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Enterprise Ethics ,Business Ethics,是
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不仅企业,凡是与经营有关组织都包含有伦理问题。只要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进行
经营活动时,在本质上始终都存在着伦理问题。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应当重视人性,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作者简介
吴成丰:
台湾省
台中市人,美国
艾奥瓦州Drake大学高教博士,台湾静宜
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专任教授。中国
东华大学(自1998年起)、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2001年起)客座教授。在海峡两岸与国际性
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长期研究
公共部门(政府)与
私营部门(企业)等组织“管理伦理”的主题,讲授“企业伦理”课程。
概念
所谓企业
伦理观念是美国70年代提出的,最近几年日本也开始对企业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而我国对企业伦理的认识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伦理的内涵尚缺乏了解。有人认为,企业是将赚钱作为主要目标的,伦理则是追求的
道德规范,企业的
经营目标与
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伦理是相矛盾的。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的
思维方式是落后于新时代的。在当今时代,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已越来越为社会所不容,必定会
被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如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必要的伦理观指导,经营本身也就不能成功。树立企业伦理的观念,体现了重视企业经营活动中人与社会要素的理念。
根据
罗纳德·科斯的观点,经营是与
市场机制相联系的
企业活动,管理是组织内部的活动。他认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
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
生产要素。”由此,涉及市场领域的伦理问题可称为经营伦理,而组织内部活动引起的伦理问题可称为
管理道德。所以,本研究包括企业经营伦理和管理道德两部分。通过对企业性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的探讨,引出对企业经营伦理问题和管理
道德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伦理建设的途径以及如何化伦理优势为
竞争优势。
企业伦理范围
企业伦理的内容依据主题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份:
1、企业与员工间的劳资伦理:劳资双方如何互信、劳资双方如何拥有和谐关系、伦理领导与管理、
职业训练(员工素质的提升,包括
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
2、企业与客户间的客户伦理:
最主要是服务伦理,服务的特质包括;无形性(
intangibility)、不可分割性(
inseparability)、
异质性(heterogeneity)与易逝性(perishability)。
客户伦理的核心精神:满足顾客的需求才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顾客是
企业经营的主角,是企业存在的重要价值。
3、企业与同业间的竞争伦理:不削价竞争(
恶性竞争)、散播不实谣言(黑函、恶意中伤)、恶性挖角、窃取
商业机密…。
4、企业与股东间的股东伦理:
企业最根本的责任是追求利润,因此企业必须积极经营、谋求更多的利润,借以创造股东更多的权益。
清楚严格地划分企业的
经营权和所有权,让专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确保企业公司营运自由。
企业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运作。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重视社会公益,提升企业形象。
6、企业与政府间的政商伦理:政府的政策需要
企业界的配合与支持,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而
金融政策更是政府施政的重点,企业体必须不但要遵守政府相关的法规,更要响应与配合政府的金融政策。
伦理—生存基石
2001年11月,安然向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文件,承认做了
假帐,并与12月正式向法院申请
破产保护,破产清单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2002年,安达信倒闭、
世通公司财务丑闻等一系列恶劣事件震撼了美国与全球业界。曾屡次创造利润神话,一度号称“中国第一
蓝筹股”的
ST银广夏,因伪造
经营业绩、虚报
财务报表而受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伦理已成为
全球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
市场经济社会里,利润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命运,因此有的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不把经营事业的目光放在“永续经营”上,而着眼于“
短线操作”,为了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惜采取各种非法途径去达到目的:假冒仿制、欺诈行骗、
商业贿赂、
行业垄断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犹如商海里的一股逆流,扰乱了
市场秩序,也使企业掉入火坑,万劫不复。
无视伦理准则,违反
法律法规,不讲
公众意识的
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诚实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企业本身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正当的
市场竞争永远没有赢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在美国、
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的企业,就已经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严格的伦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企业不再认为企业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斗争,不再认为打垮对手就是赢得了自己。这些认识,促使企业改变旧有的
经营观念,把
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
社会变迁上,使企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例如,美国的
美体小铺(body shop)创立之始就很注重企业伦理,
《天下》杂志在新闻媒体的
专业伦理要求上也堪称媒体之最,据了解,这两家公司的
获利能力均超过同业水准。因此,要同时兼顾企业伦理与企业的生存绝非不可能,伦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有了它,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遗憾的是,伦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
伦理道德的约束、调控仍然在不少企业的
决策管理以及
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之外。不少
企业经营者把伦理道德看作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理解为这是外部强加的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导致了对企业伦理的漠视。其实,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一种极为宝贵的
无形资产,会对人的
经济行为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现代企业
制度建设中,必须加强伦理建设。
