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梵文Catur-satyas),佛教用语,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又称“四圣谛”(梵文Catura^yasatya)、转法轮,是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在领悟到佛法后,于鹿野苑向憍陈如等弟子进行说法与教导,这一活动史称“初转法轮”,释迦牟尼教导的主要内容就是佛教的“四谛”。
版本零
四谛概说
四谛的苦谛
四谛的集谛
四谛的灭谛
四谛的道谛
四谛是佛陀
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
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
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版本一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
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
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
四谛法门。正为
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
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
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
今明
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
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
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
十善也。三不动业。即
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
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
二烦恼出一切
三毒。
五盖。
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
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
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
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
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
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
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
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
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版本二
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即:世间的苦(
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
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
阿罗汉小乘圣人所修学的是
四谛法门。四谛是
苦集灭道四种,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道理。也是释迦牟尼佛对小乘圣人阿罗汉说的。佛
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
鹿野苑为
五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
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呢?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使
阿罗汉听了以后,发心修行,知
苦谛生死,断
集谛烦恼,慕灭谛涅盘,修道谛法门。使他们觉悟,苦是三界内分段,变易生死的苦果;集是三界内见、思二惑烦恼的苦因;灭是三界外涅盘的乐果;道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乐因。这就是三界内、三界外的二重因果,称为示相转。佛对
小乘人指示出
苦集灭道四谛的体相以后,又积极地劝勉他们,既知之后,就要精进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门,断见惑与思惑烦恼,跳出生死轮回,得证不生不灭的涅盘。称为劝修转。由于小乘人,虽然愿意修道或恐中途发生怀疑,这样修行是否能够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经历来作证说:‘我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我就是经过这样修行得成
菩提道果的。’称为作证转。
版本三
第一:苦谛
三苦,
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
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
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
行阴迁流,刹那刹那,
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
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
三苦之外,
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
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
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
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
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
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
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
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
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
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
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
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
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
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
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
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
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
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
八.
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
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
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
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
集谛。
第二:集谛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
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
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
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
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
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
我见的
生起,然后就会产生
我痴、我见、
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
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
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
恶业的,故称边见。
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
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
圣果,妄执已证。
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
牛戒、狗戒、
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
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
欲界、色界、无色界,每
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
苦谛具十使,
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
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
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
五钝使为主体。
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二.
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
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
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
三界九地来分配,
欲界的
五趣杂居地,具足
九品。
色界的四禅天:
二.定生喜乐地。
四.
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
集谛。
第三:灭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
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
有余涅盘和
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
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
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
生灭四谛,
无生四谛,
无作四谛,
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
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版本四
如谛施设建立中说。
二解
俱舍论二十二卷一页云: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颂曰:谛四先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
现观。论曰:谛有四种,名先已说。于何处说?谓初品中分别有漏无漏
法处。彼如何说?谓彼颂言,无漏谓
圣道,此说道谛。择灭谓离系,此说灭谛。及苦集世间,此说苦集谛。四谛次第如彼说耶?不尔。云何?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灭、四道。四谛自体亦有异耶?不尔。云何?如先所辩,为显
体同彼,故说亦然声。四谛何缘如是次第?随
现观位先后而说,谓现观中先所观者便在先说。若异此者,应先说因,后方说果。然或
有法,说次随生,如念住等。或复有法,说次随便,如正胜等。谓此中无决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断已生,后遮未生,但随言便。今说四谛随
瑜伽师现观位中先后次第,何缘现观次第必然?
