。他主持编修《
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
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
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决定满洲部院各官与汉人官员一样实行离任
丁忧制。
他视尽忠尽节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表彰北京被
李自成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下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
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对跟从君上殉节的明
司礼监太监
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通过全面倡导忠义,树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对缓和
民族矛盾,特别对安定汉人地主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沿袭
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圣谕六言),颁布“圣谕六训”,作为教化士民的行为准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批准设立
乡约,公举60岁以上、有德有才的生员(秀才),或在当地有较高德望的乡绅耆老,在每个月的朔、望日(初一、十五)向老百姓宣讲六谕,旌表善恶,此为清朝
宣讲圣谕的肇始。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
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他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
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外交
顺治帝为抵御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渗透和入侵,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和顺治十六年(1659年)两次征调属国朝鲜鸟枪兵到黑龙江助剿,朝鲜称之为“
罗禅征伐”。
顺治十二年(1655年),俄国派遣使者巴伊科夫带着俄国沙皇(清朝称“
察罕汗”或“察干汗”)
阿列克谢一世的国书,欲与清帝国建立外交管道。使团出发前,俄国政府已听说中国礼仪繁琐,还会要求外国使者下跪,履行丢脸的仪式。为了避免俄使受辱、维护俄国的体面,俄国沙皇颁下训令,命令俄使巴伊科夫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按照欧洲各国通行的礼仪,其他如亲吻礼仪、递交国书、呈送礼物等细节,也详列办法,不愿接受中国安排的礼仪。因此使团到了北京后,中俄双方对递交国书、觐见礼仪的看法,争执不下,反复谈判6个月,仍无法解决问题。经诸王大臣部议后,
理藩院只好驱逐巴伊科夫使团。后来,巴伊科夫虽派人赴北京求情,并答应行跪拜礼,请求俄国使团能返回北京,觐见皇帝。顺治皇帝虽不同意巴伊科夫重返北京的要求,仍让巴伊科夫携回致沙皇的诏书,以“谕鄂罗斯国察干汗”起头,内容是“尔国远处西北,从未一达中华。今尔诚心向化,遣使进贡方物,朕甚嘉之,特颁恩赐,即俾尔使人赍回,昭朕柔远至意。尔其钦承,永劾忠顺,以副恩宠”。可知顺治皇帝认为俄国是归化中国的外夷,而俄国遣使递书的行动只是进贡方物。既然俄国已纳表归化,即是皇帝臣属,应视同藩属国,俄使自然为贡使,故理藩院以“朝贡礼”相待。但俄使要求觐见、面递国书,已逾越藩属陪臣的分际。因此,理藩院若接受俄使的要求,等于让顺治皇帝自降身份,与沙皇平起平坐,才有驱逐俄使的举动。
由于巴伊科夫使团迟迟未归,俄国沙皇担心中国扣留俄使,再次遣阿勃龄来华递书,并准备承诺今后俄国不再骚扰达斡尔地区,以换回巴伊科夫等人。可是,当巴伊科夫等人回国后,俄皇立刻改换新国书,删去原先的承诺。或许是鉴于巴伊科夫的失败,俄使阿勃龄不再坚持亲递国书,同意先将国书呈交理藩院,再觐见皇帝。可是,阿勃龄提出中俄应建立平等国交的要求,并指出中国既允许信奉耶稣教的国家来华传教,俄国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交,互换使节,让中俄两国商人可自由通商,希望清政府豁免俄国货物的出口税。顺治君臣在意的是俄使的请觐与国书内容,不愿讨论俄国自由通商的要求。而俄国国书日期采俄历纪年,违反“奉正朔”的原则,而且俄国沙皇自称大汗,对顺治皇帝只称“殿下”,而不是“陛下”。这些要求,让顺治皇帝大感不悦。最后,诸王大臣会议以俄国国书不符合藩属表文格式为由,建议皇帝应驱逐俄使,退回贡物。顺治皇帝虽不满意俄国国书,但没有驱逐俄使阿勃龄,仍视同贡使,命理藩院设宴款待、查收贡物。此后顺治皇帝明令理藩院向俄使说明皇帝拒见的原因,并要求俄国不必再遣使递书,主动切断与俄交涉的管道。
顺治十年(1653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以“请贡”名义派船到广东,跟清廷接触,兼做贸易,但未获清廷批准。三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直接派遣使者抵达北京,“赍表朝贡,并请贡道以便出入”。清廷给予其“准五年一贡,贡道由广东入”的待遇,实际上是将其视为与朝鲜、安南类似的藩属国。不久,清廷又追加了贸易细则,“著八年一次来朝,员役不过百人,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
在跟郑成功作战中溃散的荷军舰船曾驶往中国大陆,请求停泊装水,购买食品和燃料。经由当地官员引荐,靖南王
耿继茂接见了船上的荷兰人,通过他们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出了清荷联合作战进攻
