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哈阳农场,位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
黑龙江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管理。查哈阳农场始建于1948年,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
查哈阳灌区主体,地处
甘南县境东北部,是
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
国营农场。全场总面积763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69.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
甜菜等,1992年粮食
总产量12.1万吨。2005年,查哈阳农场深入实施
农业部实施的“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黑霸和大强牌大米,雪花牌奶粉等均为绿色食品。
简介
查哈阳农场始建于1948年,位于大兴安岭南麓,
松嫩平原嫩江右岸,
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北纬48°05′--48°30′,东径123°56′--124°20′。全场幅员面积8.4万公顷,耕地5.5万公顷,林地0.8万公顷,
牧草地0.6万公顷,水面0.27万公顷。全场下设8个管理区,54个居民点,13个工业企业,
固定资产6亿元,总人口60049人(2010年),年产粮豆33万吨,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有综合
农业企业。
查哈阳农场是
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齐齐哈尔农垦管理局。位于甘南县境东北部,嫩江西岸,场部距甘南县城68公里。是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国营农场。查哈阳农场,以
当地地名“查哈阳”命名。查哈阳,
蒙古语,意为“好地方”。1948年1月建场,场部设在甘南县平阳镇,定名“平阳农场”,隶属嫩江省建设厅。1949年10月,场部迁至“大烟筒”,更名为“查哈阳机械农场”。1955年,与甘南、义和农场合并,定名“查哈阳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厅。1958年秋,与甘南县平阳乡、
查哈阳乡合并,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2月,“场社分开”,恢复农场体制,仍称查哈阳农场,隶属省
农业厅。1962年1月,扩建为“查哈阳农垦局”,下属金边、丰收、稻花香、太平湖等11个分场。1968年7月,撤销农垦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被编为第五师第五十五团”。1970年3月,改编成五十、五十五、六十七3个团。1976年
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体制,将原3个团并为查哈阳农场,下设9个分场。
查哈阳农场地处诺敏河下游、嫩江西岸,境内的查哈阳灌区是我国东北四大灌区之一,
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全场总面积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12.1万吨。
畜牧业也较发达,1988年奶牛存栏3585头,猪存栏1.19万头。1992年全场
农业总产值为1.28亿元。场办工业有
造纸厂、乳粉厂、制砖厂、
修理厂、粮油加工厂等。场部所在地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聚居人口1.4万余人,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
查哈阳农场位于诺敏河一
阿伦河的河间地带,水系比较发育,场内有黄蒿沟、白马河等河谷,有太平湖和白马河两座水库,
汇水面积980平方公里。灌区主要水源诺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水流清澈、矿物质丰富,全长367公里,
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平均年
径流总量为43亿立方米,年平均
供水量约为7—8亿立方米,适合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作物栽培灌溉之用。
查哈阳农场远离工业区,
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境内
土壤类型以草甸
黑钙土为主,疏松、肥沃,
平原区黑土层较厚0.5—1.0米,
有机质含量4—6%,
全氮含量0.25%、
全磷含量0.09%,速效氮91.0mg/kg、
速效磷47.0mg/kg、
速效钾126.0mg/kg,
PH值为6.5。境内
森林覆盖率13.8%,农田
保护率80.3 %,农膜
回收率90%以上,
粪便处理综合利用达98%以上。
查哈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沃野平畴,物阜粮丰。盛产水稻、大豆、玉米等
粮食作物和甜菜、
葵花、芸豆、
西瓜等
经济作物及防风、甘草等中药材。素有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的美誉。一九九六年被“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
查哈阳大米2002年通过日本JOA
有机食品认证,一九九八年获“世界华人食品博览会”金奖,“东北十大杰出品牌”。农场不断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奶牛、肉牛存栏3万头,
绵羊、
山羊5万只,建成了
垦区小尾寒羊繁育生产基地。这里水资源非常丰富,属东北大四大自流灌区之一,为