加行位中如是观故。何缘加行必如是观?谓若有法是爱着处,能作逼恼,为求脱因,此法理应最初观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观苦;苦卽苦谛。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观苦因;因卽集谛。次复观苦以谁为灭,便观苦灭;灭卽灭谛。后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灭道;道卽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愈后求良药。
契经亦说谛次第喻。何契经说?谓良医经。如彼经言:夫医王者,谓具
四德,能拔
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
如来亦尔,为
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由加行力所引发故。如已观地,纵马
奔驰。此现观名,为目何义?应知此目现等觉义。何缘说此唯是无漏?对向涅盘
正觉境故。此觉真净故得正名。应知此中果性取蕴名为苦谛,因性取蕴名为集谛,是能集故。由此苦集
因果性分,名虽有殊,非物有异。灭道二谛,物亦有殊。何义经中说为
圣谛?是圣者谛,故得圣名。于非圣者,此岂成妄?于一切是谛性无颠倒故。然唯圣者,实见非余。是故经中但名圣谛,非非圣谛,颠倒见故。如有颂言: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
三解
法蕴足论五卷四页云:一时
薄伽梵住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此
苦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
苦集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以通慧应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以通慧应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以通慧应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以通慧应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我通慧已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我通慧已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我通慧已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我通慧已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苾刍当知: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未
三转十二行相,谓未发生眼智明觉,未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
婆罗门等解脱出离,未除颠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已三转十二行相,谓已发生眼智明觉,便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解脱出离,已除颠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
四解 如
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五页至七十九卷十八页广说。
五解
品类足论七卷三页云:苦圣谛云何?谓
五取蕴。集圣谛云何?谓
有漏因。灭圣谛云何?谓择灭。道圣谛云何?谓
学无学法。
版本五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
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
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
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
出世间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版本六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
四谛有二。
二者大乘
无作四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
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
名道圣谛。大乘无作四谛。观
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版本七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
三苦,
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
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
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
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
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
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
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
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
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版本八
(名数)又云
四圣谛,
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
梵语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
巴利语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
一苦谛Du&hdotblw;kha-&amacron;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Samudya-&amacron;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
三灭谛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
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
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
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
鹿野苑,为
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
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
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
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
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
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
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
身苦:老病死。
三种心苦:贪嗔痴。
总而言之有
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
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
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
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
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
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补充信息
四念处
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
念处。
一.观身不净,我人
发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
色身。从过去方面来观察就是
种子不净,它是父母
精血结合而成身体。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窍九孔常流不净东西。例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狮子峰禅师说:‘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都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这个法语,真是说得很透彻。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有九想观:一膨胀、二青瘀、三坏想、四
血涂、五脓烂、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因病下药对症开方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出离生死苦海。
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坏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心指
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
四.
观法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
我相可得。众生一向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妄执心身,以为实我,妄认诸法,以为真实之法。这如同翳眼见空华一样,空中从来没有花、因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无中生有,见有空华。
生起贪嗔痴
三毒三心,做出种种
恶业,依因必定感果,有业必定受报。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到觉悟,
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
无我观,一定可以了生脱死,断惑证真。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法门的重要性,可以想见。总之佛教所讲的因缘观点,真是
普遍真理,无论是大乘
小乘,同是一个论点,时节因缘是不可思议。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论是善法恶法,因法果法,佛法众生法,生死法,涅盘法,统统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
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断。
二.未生恶勿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即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的道理。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正好精进,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把
四正勤作为助道法门来勤修苦练、断恶生善,故名四正勤。
四如意足
又称
四神足。因为它能够发出种种神通妙用,凡是所有的愿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称心满足。现以修行净土法门,来解释
四如意足道理。
二.精进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够得到三种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
行不退、圆满证入。
三.念如意足。所发的菩提行愿,已经正是念念不舍。
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够一天天任运增长。这就是四如意足。
五根
五根就是信根、进根、
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种意义。
一.能持,譬如一棵树有了根,就能生出枝叶,不会枯焦。
二.能生,譬如树有了根,就能开花结果到成熟,有种子衍生其他法。
(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
(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善法勤求不息。
(三)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种种的善法外,更没有其他散心杂念。
(四)定根。收摄其心,要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应不使散失放逸。
(五)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够慧照分明。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观,观照
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慧照分明。观
苦谛当体就是
法身;观
集谛贪嗔痴三毒,当体就是般若妙智;观道谛本来就是解除之因;观灭谛当下就是解脱之果;即是慧根。这就是五根的道理。
五力
五力就是五根得到发展和增长,所以就能够具足很大功用。不会为其他疑惑懈怠烦恼之所折伏,反而能够摧伏疑惑与懈怠等其他烦恼。
一.信力。由于信根得到增长,能够深信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够破除众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够破除一切
邪见,不会为邪法所动摇。更能够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烦恼。这叫做信力。
二.进力。由于信根精进增长了,能够破除身心方面的种种懈怠。不存身见,能够耐劳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沉没,破除心的懈怠。能够成办出离生死大事,这叫做进力。
三.
