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
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
张掖市(英文名:Zhangye),古称甘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靠武威市金昌市,西至嘉峪关市酒泉市,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截至2024年1月,张掖市共辖1区5县,总面积3.86万平方千米。2023年年末,张掖市常住人口达110.46万,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秦陇语群的兰银片区。
名称衍变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置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考古遗存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张掖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弱水流域即为西戎中的月氏所居。春秋时月氏、乌孙驻牧。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西汉初为匈奴属地。汉武帝时设张掖郡,取“张中国之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浑邪王故居角乐得城始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出西部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张掖郡辖张掖、姑臧、休屠、武威、揟次、鸾鸟、朴媪围、苍松、宣威、令居、枝阳等县。代迁郡治于黑河东岸的今张掖城,改名为永平县。前凉、前秦、后凉和北凉均曾建都于此。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郡县改设军镇,西凉州辖武威敦煌枹罕、鄯善4镇,张掖军隶武威镇。北魏后期,改镇为州,张掖继续保留西凉州建制,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五郡。西魏至北周,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辖三郡:临松、西郡并入张掖郡(领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六县)、建康郡(领表氏一县)、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三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代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县撤郡,由州辖县。甘州撤销金山、兰池、万岁、仙堤,并入山丹县;撤销安弥、表氏,并入福禄县;改永平县为酒泉县,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县。隋代后期,改州为郡,改甘州为张掖郡,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
唐代,为甘州张掖郡治,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西被吐蕃占领后,置武威、敦煌两个军镇,甘州隶属武威军镇。
五代,甘州为回鹘所居。北宋至南宋,西夏占据甘州后,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南宋时,改镇夷、番和郡为州,镇夷郡直辖镇夷、番和州及西凉府;撤宣化府置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及删丹县。
元代,甘州前后设过两个省级都会: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置甘肃行中书省,辖七路二直隶州,即甘州、永昌、肃州、沙州、亦集乃、宁夏府、兀刺海路和山丹、西宁州。
明清时期
置甘州左、右卫,属陕西行都司。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取甘州,在张掖置甘肃卫,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撤销。洪武二十六年从庄浪(今永登)移陕西行都司于张掖,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5卫及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古浪、高台、碾伯4个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在张掖设甘肃镇,辖属四道:分巡西宁道(驻甘州卫城)、分守西宁道(驻凉州卫)、肃州兵备道(驻肃州卫)、西宁兵备道(驻西宁卫)。
清代,置张掖县,为甘州府治。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改分巡西宁道为甘山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撤销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撤销甘州卫置张掖县,山丹卫改为山丹县;撤销高台、镇夷2千户所,设置高台县。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甘山道为甘肃道,移治肃州;以张掖县丞分驻东乐,置东乐分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甘州府分张掖置抚彝厅(甘州分府)。至此,甘州府下辖二县(张掖、山丹)、一分县(东乐)、一厅(抚彝)。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存道废府,州、厅、分县俱称县;撤销甘州府,抚彝厅、东乐分县改称抚彝、东乐县。张掖、山丹、东乐、抚彝4县归河西道(治武威)管辖;高台县属边关道(治酒泉)。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张掖等4县由省直辖,高台县仍属安肃行政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抚彝县改为临泽县;东乐县改为民乐县,并移治洪水镇。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区,河西设第六、第七两个行政区,张掖、山丹、民乐、临泽县属六区(治武威),高台县属七区(治酒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隶属武威专区和张掖专区。1970年,张掖专区改称张掖地区,辖张掖、民乐、临泽(驻沙河堡)、高台、山丹等5县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驻红湾寺)。1985年,撤县设市,属张掖地区(今张掖市)。2002年3月,张掖地区撤地设市,原张掖市随之改为甘州区。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2003年,张掖市乡镇由93个撤并到57个,同时配套推进合并村社建制。2015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甘州区撤销长安乡、明永乡,设立长安镇明永镇;高台县撤销黑泉乡、罗城乡,设立黑泉镇罗城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7°23'38″~102°37'57″,北纬37°51'24″~39°53'19″。东靠武威市金昌市,西至嘉峪关市酒泉市,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总面积3.86万平方千米。
气候
张掖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有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风沙多,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燥少雨,降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张掖春季升温快,夏季干燥炎热,降雨集中,秋季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达-28.2℃,极端最高气温达39.8℃,平均气温年较差30.9℃。无霜期平均146天,最长达194天,最短为10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076小时,年总辐射10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2.3-354毫米,年蒸发量1648至2154毫米。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最小为1625至1798毫米,川区最大1843至2280毫米,全区年蒸发量1625至2280毫米,祁连山区1535至1729毫米。
