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
复杂事件导致了瑞士如今的
文化差异。由于它位于
中欧,穿越
阿尔卑斯山脉的必经之路也在它境内,又位于
法国、
德国以及
意大利半岛的交汇处。因此瑞士被四周强敌所窥视。可以说,它的历史就是一部记录欧洲
阿尔卑斯战场上各种事件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记载当地人民极力阻止外国侵略者侵占他们国土的传奇故事。
历史简述
瑞士从4、5万年前起就开始有人类居住。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末,这里先后产生过
哈尔施塔特文化和
拉登文化。公元前 2世纪大部分瑞士领土被
凯尔特的海尔维第部族占领,公元前58年被
凯撒的军队征服,遭
罗马帝国的统治达 400年之久。公元3~7世纪,
日耳曼部族阿勒曼尼人侵入瑞士东部和北部,并在此定居,这些地方成为以后瑞士的德语区;勃艮第人侵占了西部,这里就是以后瑞士的法语区。
莱茵河以北地区仍保持罗马遗风,成为罗曼什语区。后来
提契诺州加入瑞士联邦,成为瑞士的意大利语区。774年,瑞士领土全部并入法兰克王国。11世纪起,
汝拉山脉以东的
勃艮第地区、阿勒曼尼公国和
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均归
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此后瑞士领土被分裂为许多独立和半独立的伯爵领地、
封建领主领地以及贵族共和国。策林根、基堡、萨瓦和
哈布斯堡四大家族先后在瑞士争权夺利,最终
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瑞士最大的封建领主。
1291年,瑞士中部三个森林州
施维茨、乌里、翁特瓦尔登在
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之际结为“
永久同盟”,签订了
共同防御条约,奠定了瑞士作为独立国家的基础(见
瑞士永久同盟)。14~15世纪,同盟扩大了领土并加强了
军事实力。
卢塞恩、
苏黎世、楚格、格拉鲁斯、
伯尔尼各州先后加入同盟,1370年签订了八州《牧师宪章》,结成联邦。1481年弗赖堡和
索洛图恩参加联邦,签订了《施坦斯协议》。1499年瑞士联邦拒绝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
帝国改革计划,从而导致士瓦本战争,结果瑞士人获胜,签订了《巴塞尔和约》,取得了实际上的独立。巴塞尔、
沙夫豪森于1501年、阿彭策尔于1513年,先后加入联邦,联邦增加到13个州。此时瑞士联邦尚无常设的
中央机构,只是定期召开全联邦会议。
瑞士在1618~1648年的
三十年战争中恪守中立,有利于国家安定和
经济发展。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根据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士被国际上确认为独立国家。16~17世纪期间,瑞士经济衰退,农民多次爆发起义,
新教各州与天主教各州爆发内战。新教在瑞士的胜利,促进了瑞士
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8世纪起,瑞士各大城市先后爆发反对城市
寡头政治的起义。1798年春,法国军队进入瑞士,占领
伯尔尼,瑞士13个州的联邦瓦解。同年4月,有22个州参加的
海尔维第共和国在法国支持下宣告成立,通过了法国模式的宪法。从此,瑞士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依附于法国。1803年2月拿破仑废除了海尔维第共和国,恢复了瑞士
联邦制。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瑞士联邦制订新的联盟条约,宣布严守中立,1815年11月20日
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
