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
18岁以下人群
儿童(外文名:Child),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泛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的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不同领域,不同国家对儿童的定义有略微不同。
引证解释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孩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列子·仲尼》:“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杜甫羌村》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金人瑞《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讴。”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广岛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
相关法律
社会和中国法律的规定如下: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根据公约内的内容,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医学界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
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联合国曾于1985年在全球开展“国际青年年”活动,该定义就是专门为“国际青年年”活动所下。联合国公布的所有有关青年的统计数字,例如联合国系统出版的关于人口统计、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的年度统计年鉴,均依据以上定义。
因此,根据以上定义,儿童是指那些年龄不足14岁的人。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两者之间的定义出入是一个有意的安排,因为联合国希望《儿童权利公约》能为属于同年龄组的尽可能多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权利保障,同时也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与《儿童权利公约》相仿的《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
2019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审议通过《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解决中国儿童的临床常规检验指标参考区间都是参考成人标准这一难题,2016年实施开展“建立中国儿童临床常规检验指标参考区间”项目工作,倪鑫担任该项目负责人。历时6年,此项工作已顺利结题,并制定了《儿童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与《儿童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2项卫生行业标准,2021年10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身体素质
增强儿童身体素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保障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培养儿童良好运动习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制度。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儿童开放,落实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政策,支持学校向体育类社会组织购买课后体育服务。进一步加大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安排儿童作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达到10小时、初中生达到9小时、高中生达到8小时。
心理健康
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还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会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或身体畸形等症状而影响心理的健全发展。另外每个孩子生下来即表现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这是遗传的。如细心观察的产房护士或父母会发现一些新生儿属于容易型:他们比较温顺,睡和醒、饥和饱、大小便都很有规律。而另一些孩子属于困难型:他们特别好动,不停哭闹,难以哄住,也缺乏生活规律性,属于难以照管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其他孩子则介于他们之间,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虽然是遗传的,但可因环境和教育训练而发生一定改变。
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如对孩子采取冷漠忽视或粗暴压制的态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倾向于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时则有反抗、暴躁、执拗的表现。如父母对子女态度亲切、讲理、民主,则儿童大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父母对人处事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儿童最早进入的集体是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集体机构中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儿童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教师的言行对儿童的深刻影响常可延及一生。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人们问他:“你是如何获得许多优秀品质,诸如毅力、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等等的?”他回答说:“都是在幼儿园里培养的。应该感谢幼儿园老师。”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社会逐步增多,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主动为他们选择图书、电视、录像,指导他们正确地交友。
儿童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
疾病防治
强化儿童疾病防治。以早产、低出生体重贫血、肥胖、心理行为异常、视力不良、龋齿等儿童健康问题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建立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加强儿童口腔保健,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加强儿童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管理以及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完善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病诊疗体系、药品供应制度、综合保障制度,开发治疗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特效药。科学合理制定罕见病目录,加强罕见病管理。推广应用中医儿科适宜技术。
发育规律
阶段性和程序性
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1/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和躯干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腕骨桡骨尺骨近端。
速度的不均衡性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1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体重在胎儿7~9月增长约2.3kg,占正常新生儿体重的2/3以上,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约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kg,约为出生时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cm,体重增长约2~3kg。2岁后至青春期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cm,体重增长1.5~2.0kg,直到青春期开始。青春期开始后生长速度再次加快,身高一般每年增长5~7cm,处在生长速度高峰时一年可达10~12cm;男孩增幅大于女孩。体重一般每年增长约4~5kg,高峰时一年可达8~10kg。青春期突增后生长速度再次减慢,约在女17~18岁,男19~20岁左右身高停止增长。男孩突增期增幅较大,生长持续时间较长,故进入成年时其大多数形态指标的值高于女孩。
时间统一协调性
根据不同组织、器官的不同生长发育时间进程,可将全身各系统归纳为四类不同的生长模式。
综上所述,机体各系统的发育既不平衡,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和适应。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任何一个系统的发育都不是孤立的,而任何一种作用于机体的因素都可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例如,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促进肌肉和骨骼发育,也促进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功能水平的提高。