地质
张掖市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分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其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变,可追溯到距今20亿年以前的元古代,后经多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走廊南北山地隆起,中部下沉。
20亿年以前,发生的阿拉善运动,使敦煌——阿拉善古陆形成,张掖市北部和龙首山一带随之上升为陆地,到中晚元古代(距今9.5—6.15亿年),北部龙首山一带经长期剥蚀之后,又下沉为浅海,沉积厚达2000多米的蓟县系碎屑岩。到震旦纪时,气候变冷,出现了冰川期,走廊南山、龙首山一带为海水覆盖,形成海洋型的冰川沉积地层。震旦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托莱运动,祁连海槽褶皱隆起,张掖全部上升为陆地。晚泥盆世末,河西及张掖地区全部变为陆地。早石炭纪晚期,北祁连海向北扩大,海水已达龙首山一带,并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进入中生代后,由于印支运动,走廊南山西北东南向的高大山岭已经形成。侏罗纪时,北山及龙首山一带又下沉成为潮水盆地、湖泊及南部的山间盆地,由于气候温润,植物茂密,不少地区形成了煤层白垩纪以来,由于燕山运动,走廊地带及北部的潮水盆地继续下沉,加上气候干燥,形成了红色、灰色河湖相的碎屑岩沉积。全新世以来,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湖泊干涸,风砂地貌形成,绿洲不断遭受侵蚀。
张掖市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是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跌落的第一级分界处,也是重力梯度的分界带,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地壳厚度在此发生明显变化,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张掖又处于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褶皱带的南部,按板块构造分解,有阿拉善古陆板块、北祁连古洋板块和南祁连古陆板块三个单元。境内主要构造形迹有祁吕贺山字型构造西翼和东西向构造,在此基础上又迭加了河西系、雅布赖弧形系等构造体系。
张掖市地层在多次构造变动而受到挤压破碎、扭裂和位移,构造形迹纵横交错而复杂,归纳起来有走向断层和平推断层两类。特别是距今248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地层在极为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褶皱、继承性断裂、强烈上升与急剧沉降及地震,形成现今地质地貌格局。境内地层经受了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六次主要褶皱构造运动,形成复杂的地向斜、地背斜和短轴背斜、短轴向斜。北部以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石英岩为基底的震旦系及其之后沉积地层为盖层的中朝地台阿拉善台块;南部和中部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祁连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在屡次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地向斜、地背斜及断裂构造和断陷盆地。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使祁连山、龙首山、大黄山、榆木山急剧上升,成为年轻的中华式高大险峻山体及山前沉降剧烈的断陷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控制下,南部和北部地层岩性、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及矿产分布差异较大,褶皱、断裂和新构造运动特征也不同。
地形地貌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交汇处,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具有地势高亢,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布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整体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海拔介于1284至5564米之间,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南部为祁连山地区,地势平坦,绿洲河流沙漠戈壁相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部为黑河水系冲积形成的绿洲平原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集聚区;北部为合黎山和龙首山剥蚀残山区,呈显著的荒漠景观,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天然屏障,南麓呈童山秃岭。
水文水利
张掖市境内有年径流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小内陆河40条,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东部的东大河西大河、西营河属石羊河水系,出山后流入武威金昌;中部东起马营河、童子坝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大堵麻河、大野口河、黑河、梨园河、摆浪河、讨赖河、洪水坝河、马营河、丰乐河等诸多河流属黑河水系,除西段讨赖河、洪水坝河、马营河、丰乐河出山后流入酒泉、嘉峪关外,其余出山后均由张掖市境内开发利用;西部的石油河白杨河属疏勒河水系,出山后流入酒泉玉门。
地表水是张掖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及前山地带的26条河流,是全市开发利用的重点河流。张掖市河流年径流量为24.7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15.8亿立方米,梨园河2.37亿立方米,洪水河1.19亿立方米,马营河0.90亿立方米,其它沿山支流4.4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山丹、民乐两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逐渐与黑河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
黑河
张掖辖内,含黑河上游部分河段及全部中游河段,全长299千米。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3000多米,水力资源丰富,也是张掖市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其中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度313千米,是黑河流域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张掖绿洲,河道长为204千米,为黑河径流主要利用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为411千米。
截至2022年,张掖市全市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80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厂129处(千吨万人水厂29处),地下水机电井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5%以上,全市共计有61座水库,总蓄水量达35834.92万立方米。
小海子水库
小海子水库总库容1048.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73.1万立方米,死库容175万立方米,2016年对下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上中下库从4月12日开始蓄水,其中上库正常蓄水位为1368.5米,相应库容66.8万立方米;中库正常蓄水位为1368.1米,相应库容518.1万立方米;下库正常蓄水位1368.1米,相应库容463.2万立方米。