郑成功的设想,并请荷兰派军舰参战,承诺清方将提供必要援助。荷兰巴达维亚殖民当局曾派出由军官考乌率领的援台舰队,准备与清军首次联合作战。然而,这支舰队尚未抵达台湾就被击溃,残部逃回巴达维亚,使首次
清荷联军的设想化为泡影。
顺治三年(1646年),贝勒博洛平定
隆武政权,带来
琉球使者,顺治帝予以厚待,并命通事谢必振为招抚使者,由兵部委派官员二名,护送通事谢必振和琉球使者到琉球收缴明朝敕印。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谢必振一行抵达琉球,琉球世子
尚质允诺交出明朝敕印,但迟迟未交。于是谢必振在顺治九年(1652年)第二次奉命招抚琉球,琉球终于交出明朝敕印,并派出以王舅马宗毅、正议大夫蔡祚隆为首的朝贺使团,并请册封。顺治十一年(1654年),马宗毅一行抵达北京,顺治帝同意册封尚质为琉球国中山王,并颁敕谕和镀金纽银印一颗,由兵科副理官张学礼、副使行人司行人
王垓前往琉球册封。但由于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活动,册封使和琉球使团都长期滞留福州。顺治帝乃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召还册封使,到康熙初才完成对尚质的册封,正式确立清琉宗藩关系。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个人作品
顺治帝在处理政务之余,他还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所绘山水丹青被认为是“真得宋、元人三昧”。他的书法临仿名家,亦有所成。从《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著录的顺治御笔书画来看,最早的创作是在顺治十一年 (1654年),而创作最集中的时间则是顺治十二年 (1655年)和十三年(1656年) ,有画18轴、书4轴,但这是宫廷保存的书画,因为顺治帝经常将自己的作品赐给臣下,所以实际数量远不止此。流传至今的顺治帝的作品不多,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少数几家博物馆中。
顺治帝御制(包含敕修)书籍如下:
《
顺治遗诏》:实为顺治帝的“罪己诏”,主要起草者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王熙。共罗列了十四条自己的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宠汉抑满等。
轶事典故
优遇洋人
福临亲政初期即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
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赐名“通玄教师”,顺治十二年(1655年)授为通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诰封
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最初,福临因母亲孝庄文皇后称汤若望为义父,而称其为“玛法”,即汉语爷爷之意。在频频的接触中,福临深为汤若望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所折服。对各种知识都感兴趣而又好学的福临,向汤若望请教有关天文历算、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他总是以获得新鲜的知识而感到惬意,并愈加尊敬汤若望。
汤若望在福临的心目中威信最高,福临对他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福临在逝世前立三子
玄烨为皇太子为帝位的继承人,也是采纳汤若望建议的结果。后来福临由于完全被和尚所包围,才与汤若望有所疏远,但对其始终怀尊敬信任之情。
爱好汉服
据清初学者
谈迁记载,福临曾取出明朝皇帝所穿的
翼善冠衮龙袍,自己穿上,对着镜子,问太监们如何,太监们都说好,福临也说好,然后又戴上满洲帽子,照完镜子后就把满洲帽子扔在地上,平时常身穿宽袍大袖的汉服。朝鲜国王
李淏之弟麟坪大君
李㴭在出使清朝时,也从在清宫当差的朝鲜人金汝辉那里听说福临“专厌胡俗,慕效华制,暗造法服,时或着御,而畏群下不从,不敢发说”。
哭祭崇祯
福临对明朝
崇祯帝非常推崇,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于
思陵之前。他还热衷收藏崇祯帝的书法作品,并命明降臣
金之俊另撰碑文,并警告群臣不得妄议崇祯帝。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五日,福临在
昌平路过思陵,为之“悽然泣下”,并酹酒祭奠,据说祭奠时还说:“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无臣啊!”接着亲自为崇祯帝写了一篇祭文。因此,与福临过从甚密的
木陈忞禅师将福临称为崇祯帝的“异世知己”。
不幸婚姻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的母亲
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
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
由于对多尔衮怀恨在心,他对这位皇后并不满意,多尔衮死后,顺治废掉皇后,降为
静妃。
另一位是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福临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后来追封的
孝献皇后。年轻的福临对董鄂妃一见钟情,有几件事可以说明这位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独宠鄂妃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
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
东六宫之一的
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家族成员