生长轨迹关键期
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canalization)。该轨迹有动态的、复杂的调控系统,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它尽力使正在生长中的个体在群体范围中保持有限的上下波动幅度。一旦出现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不利现象,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一旦这些阻碍因素被克服,儿童会立即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道靠近和发展的强烈倾向。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称“赶上生长”。
并非所有的疾病恢复过程必然伴随赶上生长。患儿能否出现赶上生长,能否使生长恢复到原有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如果病变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的内分泌腺,或病变较严重,或体液的内环境和代谢平衡过程长期得不到恢复,就不能出现赶上生长。
食品安全
加强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抽检监测及不合格食品处罚力度。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消除儿童集体用餐各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加强校内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粳米籼米紫米小麦面粉燕麦、绿豆、赤小豆黑豆,豆腐、大米、小米、燕麦、荞麦、大豆及其制品等。
2、肉蛋奶的选择:
瘦肉排骨牛肉、鸡肉、鸭肉猪肝鱼、带鱼黄鳝泥鳅、虾、虾皮、鸡蛋、羊肉黄鱼牡蛎、牛奶等。
3、蔬菜的选择:
胡萝卜、土豆、菠菜、大白菜青椒、南瓜、黄瓜、豆芽海带黑木耳红薯番茄、青菜、洋葱、芹菜、花菜、蘑菇紫菜、笋。
4、水果的选择:
苹果香蕉橘子西瓜子、哈密瓜、芒果、火龙果猕猴桃菠萝、草莓、梨等。
5、其他:
核桃仁、花生、瓜子榛子等坚果类。坚果、燕窝等。
氨基酸可以提高儿童免疫力,促进机体发育、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
7、忌暴饮暴食,吃饭的时候看书和说笑,睡着吃,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8、忌多吃过甜过凉的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少喝碳酸性饮料。
儿童对零食的喜爱众所周知,但是儿童零食不能随便吃,儿童零食的选择也要科学。
高糖、高盐、高脂肪类零食最好不要吃。糖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雪糕、冰淇淋等要少吃或尽量不吃。
(1)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的饮食,每天定时定点定量。
(2)饭前不允许吃糖果、饼干等零食和饮料。
(3)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这样才能够保持口腔健康。
(4)让孩子自己吃饭,学会如何使用筷子和汤匙,并且要及时的送上鼓励。这样才能够增加孩子自己吃饭的兴趣,同时又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5)吃饭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玩耍、看电视,一心吃饭。
(6)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但是绝对不能够允许一顿饭的时间无限延长,最好都应该在半个小时结束。
(7)给孩子盛饭的时候,一定不要一次性装太多了,不要让孩子养成剩饭的习惯。
(8)不要让孩子养成汤泡饭的习惯,这样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营养。
(9)不允许出现挑食、偏食的习惯。
(10)不要让某一种食物作为奖励,同时父母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福利保障
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和救助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儿童福利立法。逐步建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相关福利制度相衔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加大困境儿童保障力度。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合理提高儿童福利标准。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儿童生活质量
儿童权益
在儿童保护方面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925年8月,世界5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发表了爱护儿童、保障儿童福利的宣言。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有必要早些接触最新的现代科技知识,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上网,但应注意以下事项,以免适得其反。
①注意自我保护:不要公开家里的电话、地址或学校的班级。有网上朋友邀请外出时,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由父母陪同外出。不去不适宜儿童进入的经营性互联网上网场所(如网吧)等。
②重视隐私:上网时的密码、账号不要随便使用,更不能留在电脑的有关资料中,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其他个人信息后,要随手关闭浏览器。
健康上网:为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不要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页,不得浏览与年龄不相符的网页信息。另外上网时间不要过长。
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强迫思维,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的控制。其发病率很高,多见于儿童发病。年龄越小,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就越明显,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那么,儿童强迫症的症状特点有哪些?
所谓儿童强迫症就是一种患儿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一个正常的儿童,在他发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轻度的强迫性行为。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手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脚踢小石子,有的孩子爱反复地计算窗栏或凉台栏杆的数目等等。这类行为不伴任何情绪障碍,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一个有强迫症的儿童,除此以外还常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
婴幼儿刚出生时,眼睛的各部位组织和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多数婴幼儿眼睛属正常或轻度远视,新生儿视力差,只能看见2-3米以内物体轮廓。
2个月婴儿的眼睛能随目标的活动而转动;
4个月婴儿视力为0.02-0.05;
5-6个月婴儿视力为0.04~0.08;
7~8个月婴儿已有固视,能长时间看一个方向;
1周岁儿童能识别眼、耳、鼻等器官;
2~3岁儿童的视力达到0.5~0.6;
3~4岁儿童视力达0.7~0.8;
5~6岁儿童的正常视力接近1.0;
而1.0视力是标准正常视力。
到12岁左右,眼球发育完全,视力可达到1.0~1.5左右。
舌习惯:多发生在替牙期,儿童常用舌尖舔弄松动的乳牙或刚萌出的恒牙,都会形成舌习惯。
吮指习惯:有70%的婴儿从3~4个月开始有吮指的动作,这种动作在两岁以后逐渐自行消失。
唇习惯:多为咬下唇,使上前牙向唇侧倾斜并出现牙间隙,咬上唇则形成前牙反颌。
咬物习惯:以咬铅笔及啃指甲者多见,还有咬三角板、衣角、袖口、手帕、被角及吮橡皮奶头等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可造成局部小开颌
下颌前伸习惯:学龄儿童喜欢模仿他人,如见到下颌前突的患者喜欢模仿,时间长会形成下颌前突畸形。
偏侧咀嚼习惯:多因一侧牙有龋坏,乳磨牙早失,迫使儿童只能用健侧牙齿咀嚼,日久,咀嚼侧发育良好,废用侧发育不足,形成面部不对称畸形。
对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首先从教育引导着手,说服儿童自觉废除不良习惯,如果说服无效则应采取一些措施。
专家认为,一般来说,在孩子到了两岁半,20颗乳牙都萌出后,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学刷牙;3岁左右应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如果孩子还没有掌握含漱技巧,可以暂时不用牙膏,而改用较浓的茶叶水来刷牙,因为茶叶水中也含有防龋作用的元素。
父母自己应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用言传身教去带动孩子:比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晚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刷牙,然后不再吃零食等。
人口占比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20:46
目录
概述
引证解释
相关法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