土壤
张掖市全区共有21个土类、55个亚类、74个土属,约96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灰棕漠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高山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盐土风沙土等。耕作土壤则集中分布在走廊绿洲,主要土类有灌漠土潮土等。
参考资料
自然灾害
张掖市处于祁连山北麓的肃南、民乐等地区长期面临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地质灾害影响,且区域内已有各类地质灾害风险点位233处,主要集中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民乐县。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构成较大挑战。
2023年7月2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因降雨量骤增引发山洪暴发,并造成两名游客被困。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张掖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水资源总体呈现短缺局面。全市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1.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250立方米,亩均仅327立方米,分别为中国平均水平的75%和19%。
土地资源
2023年年末,张掖市共有湿地面积196914.29公顷,包括森林沼泽107.33公顷,灌丛沼泽5290.5公顷,沼泽草地134700.1公顷,内陆滩涂50079.09公顷,沼泽地6737.27公顷;耕地面积368737.64公顷,其中:水田155.25公顷,水浇地351994.52公顷,旱地16587.87公顷;园地有10648.91公顷,包括果园5995.35公顷,其他园地4653.56公顷;林地达396625.63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9720.25公顷,灌木林地224995.4公顷,其他林地41909.98公顷;草地1916193.57公顷,其中包括天然牧草地702319.19公顷,人工牧草地5542.69公顷,其他草地1208331.69公顷;还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5112.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948.5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877.27公顷。
矿产资源
张掖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发现各种矿产地285处,能源矿产地55处、黑色金属28处、有色金属21处、贵金属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26处、化工原料非金属7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91处。按储量规模分:大型矿产地17处,中型矿产地21处,剩余均为小型矿产地。已发现各类矿产64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43种(含亚矿种则为48种)。芒硝萤石凹凸棒石水泥灰岩等资源储量居甘肃省之首。其中铁、钨、白云岩、萤石、凹凸棒石资源储量占甘肃全市的80%以上(其中铁、钨占甘肃已查明铁资源储量的93%、90%以上),芒硝、熔剂用灰岩资源储量占甘肃全省50%以上。
2022年新发现和评价2处以上大中型矿产地,新增煤炭资源储量4.5亿吨、铁矿0.3亿吨、铜矿900万吨、钨矿0.6万吨、钴矿0.2万吨、金矿4吨、萤石40万吨、石英岩10000万吨、石灰岩5000万吨、凹凸棒石粘土矿1000万吨。
可再生资源
张掖市水能光能风能生物质能极为丰富,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高达75.8%,市域内的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等大部分地区均为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太阳总辐射量高于6100兆焦耳/平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总量达到4500兆瓦。
生物资源
张掖市分布的植物有1000多种,书载6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方面芳香植物25种,观赏植物40多种,饲用植物20多种,药用植物80多种,淀粉植物19种,油料植物18种,染油植物16种,烤胶植物12种,橡胶植物6种,菜食植物20多种,固沙植物20多种,还有各种花卉70多种,各种食用菌20多种。除耐寒性针叶林和一些落叶阔叶林外,超旱生性小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为广泛,还有大面积的盐生植物、少量喜温、中性及一年生种子植物。其中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范围内还分布有植物30目66科248属4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片区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7种,如管花肉苁蓉、水母雪兔子、桃儿七等。
截至2020年,张掖市森林面积达到888.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65%,森林蓄积量2021.49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原面积达3225.07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8.7%。
张掖市共有野生动物262种,占全国1636种的16%,占甘肃全省578种的45.3%。其中兽类59种,占全国450种的13.1%,占全省137种的43.1%;鸟类203种,占全国1186种的17%,占全省441种的46%。属于国家保护一、二类野生珍贵兽类有雪豹野驴马熊等17种,占全省35种的48.6%;一、二类野生珍贵鸟类黑颧、白尾海雕大天鹅等38种,占全省66种的57.7%。有候鸟种类61种,祁连山张掖片区还是中国雉鸡类集中分布地区,有食虫鸟类105种,野生脊椎动物29目79科35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初步查明有各类昆虫1300余种,林地土壤中还有多种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张掖市全市划定10个自然保护地,包括1个国家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自然公园、2个省级自然公园。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甘州城北郊,是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以永续保护与适度利用湿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目的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区划面积1347.6公顷,边界范围东至昆仑大道延伸段,西至张掖滨河新区西三环路;南至北三环路、滨湖路,北至滨河大道、乌江镇谢家湾村、三闸镇三闸村耕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湿地公园。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达72.8%,湿地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部分泉水水质达到Ⅰ类以上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公园现有植物45科122属197种,野生动物100多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2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是中国城市内动植物资源颇具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被国家旅游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评选为全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4年被评选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月,张掖市下辖1个市辖区、5个县,市政府驻甘州区南环路67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年末,张掖市全市常住人口达11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54.86%,比上年末提高1.37个百分点。全市男性人口达55.85万人,占总人口的50.56%,女性人口达54.61万人,占总人口的49.44%,其中0—14岁有17.28万人,15—64岁有77.55万人,65周岁以上则有15.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72万人,出生率为6.50%;死亡人口1.08万人,死亡率为9.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1%。