永久中立国。此后,
瓦莱州、
日内瓦州、
纳沙泰尔州等相继加入联邦。定都伯尔尼,瑞士成为一个统一的
联邦制国家。1848年通过的新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保证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
世界大战中,瑞士均保持中立,未遭入侵,平安渡过了战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局相对稳定。从1959年起,一直由激进民主党、
基督教民主党、社会党和中间民主联盟四党联合执政。瑞士于2002年加入联合国,还参加了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50年9月14日与中国建立
外交关系。
自史前至瑞士
塞尔特瑞士
从铁器时代的公元前850年以来这块将成为瑞士的土地西部住着
塞尔特人,东部住着雷
蒂亚人。部落之间大致的界线从
康斯坦茨湖经由林特(Linth)河谷至哥达。塞尔特部族中最强大的赫尔维蒂(Helvetii)控制着侏罗和
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来自
日耳曼部族的压力,公元前58年他们试图迁徙到高卢西南部,但是罗马人不准许他们离开。
高卢战争的最初一仗就被凯撒所败,赫尔维蒂的幸存者只好以罗马的附属者(有特权的盟友)身分回到其瑞士的土地上,从而填补一块空白,否则很可能促使日耳曼人进一步蚕食。
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101~150年塞尔特人、雷蒂亚人和罗马人住在一起几乎从未有过不和。罗马人扩大塞尔特人原居住地并建起新的城镇。他们改进水供应并建起
竞技场和戏院,最佳例子可见于奥格斯特(Augst)和
阿旺什(Avenches)。维拉斯(Villas,设防农场的一个类型)也建立起来,为农业开发也为将罗马势力扩散至周围乡村提供基地。
南部运至北部有新的水果农作物和蔬菜。尽管罗马立法者阻止在
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生产
葡萄酒,但葡萄藤仍被引进北方。为了增加小麦、牛和
乳酪的出口,也为了在罗马和帝国的北方前哨基地之间提供较佳的交通路线,道路被延长并穿越中部地区,而且加以改进。
野蛮民族入侵
第一次野蛮人入侵发生在公元259年。到公元400年罗马瑞士已经瓦解,罗马化的
塞尔特人的土地被
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等
日耳曼部族所占。勃艮地人数量较少,占领瑞士西部。他们虽然维持政治控制,但却与原来的故土失去联系,被罗马塞尔特人同化。瑞士法语区几乎就是5世纪后勃艮地人定居的那片土地。
6~7世纪阿勒曼尼人大规模迁徙,深入到
莱茵河以南。他们的人数比勃艮地人多得多,并与莱茵河北面的亲属保持接触,他们所开拓的土地只有一部分受到罗马影响,从而更易于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强加于塞尔特人。6~13世纪日耳曼人的
霸权主义逐渐从
罗伊斯河向西渗透到萨林(Sarine)河。阿勒曼尼人还向莱茵河上游各地推进,把塞尔特人赶到阿尔卑斯山区。在
格劳宾登河谷的这些塞尔特后裔说着瑞士的第四种语言--
罗曼什语。
5世纪晚期和6世纪早期,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都处于法兰克人的控制之下,后来他们成为
查理曼帝国的一部分。843年,查理曼逝世后不到30年,《
凡尔登条约》将瑞士瓜分给他的孙子们。
洛泰尔一世(Lothar I)的中部王国包括勃艮地人的住区,即
阿勒河以西,而阿勒曼尼亚(即
莱茵河的北面和南面)形成
日耳曼路易二世的
东法兰克王国。至1000年,后来成为瑞士的土地又被分成12个主教管区,最大的4个为洛桑、
康斯坦茨、
瓦莱和
库尔。
王朝的瑞士
日耳曼人支配的
神圣罗马帝国下的瑞士地区于11世纪再次统一,但是帝国的渐趋衰败遂产生一种类似
独立国家的松散联邦,使札林根(Zahringen)、萨伏依(Savoy)、基堡(Kyburg)和