念力。由于念根增长,能够破除空有二边的邪念,成就出世间中道
正念的功德,这叫做念力。
四.定力。由于定根增长,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心与妄想心;而发出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的禅定
三昧。这叫做定力。
五.慧力。由于慧根增长,所以能把我们自性慧光,透露出来,能够破除三乘圣人所断的见思烦恼和菩萨所断的尘沙
无明烦恼。烦恼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够使真正的智慧得到显发,这叫做慧力。
七菩提分
又称
七觉分,由于五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所以才有这个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就是以智慧观察一切诸法,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我们了知五蕴皆空是真,妄执我法实有是伪,我们用智慧来抉择分明色
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无我,不妄执他为我。五蕴诸法本来虚妄不实,不妄执为实。这样简别明了,就与无漏智慧相应。这叫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我们在精进修道时,能够一心精进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决择正修,不修
外道所修的苦行。精进修持六度、
四摄等菩萨所修之道。这叫做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实之境,生大欢喜,这叫喜觉分。
四.除觉分。我们在用功时,能够断除
五利使、
五钝使的十使烦恼。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以真正智慧来破除黑暗烦恼,这叫做除觉分。
五.舍觉分。对于现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虚妄不实,如空华、梦影,都是虚幻不实,永远舍除它,不著于境,这叫做舍觉分。
六.定觉分。人在修习禅定时,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于
四禅四空天人以及外道所修种种世间禅定,都是虚假不实,生灭无常,并非真实,不生种种爱见贪著之心,定力充足。这叫做定觉分。
七.念觉分。修行
三十七道品,可以出离世间生死轮回,可是在
修禅定时,应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要使
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车子的两轮,如飞鸟的两翼。如果定力太过,心生昏沉,马上就用择、进、喜三个觉分来审察,提起。如果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就用除、舍、定三个觉分来对治、收摄。一定要定慧均等。这叫做念觉分。
八圣道分
又称
八正道。以修行无漏圣法叫做正、能通涅盘叫做道。
一.正见。我们修见四谛无漏行观法门,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修此行观,可以不
漏落生死轮回,这叫正见。
二.
正思维。与无漏心四谛行观相应的思维,以四谛智慧,发动四谛观的
觉知,等量四谛之境界,为使智观得到增长,可以断惑证真,入
大涅盘,这叫做正思维。
1.方口食,如游说四方等,
2.维口食,如咒术、算卜等,
3.仰口食,如仰观星宿等,
4.下口食,如不务正业等,不以四种邪命而自为生活。要收摄
口业,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叫正语。
四.
正业。修无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做其他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这叫正业。
五.正命。从无漏慧,消除身口意
三业之中的
五种邪命,
1.诈现异议,做与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对他信仰。
2.自说功德,诱动人心。
3.占卜命相,预报吉凶。
4.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5.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五种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谋活命,修行之人,应该住在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够增长法身
慧命,这叫做正命。
六.
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盘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
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
佛果菩提乃至
万行庄严的
道果。就叫做正念。
八.正定。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这叫做正定。
以上所讲三十七助道品法门,就是说我们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这就是出世间的道谛,依因感果得成灭谛涅盘。
修行目的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槃境界。
世出世间
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若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涅盘寂灭之果?故
四圣谛,照顺序来说,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
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
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们‘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
苦集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