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
经济现象之一
创意经济也称创意产业、创新经济、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基本概念
创意经济通常包括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到了发展的战略层面。与此同时,西方理论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从研究“创意”(creativity)本身,逐渐延伸到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即“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创意资本”(creative capital),又拓展到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即“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逐渐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即“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改变
信息化这一新现代化条件,使传统“创新”概念中隐含的“创意”内涵,越来越被作为创新的主流含义突出起来: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创意更强调创新的人文内涵,创新不光是针对中间生产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创意,而且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从创新的方式来看,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原生态的创新,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活”的创新。对创新的生命有机性方向的强调,使全球创新潮流,呈现出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所说的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成为创新的新意所在。创新是“体”还是“用”?在工业化条件下,熊彼特已谈到创新的作用。但创新对于工业化来说,还只是“用”,而不是“体”。也就是说,创新只是工业化的一种手段,是理性实现自身的手段。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具有了新的意义,即“体”上的含义:创新本身是目的性的,是生命进化本身。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艺术”这个隐喻,在这里代表着对“理性”(“经济人”隐喻)这个现代性范畴的突破。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艺术在这里,更多代表着人的精神本身。这就是“创意”问题的根子。
如果说现代性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心物二元对立的科技意义上的创新;那么后现代性(信息化)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是打破心物二元论后科技与人文结合意义上的创新。
我们一旦承认在经济学前提假设上,创意问题就出了“科学主义”和理性经济人这个“圈”。那么对以下一系列推论之出圈,就会不再奇怪了。创意经济实际上意味着,从以效用为重心的经济,转向以价值为重心的经济;从以理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即物化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活性资本(包括知本[即个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为基础的经济;从以机械组织制序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有机组织和活的制序为基础的经济。
创意从本质上说,是感性生产,它之日渐重要,是对作为理性代名词的生产本身(鲍德里亚说的“生产之镜”)的一个扬弃。创意作为与理性生产相对的感性生产,越来越从分工异化的精英创意,转向全面发展的草根创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意转向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从理性的机械工程行为转向演进的生物进化行为。这就从整体上超越了现代性的创新境界。
实证解释
创新内涵的人文化
● 创意是人本价值导向的创新——创新内涵的人文化
(1)产品差异性: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第一位的特点就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而快乐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临界点之后,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而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2)利益最大化:从效率优先到价值优先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
奚恺元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地区,效用与价值的相关度下降到2%以下。此时,企业甚至经济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此前,经济是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实质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此后经济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公正),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
(3)熟练:对价值的整体直观把握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还发现一个现象:对创意活动,消费者更加偏好使用具有多种技能全面发展的熟练人员,而不看好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用创意经济学中的人文价值理念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点。消费者要求创意者具有多种技能,这是针对价值,而不是针对效用的。因为分工专业化,虽然在涉及效率的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创意要求的价值整合领域,并无所长。
创新方式的人文化
● 创意是生物进化方式的创新——创新方式的人文化
(1)艺术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
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也就是创意经济的生产活动)不像机器运动,而像生物运动。比如它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自然放松、水到渠成。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2)仿生制度:像有机体那样学习
创意日益成为创新的源动力,这对组织和制度提出了特殊的变革挑战,要求组织具备更多有机体的生物特征,要求制度成为一个学习演进过程。创意要求生产组织成为有机共同体,而不是原子式的契约组织。创意型组织要求简化合同,充分利用组织的有机资本和信誉度等“有机的”资源,来降低合作的交易费用。例如,信任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一种“科学”的资源,而是“有机”的资源,是用来化简复杂的“有机”资本。凯夫斯在《创意产业经济学》中重点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在创意经济中,制度不是僵化的理性的形式,而是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学习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有限理性,既不像绝对理性那样僵化,也不像单纯的经验那样不确定。