哈布斯堡(Habsburg)等家族所建立的
封建王朝于13世纪初以地区势力脱颖而出。11和12世纪由这些家族所兴建的新城市为不断增长的商人提供安全的驻足之地,这些商人都与西欧迅速扩张的贸易有关。许多设防中心有双重功能,既能防御新获得的土地又可作为王朝进一步扩张的前哨地。
13世纪末
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瑞士居统治地位的家族。他们原建于1020年的城堡具有战略意义地坐落于离
阿勒河、
罗伊斯河与利马特(Limmat)河汇流处的几哩之内。
哈布斯堡的势力及
领土扩张威胁着瑞士中部的一些小社团的独立,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促成瑞士联邦的建立。
联邦的成长
1273年乌里(Uri)、
施维茨(Schwyz)和
翁特瓦尔登(Unterwalden)
直接归属哈布斯堡管辖。王朝已经控制从
莱茵河至
琉森的圣哥达路的北口,现又欲将该城以南的
瑞士中部河谷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以达到全部控制这条通道的目的。社团的代表们对这种入侵甚感震惊,在四
森林州湖(Lake Vierwaldstatter)上游的吕特利(Rutli)举行一次会议,并于1291年8月1日签署一份公约保证共同对付所有敌人。这份公约是
永久同盟(Everlasting League)的开始,也是瑞士联邦的基础。1991年瑞士人庆祝其国家的700年历史。
14世纪早期
哈布斯堡家族极欲取得罗伊斯河谷和
圣哥达山口的
控制权,乃发动一场复杂的斗争以对抗诸森林州。1315年遭到挫败,1291年的同盟再次受到肯定和加强,成为1798年前各州之间关系的法律基础。战争原来的目的是要阻止
哈布斯堡进一步的蚕食,至此则直接指向除掉哈布斯堡在联邦区域之内的所有封建权利,这种斗争断断续续进行150年。
联邦的地理面积很快地扩大,原社团无法忍受长久的被包围状态。至14世纪末联邦从阿尔卑斯谷地越过
中部地区向西扩张,从北面的
苏黎世河直至
瑞士法语区的东部边界。琉森(1332)、苏黎世(1351)、
楚格(Zug,1365年成为永久的联邦成员)以及格拉鲁斯(Glarus,1388年起成为永久的成员)都成为联盟的一部分(有些资料记载楚格和格拉鲁斯加入联邦的时间为1352年)。新的成员以提供额外的税收、人力和政治与战略的能力而增强联邦的实力。不过,原3个山地州失去旧的同一性。所幸,对
哈布斯堡共同的强烈敌视足以克服使年轻联盟紧张的差异。1394年在此后两次决定性的军事失败之后,哈布斯堡已无法维持对乌里、
施维茨和
下瓦尔登的统治,而紧急的是要守住其余
莱茵河以南的属地。
15世纪初,8个州发现它们被强大的
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的土地包围着,即米兰、
萨伏依和
勃艮地。由于易受到攻击,瑞士人从其原来防御战术转为攻击战术以保护自己的领土。莱茵河以南最后一个
奥地利前哨基地阿尔高(Aargau)介于
苏黎世、琉森及伯恩之间,于1415年被攻夺,来自西南方萨伏依的威胁在
瓦莱州加盟联邦时被避开了。15世纪中期在加盟方面有反覆进出,圣加尔、阿彭策尔(Appenzell)、
沙夫豪森和米卢斯加盟联邦。米卢斯自由帝国城控制着
佛日山脉(Vosges)和
侏罗山脉之间的贝尔福隘口(Belfort Gap,勃艮地山口)。城内的奥地利人和持不同政见的派别均试图控制莱茵长峡谷和通过山口的
巴黎盆地之间的有利可图的贸易。为减少这种危险,市民与伯恩和
索洛图恩(Solothurn)订立一份25年
防御条约。
勃艮地战争
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直接导致勃艮地战争。瑞士人在进行
不成功的攻打瓦尔茨胡特(Waldshut)的战役后,奥地利人答应瑞士人一大笔钱作为和解的部分条件。勃艮地公爵
大胆的查理提供这笔钱,从而获得
奥地利领土的控制权,即从
亚尔萨斯(Alsace)至
莱茵河城镇
莱茵费尔登(Rheinfelden)和瓦尔茨胡特这一带地区。莱茵河沿岸的奥地利势力旋即被勃艮地人所取代。
