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是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
七月革命”,从此,
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
议会改革,英国
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
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
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
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介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
现实生活,
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
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
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
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的一种
写作手法,它符合纯文学的特征。何谓纯文学?谎言去尽之谓纯,把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去干净是纯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
现实主义手法最基本的就是要去尽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实主义就不能虚构,恰恰相反,要把谎言去干净,表达得客观必须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虚构不损害现实主义。
起源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久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
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
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艺家(
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
狄德罗和
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
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
画论》、《
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
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
促进作用。
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
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
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
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
俄国现实主义
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年,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
狄德罗、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
正式命名的流派。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其注重事实或现实;不受
理想主义、臆测或
感伤主义影响的客观过程;客观地而不凭感情地去处理思想和行动,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As a term of art in philosophy,realism refers to a
thesis that general properties,technically known as universals,have a mode of existence or a form of reality that is in a certain sense independent of the things that possess them. Opposing theses,known as nominalism,and conceptualism,hold that universals are not real or do not properly exist,that only individuals and particulars exist,and that it is only the corresponding general concepts of thought or universal terms of language,serving as equivocal denotations of many particular things,that deceive the mind into thinking so. Philosophical realism is also referred to as Platonic realism or Scholastic realism,depending on the nuances of the particular variant in mind. In some versions of realism,in stark contrast to everyday usage,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existence and reality,based on the idea that potentials can be real but that only actuals can exist.
In a separate context of discussion,realism is contrasted with both idealism and materialism,and is more controversially considered by others to be synonymous with the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known as dualism. In recent transmogrifications of the word,realism is contrasted with anti-realism and irrealism.
Increasingly these last disputes,too,are rejected as
misleading,and some philosophers prefer to call the kind of realism espoused there metaphysical realism and eschew the whole debate in favour of simple naturalism or natural realism,which is not so much a theory as the position that these debates are ill-conceived,if not incoherent,and that there is no more to deciding what is really real than simply taking our words at face value.
Realism in philosophy can also refer to other forms of realism such as moral realism and scientik
发展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的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在思想方面,
辩证法、
唯物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优良传统,而十八世纪的
启蒙文学又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勃兴做了直接准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
批判性;③
人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性格。
法国——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形成于法国,其奠基人为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其后的
福楼拜、莫泊桑等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并得到发展,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
狄更斯、
萨克雷、
盖斯凯尔夫人、
夏洛蒂·勃朗特等一大批作家。
俄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普希金在创作上完成了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接着出现了
果戈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屠格涅夫、冈察洛夫、
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大师。
美国——
马克·吐温是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挖掘现实最深、批判性最强的作家。其后有
欧·亨利、
杰克·伦敦等。
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细节真实
要有真实的
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
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
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形象典型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
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方式客观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
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
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
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
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
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
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
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
教育作用。
去尽谎言
现实主义属于
纯文学之一种。而谎言去
尽之谓纯,所以作为纯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手段的现实主义,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权贵阶级谎言、愚民谎言等。
纯文学化
排除文学外的其他目的(包括政治、商业、道德及阶级维护)。纯文学化,其核心在于创作时作家着力剔除三伪成分,所谓三伪成分,就是要剔除干净
谎言文学、
