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府城隍庙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的城隍庙
宁波府城隍庙,又名郡庙,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县学街22号,西接宁波月湖胜景,南邻唐代著名古迹天封塔,因有别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建于大梁街的鄞县县庙,民间也俗称老城隍庙。宁波府城隍庙面积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由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拜亭、大殿、后戏台、寝宫,组成前后“四进四天井二戏台左右厢殿”的雄伟建筑,是现存国内最完整的郡庙和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郡庙。宁波府城隍庙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春,迁建于今址;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2020年6月,宁波府城隍庙修缮一新重新开放,修缮后的宁波府城隍庙整体格局恢复至1884年的历史风貌。
历史沿革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刺史沈承业在子城西南五十步建城隍祠。
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两浙转运司备摄守程覃奏请宋宁宗,赐庙额曰:“灵佑”。
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庙被焚后重建。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庙遭火灾;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重建。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州城隍神诰封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遵制革去原封号,撤塑像改立木主,题“明州府城隍之神”。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春,火堂弄(今呼童街)燃起熊熊大火,西南五十步之遥的城隍庙未能幸免,化为灰烬。是年冬天,郡守张琪迁建城隍庙于握兰坊的宋景福寺、元帝师殿旧址,即今海曙区县学街城隍庙址。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鄞人单仲友奏请朝廷,建议将明州改为宁波,当时全国城隍庙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宁波的城隍庙为府级,因此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十二日,清军兵临宁波城下,以董志宁华夏等为首的“六狂生”共举明兵部员外郎钱肃乐为首领,在宁波府城隍庙起义抗清,百姓应者逾万,并于宁波府城隍庙前盟誓,矢志报国,反清复明。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和康熙四十年(公元1710年),宁波府城隍庙遭受了两次较大的火灾,知府高启桂重建,灾后的宁波府城隍庙“虽历经補葺,而因陋就简,弗甚庄严。”
雍正四年到十年(公元1726年—公元1732年),宁波府城隍庙一直在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刚到位的知府孙诏按例到宁波府城隍庙斋宿,碰到诸生朱世煃等正在为重修宁波府城隍庙募款筹资,马上捐出自己的俸禄,因有知府榜样的影响,使其后任也踊跃相助。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宁波府城隍庙增建后殿卷棚,使原来五间九檩重檐硬山顶的正殿之前多了面阔三间的卷棚,使长方形的大殿变成了凸字形,使原来单一的硬山顶成了美丽的“勾连搭”,真正确定了宁波府城隍庙整座建筑的规格和形制,奠定了宁波府城隍庙在宁波历史古建筑中的地位。此后,宁波府城隍庙又经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多次修葺。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五月初一,宁波府城隍庙大殿突然起火。据当时上海《申报》报道,“大殿三间两弄、后殿五间、台亭一座、东西看楼,共为焦土。惟后殿东西墙外之余屋以及大殿下东西两廊皆赖各水龙竭力浇灌,得未延烧”。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宁波府城隍庙重建。重建后的宁波城隍庙,由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这次建造,整座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宏伟,无论是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工艺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
1928年,延续千余年的郡庙祀制被彻底废除,神像拆毁,庙屋改作民众娱乐场所。延续几个世纪的城隍公祭等活动在1931年废市设县之前,均未恢复。