奥地利在认识到勃艮地人无意帮助他们要回瑞士的土地,而是自己接管原先属于他们的领土之后,遂与瑞士和法国结成联盟。在一系列的决定性遭遇战之后,以勃艮地在有城墙的城市穆尔滕(Murten)的失败而告终,这个城市防守着进入伯恩的西大门,瑞士人粉碎了查理想重建洛泰林基亚帝国(Lotharingian empire)的美梦。
在勃艮地战争中曾帮助过伯恩的弗里堡和
索洛图恩于1481年加入联邦。从而,伯恩、琉森、
苏黎世、弗里堡和索洛图恩5个城市州现与乌里、
施维茨、翁特瓦尔登、格拉鲁斯和楚格5个乡村州保持平衡。
施瓦本战争
伯恩把西面的勃艮地击退之后,
神圣罗马帝国的初出茅庐的统治者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93~1519年在位)企图在他领地之内重掌控制权,包括瑞士在内。瑞士东部各州
以与格劳宾登州联盟摆出防御姿态予以回应,格劳宾登州是以3个社团组织起来的一个迷你联邦。 马克西米连加入施瓦本同盟(Swabian League),这是
德意志南部诸公国组织起来的一个联盟,以阻挠瑞士的扩张,并于1499年进攻格劳宾登州。格劳宾登州请来瑞士人,于是为瑞士独立的最后一场战争,士瓦本战争就此沿着
莱茵河从巴塞尔至
福拉尔贝格(Vorarlbefg)爆发。1499年9月22日于巴塞尔宣布和平,马克西米连遂放弃自己的计划,从而非正式地承认瑞士的独立。两年之内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巴塞尔和
沙夫豪森的莱茵领地成为联邦的
正式成员,1513年阿彭策尔也成为联邦的一员。在
法国大革命之前13个独立州联合起来成为联邦的情况一直未变。
与法国的战争
在施瓦本冲突之后,瑞士又陷入与法国、
奥地利和意大利为争夺生死攸关的波河谷之争(
意大利战争)。16世纪早期法国转而对抗意大利。起初瑞士人支持法国,但是后来他们又与意大利联盟。武装冲突的结果将法国赶出波河谷,但胜利是短暂的,法国军队很快又回来安营扎寨,受到波河谷
白杨树的遮蔽。1515年9月一支意气消沉、四分五裂的瑞士军队在米兰东南面的
马里尼亚诺战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8,000人以上。对于打败仗的瑞士来说,和平条款是非常慷慨的。他们保住今日提契诺的大部分和他们在南方所要求的所有领土,只多莫多索拉(Domodossola)除外,这是守卫进入辛普伦山口(Simplon Pass)的南大门。这种好心的和平条款使得原交战国双方维持250年的和谐关系,并且为瑞士带来极重要的
经济成果。由于这两国之间一直保证
自由贸易,因而较大的市场成为瑞士工业的一个促进因素。法国不论何时试图采取保护
关税法,瑞士商人就援引和平条款。法国持续对瑞士佣兵的需要,为瑞士保持其贸易特权提供了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给与他们较优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条件。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一直为瑞士产品保留主要的市场。
马里尼亚诺的失败标示着走向中立的第一步。瑞士认识到关于在他们边境线以外的领土,任何政策都不会得到他们的语言和宗教各集团的同意。他们或卷入邻国
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事务中,从而毁掉联邦,或保持独立,两者必居其一。在16世纪蹂躏欧洲的
宗教战争期间,这种观点得到加强。
改革运动
在与法国达成和解之后不久,瑞士就受到改革运动的影响。接着就是一个时期的内部斗争,这对形成这个国家的
人文地理方面有其作用。城市(尤其
伯恩、巴塞尔、
日内瓦、洛桑、
沙夫豪森和
苏黎世等主要中心)远比保守的乡村州能接受诸如
茨温利(Huldrych Zwingli)、约翰·加尔文和
约翰·诺克斯(
John Knox)等人的改革说教。结果造成
新教和天主教区域的不规则模式超越语言和
自然地理的界线,如今日所见。
尽管16世纪时发生两个宗教派别的斗争,但茨温利死于
卡佩尔战争,再加上
三十年战争,一场大内战总算幸免。加之,两个宗教派别都忠于瑞士胜过忠于