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等文学内容的污染,使得文学从非文学、世俗无审美和反审美中独立出来,脱颖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的文本。纯文学化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艺术手法
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四,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
在
艺术手法上,
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
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
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
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
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司汤达的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杰出的社会
心理小说。他善于表现人物的
内心冲突和
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托尔斯泰更把这种现实主义的
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种人物的“
心灵辩证法”,“描绘
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而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刻画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
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病态心理和
双重性格。他宣称“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这种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构成了现实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之一。现实主义的另一
艺术特色,是充分运用
讽刺手法,以加强批判揭露的力量。狄更斯、
萨克雷、莫泊桑、果戈理、
谢德林、契诃夫等都是讽刺艺术的大师。他们不但善于从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丑恶本质,而且充分运用虚构、夸张、对比甚至怪诞的讽刺艺术手法,嘲笑这个“
黑暗王国”的昏聩荒唐和卑鄙无耻。
文艺的基本
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
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
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
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
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
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十九世纪
从文学的角度说,19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而欧洲小说在这个世纪有长足的发展,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归功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
现实主义作家对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怀有巨大的兴趣和
自觉性。不论他们的创作侧重于生活的那一个侧面,选取什么题材,他们的注意力都不限于个别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图通过主人公们曲折坎坷的命运概括时代的面貌,描绘它的“风俗”、社会各个阶层和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
19世纪,在已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的长篇小说中,从题材类型说,家庭小说和以年轻人的追求、命运为主题的小说最为突出。但对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家庭决未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家庭小说描写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巴尔扎克的《
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
董贝父子》、《
大卫·科波菲尔》、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
一生》是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
家庭生活小说在19世纪的广为流行并非是作家们要逃进家庭生活的
避风港中寻求心理上的暂时的平静;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
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在这些小说中,社会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
现实主义小说中年轻的主人公们更不是远离社会的荒漠英雄,以他们的命运为主题的小说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说更引人注目。司汤达的《
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作品(如《
幻灭》)、萨克雷的《名利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
情感教育》、《
布瓦尔和佩库歇》等可称为这方面的杰作。作者们在这些小说中或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择,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毁灭了年轻一代,或者突出年轻人和社会的对立以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对人的压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么擦干他们最后一滴纯洁的眼泪,顺应社会的道德而飞黄腾达,要么不屈服于社会而被社会所窒息、扼杀。
法国
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1783一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善于从政治角度把握社会。他20年代发表的《
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第一次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830年出版的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法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都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如雨果、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其广阔的社会画面、独特的
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征而著称。内容上,主要写城市富裕平民和没落贵族的矛盾,以及
小市民的虚荣。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善于从经济角度把握社会。他的浩大的系统工程
《人间喜剧》是
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出生在
格勒诺布尔。司汤达的作品不多,写有长篇小说《
阿尔芒斯》、《
红与黑》、《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和《巴玛修道院》,以及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其中《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
文学史上最富于
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是莫泊桑以前法国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为数不多的20来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都是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门》和《
高龙巴》。
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期继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以其“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
自然主义和
唯美主义开辟了道路。
福楼拜一生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其中《
布瓦尔和佩库歇》未完成)和若干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包法利夫人》(1856)、《
萨朗波》(1862)、《
情感教育》(1869)、《
圣安东的诱惑》(1874)、《布瓦尔和佩库歇》(1879),短篇小说集《
三故事》等。他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的作家,信奉
古典主义理论家
布瓦洛的格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他对作品宇斟句酌,苦心推敲,力求在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臻于完美。
外科医生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
实验主义倾向;对艺术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了他精湛、严谨、清澈的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极高。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文坛上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1880年
《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梅塘之夜》,《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福楼拜称之为“布局、
喜剧性和观察的杰作”。成名以后,莫泊桑
有机会涉足上流社会,扩大了他的视野。从1883年开始,他写作以上层社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
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7)、《皮埃尔和让》(1888)、《如死一般强》(1889)和《
我们的心》(1890)。
英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
