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是中国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
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
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
审美价值。
简介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
暖温带地区,
东亚、
东南亚和
印度洋及
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
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中国人民历来喜爱
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传统
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
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中国
劳动人民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
仰韶文化原始社会余姚县
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
文字符号来表示。
历史学术
珍贵文献,如《
尚书》、《
礼记》和《
论语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
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
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
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
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中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
提水竹筒提水灌溉高转筒车抛石机、宋代的
火药箭和竹管
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文化体现
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托物言志,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
太平御览》记载,晋代
大书法家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
于潜僧绿筠轩扬州八怪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
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
题诗革命史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
四物,青松
翠竹雪压竹文化诗文
竹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也正是竹子特殊的
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
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
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
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
北宋文同湖州竹派柯九思、
高克恭、
倪瓒,明代的
王绂、
夏昶、徐谓,清代的
石涛、郑板桥、
蒲华、
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
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
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
文与可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
墨竹图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
白居易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中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
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
园林
竹子是
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的
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皇家园林。据《
尚书·禹贡秦始皇上林苑拾遗记狩猎场和
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
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
宫苑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
水经注》介绍
北魏竹柏洛阳伽蓝记夏绿,竹柏
冬青由唐代文人
王维辋川别业艮岳北宋皇帝宋徽宗
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
艮岳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
南宋定杭州为
行都,改称
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
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
李格非所写《
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
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
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
景观描述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
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
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沧浪亭、
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
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
技术理论书籍,有
王象晋《群芳谱》、
屠隆《山斋清闲供笺》、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
园冶》、
文震亨的《
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
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
盆景。
中国盆景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出现了许多精品,如
周瘦鹃先生的《
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
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生活用途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
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
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
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
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
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竹布在唐代曾是
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
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
竹笋和
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
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
竹茹、
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
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
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
编织物的印痕,南方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
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
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
生产部门--竹器
手工业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
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
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
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
净化空气、防止
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精神体现
竹子无
牡丹之富丽,无
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民。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
审美观和
审美意识以及
伦理道德,对
中国文学、绘画艺术、
工艺美术、
园林艺术、
音乐文化、
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
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
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
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
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
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
雕刻工艺,汉代有竹
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
竹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
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詹成,明代出现了嘉定
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
邵阳、四川
江安和浙江
黄岩等地的
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
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
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
吹奏乐器和
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
周朝丝竹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
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中国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