企业伦理的建设
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推动企业伦理的建立:
伦理守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与其
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等的责任关系,它同时包含公司的
经营理念与
道德理想,如同一般人的
座右铭,多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文化与行为、生存的基本意义和行为的基本方向。企业信奉的伦理守则应贯彻到
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重要的
企业行为中。在建立伦理法则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审核以及控制系统加以强化,并对破坏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公司必须让大家都明白,组织里决不容许违反伦理的行为。管理人员对违规者的默许,将会
严重破坏组织走向更具伦理气候的环境。
伦理法规要想更具效力,必须把组织里经理、员工的思想和政策信仰予以具体化。
威塞里尔协会是一家小型的、威汽车行业提供电子部件的私人供应商,它拥有一本“质量担保手册”,是思想方针、行为指导、
技术手册和
企业简介的一个统一体,记录了公司对于正直人格的承诺和关于正确行为的指导原则。公司从来不用销售比赛等来激励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也不通过销售数字来判断竞争状况,而是教育员工在制定决策时,既要考虑公司和个人的利益,也要考虑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的需求,绝对的诚实、礼貌以及尊重他人是公司业务程序的标准。自步入业界以来,威塞里尔的
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在一个发展缓慢的行业里创造了奇迹。
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
经济价值,还必须具有
伦理价值。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获利作为衡量
行为价值的惟一尺度,于是为了实现
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是有发生,这说明企业的经济目标需要伦理目标的调节和制约。
企业目标制约下的行为不仅不能违背以法规形式体现出来的
经济活动的
游戏规则,而且要进一步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主动实现道德自律。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手段,是通过企业的生存,求得顾客的满意。所以,当一个企业非要用不伦理的手段才能生存的话,它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其追求的经济目标中应该包含有伦理道德的要求,应该是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统一。
实践证明,企业经济目标和伦理目标相辅相成,只有同时并举,企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强生公司在发现其生产的
泰诺胶囊被污染以后,当时的CEO詹姆斯?布克当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回收所有的泰诺胶囊,这反映了强生公司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统一的
企业文化。如果没有一系列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的、被人们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和指导原则,很难相信强生公司的反应能够如此迅速、一致而且符合伦理道德。
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
不少国外的大企业,在员工的教育
训练课程中,邀请诗人、哲学家为员工上课,目的就是希望员工能对身边的人与物有更高的敏感度,帮助员工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中注入强大个人意志,防止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企业也可参与一些有意义的
社会活动,协助推动社会良性改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
向心力,激励
员工士气,同时也可提升个人的品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样,道德伦理风范不再是企业必须维持的一个负担,而是统治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
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教育,注重培养反应
企业价值观的态度观念、思考方式等,让员工深刻了解到企业更高一层的使命。比奇?鲁特营养公司在发现公司的一家供应商提供的用于制作比特?鲁特百分白纯正果汁的
苹果浓缩液不过时化学添加剂和水的混合物以后,为了实现
成本控制的目标,竟几乎没有人考虑公司对于消费者肩负的义务,也没有人想过一旦问题曝光后的严重后果。最后,公司因为罚款、诉讼以及损失的销售量而付出了2500万美元的代价。
由上层开始推动伦理建设
事实上,作为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合乎高标准伦理的公司,在
劳资关系、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法令等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进步;而成功企业中卓有成就、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恰恰是最又资格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因此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
价值观以生命,建立一个支持各种
道德行为的环境,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
积极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领导要敢于承诺,敢于为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采取行动,同时当
道德义务存在冲突时,敢于以身作则。如果绝大部分的企业领袖能充分认识并致力于提高企业伦理,我们社会的
人文精神、生活品质自然也就提高了。那时候,我们的
经营环境会大大改善,产品的
国际形象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企业也将得到他们应享的“回报”。
企业管理的主要责任是教导、促进、启发员工的诚实、正直、公正感。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净化
社会风气的先锋。当年,
张瑞敏自己抡起铁锤砸掉了76 台冰箱,在家电行业里以“挥大锤的企业家”著称。也正是这把大锤,为
海尔走向世界立了大功。如今,“精细化,
零缺陷”变成海尔全体员工的心愿和行动,那把大锤依然摆在展厅里,让每一位新员工参观时都能记住它。
中国企业处于公平开放的国际化竞争中,这更要求企业以诚信为本,在创造
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企业伦理作为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组织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
监督机制,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创人间净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伦理建设
伦理与道德
一般来说,伦理和道德都可以看作
同义词,基本上表示的涵义是一致的。
“伦” 是指人的关系,即人伦,“理”是指
道德律令和原则,所以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应遵守的道德和
行为准则。而西方主要是指风俗、风尚和性格等。道德的基本在实际运作中和伦理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学术上才有一些研究专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作区分。执照施泰困曼教授的观点,道德是指一定的文化界域内占实际
支配地位的现存规范,而伦理则是指对这种
道德规范的严密方法性思考。按这种区分,伦理是倾向于一种理论,它是对道德的科学性思考,它高于道德的哲学,而道德则是伦理在实际中的规范。比如我们通常会说“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不会说有伦理的人,同样我们也只会说“伦理学”而不会说“