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除此之外,还有奥斯丁、爱米丽·勃朗特、
乔治·爱略特等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中期
英国文学的繁荣。
查尔斯·狄更斯生于英格兰南部海港
朴茨茅斯。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两年后,全家被调往
伦敦。全家在伦敦住了三年后,又迁往查特姆。就是在查特姆,狄更斯开始上学读书。他父亲有一些藏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有像《汤姆·琼斯》、《
威克菲牧师传》、《
吉尔·布拉斯》、《蓝登传》和《小癞子》这样的好书。这些书,年幼的狄更斯不止读过一遍。至于这些书对他的巨大影响,可以从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分明看出。
1857年,
查尔斯·狄更斯已年满45岁,这10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他
社会活动的高峰时期。他几乎每隔两年就出版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如《
董贝父子》(DombeyandSon1848)、《
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50)、《荒凉山庄》(BleakHouse,1853)、《
艰难时世》(HardTimes,1854)和《
小杜丽》(LittleDorrit,1857),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简·奥斯丁(1775—1817)是18世纪向19世纪过渡的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女作家。在她42个人生岁月中,留下6部长篇小说:《
傲慢与偏见》(1813)、《爱玛》(1815)、《
理智与情感》(1811)、《
诺桑觉寺》(1818年出版)、《
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劝寻》(1818年出版)。这些小说的题材均来自英国乡村
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但作者善于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和世态人情中发掘出严肃的道德主题。幽默反讽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清新深邃,回味无穷。这是奥斯丁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突出贡献。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两部小说都写爱情和婚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揭示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的闭塞。
萨克雷(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继承了
斯威夫特、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他出色的讽刺才能,对社会丑恶的辛辣抨击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风格,使他在
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代表作《名利场》。还著有《班迪尼斯》《
弗吉尼亚人》等作品。
夏洛蒂·勃朗特(1816一1855)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是一位富于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教师》(1846)、《简·爱》(1847)、《雪利》(1849)、《
维莱特》(1853),描写了小市民知识妇女的命运与抗争。
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以唯一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1847)而饮誉文坛。小说写希剌克厉夫与女友卡瑟琳生生死死的奇特爱情和他变态复仇的性格,通过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痛苦而曲折的爱情经历,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复归,表现了爱情和复仇的主题。
肖伯纳(1856—1950)受
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
社会问题,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他认为戏剧是“思想工厂”,舞台是“宣传讲台”,并由此开始他的戏剧创作。从1892年开始发表第一个剧本,到1950年去世,他一共写了51个剧本。
俄国
拿破仑战争之后,西方民主思潮、西方文化吸引了俄国人,俄国的文学开始繁荣。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
普希金、
果戈理、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被誉为“灿若星辰的伟大名字”的
文学大师。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之西欧各国形成稍晚,但发展迅速,成绩突然。40年代,当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
高潮时,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刚刚形成,而在50—60年代
法国文学批判力量开始减弱时,俄国文学却迅速发展,蔚为壮观,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
普希金(1799一1837)是俄国传统进步文学的
集大成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抒情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
俄罗斯民族生活的情调。诗体长篇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开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的先河。其作品的俄罗斯文学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
莱蒙托夫(1814—1841)是
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短促的27年中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和一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小说主人公毕巧林对贵族社会空虚的生活深感不满,但又徒有过人的才华,缺乏生活目标,于是玩弄人生,浪费生命。
莱蒙托夫借毕巧林的日记写出了俄国文学史上又一个“多余人”的自我认识,开了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的先河。
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中期最伟大的俄国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罪与罚》《
白痴》《
群魔》《
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他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起并列于俄罗斯文学乃至
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家之列,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可算得上
俄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巨著。
他于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及其后发表的《白痴》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880年发表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
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
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
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1855年11月到
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
成名作:
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
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
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
长篇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世纪之交,俄国社会开始剧烈动荡,先后发生1905年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三次大的变动。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国文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是派别林立、文艺思潮风起,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有可以分三种倾向: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的现实主义文学。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最有影响的文学仍是批判现实主义,老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
柯罗连科继续在创作。新起的作家也遵循俄国
古典文学的传统,恪守现实主义原则,突出的有参加高尔基主持的文学团体“星期三”和知识出版社活动的如下几位作家:
库普林、布宁、绥拉菲莫维奇等。
二、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
北欧的
表现主义戏剧对俄国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俄国文学中的
象征派也已成气候,现实主义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从现代主义吸收一些新的表现手段,试图找到一条介乎二者之间的道路,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成就最大的是安德列耶夫,早期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写了许多优秀短篇。1905年左右,他转向对现实主义以外的艺术方法的探索,从而引起轰动。这起始于中篇小说《
红笑》(1904)。他的作品反映出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的多重艺术特征,成为一种独特的
文学现象。
三、肯定的现实主义文学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一直处于大动荡中,迄5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内战、社会主义改造、卫国战争和战后重建几个重要历史阶段。
美国
1865年至1914年间的
美国文学在