1948年,宁波府城隍庙修葺,城隍神纪信还庙,韩察应彪王元暐黄晟、沈承业、王安石、张琪、钱肃乐八位祔神出现在市民面前。
1964年,宁波的街巷再次掀起破除迷信的群众运动,一夜之间曾经殿宇壮丽的郡庙,城隍大小菩萨再次倒在重锤之下,城隍庙改成“科学宫”,大殿上办起反迷信展览会,戏台成了“天文馆”。期间城隍庙还做过生产医疗设备的小厂,大殿成为车间。
1981年12月,宁波府城隍庙成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一个日本民间代表团访问宁波,团长是一位建筑学家,在看了宁波府城隍庙现状后,向宁波市人民政府进言,认为宁波府城隍庙是宁波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建议给予妥善保护。宁波市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作出搬迁工厂、修复宁波府城隍庙的决定。后经综合考虑,宁波府城隍庙的修复落在了当时急于寻找经营场所以解决待业青年就业的镇明区劳动服务公司。后历时一年,费工二万六千工,耗资五十五万元,宁波府城隍庙修复工程顺利完成。
1984年元旦,宁波城隍庙商场正式开业,大小百货、五金交电、副食棉布、文化工艺,包括金铺、小吃、酒楼、照相馆、游艺场……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城隍庙宛若新生。
二十世纪90年代,宁波城隍庙自觉、主动地融入时代潮流,城隍庙新商城、城隍庙美食城、城隍庙商业步行街相继开业……宁波城隍庙实际变成了当时浙江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商场。
2013年8月,由于区域升级改造,宁波城隍庙的大门被缓缓关上。
2018年10月至2020年,宁波城隍庙建筑参照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大修的格局重建。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对所有的古建筑和雕塑全部进行考据和评价,对有历史有典故的“古器”全部保留,丝毫未动,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有风貌。修缮中还采用了大量宁波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包括荟萃生漆脱胎、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大隐石雕等。
2020年6月27日,在经历了7年时间的静默和修缮,宁波城隍庙重新对外开放。
2022年,宁波府城隍庙修缮工程被列为首届“匠心杯”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主要建筑
宁波城隍庙的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包括前天井按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遗存的中轴线上,由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拜亭、大殿、后戏台、寝宫,组成前后“四进四天井二戏台左右厢殿”的雄伟建筑,其面积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是清代官式制作与浙东民间建筑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照壁
照壁长近20米,高约10米,由照面、壁座和壁顶三部分组成;通体由水磨青砖垒砌,这种宁绍风格的石材,经过精心打磨,显得格外古朴典雅。上面雕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蝙蝠、花草和暗八仙等,都寓意着“多子多孙”、“福福相连”等美好愿望。
壁顶正中镌刻着一个神字,顶檐下刻着四个大篆“固国度民”,这四个字,虽然没有过多的对神威神灵的赞颂,但却着重强调了城隍神对巩固地方与社会安定的责任。这是在警示阳间的地方官,要尽职尽责,巩固国家安宁,让人民安居乐业。东西两道等高风火墙与照壁联成一体,跨街而筑。上面刻着“四时咸若”、“金汤永固”和“百渚不警”、“磐石常安”十六个字,这些字承载着全城百姓对“固国度民”的进一步诠释。照壁前,一对仰斗式的旗杆矗立,这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地方官孙诏重修郡庙时所添,这些都在无形中烘托了气氛,营造了强大的气势。
痘神殿
痘神娘娘是护佑宁波儿童的司命之神,面目慈善的她,正躬身用汤勺送喂婴儿防疫,童男童女捧药罐与仙草分立两旁,寓意祛痘除灾、护佑百姓健康。
怀棠祠
前中天井的东厢房是“怀棠祠”,怀是怀念的意思,棠则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里面供奉了宁波历代八位惠政代表人物。
第一位是韩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曾孙,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河东节度判官、侍御史,后任京兆府富平县令、明州刺史等职。任明州刺史期间,韩察主张把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决定了之后千年宁波行政中心的位置,今天的宁波城就是在他画下的蓝图中一点点发展起来。韩察也是以鼓楼为南门的子城的缔造者。
第二位是应彪,字文穆,先人是陈郡人。长庆初年,应彪授官金州刺史兼侍御史,又调任明州刺史,是前一位的继任者。他的主要功绩是于公元823年在三江口建造了东津浮桥,即今灵桥的前身。