总结
总的看,创意的特殊性在于,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的特性。创意越来越成为创新的内在活力源泉所在。国家创新、企业创新,归根结底是社会组织的有机化过程,而创意是更基础层面的社会有机化。离开了创意基础的国家创新、企业创新,只能导向工具理性的技术创新。
基本介绍
人类文明的进步总伴随着伟大创意的诞生,中国四大发明、蒸气机、电灯、飞机、电脑……今天,“创意”终于发展为独立的经济形态。创意产业不仅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成为其他产业的“推力器”,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递增速度已经达到10%以上。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正标志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
品牌联系
对于品牌建构与传播来说,创意经济意味着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对于品牌而言,创意经济的到来将刷新品牌发展格局——未来品牌将以创意为中心。这是因为,创意经济发展的背景在于:第一,注意力经济到来。正如Michael H.Goldhaber所言,在当今社会,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而创意产业,正是以注意力作为市场目标的新兴经济形态。第二,“体验”成为新兴经济形态。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创意产业正是以消费者体验作为基础,通过文化力量来创造消费回忆。套用星巴克总裁霍华德 ·舒尔茨的话“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对于咖啡的体验”,在创意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不是品牌,而是对于品牌的体验。”第三,消费者审美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创意产业在产品上创造出丰厚的精神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创意经济时代,品牌要成为人们的注意力中心,必须针对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通过创意来为消费者创造难忘的消费体验。
更进一步说,品牌要取得商业创意的成功,往往也需要借力于创意产业,搭上“创意经济”这辆顺风车。这里所讲的“创意”,是指贯穿品牌建设传播过程的创新性思想与行为,体现出人们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它决不仅仅局限于广告创意。它包括广告创意、品牌创意、行销创意、产品创意商业模式创意、产业战略创意等内容。如此丰富的创意载体,正可以与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进行嫁接,例如广告创意与广告,品牌形象创意与设计,营销创意与媒体/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正为商业创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品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美学
品牌美学是研究品牌规划、设计和传播领域的普遍美学规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品牌美的哲学、品牌审美心理学和品牌美学的应用。品牌美的哲学主要指向品牌美本体,研究品牌美的本质和起源;品牌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品牌审美过程心理活动规律,从而阐释人们在品牌体验中美感的产生;品牌美学的应用,主要关注品牌美学在品牌建构与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品牌美学的实践价值
品牌美学是指导商业创意与传播规划的理念体系,在创意经济时代,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突出。品牌对于商业创意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实现广告创意。广告创意是商业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美学正是基于对于品牌美与消费者的深刻洞察,激发广告人实现“Big Idea”,从而达到品牌的有效传播。这例如品牌ABSOLUT伏特加酒的传奇广告作品,其以瓶形作为所有广告创作的基础和源泉——“ABSOLUT酒瓶是永远的主角”,来诠释ABSOLUT的核心价值——纯净、简单、完美。在其系列城市广告中,其经典的瓶形化身为世界各地的各种物体,无论在罗马维也纳日内瓦、伦敦,还是阿姆斯特丹马德里里斯本、巴塞农纳,目之所及皆可化作绝对伏特加酒的象征物,品牌通过伟大的广告创意渗透入消费者生活的每个细节。如此智慧的表达方式不仅获得了众多广告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打动了每一位消费者。
(2)实现品牌创意。只有通过杰出的品牌创意,才可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甚至成为消费者的信仰象征,而这正是品牌美学的价值体现之一。约翰走路(Johnnier Walker)是销世界200多个国家、190个不同市场的苏格兰威士忌第一品牌,其keep walking的核心理念的灵感来源,出自约翰走路著名的“向前迈进的绅士”图像,其背后所蕴藏的广阔精神意涵——所有的人,不论种族、语言,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或面对不同环境时,都希望以个人的步伐向前迈进——象征着一种坚毅不拔的生命态度,连结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及情感,同时更创造了品牌认同。广为人知且堪称经典的品牌形象广告作品是意大利足球名将巴吉欧所演出的传奇故事,以keep walking理念,完美连结巴吉欧98年世界杯的关键性致胜表现,创造出撼动人心的广告意象,并将品牌精神鲜活呈现在大众眼前。
(3)实现行销创意。创意在品牌运作中无处不在,这自然包括行销方式的创意。过去一年中,日本Seven-Eleven便利连锁店克服了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不利因素,取得了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增长4%和15%的骄人成绩,取代大荣连锁店成为日本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Seven-Eleven之所以取得了这种业绩,与它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它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对市场需求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并与供应商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网络。例如,系统利用到了卫星,借助卫星将卫星云图气象图、广告等传递到店面,这样店面就知道明日的天气,从而及时调整自身商品。比如,透过卫星云图了解到明后两天日气温将上升3度,则店面则会多放一些冰激凌和矿泉水。此外,Seven-Eleven正在不断向互联网领域发展,其联合其它7家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人们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CD、音乐会门票和旅游服务等。品牌美学着力于品牌的每一处细节,类似行销层面的商业创意更是品牌美学应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4)实现产品创意。伟大的产品设计创意,往往可以成就一个品牌。一份来自伦敦调查的报告指出:到2005年底全世界将有2100万人使用移动音乐播放器,其中1/4将是iPod。根据苹果电脑最新的财季报告,苹果公司的利润为2.95亿美元,净利润率达8.45%,其中iPod项下的销售收入为12亿美元,占了总收入34.9亿美元的34.4%。而iPOD的惊人成长,正是以杰出的工业设计作为支撑。iPOD针对当代消费者多维度、娱乐性的电子消费需求,设计风格简洁时尚,晶莹剔透,首创在播放器中集成了类似笔记本触摸板的转轮,并达到了前卫酷味的设计与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在线音乐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让消费者在使用中感受到无限轻松随意的审美愉悦——这种举重若轻的魔力让美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开始调侃比尔·盖茨有朝一日也许会“抱着苹果电脑进入梦乡”!品牌美学正是通过深刻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并基于技术知识创新,来不断衍生出卓越的产品设计创意——无需多言,产品本身就足以证明品牌的强大震撼力。