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水稻面积已发展到27万公顷,年产优质东北晚粳大米26万吨,稻草26万吨。
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
粮食加工、
甜菜制糖、乳制品、机械修造、建材生产行业,成为拉动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医疗、保险、金融、、
餐饮服务配套齐全,交通快捷便利,拉甘公路、齐查公路纵贯境内,连接周边县、旗、
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场通讯发展迅猛,
程控电话装机达万门以上,移动通讯更是便利快捷,已成为甘南县东部人流、物流、
信息流的汇集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教育、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已建有初级中学三所、高级中学一所、国家
二级乙等医院一所、卫生院8所、
电视转播台、
闭路电视覆盖全场进入千家万户。
境内有被誉为“中国第二
长城”金大定年间
完颜阿骨打征夫修建的“金界壕”遗址。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太平湖水库。雄伟壮观的渠首
引水工程。沃野千里,渠网交织,
稻花飘香的塞北水乡风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佳地。
由来
诞生
1947年9月,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嫩江省人民政府以省财政厅厅长
赵北克的名义在省会
齐齐哈尔市发出布告,招募工人和青年学生到原日伪
开拓团旧址“大
烟筒”地区创办公营农场。它也意味着
查哈阳农场(初建场名称“平阳农场”)宣告诞生了。从此,一批批转业官兵、支边青年、
下乡知青,先后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查哈阳大地。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及其后代高举
北大荒精神以及
北大荒文化的旗帜 ,勇于开拓,历尽艰辛,又大胆改革,奋力拼搏,终把过去一片方圆百里的“荒草连天野茫茫,白雪无垠朔风狂”的沧凉之地,变成了如今的
垦区水稻王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塞北水乡,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功能齐全的农垦城。
查哈阳农场有着瞩目的辉煌业绩,有着优良的
革命传统。然而,在昔日漫长的岁月里,这里也曾用拓荒者的血泪写下了一页页辛酸、悲渗的历史。
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北纬48度曾是一条冷酷的界限。查哈阳的年均气温只有-0.6度,冬季
最低温度达-41.00C,每年的8个月时间被高傲的冰霜所统治,
春旱、秋涝和低温、早霜四大
自然灾害几乎轮番 肆虐这块土地。在如此恶劣的
自然环境中,只有少量北方
游牧民族的剽悍马队,偶尔出没于这一带的莽莽荒原之上。据史记载,自周秦时期至清朝末叶的数千年里,活动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先后有
秽貊族,扶余,
北扶余遗人,
室韦,
南室韦乌丸部、契丹、女真,
达斡尔,
索伦(
鄂温克)等。由于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直至清朝末叶的20世纪初,查哈阳还是荒芜边陲,人烟渺茫。
在历史上,查哈阳这片高寒地域的
黑土地,曾以它的富饶资源引人注目,并有过三次移民垦荒的历程。
第一次发生在距今约八百八十年前,即金太袒
天辅五年(1121年)。当时,金延为了防御
辽国军队卷土重来,委派重要将领泰洲总管婆鲁火,耗费大量人、物、财力,在横贯农场境内及其西北漫长的边境上“列置戍堡”,修筑
东北路界壕,并且“征发移民”,“遣戍军‘
猛安’(率领一千人的部落长官)、‘
谋克’(率领一百人的部落长官)屯田戍边”,于是,查哈阳这块亘古荒原开始出现了定居人口。迄今,在农场太平湖分场
八队与
金边分场十一队,仍然能够找到两处边堡古城的遗址。可惜,到了
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当日益强盛的
蒙古族对
金国发动了一场民族兼并战争后,
金界壕便被一举攻破,屯田戊军或惨遭杀戮、俘虏,或纷纷弃居逃亡异地。于是,这处再度沦为史前无人定居的游牧之地。
第二次移民垦荒是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前夕。1904年,
清政府对
东北地区解除了封禁 政策。1906年,由齐齐哈尔副
教统程德全派出官员抵达查哈阳地处的
甘南县境内,开始建立荒务局并丈放官荒,从而出现
吉林、辽宁等地的汉族移民到此垦荒落户。到1931年9月,甘南境内的定居人口已达48 856人,每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增达14人。其中,1929年接收
河南省灾区移民共计20 683人,是第二次移民垦荒时期接收移民最多的一年。然而,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横征暴敛,加上气候、交通、生产力水平等制约,第二次移民垦荒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当时,因为查哈阳地区远离县城,它八九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边缘一带所建的零星几个且人口稀少的自然屯以外,依旧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及野兽出没的荆丛。特别是到了东北沦陷后的伪大同元年(1932年),又遇上战火、匪患、洪水三大劫难,便迫使甘南境内的移民纷纷逃荒外流,农场边缘地带的几个自然屯也几乎十室九空……,这样,移民垦荒又以悲惨的结局划上了句号。