民族
截至2024年1月,张掖市共有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39个民族113万人口,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于此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民族县、民族乡总面积2.48万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4%。
语言
张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秦陇语群的兰银片,可分为三个语群区,即张掖语群区、山丹语群区和罗城语群区。张掖方言具有语音系统清晰、方言词汇丰富等特点,且作为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掖方言有其显著的特点和规律。
张掖方言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语音为例,一些字还保存着古音特点。并且具有西北方言浑厚、粗重、率直等特点,同时,无儿化韵,与之相应的是子尾、儿尾,且因连读音变产生的方言词较多。张掖方言中的俗语、惯用语有些非常富有表现力,有些俗语有成语色彩,还有些词语看似土俗,其实颇有来历。
宗教信仰
张掖市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地区,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道教与佛教在东汉后期的河西一带已有传播,两宋时期,伊斯兰教随丝绸之路传入河西地区,元代时张掖就建有天主教堂,19世纪后半期基督教也传入西北诸地。据民间统计,在张掖的信教群众中,除了儒、道两教在民众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外,佛教徒最多,其次便是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经济
综述
张掖市经济以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全域旅游业、数字经济、会展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领域为主。光热水土资源绝佳搭配、农业种业产业发达,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2023年,张掖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3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5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310.10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3:19.7:5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68.6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3.1%,比重比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张掖市农业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21.06万亩,比上年增加2.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7.73万亩,增加6.3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6.53万亩,增加2.35万亩。果园面积11.04万亩,减少0.2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86万亩,增加1.31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53.10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44.49万吨,下降2.3%;秋粮产量108.61万吨,增长2.8%。全年蔬菜产量203.71万吨,比上年增长4.9%。园林水果产量8.66万吨,增长7.1%。中药材产量10.92万吨,增长6.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8.46万吨,比上年增长9.4%。牛奶产量22.74万吨,增长18.1%。年末牛存栏73.96万头,增长4.3%;牛出栏34.16万头,增长5.8%。羊存栏404.14万只,增长7.5%;羊出栏405.99万只,增长12.5%。生猪存栏52.54万头,下降0.8%;生猪出栏98.41万头,增长8.3%。
张掖市还初步形成100万亩玉米种子、100万亩蔬菜、100万头牛、100万亩草、600万只羊、100万亩特色种植“6个百万”产业规模。新建高标准农田28.98万亩、戈壁设施农业2万亩,玉米制种123.3万亩。甘州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示范基地,肃南县列入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名录。新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2个,19个产品荣获第2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西部)绿色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第二产业
张掖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综合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1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25个月保持在30%以上。
202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7.2%,集体企业下降36.5%,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34.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0.8%,重工业增长9.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2.2%,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9.33亿元,比上年下降4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6.09亿元,下降8.6%。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3.92亿元,比上年下降26.1%;制造业0.66亿元,下降9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76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98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6%。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1.95亿元,比上年下降3.5%。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65户,比上年末增加22户。