(5)实现商业模式创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增长,智慧的生意人总是能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来迅速获得成功,亚马逊网络书店正是这样一个案例。创办至今的短短5年中,亚马逊的全球客户已达2000万,是最受欢迎的购物网站,更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一面旗帜。亚马逊书店以网络作为新兴的通路模式,创造了从不歇业和上架时间长的优势,这一点让传统书店无法匹敌。再加上书店中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更让科技变得温情脉脉,充满魅力。正如亚马逊书店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所言:“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让网络购物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乐趣。而其中的许多重点就是围绕着‘与顾客互动’打转”,书店的“一点通”设计,方便贴心的检索、预览、购买方式,“互动式小说”和读者书评等开放式服务……这一切都让消费者备感温馨,同时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品牌美学的研究意义之一正在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意规律,从而协助品牌在创意经济中出奇制胜。
(6)实现产业战略创意。品牌美学的实践意义并不仅限于行销层面,品牌是个由内而外的系统概念,品牌美学的实践价值甚至可以改变产业战略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新奇士公司面对饱和的柑橘市场,与FCB公司合作,共同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桔汁。新奇士公司生产了几百万只玻璃榨汁机,然后通过广告“喝一个橘子”,改变了消费者对柑橘的需求模式,橘子的销售量翻了四番。20—30年代,新奇士公司又通过向大众大力宣传柑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其他有利健康的物质而大获其利。它还曾向妇女推销柠檬,宣称柠檬是使女性头发更加柔顺光滑的良方。一次次令人叫绝的商业创意不仅颠覆了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模式,更颠覆了产业的战略发展模式,从而拓展了品牌的发展空间,让品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理论简评
建立
创意经济理论建立在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新经济增长内生理论研究的焦点就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内生机制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克服要素回报递减,实现要素回报递增。按照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将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大致上分成三类:
一是Romer(1986年)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生产要素外溢效应
二是Lucas(1988年)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三是垄断竞争R&D理论,如Grossman and Helpman的横向创新模型(horizontal innovation,1991年),以及Aghion and H0witt(1992)的纵向创新模型(vertical innovation,1992年)。
创意经济理论建立在上述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Engine)。知识和创意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R.Florida,2005年)。Michalski等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创意经常被视为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21世纪明显的变革就是从一致性和服从性的大众世纪跨越到知识经济和社会的独特性及创造力(Michals.ki,Miller&Stevens,2000年)。
体现
创意经济理论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脑力”、“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渐渐取代了“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哈佛大学教授J.S.Nye(1996年)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investment driven)已经走到尽头,我们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innovation driven)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P.Romer(1986年)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Court,1998年)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年)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
吸收
新经济社会学等理论精华,特别强调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核心观点就是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该理论指出,新增长理论在强调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市场等因素。虽然诺思以及后来的制度经济学者将制度演变引入经济增长的范畴,也揭示了正式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等非正式制度因素重视不够,于是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以嵌人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为理论工具,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创意经济理论特别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包容、信任、同情性的一面。佛罗里达(R.Florida,2005年)认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宽容性和创造性所吸引而来的创意阶层。一个具有开放的和低门槛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从而可以产生和吸引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包容和多样性可以有利于高科技的集中和成长。有才干的人喜欢到开放和具有容忍以及能提供生活质量的地方去。一个地方越是多样性和多文化,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能吸引这些具有创意人的地方可以吸引公司和产生更多的创新,从而实现当地的经济良性循环。根据Bourdieu(1973年)的理论,文化资本居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文化资本的显性作用可以直接通过教育、出版、销售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隐性作用可以通过知识和培训转化成社会资本,建构以信任、规范、网络互动为基础的良好投资环境。Charles Landry(2002年)预言,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开始出现,文化正从经济发展的边缘向核心位置转移,地区发展同时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才具有包容心和同情心。总之,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非正式制度代表了一种正的外部性,一系列共同的资源,它给工人熟悉就业规则提供了方便,给创意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平台。