跟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则是打上
引号的“移民垦荒”。确切地说,它是日本
帝国主义疯狂掠夺、野蛮霸占的一次赤裸裸的侵略行径。早在1930年,即日本昭和五年(日寇侵华“九一八”事变前),
奉天监运使熊希令拟奏了《东三省移民开垦意见书》,呈
日本天皇批准。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霸占中国而出笼的一个“移民垦荒”计划。它们占领东北后,也看中了查哈阳这个地方——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又紧靠
诺敏河、阿龙河两条嫩江支流,拥有十分充沛的水源,就想把这片土地改造成水田、作为解决百万
关东军军粮的粮仓。1939年(昭和十四年)始,它们就从日本山形、
福井等8个县先后组织了总人数约3 700人的10个武装配备的集团性开拓团及1个勤劳奉仕队,陆续开赴到查哈阳地区实施“垦荒”计划,并建立了开拓团总部及医院。当时,为兴建这一以种植水稻为主的
大型灌区,日本每年驱使大批中国劳工的它们挖渠垒坝,兴修水利工程。从1939年至1945年,它们从河北、 山东等地诱骗、强抓而来的中国劳工约几十万人。劳工们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被折磨而死的不计其数。据记载,仅在查哈阳地区黄蒿沟的劳工就有15万人之多,仅在5年时间内,就有5万多人丧命,按施工时间计算,平均每天要死34人。黄蒿沟
贮水池(现
太平湖水库)南侧的万人坑白骨磷磷,惨不忍睹……
即使如此,直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垮台前夕,它们在查哈阳所建的水利工程仍尚未完工、配套,仅只开荒播种了3万多亩水田,不足计划67万亩的5%,还有801名日本
开拓团成员因病故伤亡被埋葬在异 国他乡(包括因日本垮台而自杀殉葬的)……。抗战胜利后,查哈阳地区绝大部分开拓团旧址被毁,遗留未完的水利工程也几成废墟,而日本开拓团成员也一批批撤离回国,所谓“移民垦荒”随之烟飞灰灭。
1945年东北解放后,查哈阳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里来。1947年9月,查哈阳农场在
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 同年12月,嫩江省建设厅厅长
王文、
副厅长金树原及省财政厅秘书高国范3人受
省政府的指派,率领了省行政干校的财政、行政两个班12名学员和4名水利技术人员共赴
查哈阳灌区渠首,着手修复、续建这里的水利工程,从此,翻开了农场建设史上的第一页。
1948年1月,西满
军区二分区经建处处长王荫庭,率200多人来到毗邻查哈阳地区、仅有几百户人家的
平阳镇,创建平阳农场并任农场筹建主任。1948年2月,嫩江省政府又从农村、齐市各区抽调45名骨干,从齐齐哈尔
联合中学抽调125名学生,在齐齐哈尔市崔家庙为平阳农场培训了第一批拖拉机手。4月,经1 000名“解放团”官兵和200名工人数月奋战,渠首大、小
溢流堤竣工。1949年9月,农场场部从平阳镇迁至原日伪开拓团总部——“大烟筒”地区,更名为查哈阳机械农场。在此期间,东北解放区从
苏联进口第一批“纳齐”拖拉机,就一下调拨农场24台,加上原有4台,全场共有28台拖拉机,成为当时
黑龙江地区五省一市(黑龙江、松江、牡丹江、嫩江、
合江省和
哈尔滨特别市),也是全国创建的第一批9个公营或省营农场(其它8个是花园、赵光、萌芽
乡师、宁安、兴凯、通北、大洼农场和哈尔滨农林试验场)中机械化力量最强的农场。到1949年末,全场已拥有链轨与
轮式拖拉机达63台,占黑龙江地区总量的31%,拖拉机驾驶员89人;农场两年共计开荒10万余亩,收获粮豆5 430吨,并将自己生产的粮食送往前线,支援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的诞生,为查哈阳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查哈阳的建设,抽调了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支援农场建设,并大量投资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的恢复和配套。到1955年,查哈阳农场
耕地面积已达24万多亩,成为当时最大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之一。在创业中,这些农场建设者的先驱,住的是简陋的窝棚,吃的是小米、高梁、
窝头及大饼子,啃一口
咸菜喝一口凉水。他们在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苦环境里忍受着风雪的袭击,忍受着
豺狼的威胁,忍受着恶劣的生活条件,却硬用他们的顽强精神,忘我工作,真诚奉献,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劳动与建设的诗篇。在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其中有著名的
梁军女子拖拉机队;连创作业纪录的
全国劳动模范王世成、王士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孟杰、萨仁、乔文权、
杨玉清、方址浩、王奎章。在他们中,还闪现着一大批军人身影,1948年8月,
省军区后勤部200多名官兵在李长德率领下,在查哈阳鲍家窝棚开垦屯垦,不久,他们集体转业,成为农垦职工的骨干力量;1956年2月,著名的
农建二师部分官兵参加查哈阳的开发建设;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热潮中,有473名转业官兵开赴查哈阳,成为农场建设的
生力军。
进入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给农场带来了巨大损失,1961年全场粮豆单产仅41公斤,职工吃粮出现困难,但查哈阳人仍然顾全大局,宁可自己吃
代食品,也要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1960年至1962年,农场共向国家上交粮食34 520吨。那每一公斤粮食,都体现出查哈阳人对共和国的赤诚!