第三产业
张掖市以文旅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值增速位居甘肃省第一。推动文化旅游与研学、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域生态旅游业向全链条、高品质、高效益发展。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39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1.3亿元,分别增长155.7%、150.3%。现代服务业质效提升。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甘肃省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张掖老街获评省级示范步行街,评定市级商业示范街5条。农村快递进村率达90%。
202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31.36亿元,增长16.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2.23亿元,增长21.3%;金融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0.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4.49亿元,增长3.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4.0%。
经济功能区
张掖市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个省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临泽、高台、山丹城北、肃南工业园区为支撑的“2+4”开发区发展格局。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兰新铁路G30连霍高速227国道,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张掖工业园区,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总数达524户,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化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2016年新建变电站2座,完成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公租房、科技孵化楼和智慧园区云计算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张掖市在校生2.57万人,毕业生0.5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41万人,在校生1.17万人,毕业生0.4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22万人,毕业生0.73万人。初中在校生3.95万人,毕业生1.19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7.38万人,毕业生1.3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44人,在校生19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5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2%。
张掖中学创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近400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有教学班82个,在校学生3940人,教职工34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134人,硕士研究生78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学术学科带头人85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拥有现代化远程教育信息网、高性能千兆校园网、高清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建有“校园科技馆”“校园书店”“校园门诊部”。2004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8年7月整体搬入甘州区滨河新区新校区。2021年11月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卓越高中”培育学校。
医疗
2023年年末,张掖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04个。其中医院46个,医院中综合医院21个,中医医院5个,专科医院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2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个,卫生院89个,村卫生室75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2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5万人,注册护士0.5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6万张,其中,医院0.86万张,卫生院0.21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823.7万人次,出院人数24.5万人。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是张掖市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始建于1956年,2014年12月并入河西学院更名为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开放床位1300张。截至2024年,职工总数1467人,其中高级职称192人,中级职称302人;专业技术人员1215人,占职工总数的82.82%。有中西医结合科、骨科儿科泌尿外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有20个规培资质专科基地,是河西走廊唯一的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被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全国临床专业及中医专业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省十佳医院”等荣誉称号。
科技
2023年,张掖市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5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14项。专利授权量1246件,下降18.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件,有效发明专利44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95件。共签订技术合同619项,增长41.0%;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5.49亿元,增长18.0%。
文化
截至2022年,张掖市共有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建成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近200座。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5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83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舞台”覆盖率达100%。2023年年末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3%,与上年末持平;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4%,与上年末持平。