作用
创意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自从发展经济学家强调经济发展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后,城市经济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Jacobs出版了《城市经济》(1969年)一书,挑战了企业和资本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主流经济学论点。她提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是地理上相邻的多种多样的产业共存与人力资本的集聚。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经济学家一直尝试着用计量经济学的手法来验证雅各布的众多假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证明了人力资本的集中能提高地方的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成长的假说,并称此效果为“简·雅各布效果”(Lucas 2002年)。人力资本的集中是企业和投资接踵而来的必要条件。企业选择配置在某个城市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该地区的市场和供给网络,更重要的是希望从当地受过良好教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中获得生产力提高的收益。R.Florida的创意阶层论发展了Jacobs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在创意时代,为了能得到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企业会跟随着创意阶层来他们居住的城市(business follow people)。正因为如此,R.Florida(2005年)主张地方政府与其为了吸引企业投资而实行各种减税政策,不如投人一些资金用于城市便利性的建设,从而吸引创意阶层,因为他们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外延定义
在了解了创意经济的内涵之后,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眼界来观察和讨论创意经济的外延。不同人对创意经济的不同定义,多是出于现象界的观察,我们应尽可能高屋建瓴,拓宽思路。
产业角度
(1)“创意产业化”意义上的创意经济:这是指把创意经济理解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指将内容作为最终消费产品加以产业化的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创意产业部门划分,基本限制在文化产业范围内。这是最狭义的创意产业定义,它排斥了创意作为生产方式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具有的普遍意义,而将创意视为特殊产业现象。
(2)现代服务业意义上的创意经济:这是指创意作为中间产品意义上的内容产品,即内容生产资料,而形成的产业;也是指将创意方法和工具产业化而形成的服务产业。
(3)“产业创意化”意义上的创意经济:产业创意化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将创意作为生产非内容产品的方法,并加以专业化,如策划;二是使内容作为物质产品的高端附加值部分的产业延伸方式;三是指利用广告、营销等创意环节带动其它经营环节的商业方式。
要素角度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生物进化”:强调经济的“非决定论”性质,把经济发展理解为生物进化式的自然聚集。例如,由机器猫的偶然之作,引起一个玩具产业生态链的生成和发育。瓦斯尼基在《知识、创新和经济:一种演化论的探索》中系统地说明了这种观点。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人本”资源配置:不是按照资源禀赋稀缺性,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配置资源,而是通过创意配置资源,主要指根据企业家主观创意和天才来重组资源,还包括根据价值、意义和文化标准配置资源,甚至根据分配配置资源等等。
经营角度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对产品的内容附加值的生产。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创意投入和创意资本化主导的经济行为
(3)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企业策划广告营销
管理角度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与完备理性方法相反的“艺术化管理”。如奥斯汀《艺术过程:管理者需要向艺术家学习的工作方法》。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与完备理性方法相反的学习演进式管理。如彭新武《进化管理学——复杂、动态环境下的管理思维与方法》,强调后现代主义管理范式转变。也有学者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知识管理人本管理或对创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管理。
(3)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用完备理性方法对创意活动的管理。如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传统合同理论和产业组织结构理论解释创意产业中的各种“新”现象。
(4)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用完备理性方法对以创意为手段的商业活动的管理。如McKnight的《30分钟创意评估》,把创意理解为“大胆假设”,把对创意的管理理解为“小心求证”。
(5)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利用综合方法对创造力进行管理:如《公司中的创造力:创新型组织行动指南》,强调使创意从随意性较大的“点子”,转化为公司的正式组织制度
(6)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人文化潜意识管理。如安奈特·穆瑟—魏曼《创意潜规则》,强调通过“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使普通人具有掌握创意的潜在天分。
(7)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直觉决策。如杜根的《直觉》,强调通过“瞬间洞察”,“鉴往知来”,“穿透迷雾”。
五、从环境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强调发展创意经济就是营造使创意具有经济性的环境。营造对于创意来说便宜的环境。如伦敦创意城市”理念,就是吸引需要生活便宜的年轻创意人,以留住“酷”的因素(cool factor)。
(2)强调发展创意经济主要是提供文化公共品和创意基础设施。如在伦敦,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了全国的40%,由此集中了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70%的影视活动。