思想体系,并在破坏性的三十年战争中,他们彼此合作维持瑞士的中立。最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终于结束战争并承认瑞士独立,瑞士经过350年的斗争终于摆脱
奥地利帝国的统治。
工业化
17和18世纪是和平、繁盛时期。存在于瑞士某些社团中的工业可追溯到14世纪,现在又进一步扩大了,为将来的发展和多样化打下基础。瑞士在
三十年战争中所持的中立立场对经济大有好处。难民的流入对改善旧工业尤其重要(例如纺织业),同时对建立新企业也有所帮助。瑞士商人出售自己的产品,并在
交战国中充当外国货运转的中间人。
主要从经商和
手工艺品积累起来的资本可为工业扩展提供资金。由于内陆的瑞士既无船运企业又无所属殖民地,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目标。因此,到17世纪末160万瑞士人中有1/4从事纺织业和钟表业。
1785年在
汝拉州东部和中部地区建立丝、麻、棉的
纺织厂。法国大革命前棉布制造是瑞士最重要的工业。纺织业虽源自14世纪,但是在17世纪前一直未有建树,直到17世纪难民引进
细纺和平纹纺,纺织业才有所改观。从英国自由进口的廉价机织线在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中席卷瑞士之前发出最后兴隆繁荣的火花。
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难民将钟表制造术引进
日内瓦,至18世纪末该市已有1,000名师傅和几千名的学徒。但是,对
纳沙泰尔州钟表业的建立,难民们并未发挥什么作用;
纳沙泰尔的精确
冶金术早在16世纪就有了。
大革命的冲击
瑞士尽管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其政治机构对法国革命所释放出的暴力未有所准备。13个州的赫尔维蒂联盟(Helvetic Association)没有一个
中央政府,每个州有其自己的军队,宗教的对立依然存在,乡村州对城镇持怀疑态度,小州对大州怀有嫉妒之情。
虽然亲法和反法两种情绪并存,但瑞士仍试图保持中立。该国在通过辛普伦山口的
巴黎-米兰主干道上的战略位置对法国是生死攸关的,同样对控制
大圣伯纳山口也至关重要。因此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北部之后就入侵瑞士,并于1798年3月5日占领
伯尔尼。古老的13州联邦至此即告结束。
法国人建立
赫尔维蒂共和国,其持续时间为1798~1803年。这个政府由于内部不和而垮台。一部在巴黎起草的宪法根本无视瑞士的传统而强行通过。占领军像对待
附庸国一样对待瑞士,并且将之变成法国人及其敌人的战场。国际上的混乱日趋恶化,瑞士于1803年陷入
无政府状态之中。在此关键时刻,拿破仑以调解决议书插手,这个国家才稳定下来。
虽然失去某些领土,但是瑞士几乎岿然不动。13州重建起来,加上6个新州--
圣加仑、
格劳宾登、阿尔高、
图尔高、
提契诺和
沃州。这19个州组成赫尔维蒂联邦。
在
拿破仑战争其余时间里瑞士仍保持中立,但是由于
大陆封锁,工业(尤其纺织业)深受其害。1815年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
维也纳会议承认这个联邦永久中立。三个古老的同盟者∶瓦莱、
纳沙泰尔和
日内瓦加盟,遂形成25个州(第26州汝拉从伯恩州的操法语天主教区分离出来,于1974年加入联邦,1979年成为州)。
经济发展
经济的主要发展时期始于1815年。农业普遍有所改进,旅游业尤其因有来自英国的游客而开始发展。但是经济中的
工业部门收获最为显著。大陆的封锁将英国排除于
欧洲市场之外,最初给
纺织业带来有害因素,遂逼使瑞士采用机器纺织使之现代化。
第一座大型工厂在1802年建于
苏黎世州。
棉纺织业引起
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机纺厂的数量陡增。至1810年棉纺织业所需线中的25%由家庭供应,此后不久瑞士就完全不再依靠外国供应。
瑞士未来的经济生活模式已开始形成。瑞士工业必须出口方能发展。它依赖廉价原料和
廉价劳动力。因此
自由贸易是一种需要。对外国