“文化大革命”中,查哈阳也陷入动荡之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一心生产,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
政治觉悟。
1968年12月,查哈阳农场组建成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五十五团,后来又分设为五十团、五十五团、六十七团3个团。这一时期,来自京、津、沪、哈、齐齐哈尔及
鸡西等大、中城市的11 9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以“
屯垦戍边”为己任,似潮水般地涌进查哈阳大地。他们年龄大的20岁出头,小的仅16岁,正值风华正茂时节。这支声势最为浩大的生力军,如火如荼的青春染红了查哈阳的天空,为农场带来了蓬勃朝气,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从此,农场从教育、卫生、体育、文艺乃至风俗习惯诸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在老
军垦战士言传身教下,知青们表现出战天斗地的豪迈激情,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农场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那是无悔无恨的青春!也正是这异常艰苦的
生活环境,磨练出了他们的坚毅性格,为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就了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查哈阳送来了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从此,查哈阳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1981年,查哈阳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干部职工的
生产积极性和责任感都得到极大提高,农场实现了扭亏翻身的目标。
1983年,查哈阳率先在
垦区实行
大包干的
经济责任制,60万亩耕地陆续承包到户。这样,将“
大锅饭”彻底改成了“
小锅饭”,打破了
国营农场“一切公营”的框框,走出了一条家庭承包经济责任制的新路子。
1988年,查哈阳深化改革,放权转型,职工生产费、
生活费自理,并调整
产业结构,将插秧水稻列入发展方向。
1990年,农场水稻发展出现高潮。全场插秧面积不仅突破了1987年、1988年、1999年连续三年没实现的万亩规划,而且达到33 947亩,占水稻面积的47%。插秧水稻平均亩产达424.7公斤,比直播水稻增产49.6%;水稻
总产量比1989年增产8 968吨,增长了48.2%。从此,查哈阳水稻发展走在了
垦区的前列。
1991年,查哈阳在80年代末期水稻创下高产、高效纪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挥灌区
自流灌溉优势,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水稻“旱育稀植”为“鸟头”,并以此带动各业发展的农场经济“鸟型工程”。在农业上加大力度进行种植业的
结构调整,提出了“压缩小麦、稳定大豆、确保
甜菜和增加玉米、水稻
种植面积”的方针;1991年至1998年,又分段地实施了“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将20余万亩涝洼地块由
旱田改为水田,
对数万亩的贫瘠旱田进行改良,整治和兴建了水利
配套工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场
可持续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
家庭农场加大“两自”(生产与
生活费用自理)力度,使“两自”率从1993年以前的40%左右提高到1995年后的95%以上;1995年春秋分两次出租四年、五年期水田46 860亩,又将全场1 693台(套)农机具全部有偿转让职工,1997年,将土地“一年一包”改为土地承租期延至2至10年,地租上交以实物(粮豆)代替货币;1999年,又将土地承租期延至30年,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
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家庭农场职工的
主人翁意识和生产积极性。
90年代,查哈阳粮豆单产、总产逐年增长,农场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农场粮豆单产、总产分别从1991年的189公斤、86 155吨,增至392公斤、216 774吨,
增长率为107%与152%。1995年至1997年,农场连续三年创下了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千斤的奇迹。1998年,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却仍有11万亩“摆栽”水稻
喜获丰收,单产达550公斤。1992年,全场粮豆总产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之后的4年里年年超10万吨;1997、1999年、2000年3年,粮豆总产又均突破了20万吨大关。
90年代,查哈阳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水稻面积增达36万亩,中国第一个绿色食品大米基地在这里诞生,1999年,农场粮豆单产超过400公斤,多少年来,人们向往的“上纲要,过
黄河,跨
长江”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此外,全场工商运建服各业在90年代逐步深化改革,以明晰产权为特征的
股份制改造和实现
民有民营,加快非国有
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
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农场的产业结构、
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在90年代迈上了新台阶,十几栋明亮、宽敞的职工
集资楼拔地而起,一座座中、小学教学大楼和中心
医院大楼等建筑物星罗棋布,同国内国际联网的数控直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