(3)强调发展创意经济主要是营造文化氛围。如萨克森尼安对硅谷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印度人,在各国国内没有创意的,一到硅谷就有创意了,原因在社会资本差别上。
(4)强调发展创意经济就是营造适合创意的法律环境:又分为斯台尔曼的更注重“活知识”(创意过程)的知识共享主张与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中表达的更注重“死知识”(创意结果)的知识产权的主张。
其他
相关联盟
中国创意产业联盟(英文China Creative Industry Alliance,缩写为 CCIA)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支持、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会和国家多部委指导,全国知名创意机构发起成立的创意产业化协作发展联盟,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向高文化化和高技术化的融合发展,推动全国创意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以最终实现创意强国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全国性创意产业合作联盟。联盟下设专家委员会、若干个区域委员会、行业委员会、创意产业研究院及基金理事会。
2012年2月9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创意产业联盟、人民政协报社等单位共同举办“创意产业发展”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团体代表、全国政协部分委员及中国创意产业联盟主席团主席、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高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联盟主席团主席李东东出席座谈会。与会者就我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包括促进国家设计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建设“创想乐园”的构想、转变文化资源配置机制的方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应引领的作用等。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辐射力不够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与会者认为,应采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紧抓产学研结合、发挥中国创意产业联盟作用、搭建产业开发研究院等措施,推动我国创意产业向前发展,使我国从“创意产业大国”逐渐成为“创意产业强国”。
相关书籍
《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霍金斯
《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Caves)
《创意经济》[美]理查德·弗罗里达著(该书曾获《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授予的政治图书奖(Political Book Award),并为《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评为最具突破性的10个观念之一。)
相关链接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进步酝酿突破,广电和电信产业的融合稳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这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总体形势都令人鼓舞。
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并蔓延全球之际,到2008年底为止,中国文化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与感应最明显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相比,危机对文化企业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对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风暴虽然潜藏风险,但更蕴含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正好可以迫使中国下决心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国家拉动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创经之父
约翰·霍金斯先生是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版权,媒体及娱乐业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知识产权宪章的负责人和提供创意及知识产权咨询的创意集团的主席及创始人之一。约翰·霍金斯毕业于基尔大学获国际关系文学学士学位,获英国建筑师协会颁发城市设计文凭。
约翰·霍金斯是哥伦比亚国际互联网公司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该公司的顾问,他还是Equator集团、电视投资公司、世界学习网及其它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创意商学院的主席。
他曾为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欧盟委员会、联合国IBM、韩国信息战略发展研究处、伦敦发展机构、新闻集团、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台、星空电视、墨西哥Televisa电视台、时代华纳环球影视提供咨询。他曾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摩洛哥波兰新加坡、英国和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公司及政府提供咨询。多家机构提供咨询。
约翰·霍金斯先生是林肯大学创意产业领域的客座教授,出版了“沟通在中国”,“创意经济”,“CODE:数字化经济中的协作及所有权问题”和 “了解电视”等著作。他经常进行各种演讲及宣传。
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听从了霍金斯的建议,开始扶持创意产业,由此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
约翰·霍金斯先生在1982-1996年期间与时代华纳及美国电影频道在欧洲合作负责电视运营。他在1985-1990年期间是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的执行负责人。他是英国银幕咨询理事会的副主席并曾担任伦敦电影学校的主席及独立制片人协会的副主席。约翰·霍金斯先生曾在1998年担任欧洲音影会议的协调人,担任2003年EDGE:创意产业论坛的共同负责人。
作为创意经济的权威人物,约翰·霍金斯频繁访问中国,在重大会议、论坛、电台和电视上发表演讲,并多次受邀就政府政策和商业策略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他是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兼客座教授,上海创意及创新学院院长,并且担任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中心顾问。他于1979年首次访问中国,完成著作《中国大众传媒》(1982),用第一手材料记录、研究了中国发展中的电视、电影、出版和通讯产业。参与的主要工作包括,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设计双年展亚洲文化合作论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5:58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