父母
后妃
子女
人物争议
出家之谜
顺治帝与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福临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福临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
木陈忞,福临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
行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行森的师傅,叫玉林琇(
通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行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人物性格
福临有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的气质,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皇太后告诫皇帝的谕中有“惩忿戒嬉”,这是母知其子,可谓说到了病根。后来和尚
木陈忞说他“龙性难撄”,茚溪森说他“生平性躁”,看法都是一致的。
福临刚愎自用,对一切冒犯其尊严或不顺心者,动辄惩处。顺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国史院检讨孙自式目睹吏治败坏的现实,上疏自请为本县县令,但这违背了居官回避乡里的原则。对此,福临却采取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举动:“诏赐牛黄丸归里养疾”。其对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图海的处理则纯属滥施专制淫威了。
福临的任性还表现在该惩而不惩。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已严令不许太监干政,并立十三衙门铁牌,禁令昭昭,但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就暴露了“内监吴良辅等交通内外官员人等”,“作弊纳贿,罪状显著”之事。如按十三衙门铁牌敕谕应“即行凌迟处死”。福临却另有一番言辞:“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者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自今以后,务须痛改前非,各供厥职。”其实这话仅用之于太监,而与太监交通勾结突出者,如大学士陈之遴以及陈维新、吴维华等人,却遭到了流放盛京或宁古塔的惩处,太监,尤其是吴良辅却仍然安然无恙。这种福临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自坏章法的原因,是他偏爱太监之故。
但福临并不是将错就错到底的昏君,这位在人生道路上大胆迈进,具有鲜明个性而尚不成熟的青年君主,仍具有真诚之心。他在坚持满洲特有权利而严厉惩处汉臣的同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他更向吏部发出这样的谕旨:“朕统御寰区,焦心图治,前此屡有引咎省躬诏谕,自今追思,皆属具文,虚邀名誉,于政事未有实益。且十二、三年间时有过举。”“向因建言得罪流徙降革等官,吏部详察职名事迹,开列具奏。”他再次希望“科道各官尤当尽言无隐,即朕躬阙失,亦直言勿讳,朕不惟不加罪,并不芥蒂于心”。在此谕后,季开生复原官、归骸骨,
李呈祥、
魏琯等免罪。所赦言臣尽管很少,但终能自责并见诸于实际行动。
中炮毙命
在福建南安石井发现的《延平王起义实录》称顺治帝亲征
郑成功,在高崎之战中中炮身亡,清将
达素畏罪自杀,清廷对此秘而不宣。但厦门市
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陈洋认为,顺治皇帝是因病亡故于北京,是有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的。《延平王起义实录》抄本内的关于顺治死因的文字,尚未得到其他史料的证实,是历史学所称的“孤证”。
遗诏真伪
《顺治遗诏》的文献记载明确,本无真伪问题。其成为真伪问题,始于孟森(1869—1938年)和陈垣(1880—1971年)两位学者。孟森怀疑遗诏经过太后及诸王篡改,陈垣则认为文献能够印证遗诏的真实性。两位学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与陈垣读过《汤若望回忆录》颇有关系。后来学者们就此问题的争论情况更加复杂,《汤若望回忆录》也无法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尽管顺治帝与多尔衮不和,与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也一直不好。但顺治帝在临终前主动参与撰写遗诏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实际上,《顺治遗诏》就是一个“罪己诏”。1949年后出土的《王熙墓志》关于《顺治遗诏》起草经过的记载,也能与传世文献印证。通过比较,出土的《王熙墓志》与传世的《王文靖公墓志》内容完全相同,可见属于实录。也就是说,《顺治遗诏》为顺治帝与王熙共同撰写,应该无疑。
后世纪念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死后葬于
清孝陵,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竣。
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该陵始建于17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330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史书记载
《清史稿·卷四·本纪四》
《清史稿·卷五·本纪五》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