闭路电视可以收看到全国各地十几个频道的节目,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达47 680平方米……展示在人们面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然而,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查哈阳的前进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80年代以前,1958年的“一平二调”、“浮夸风”,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等,曾给农场带来了极大灾难,蒙受了极大损失。80年代前期,刮起了一股查哈阳
不适应种水稻的论调,致使农场水田仅剩下几万亩,灌区大量的
水利设施被弃之不用,而形成巨大浪费;中期,由于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不到位,农场在兴办家庭农场方面一度出现反复,经济发展陷入低谷。90年代后期,因市场不景气、价格低、销售难、种地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往往是丰产不丰收,农场年职均收入仍不高……
无疑,查哈阳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也应看到,查哈阳还有大量的资源尚待开发,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农场的明天将展现出一派更广阔、更壮美的前景。
走出昨日的辉煌,创造新世纪的未来。
跨入21世纪,充满信心、勇气、激情的查哈阳人,在江泽民总书记视察
垦区的题词:“发扬
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
农业现代化”鼓舞下,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永不止步,定会为
农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气候
查哈阳农场属于
寒温带大陆
季风气候、半干旱
农业气候区,年10≥℃的
活动积温在2300—2500℃之间,
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115—125天,
年降水量平均470毫米,
日照时数2773小时,按省
农业气候区划,属第三积温带下限,适合中早熟
优质水稻种植。
本地小学
查哈阳农场二小是2009年9月成立的,校址是原查哈阳农场第三中学,占地面积31280平方米,现有管理
教辅人员25人,一线教师83人,学历全部达标,
工勤9人。学生总数1050多人,住校生近800人,附近地方学生近50人。全校24个教学班,平均每班人数43人,最
大班额达到68人。在
教育科领导及场领导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加上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得到社会、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农产品
查哈阳农场自1997年成立国家第一个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以来,基地规模由2666.7公顷( 4万亩)发展到2004年的8000公顷(12万亩),年生产
稻谷7万吨左右,成品绿色食品大米4万吨左右,均能在第二年夏季之前销售完成,无积压。销售范围比较广,或是出口到
俄罗斯、
保加利亚、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家,或是在北京、上海、天津、
大连等
大中城市内销售。“查哈阳”牌绿色食品大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赞誉,在1998年5月查哈阳晚粳(绿色
富硒米)稻米获98世界饮食科技与文化交流博览会金奖。2000年,农场开始进行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2002年有2800公顷农作物(包括水稻、大豆、
向日葵、
芸豆、
白瓜籽)通过了欧盟ECOCERT等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产品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2003、2004年
连续通过了续认。2004年,农场5.2万公顷农作物全部完成省级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
景观景点
是国家大二级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养鱼、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控制流域面积671平方公里,水面1.8万亩,周边深林
覆盖率80%以上,有查哈阳农场“后花园”之美誉。
信息
2005年,查哈阳农场深入实施
农业部实施的“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绿色食品大省和强省的
发展战略,按照农垦总局党委
扩大会议提出的“要与
国际标准对接,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农产品认证取得
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的任务和目标,增加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2666.7公顷(4万亩),完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5.2万公顷)生产认证工作,2800公顷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继续得到认证。
农垦齐齐哈尔大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大强牌大米
农垦齐齐哈尔双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双李牌大米
北大荒米业(查哈阳分公司) 查哈阳牌大米
农垦齐齐哈尔新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绿源牌大米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