第三位是王元暐山东琅琊人,它山堰的建造者,宁波治水第一人。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王元暐任鄮县令,主持营建它山堰,使得平时的樟溪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河,等到洪水期到来时,则七分入江,三分入河;并在南塘河建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今上水碶、下水碶、石碶),形成水利网络,又疏浚小江湖等,保鄞南的广袤土地和人民千年以来不受水患,丰衣足食。
第四位是黄晟,字明远,鄮县人,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任明州刺史。黄晟有斩蛟之能,勇猛无匹,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黄晟率民采石筑宁波的罗城,保一州生聚之安,宁波“城池”的范围在他手上厘定,他又重建奉化江东津浮桥。黄晟在任18年,为官廉正,后封江夏县开国子。临终上疏,勿让子荫嗣,府库所蓄,皆题“送使”字样。
第五位是沈承业,后梁明州刺史,是宁波第一座城隍庙的创立者,他建造的城隍庙不在今址,而在“子城西南五十步”,离鼓楼不远。
第六位是王安石,虽然只在宁波当了三年县令,但他修水利、兴教育、试改革,着实留下一番事业,尤其是办县学,聘请名儒任教,对四明文风的带动有开创之功。
第七位是张琪,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城隍庙失火,时任知府张琪将位于县学街的宋景福寺、元帝师殿旧址改建为城隍庙,从而在城隍庙发展史上留名。
第八位是钱肃乐,明末宁波著名抗清英雄,“大明孤臣”。清兵进入浙江时,钱肃乐倡议起兵,与钱氏家族的一众兄弟,以及张苍水一道,书写了甬城抗清史上的壮丽诗篇。据传,钱肃乐曾在清康熙年间被推为宁波府城隍,但未得到清廷的认可。
月老殿
月老,俗称月下老人,是汉民族传说中主婚红喜媒神,属天庭上仙。月老耄耋鹤发、身穿喜气红袍、手拿姻缘簿、提杖挂红线,正是一位“姻缘一到红线牵”的仙人形象。殿内配以月形神龛突出月老神韵,借喻和合姻缘,借喻多子多福,工匠们将宁波的“山茶”市花镂空立柱装饰艺术,与龙凤呈祥的卜头花板相互呼应,紧扣爱情主题,突出喜气姻缘的华贵。供桌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采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在宁波起源的题材,反映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文昌殿
走进文昌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昌帝君手持“天书”的庄严形象。他的左右分立着捧状元簿的天聋和捧文昌印的地哑两学生。这些神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代文人追求梦想的故事。殿内的神龛以镂空如意纹立柱工艺手法、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倒挂花板装饰,这种独特的装饰风格传递出万事如意、坚韧不拔、精神可嘉、福到眼前的文运气息。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学风卓著。自两宋清代,宁波人累计中进士2478名,其中状元就有13名,宁波还是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文昌殿就是对这种优秀学风的最好诠释。
财神殿
财神殿的主龛供奉五位财神:正座是惩恶扬善的武财神赵公明,左九路财神之一的“增福财神”李诡祖,右边是“商圣财神”范蠡。副龛是商朝忠臣后裔宁波古林“一门八御史”先祖“忠义财神”比干,“官禄财神”禄星孟昶。财神殿虔诚供奉,此地汇各路财神,降一方福瑛。宁波自古以来,商业发达,民间广泛崇信财神正月初五财神,在宁波,这一天可是迎接财神的重要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用鞭炮声迎接财神的到来。在凌晨的寂静中,轰隆的鞭炮声如春雷般唤醒沉睡的城市,响彻宁波大街小巷,俗称“破五”利市迎财神,这就是宁波人传统的迎财神仪式,一种源自民间的信仰。
慈航殿
佛教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又是道教元始天尊坐下十二金仙第九的唯一女弟子——“慈航道人”。这也是2020年重修城隍庙后的新添景观,以中国道教第九洞天四明丹山赤水的元素,与自然界山海动植物组合成群雕作品。
前戏台
前戏台是四柱单间,由歇山顶、藻井构成,为清朝光绪年间重修城隍庙的遗存。前戏台的精华部分是那座本地域特色螺旋娥罗顶藻井,俗称鸡笼顶,它由28只飞凤托起,上承花篮,大斗上放龙头,再由小斗拱盘旋而上,拱突象征龙脊,顶处雕刻龙尾,由龙尾托住穹顶部的轩辕镜。仰视穹顶,28条金龙盘旋而下,蔚为壮观。整个藻井没有使用一枚钉子,全部靠榫卯的致密契合联成一体,这是浙东匠师的伟大创新。藻井的妙处在于,武戏翻高,武生打斗,可扩大腾空范围,伶人唱念道白,四壁形成共鸣回旋,它如同一只“大喇叭”,起到扩音作用,达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藻井内可形成气流,时有回旋风,终年回荡其间,因此蜘蛛不会结网,不易积灰尘。
大殿
大殿高15米、宽24米、进深21米,是城隍神享祀和接受崇拜的殿宇,也是象征城隍神至高神权的公堂。现存的大殿为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按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重建的形制硬山建筑,由正殿和殿前卷棚形廊连接而成,外观看去是重檐硬山,称为“一殿一卷勾连搭”。