张掖市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建筑面积10038.5平方米,远承历代张掖藏书传统,藏有图书33万余册,设有综合服务台、党史阅览空间、少儿阅读空间(绘本阅览室、亲子活动室)、电子阅览空间、国家盲文图书馆张掖支馆、期刊借阅空间、综合借阅空间、读者自修空间(考研考公自修室)、地方文献查阅空间、甘州区方志馆等11个对外开放空间,设置阅读座位650余个,年接待读者22万人次。实施总分馆体系建设,建成城市书房、三闸分馆、丹霞分馆、古城分馆等特色分馆。连续四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全国示范区图书馆”等荣誉。
体育
2023年年末,张掖市共有体育场地5329个,体育场地面积388.69万平方米。全年体育获得各类奖牌82枚,其中金牌19枚。有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甘州区体育馆、临泽县体育馆、临泽县游泳馆、临泽县全民健身中心、高台县体育馆、高台县游泳馆、高台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民乐县体育馆、肃南县全民健身中心等10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还有滑冰滑雪场10家、自驾游基地和露营基地6处,并已成功举办大型赛事活动30多项。
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包括区域内室外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是由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直接经营管理的市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隶属于张掖市体育局管理。场馆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北街街道王母宫社区北街延伸段224号,于2010年5月建成,2011年1月正式面向社会开放,用地面积22450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8727平方千米,总投资3060万元。现有各类室内体育场地26块,总面积4294平方千米,各类室外体育场地10块,总面积7166平方千米;有馆内外移动或固定看台设施3288座,室外停车位100个。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张掖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7.32万人,减少0.7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8.12万人,减少0.8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2.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89万人,增加0.2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24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02万人,增加1.1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77万人,增加0.0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85万人。年末共有1.5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58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同时,全市共有各类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510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0个。
环保
截至2024年,张掖市已经全面完成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任务,实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园四带”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33.4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76万亩,重点河流“四乱”问题得到彻底整治。2023年,张掖市内8个国家级、6个省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
交通运输
综述
张掖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23年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2.17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4.8%;旅客运输周转量6.60亿人千米,增长87.5%。张掖市民航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42.88万人次,增长199.2%;民用汽车保有量27.3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5.02万辆,增长6.8%。民用轿车保有量22.55万辆,增长8.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21.41万辆,增长8.2%。
公路
张掖市形成了以张掖市区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干线、县乡道为分支的“四横九纵十三联”路网,G30连霍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227线贯穿全境,G0611张扁高速建成通车。截至2024年2月,张掖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4504千米,公路网密度37.57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市60个乡镇中55个已通三级及以上公路,AAAA级及以上景区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联通。2023年年末,张掖市中等级公路1.23万千米。
铁路
张掖市拥有兰新铁路兰新高速铁路等铁路线路。主要站点有民乐站、山丹军马场站、高铁张掖西站、临泽站、高台站等。截至2024年2月,张掖市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496千米,其中兰新高速铁路262千米,兰新普速铁路234千米,除肃南县外全部通铁路。
张掖站建于1955年,隶属兰州铁路局武威铁路分局管辖,为二等站。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客运车站,主要办理列车接发、会让、通过等业务,并承担机车换挂、机务作业区机车出入库等作业。距离兰州站547千米,离乌西站1365千米。
航空
截至2022年,张掖市已建成一、二、三类通用机场9个,并建成甘肃省首个通用航空机场——张掖丹霞通用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可满足空客A320波音737-800以下机型起降。航班航线可直达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西安兰州等多个城市。
张掖甘州机场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管辖的支线机场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机场路,距张掖市中心24千米,是在原空军张掖航校机场扩建的为4C级军民合用支线机场、高原机场(1588.5米)。张掖甘州机场航站楼面积4189平方米,站坪面积1.77万平方米,设3个C类机场;有跑道两条,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4.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23吨的使用需求。2011年9月甘州机场正式完成通航,跑道承载最大机型为A320和737-800以下机型。
公共交通
张掖市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截至2024年2月,全市三级以上客运站12个,市区客运站全部达到一级以上,等级客运站12家,营运车辆2.5万辆,拥有客运班线317条,班线客车444辆,公交线路54条,公交车414辆,出租车企业15家,出租汽车1958辆,旅游运输企业25家,旅游客车607辆。全市货运企业11家,货车2.5万辆,其中,危险货运企业3家,危货车辆38辆;冷链物流企业4家,车辆53辆。