美国文学史上称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
美国精神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小说。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动。正视现实,不尚空想。现实主义文学又为
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
经过内战以后的美国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宗教。这一巨变彻底改造了美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念。新一代作家不满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义思想,生发了新的
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他们的解释,主张客观现实,摒弃主观偏颇、
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们的兴趣已转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现实的野蛮、肮脏,直接公开描写阶级斗争,这时的作家已能描写人物在各种条件或环境下的反映,描述远西(FarWest)、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注意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形成了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是
豪威尔斯(WilliamDeanHoweils),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
马克·吐温。们真实地描写了美国本地风土人情,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了人们的内心生活。他们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东部地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活,有行将消失的边疆地区、有农村、有小镇、还有噪动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国式的姑娘,、有为生活所迫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复杂的市民。总之,他们为后来的现实文学在题材、技巧和风格上都树立了典范。
二十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在二十世纪产生过许多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世纪,
欧美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得到较大发展,而且在整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呈基本平衡态势,而不再像19世纪那样,有一两个国家的成就在某个时期处于领先地位。总体上,在19世纪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法国、英国、美国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一改原来的滞后面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东欧、
南欧和
北欧涌现出众多著名作家;在
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学的第一道曙光就出自现实主义文学,而且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文坛引起巨大轰动的“文学爆炸”,也是源于现实主义文学奠定的基础。
东欧
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跟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在政治
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1923)中抨击
奥匈帝国穷兵默武的行径,塑造了帅克这个善良乐观而威武不屈的、代表着捷克
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形象;另一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风格独特的小说,表现捷克人民丧失生存自由、丧失国家主权的极度悲哀和痛苦。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一)擅长寓深刻哲理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她的诗作从《
呼唤雪人》(1953)到《结束与开始》(1993),都着力表现人在自然与历史中的内涵。
南欧北欧
以描写古老家族盛衰的史诗性作品和表现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最为成功。挪威作家
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和
西格里德·温塞特(188—1949)的《克丽丝丁》(1920―1922)都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反映民族生活和斗争历程的史诗性作品。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该地区的
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同步发展,从20世纪初期至中叶蓬蓬勃勃、欣欣向荣,成就斐然。
墨西哥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
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和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一1998)。前者的《底层的人们》(1915)再现墨西哥的
民主革命历史,描写了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后者的《太阳石》(195)赞叹古代文化的辉煌,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激情。
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伟大的民族诗人巴勃罗.
聂鲁达(1904-1973)是拉丁美洲诗坛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于1970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捷克作家
米兰·昆德拉(1929一)的小说把幽默作为表现荒诞的一种形式,以反讽作为解剖人生的有力武器,以轻松、随意而且常常带有戏谑、幽默、嘲弄的笔调来写
悲剧性内容,表现出一种超越了狭隘的对人类生存绝对无条件肯定之后的智者的彻悟。他的小说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初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当时的文坛出现过被称为“昆德拉现象”的热潮。
社会主义
这个术语及其定义是在1932至1934年
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
问题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在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里作了如下的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
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该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
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
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直接相关的是
无产阶级文学。自从
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
世界历史舞台起,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开始了。英国
宪章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端。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
俄国1905年革命之后,是从高尔基的
《母亲》和《敌人》的创作开始的。19世纪无产阶级诗歌,包括鲍狄埃等的
巴黎公社文学,只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已经形成,它能够从理论上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要获得胜利的历史
规律性,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刚刚开始。那些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艺术家由于工人运动本身尚不成熟,他们还不能描绘出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整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现实主义图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为
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一致的千百万
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之后。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
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
俄国革命时期,才具有这种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正是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高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作者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明确展示出这一革命的未来前景,通过对革命者的
艺术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运行着的革命洪流,并为工人群众树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与过去艺术家不同的方法解决了
新时代给艺术提出的新课题。《母亲》的产生标志着世界
艺术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尽管在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文艺界出现过许多具有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
文学流派和团体,但至2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
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重要作品,如
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
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