宁波的城隍是纪信,楚汉战争时刘邦身边的大将军,来自楚汉争霸时期,生平主要事迹有二。其一,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是当年帮助刘邦从宴席上遁走的大将之一,《史记》有载;其二,刘邦据守的荥阳城危,纪信假扮刘邦向西楚诈降,成功掩护刘邦脱险,而其本人不幸被俘。项羽纪信忠心,有意招降,被纪信拒绝。恼羞成怒的项羽最终用火刑将纪信烧死。京剧中有《取荥阳》一出,又名《楚汉争》《纪信替主》,豫剧里也叫《火烧纪信》,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刘邦当上皇帝后,想起纪信的功劳,下令追封他为“成纪城隍”,可戴帝王冕,永受人间香火。
宁波百姓觉得纪信功高盖世,神威无比,因此把这名出生在陇西、建功在河南,与宁波并无关系的异乡人奉为自己的保护神。宁波纪信为城隍神,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赵方时的《宾退录》:“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即宁波)、宁国、太平、襄阳、兴远、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
城隍老爷端坐于神龛内,又称为“暖阁”,是一座飞檐翘角式的亭台楼阁,榫卯构件,外有龙柱护栏,采用宁波本地月洞床龛面。配合上千组合的榫卯构件,以细平刻、浮雕、圆雕、镂空塑造鹤鹿同春、梅兰竹菊、富贵牡丹、松鼠葡萄、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雪中送炭等图案和传统故事。采用吉子、插版、吊栏、摆件、匾额、铃铛,配以铺绿、青,洒云母、螺钿,再现宁波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传统手工艺。楼阁围栏间“五子登科”圆雕栩栩如生。主神左右配制唐代魏征钟道,赏善罚恶,八面威风。东龛值年神李丙、值日神周登,西龛值月神黄承乙、值时神刘洪,四位神仙是太岁部下的神将,在天界值勤之余,还负责记录人神功绩;为地府判官对凡间善恶决断公文、及法会中祈祷疏文焚化而呈送给天庭对应神灵;协助斩妖除魔,护佑人间的太平。
娘娘殿
娘娘殿供奉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娘娘指城隍夫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正殿后面新建了寝宫。
甲子殿
以10 “天干”和12“地支”循环组合推算出12生肖共5组为一个轮回,即“人生60古来稀”的60花甲年。由此,道家信奉的60个星宿神对应60神名,为人间轮值,守护本命。星宿神由斗姥天尊统帅,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的道教文化,也警示了人们为官须正、为人须善的道家思想。
二十四司
城隍庙的规模及内部设置都要效仿相应官厅制式,使城隍庙成了与现世官衙一一相对应的冥界行政官衙。宁波府城隍神庙为府级单位,配地府司级神,大殿东西二厢各12位官员。这分门别类的二十四司,在城隍老爷纪信统领下办理阴阳事务,东偏殿十二司,包括功曹司、见录司、库官司等,赏善罚恶,维护阴阳秩序;西偏殿十二司专责阴阳事务,包括来录司、改原司、巡察司等,确保地府正常运行。在城隍神庙的统领下,二十四司各司其职,保障阴阳和谐,确保民生福祉。城隍庙里的二十四司,是城隍统领下的各种报应机关,其职责是根据各人的善行恶决定其寿夭祸福。
文物遗存
碑记
在2018年10月宁波府城隍庙重修开始后,意外发现了40多块碑记,这些石碑有很多一开始就是被嵌在墙体里的,后来随着反复地重刷墙面,很多碑就被封在了厚厚的水泥和石灰层里面,这些石碑从明朝民国全部都有,上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每一次修缮都做了什么、谁来捐款了等等都有记录。其中曾立于宁波府城隍庙大门东首的一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的《宁波府城隍庙之碑记》,由黄润玉撰文,是宁波府城隍庙现存最古老、内容最丰富的一块石碑,该碑记详细记载了宁波城的历史沿革和建庙敬神的因由,开头第一句:明之为州,本春秋于越甬东也……对于宁波的历史娓娓道来,史料翔实,语句优美,堪称一篇美文。
另外,城隍庙还有一些民生碑文,如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永革庄长告示碑》、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的《钱业呈请禁止各股东与经伙串写推据预为讲账地步给示勒石告示碑》等等,有涉及百姓生活的,有关于“抚恤金”的,它们都是近代宁波发展中的重要历史资料,历史价值非常高。比如其中的《钱业呈请禁止各股东与经伙串写推据预为讲账地步给示勒石告示碑》,里面讲述了当时几个商人通过财务造假,伙同他人串通,提供伪造账单,很快就被查处。由此宁波商界就出台一系列规范,禁止弄虚作假,除弊兴利,将行业规范刻在石碑上起到自我警戒、行业自律的目的,是一个很典型的宁波商界进行自我完善的案例。
匾额
“宁波府城隍庙”匾额出自近代宁波著名书法家钱罕之手,匾额宽3米、高1.7米。“文革”期间,天一阁的工作人员悄悄将此匾藏于阁内,又以大字报复盖,才使其逃过一劫。
地理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0: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