张掖客运中心站于2019年建设完工,位于金张掖大道与南环路延伸段交汇处东北角,按一级站标准建设。占地面积为70666.67平方米(约106亩),设有候车大厅、安检车间、站前广场等;共有停车位224个,发车位20个,到达车位5个,容积率0.08,绿地率19.6%。同时设计有城市公交换乘车辆出入流线,社会车辆出入流线,旅客进站流线,停车场行车流线。设计满足年平均日发送旅客12000人,旅客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要求。
人文
综述
张掖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直在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饮食
张掖人的食肉与战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由于地处各民族部落交融地带,又是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古时候的张掖人争夺草场、守卫疆土都需要实力来支撑,古张掖地区的饮食便具有明显的符合战争实用的习惯,讲究快做、快吃、快饱,吃饱了还不易饥饿的特点。现代张掖人保留了这种餐食习惯,喜食牛羊肉也成为张掖的地方特色,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主食来享用。
甘州臊面是张掖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主食之一,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早餐。主要讲究“薄、亮、筋”,就是面要薄,汤要亮,面条吃起来要筋道、软滑。所用的面条是用双擀杖擀的,最多时一张面可达15公斤,擀好后,切成的面条形同韭叶,薄似纸片,长如丝带。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姜粉酱油等调味品及适量水淀粉,使汤达到一定的色度和浓度,最后配以白水肉丁、油炸豆腐片、葱花、香菜等佐料即可。2015年8月13日,甘州臊面(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坝蒸饼子也叫面筋,由于适口性强、制作方便,从数十种面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临泽面食品牌。饼子在蒸荜上绷到薄如羽翼、轻如纱绢的程度后入锅蒸熟,逐张抹油卷筒切条,达到内虚外筋、柔软光滑、通透洁净、绵软爽口的境界,再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更是浓香四溢。2010年7月6日,临泽四坝蒸饼子(张掖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稞面搓搓在当地又叫青稞面搓鱼子,是一种既营养又健康的面食。以民乐特产的青稞面为原料,用凉水加少许食碱和面、揉匀,再用热毛巾盖住焐上半小时后,把面切成小块放在案板上,先每只手里搓1至2条,搓到30厘米左右后把两只手里的合并在一起,再用两只手同时来回搓成60至80厘米。也有把面掐成指头肚大小,搓成两头尖中间粗、长约2至3厘米左右的面鱼。搓好后用开水煮熟,佐以香油炝盐末、蒜泥、、红辣子等调味品。青稞面搓搓作为民乐特色小吃,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5年8月13日,青稞面搓搓(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方特产
张掖市由于北纬38°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张掖葡萄品质优势明显,也让张掖成为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全市共种植各类葡萄6.95万亩,年产量达6.6万吨。近年来,张掖市先后荣获“全国鲜食葡萄金奖”“甘肃十大名果”“中华名果”称号,2009年获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获原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山丹县肉羊养殖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的肉羊养殖大县。且由于山丹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山丹羊肉肉质细腻、味美、无膻味,且营养丰富的特色。“山丹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目录,是河西走廊最具悠久历史的特色美食。
习俗
裕固族婚俗是裕固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裕固族古代语言、民歌、神话传说、谚语故事、传统礼仪等丰富的内容,也蕴藏着承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萨满教、原始崇拜、佛教信仰等。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参与人数之广泛、形式多样。
裕固族婚俗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有自由恋爱。到了婚龄,由男方准备聘礼,明媒正娶,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裕固族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主要有:求亲订婚、选人请客、娘家宴请、姑娘戴头面、惜别送亲、打尖迎亲、马踏帐房、射箭拜天地、冠戴新郎、看验酒席、酒宴颂歌、新娘打茶、回亲等十几项程序28个礼节。主要程序要进行3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进行婚娶仪式,第三天结束。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裕固族婚礼仪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大河乡皇城镇康乐乡
张掖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社火一般由各乡村、街道和民间团体进行组织活动,到每年腊月即开始排练,正月初三正式演出,正月十五进入高潮。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一般有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四排,每排4人。在舞蹈进行的间歇间,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活”,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膏药匠”。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等。
文物古迹
张掖市境内文物遗存丰富,是甘肃省仅有的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保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30处。还有已公布的42处历史建筑,护11处中国传统村落,市域范围内的古树群12处、各级古树名木213株。国有馆藏文物总量达1202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780余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9月,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河西宝卷、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甘州小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项,417项县区级非遗项目;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9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744人,保护项目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
张掖市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5家,非遗保护传承中心5家,非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23家,各级重点项目传习所52家,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还已建成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河西宝卷、甘州小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项目传习所16个。现有各类博物馆105个,其中91个被命名为“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总数名列甘肃省第一。