保护主义的威胁由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和较深入细致的职业训练来对付,而不是给以报复性的关税。还有,瑞士公司开始在其他国家设厂。
内部政治困难
不幸的是,这个物质繁荣的纪元却不能免受
政治问题的困扰。调解决议书与拿破仑一起消失,取代它的是一份新的联邦公约,它再一次将瑞士建为
主权国家的联邦,它们的联合只是为了共同的防御和维持内部秩序。因此,要制订和执行一个统一的
对外政策仍然是不可能的。此外,瑞士还被法律的障碍所隔离,因为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货币、邮政、
度量衡和军队。自由居住在任何州的权利也随着调解决议书宣告结束,因此每个州的居民视他州的居民为其他国家的国民。更有甚者,
公民自由几乎不存在,宗教的差别重新抬头。
这些深深的宗教分歧导致1845年组成一个天主教诸州的
分离主义者联盟(Sonderbund),其成员有琉森、乌里、
施维茨、翁特瓦尔登、楚格、弗里堡和瓦莱。1847年7月联邦议会代表其他州宣布分离主义者联盟与联邦公约
不相容,应立即解散。从而爆发仅持续25天的内战,以联邦军队的胜利告终。侥幸无甚大伤亡,使和解较顺利地实现。
以
美国宪法为蓝本的一部新宪法于1848年诞生,1874年进行修改。宪法中明确阐明的政治机构尚存在。
统治权在州和联邦政府间进行划分。参加联邦政府的代表或由全国人口中多数选举产生或由州选举产生,从而为小州也提供国家代表名额。一个统一的对外政策终于成为可能。此外,国家现掌管着海关、货币、
度量衡和邮政,还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促进全国福利的提高。
转折点瑞士
近代瑞士历史上1848年是个转折点。这个时期之前内部斗争是瑞士政治生活的一个事实,此后在种族和宗教这两条线上大的内部危机没有了,国家开始欣欣向荣。由于
政治稳定,瑞士就能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发展工业、农业和
交通运输业上。
铁路的扩展
铁路网的迅速扩展加强了瑞士在横跨东西、南北欧洲通道上的
战略地位,从而帮助它维护国家的中立立场。1847年第一条铁路在
苏黎世和巴登(Baden)之间通车。至1860年已有966公里(600哩)的铁路由
私人公司在中部地区的城市之间铺设。到1876年时使用的路线已超过2,000公里(1,200哩)。
为要与横穿阿尔卑斯的森尼斯山和
布伦纳山口的铁路线竞争,瑞士与意大利和德国行业磋商建筑
圣哥达隧道。经过10年的开凿,以劳工的骚动和约167名工人死亡为标志,15公里(9.3哩)的隧道终于在1882年开通,当时是世界上最长者。20世纪早期在
瓦莱州布里格(Brig)和意大利的多莫多索拉之间的19公里(12哩)长的辛普伦隧道和将巴塞尔和
伯尔尼至布里格和米兰连结起来的14公里(9哩)长的
勒奇山隧道(Lotschberg)也向铁路交通开放。
瑞士的中立
普法战争期间瑞士保持中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国内种族间有分歧,但仍保持中立。战后,瑞士的中立地位再次被《凡尔赛条约》所确认,确认瑞士的中立是维持和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的《伦敦宣言》进一次巩固其中立,当时国际联盟会议上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并以1815年条约为据,宣称保证其领土完整,这符合总的和平利益,因此符合联盟的原则。
1920年5月瑞士投票要求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在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的坚持下设在
日内瓦。在纷乱的30年代,国际联盟的解体使瑞士放弃
集体安全而重申自己绝对中立的旧地位。他们担心发生最坏的情况,便从心理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作好应付任何