道德学”。从这个角度说,在日常用法中,道德更多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体的意味,而伦理则更具有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
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
人际关系的
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
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
是非观、善恶观,提高
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
企业精神,有助于
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
群体绩效。没有伦理
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妨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根发挥着以下作用:
1、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
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
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
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
物质资源的配置。
3、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
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
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
归属感、
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
5、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
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
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
服务意识和行动。
6、注重
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
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企业伦理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因为企业伦理是
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软件。
首先,企业伦理是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在社会上、市场上的角色、功能、责任、义务所不可缺少的,可以为企业正确处理它和社会、
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企业作为一种
生产经营单位,它的经济功能是为社会为
市场提供有益的商品和服务,但是企业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影响,有些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社会为了克服或忍受这种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常常要支付一定的
社会成本,这就要企业对社会对环境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企业分清有益和有害、正当和不正当、合理和不合理的伦理道德界限,要求企业提供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供求,采取正当的而不是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合理的而不是不合理的利润和效益,要求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伦理可以为企业处理上述问题和关系提供一种基本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和谐、
协调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现代社会、现代市场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在当代
社会文化条件下,我们已经不能设想,一个同社会、环境处于尖锐矛盾、对立的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我们已经看到,那些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的企业、那些违法经营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于逃脱法律的制裁和
社会舆论的谴责。现代企业在社会上、市场上的竞争已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还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上的竞争,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上的竞争。在经济效益相同的情况下,社会、市场肯定会选择那些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更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的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人们已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根本上是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
持续发展的。
其次,企业伦理是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化解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增加企业内部的团结和
凝聚力所不可缺少的。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首先会碰到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
责权利关系问题,这牵涉到如何认识和评价资本、劳动、管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牵涉到如何在分配过程中恰当地处理三者之间的
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侵犯某一方的正当利益,影响某一方的积极性,而任何一方的正当利益受到侵犯、积极性受到影响,都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这三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贡献及相应的利益关系,并不是完全能够依据技术原则、
经济原则精确地定量确定的,已经采用的各种定量计算的方法实际上都存在着不确定的、
不准确的方面,因此在处理这
三者关系的时候,还不同程度地要依赖伦理
道德原则,即在进行分配的时候,既要从技术原则、经济原则出发,根据三者的贡献去分配三者之所得,又要使三者所得的差距符合伦理道德上的公正合理的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还碰到如何对待人和机器的关系问题。现代
社会化大生产企业一般都是机械化乃至自动化的企业,人(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管理者)往往成为机械化、自动化机器体系中的一种附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把人作为机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管理,还是把人同机器体系区别开来加以管理。如果按照前一观点去管理,有可能忽视人所具有的特殊性;如果按照后一观点去管理,有可能违反机器体系所具有的运动规律。显然,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根据技术原则、经济原则之外,还要根据
伦理原则。在按照技术原则、经济原则把人整合到机器体系中去的时候,要考虑对人的要求的伦理
合理性;在按照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原则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
严格管理,以求得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并获得高效率、高效益的时候,不能违反尊重
人的尊严、人格及各种基本权利的伦理原则。
近几年来,在私营企业、