艺术
张掖舞蹈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就已形成,距今已两千多年。舞蹈丰富多彩,久盛不衰。舞姿古朴而优美,粗犷而豪放,舞蹈动作幅度大,跳起来灵活自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舞姿简练,但套路复杂;语汇不多,但跳耍时路数变化多样。现代流行张掖的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六种:太平秧歌舞、跑牦牛舞、跑黄羊舞、顶碗龙灯舞、顶碗舞、太平车舞、灯杆会舞。
甘州小调是流传张掖一带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是一种音乐演唱形式,由曲牌和曲子组成,据考证,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甘州小调曲调朴实优美,曲目内容丰富,具有高亢流畅、婉转悠扬的特点,且题材广泛,歌调众多,大致分为“花儿”(少年)、小曲小调、打夯号子、秧歌社火曲、酒歌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使甘州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为甘州小调积淀了丰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
风景名胜
综述
张掖市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禀赋高、类型多样、文化历史深厚,富集除海洋以外所有地貌景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芦苇、绿洲沃土、七彩丹霞、峡谷湖泊、戈壁沙漠等极端地貌,涵盖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候、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大主类,21个亚类,56个基本类型。截至2022年,张掖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AAAA级景区19家,AAA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居西北五省第二。
张掖市不仅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中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红西路军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
重要景点
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海拔在2000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至10千米,面积在300平方千米以上,七彩丹霞以其面积大、相对集中,且层次交错、色彩斑斓、气势磅礴而称奇,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颜色,有无数沟壑、丘陵,色调顺山势起伏而呈波浪状。七彩丹霞主要发育由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地貌,是全球唯一、中国独有的神奇地貌。
七彩丹霞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有小布达拉宫、睡美人、神龟问天、神龙戏火、大扇贝、赤壁长城等十余处,七彩丹霞经研究考证,其彩色丘陵地层的形成和诞生是以百万年为地貌单元,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地质遗迹,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享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等美誉。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这里保存有中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以及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大佛寺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大佛殿、大成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现有大佛殿、佛教艺术陈列厅、佛教经籍陈列厅、土塔、山西会馆、金塔殿等展厅对外开放。牌坊位于山门之后、正殿之前,两侧对称的钟鼓楼,钟南鼓北。雄踞中心位置是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高20.2米,长48.3米,宽24.5米,面积1183.35平方米。殿宽9间、进深5间。殿身两层楼阁,殿门两侧有佛经变故事砖雕。大佛殿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约530平方米。
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大沙河景区,五湖广场以南。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是河西走廊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红西路军纪念馆。馆内现珍藏红西路军珍贵文物,书画作品、武器实物等190多件,图片资料800多份,文字资料30多万字。主要陈展红西路军在临泽境内转战的历程,再现了红西路军广大将士英勇杀敌的历史场景。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9月,通过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评定。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俗度假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红湾寺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裕固风情苑、裕固族特色村寨为核心,形成了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内有裕固风情苑、特色村寨、红色记忆主题公园、西柳沟民俗风情特色街区、索朗格国际赛马场等自驾游和房车露营基地,并推出了“气泡星空户外帐篷”、民族歌舞表演、特色美食、咖啡屋等旅游服务项目。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在先秦两汉之前,便是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驻牧和相互纷争的天然牧场。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诏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河西各郡分设牧师苑(牧马场),山丹军马场也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山丹军马场也曾为新中国国防建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67年,山丹军马场为毛泽东、彭德怀、贺龙选送过坐骑。山丹军马场也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马场。
山丹军马场风光秀美,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称。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拥有草原百万多亩,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还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视片均在此拍摄。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张掖市概况.张掖市人民政府.
张掖历史沿革.张掖市人民政府.2020-04-08
张掖历史沿革.甘肃经济信息网.2018-08-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23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