革拉特科夫的《水泥》、
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与《
好!》、
法捷耶夫的《毁灭》、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以及阿·托尔斯泰、
列昂诺夫、
费定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并发展了
高尔基在《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它们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
新生事物表现出满腔的热忱,而且这些特点已成了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倾向。绥拉菲莫维奇的作品《铁流》中译本封面。从20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苏联作家、理论家开始注意创作实践中这些日趋成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其中“
拉普”(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理论家竭力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这是把哲学上的概念直接搬用于艺术创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
新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
意大利电影、文学领域出现的流派。新现实主义是
抵抗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这一运动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
新现实主义文学从诞生到衰退,前后持续了十余年。
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抵抗运动和南方问题,象一根红线贯串在早期新现实主义文学中。作家们以经历墨索里尼统治的“黑暗的二十年”或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亲身体验,热情地描写意大利人民反对法西斯和德国纳粹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维加诺:《安妮丝之死》,1949),对法西斯残害善良人民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予以无情的揭发和鞭笞(
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人》,1947);以巨大的现实主义力量,暴露意大利南方惊人的贫困、落后(卡尔洛·莱维:《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5);反映南方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他们政治上的觉悟(
约维内:《神圣的土地》,1950;贝尔托:《满天红》,1947;《强盗》,1951)。但另一方面,早期新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着
不容忽视的缺陷。作家们不能正确、深刻理解自己描绘的事实,缺乏对事实本身的
艺术概括和揭示。他们尖锐地提出了问题,但挖掘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不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常常流露出
小资产阶级意识和哀伤情调。
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人道主义思想和写真实的创作原则。新现实主义者满怀诚挚的爱怜,描写善良而软弱的小人物,如
失业者、
流浪汉、贫苦农民、公务员,他们为了获得一块
面包、一片土地而同命运搏斗,但都以失败告终,美好的追求都成泡影。作家们为小人物的遭遇发出愤怒的呼喊和抗议。这些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展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劳苦群众同严峻现实的深刻冲突和对立,揭露了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危机四伏的阴暗情景。
作品赏析
红与黑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
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
思想内容。
1司汤达的长篇小说《
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
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
阶级矛盾。
2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
英雄主义热情和
虚荣心。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艺术成就:
1、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度。
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3、杰出的心理描写。
高老头
的主题思想:1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
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2小说
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
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
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2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
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如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
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
典型性格。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
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的教训。(人物对比)
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环境对比)
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
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
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的痴情。
比喻: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的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包法利
“
包法利主义”: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
专有名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艺术上,《包法利夫人》被看作一部典范作品。
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刻画。爱玛的耽于幻想,包法利的浑浑噩噩,郝麦的讲求实利,都是从人物的
精神状态和特点去表现的。
在遣词造句上,福楼拜不愧为大师。名句不胜枚举。“像
人行道一样平板”形容包法利谈话的平庸。第一个妻子瘦削得“骨头一把,套上
袍子,就像剑入了鞘一样”。爱玛渴望爱情,“就像厨房桌子上一条
鲤鱼巴望水”。老农妇的手像“千辛万苦的卑微的凭证一样”。
小说结构上,《包法利夫人》也有新的创造,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女主人公的发展至农业展览会形成高潮,然后走下坡路,直到结尾。
双城记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
统治阶级专制政体、
法律制度。
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
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
必然性。
《双城记》
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艺术特色。
一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
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
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
三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简·爱
形象:
2、代表平民女性内心的愿望: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
3、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
小说艺术:
1、人物的个性化。
简·爱的个性是:聪明而谦逊、倔强而善良、沉静而热烈。
罗切斯特的个性:傲慢的外表和温柔的内心构成对照。“内外对照法”
普希金
2、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
景物描写富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普希金
奥涅金的形象:
奥涅金是俄国
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
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
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
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艺术特色
最显著的是它的抒情性,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诗人自己的形象,贯穿着“作者的声音”。作品中出现大量的“抒情插笔”。这些“抒情插笔”,有时是作者对人物的贬褒,有时是对事件和场面的评论,有时是对往事的追忆
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
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
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涅金和
连斯基、达吉雅娜和奥丽嘉之间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和突出。
语言上是很有特色,普希金把诗的精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典范的
俄罗斯文学语言,它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
在诗的格律和韵律方面,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以外,其余均为用四步
抑扬格写成的
十四行诗组成的
诗节,这种诗节后来被人们称为“奥涅金诗节”
成果
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法国莫泊桑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