三资企业、外资企业中,都不断发生在所谓严格管理的借口下侵犯人的尊严、践踏人的人格、破坏人的各种基本权利的事件。有些商业企业为了防止商品丢失、被盗,在商店中贴出了严重伤害顾客精神和心灵的不文明的刺激性用语。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明确严格管理的伦理界限在我国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物质利益原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激励原则,因为人们进入企业获得一份工作,在现阶段来说主要目的还是谋生,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和
物质利益。但是人们到企业来工作劳动还有各种社会的、精神文化的、伦理道德上的需要和追求,人们希望企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场所,还是一个人们接触社会、交往他人的社交场所,要求企业、车间、办公室不仅具有工作劳动的环境,而且具有精神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中除了贯彻物质利益、经济报酬的原则之外,还要加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的建设和培育,使人们在企业劳动和工作中同时得到文化上、精神上、伦理道德上的满足、完善和发展。
有必要指出,不少企业家对伦理道德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足够的认识。前面提到的中国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所作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300位企业家中,有50%的人认为
商业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和客户的交往中,有19.7%的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形象上,而只有4.7%的人认为应该表现在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中,只有2%的人认为应表现在企业和主管部门的交往中,只有3.3%的人认为应表现在企业领导人的自我修养上,只有5.3%的人认为应表现在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上。这说明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家们宣传企业伦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重要性。
总之,现代企业制度不过是处理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原则、方式、方法的
经常化、持久化、稳定化、制度化的体现。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有经济上、技术上的根据,又要有伦理道德、社会文化上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在技术上是科学的,在社会文化上是文明进步的,在伦理道德上是公正合理的。因此企业伦理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缺少的
基础建设、软件建设,企业伦理中的根本原则应成为现代企业
制度理论基础中的重要构件,企业伦理中的各种具体规范、规则应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从事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机构应成为现代
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
经济伦理、企业伦理将具有日益显著的地位、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当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一种明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建设误区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其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有销路,其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带来
经济利润,其资本必须不断增殖并具有不断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资本、劳动、技术、管理、利润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很容易认识到。但是企业伦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却并不那么容易为人们所认识,而且往往存在着忽视或否认其重要性的各种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企业是一种营利组织而非公益性
慈善组织,其任务是生产分配交换
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因此它和伦理道德无关,也无需讲究企业伦理。这一认识的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和伦理道德不发生任何关系、超越社会伦理
道德关系而采取所谓“伦理道德中立”的企业历来不存在。企业这种社会经济形式,从其历史上产生的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处身于人、群体、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不可避免地在各种
伦理关系中充当某种伦理道德的主体;作为
企业人格化代表的企业家,既是经济关系中的角色,也是伦理道德关系中的角色。经济人和经济单位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理论抽象之中;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无伦理的企业和企业家,只存在具有不同伦理
道德观念和态度的企业和企业家。因为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动,无论从其目的还是从其手段来说,都存在着对人和
社会发展的影响或
价值关系问题;人们总是可以从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的活动作出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评价。由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地实现的,这种评价也是历史地变化的;由于在人类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上,
社会成员分裂为利益彼此对立的阶级、集团,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矛盾地进行的,这种评价也是矛盾的、复杂的。由于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和社会整体上的发展、社会少数
人的发展,常常是在牺牲社会大多数成员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
人的异化状态中实现的,于是出现了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矛盾问题(对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发展来说);一个企业在实现经济价值和物质财富增加的时候,很可能采取了不利于人的发展的手段和形式,很可能在伦理道德上成为有争议的。上述情况的存在,说明企业不可能不具有伦理性质,不可能和伦理不发生关系。
误区之二认为,伦理上有问题的目的和手段,也可以达到
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而无须讲伦理。应该承认,由于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常常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由于社会上不正当需求的存在,确有一些不义之商通过从事反伦理反社会的营利活动而大发横财,即使在工业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十分完备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固有的缺陷,上述情况也仍然存在。但是,非法的营利活动由于腐蚀、破坏着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来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不容,也日益为经济法律所不准,这类营利活动所赚的钱被人们贬称为“黑钱”。因此,非法的营利活动虽有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会有朝一日暴露而归于失败。即使从事合法的