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邦议会发布
中立宣言,这个宣言以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为后盾。在只有4,000,000总人口中最后有850,000士兵被
动员起来。
阿尔卑斯山脉中有一个称作内堡(reduit)的堡垒已作好准备,因此即使中部地区的城市失守,瑞士军队仍能与纳粹作战。尽管它被纳粹和
法西斯军队所包围,瑞士却是
中欧唯一幸存的民主国家。因素有三∶第一,如果发生入侵,瑞士将摧毁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道路和铁路线。第二,瑞士军队是一支难对付的
战斗部队。最后,瑞士军队将充分利用其高山的地形优势。
瑞士严守中立一直坚持到今天,虽然在1991年的
海湾战争中站在
联合国这一边。1986年瑞士以3∶1的表决票数反对加入联合国。不过瑞士的军队却为联合国的维持和平任务而接受训练。
战后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时期瑞士的经济全速发展,很少有失业情况。但由于70年代早期的衰退,它采取了重新组织瑞士工业使之合理化的政策,尤以建筑业和钟表业为重点,并且将外国劳工遣回本国。据统计,1973至1976年间就有400,000多工作职位被取消。不过,90年代早期瑞士居民中超过100万外国人。
瑞士是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成员,1973年它与
欧洲共同体(EC)达成协议,为制造品逐渐建立一个
免税贸易区。瑞士观点的若干重要条款已载入合约中。瑞士对内部事务和政策的
自主权并不危及中立,因此予以保留;在瑞士的外国工人不得自由行动;瑞士不受欧洲共同体的
共同农业政策约束;瑞士不卷入
欧共体与其以外国家的关系。与欧共体合约的有效期至1993年1月,以帮助进一步巩固瑞士的经济。瑞士配合欧洲的统一体而又保留与中立有关的政治和外贸事务的行动自由。然而,出口品获得免税进入拥有3.25亿欧共体消费者的市场(德国合并后超过3.4亿),接近1991年瑞士出口的58%,此时瑞士自诩国民平均所得是世界工业国家中最高者。
由于1992年12月31日开始实施一项基本上改变的政策,遂为12个欧共体国家创造一个开放边界线的
单一市场。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被迫与欧共体达成一项协议,藉以产生一个连接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
欧洲经济区,成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会员进入更为强大的欧共体的
前奏曲。虽然
联邦政府支持这种行动,但是任何协议还需由各州正式批准。因此情况就是如此,如果瑞士加入欧共体,明显地就要削弱其中立性和自1815年以来将瑞士治理得如此之好的传统。
现存的挑战
瑞士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成3大阶段。第一,居民必需使其生活适应崎岖多山的地形。第二,为了捍卫领土,人民必需抵抗邻近强大民族的侵略。第三,他们必需打造一套可以维持该国人民生计的
经济体系。从大体上看来,瑞士人在这3个阶段的表现可谓成就不凡。
然而瑞士所面临的挑战则要复杂得多了。首先是
自然环境的挑战。在面对现代
工业社会的强大攻势,瑞士人必须设法保持他们独特的地理的与环境的统一性。现代的工业社会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把乡间的大片地区转变成
采石场、
垃圾场和水泥建筑物。其次是来自人类的挑战。在一方面,国家必需针对日益增多的
政治难民制定公平的政策,而不断攀升的政治难民人数正反映了瑞士令人赞赏的
民主制度的特色。在另一方面,诸如
酗酒、
药物滥用和爱滋病等严重的内部
社会问题也必须以
人道主义的立场来处理。解决这些挑战的各种尝试、努力,将会是瑞士直到21世纪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