经营活动,如果不讲伦理道德,也会使企业日益陷入困境。市场体制中的
商品交换的特点是消费者的
选择自由,购买活动是消费者选择和决策的结果。这种选择和决策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需求,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了解、偏好、信任的程度。在
卖方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供不应求,消费者的选择空间狭小,消费者只能降低对供方的要求,供方伦理道德上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有可能不受到注意,即使商品和服务不尽人意甚至十分令人不满,消费者也只能作出购买的选择。但是,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
买方市场,随着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扩大,消费者对供应者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供方提供商品和
服务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态度就会被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讲究伦理道德的营销活动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使消费者为下次购买活动准备好心理前提;反之,不讲究伦理道德的营销活动,则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消极影响,降低企业的信誉,增加消费者下次购买活动的
心理障碍。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越发展、市场越是成为买方市场,供方的企业就越是要讲究形象和信誉、越是要注意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包装的原因。因此,认为不讲伦理道德对企业利润最大化不会有妨碍,这实在是对现代市场和现代企业的不了解。
误区之三认为,讲伦理道德会使企业增加投入减少收入,对企业来说是经济上得不偿失的事情。讲伦理道德,当然意味着一个企业要从事伦理道德建设,制订伦理
道德原则和规范,对全体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伦理
道德监督,还要设置从事伦理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讲究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讲究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毫无疑问要加大投入;同时,讲伦理道德当然也意味着不能去经营那些有巨额利润却有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
供给和需求,也不能采取有损于伦理道德的经营手段,这毫无疑问会减少收入。但是,应该看到,上述投入的增加归根到底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这种投入的增长既是应该的又在长远上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上述所谓减少了的收入本来就是不应该去获得的那种不正当收入,企业不染指这种不义之财,在长远上也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
应该看到,
现代市场经济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规范经济、信誉经济、文明经济、法制经济,现代市场上的企业家已不是市场初生阶段时那种很难同强盗、骗子区分清楚的形象,而是讲法制、讲规矩、讲道德、讲文明的现代企业家形象。前者在那时曾经是人们崇拜的英雄形象,但在今天却成为人们鞭挞和谴责的对象,今天人们推崇的企业家典范则是后一种形象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和市场中,一个企业越是具有伦理
道德水平,就越有可能在市场上和社会上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信任和声誉。在一个讲道德、伦理、文明的社会和市场中,企业的信用、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这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伦理建设虽然直接提高的是企业的伦理素质、伦理水平、伦理价值、伦理形象,但这种伦理素质、水平、价值、形象的提高却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化为企业在经济上的利润和收入。
强化途径
在
企业法的
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
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
道德境界。
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以从
法律监督、环境监督和
自我监督三个方面来考虑。
法律手段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到高无尚的权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促进道德建设,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权威性。道德只是对人们行为(包括企业行为)的一种软约束,而将一些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依靠国家
强制力来执行,可以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权威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不违的原则。其次可以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必须使其变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准则,而
法律条文的制定,将一些道德要求条文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通过
法律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具体的限制,也可使其行为规范化。第三,可以强化道德的监督性。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
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
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
行为失范的状态。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必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
约束力,会有损道德行为的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性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包括三种方式:
第一,传播监督,即
大众传播媒体对企业善行的褒扬和恶性行的谴责。这种监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力,使
善行者受到社会的尊重,恶性行者受到鄙视,从而提醒企业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
第二,人际监督。在道德环境空间增大,变动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人际关系流动性与陌生性也相应增加,此时更须加强人际监督。企业的
竞争者、合作者、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彼此的监督,才可以使各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有利于企业间扩大交往,维护
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第三,
组织监督。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如官方的、行业的、民间的)对企业行迷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无处藏身,从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日常行为的改善。
道德行业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在监督和强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为。“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每个道德主体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要求内在的道德义务,用健全的道德性来指导其
社会行为,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其中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意志的磨炼、
道德修养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监督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可必少的环节。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
1994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界领袖在
瑞士通过的《CAUX
圆桌会议企业商务原则》为企业经营提供了
商业伦理的
基本准则。CAUX圆桌会议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应基于以“共生”和“人的尊严”二者为基点的伦理观念中,这种基本的伦理观念应该得到所有企业的普遍尊重和严格遵守。“共生”是指为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而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使相互合作、共存共荣与正当、公平的竞争两者并存;“人的尊严”则是指把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真正价值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达到他人的目的或获得过
半票数的手段,即实现真正的“人性化”。
伦理文化
在对文化的定义中,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矛盾的一种哲学,这种哲学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其
核心价值观定义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而不是利润,特别是在日本的企业文化类型中更突出了这种
倾向性,在卓越的企业文化中,
企业哲学能够将这些貌似不可能融合的矛盾巧妙地协调成一种公司向上的动力,而不是一般公司认为那样,它们是相互独立、互相排斥的价值观。企业伦理在企业文化中属于的社会
文化层面,它是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企业和员工行为的。
以下这个著名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国外一所大学的社会
研究系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
动物实验,成功类比了人类社会某些
公众行为和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绝对有人类社会的影子,值得我们深思。
实验1:道德的起源
把5只
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一串
香蕉,实验
人员设计了一个
自动装置,一旦探测到有猴子
去动香蕉,马上就会向笼子中的所有猴子喷水。
首先,一只猴子发现了香蕉想去拿,当然,结果是每只猴子都被突如其来的凉水浇透。其他猴子也纷纷尝试但莫不如此,几次以后,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谁也不能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然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的猴子A。A看到香蕉,马上就想要拿到,结果是弄得大家一身湿。在A又第二次去拿的时候,其他四只猴子便一起开始制止,并对A大打出手。以后,A又尝试了几次,但每次都被打得屁滚尿流,此后不再敢打香蕉的主意。当然,这5只猴子就没有再被惩罚。
后来,实验人员又换了一只猴子B,同样,B开始也迫不及待的去拿香蕉,于是一如刚才发生的一样,B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这样,一只接一只,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了新猴子,可谁也不敢去动那根香蕉。但这些新猴子都不晓得不能动香蕉的真正原因,只知道去拿香蕉就会被其他猴子痛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实验2:阶级的产生
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次改变了喷水装置,如果侦测到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到拿香蕉的猴子身上,而不是全体。
然后,人们释放了一只猴子,换了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C比其他猴子要强壮有力一些。当然,开始C也马上去拿香蕉,其他猴子由于体弱,无法去制止,因此C拿到了香蕉,但同时也被水浇了个透心凉。
于是,C开始可以独自享受香蕉的美味。可每次都是美中不足,要受到凉水的惩罚。其他4只猴子虽然没有吃到香蕉,但毕竟体力不如C且不会被淋到,所以也个个自得其乐。不久,C终于发现只有拿到香蕉的猴子才会被水喷到,于是C开始用暴力胁迫其余4只猴中最弱小的一个D,强迫它去拿香蕉,如果不从就玩命撕咬D,然后再从D手中抢夺过来。此时,猴子们出现了三个阶级,C可以不受淋水之苦而吃到美味,D为了不挨打而忍受喷水之苦,其余3只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而越发快乐。
这就是阶级的产生。
实验3:道德的沦丧
这个实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偶然发现的,由于天气变热,室温
上生一天,饱受折磨的E出于本能,在大家享受冲凉的时候把香蕉给吃了。而且此后实验人员不再用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猴子们陷入另一个尴尬的境地:没有冲凉的水,只有E。
于是,另一个规则产生了。猴子们在热的烦躁的时候会痛打E出气,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的换掉后,新来的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E。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倒霉的E被
换出了笼子,猴子们失去了发泄对象,因此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进行攻击。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整天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
实验4:道德的重建
实验人员对笼子里猴子的争斗不休感到不安,为重建秩序,决定继续供应香蕉和凉水。一天,正在混战的猴子们发现头顶出现了一根香蕉,其中的一只猴子A受不了诱惑忍着伤痛去摘香蕉,于是久违的甘露出现了,猴子们先是茫然失措,继而争先恐后的加入冲凉的行列,香蕉反而被遗忘了。
当猴子们发现A在享受冲凉的同时还在吃着美味的香蕉,嫉妒心使它们暂时团结起来,共同攻击A,抢夺其吃剩的香蕉。此刻的香蕉成了匹夫怀中的至宝,得到它的猴子固然可以享受美味,但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实验人员不断放进新的香蕉,却发现争斗越来越激烈,于是他们用木头做了一个假香蕉放了进去。此时猴子们学聪明了,它们都知道如果触摸香蕉可以享受淋浴,而试图独占香蕉则会被群欧。一个新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当猴子们有冲凉的需要时,会有一个志愿者去接近香蕉,而为了防止被攻击,它又会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边。这样,猴子们都能冲凉,但又不至于再象以前那样得不偿失。没有猴子发现那个香蕉是假的。
这就是道德的重建。
同名书籍
基本信息
作者: 吴成丰
定价: 25.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10-1
简介
揭示华人的企业伦理
本书内容除涵盖西方伦理的理论基础外,尚包含两岸华人社会的伦理现象,故为全球第一本议及东西方伦理议题的专业教材。
本书内容多为作者实证研究之精华。作者通过
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本书各章节的立论观点。
1.图文并茂
2.全书共有数十幅图片,并附有文字与真实案例之说明,实有助于提升读者的
学习兴趣。
3.反映生活中的伦理现象
本书各章节均有“实例选读”-类似小品文章。这些真实的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伦理并非什么严肃而艰涩的议题,其实伦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言行举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