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 Island)是一个位于
欧洲西方外海的岛屿,主要分为三部分: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整个岛屿都属于
英国统治,
英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和
威尔士公国以及它们的首府
伦敦、
爱丁堡及
加的夫都在岛上。
历史背景
根据考古发现,大不列颠岛在
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居住,至于他们是否就是现今英国人的祖先,还没有定论。
新石器时代,
凯尔特人定居。虽然,
语言学家把英语和德语归入到
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可自公元1066年诺曼底人入侵,带来的法语痕迹,在英语中随处可见。
随着
罗马军团在公元400年撤退到
高卢(今法国),
不列颠诸岛也进入一个持续数世纪的黑暗时代,期间并没有任何的文献记载留存下来。自从罗马的统治消失后,在
蛮族无情的入侵和迁徙的情况下,罗马化的不列颠文化仍维持了约四百年的时间。凯尔特人从
爱尔兰渡海而来(一个名叫苏格狄的部落,用他们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不列颠
本岛的北方部分为“
苏格兰”)。
撒克逊人和
盎格鲁人来自
日耳曼,弗利然人来自今
荷兰,而朱特人则来自今
丹麦。
公元600年,
盎格鲁人和
撒克逊人控制了今英国的大部分,只有
威尔士、
苏格兰和西康瓦耳仍然控制在
凯尔特人的手中。新的居住者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自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盎格鲁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文化(英格兰的原意是英格鲁之地),也用他们的
日耳曼语(英语)取代本土的塞尔特语和以前传入的
拉丁语。尽管在后来仍然不断遭到入侵,甚至完全被军事征服,但不列颠本岛的南部和东部,从此就被称作
英格兰(人民为英国人,语言为英语)。
865年,英国的和平被新的入侵者粉碎。侵袭
法国和日耳曼的
丹麦维京人组成一支大军,并将他们的矛头转向英国。在十年之间,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大部分领土不是被攻陷就是自告投降,只有西撒克逊人(今天的威塞克斯)仍然为阿弗列控制,他是被尊称为“大帝”的英格兰统治者。
英格兰被维京人、西撒克逊人和其他少数英格兰人的王国等割据将近二百年。维京人的管辖地区实施
丹麦法(受丹麦的法律治理),他们所接受用来换取和平的钜额付款被称作丹金(给丹麦人的献金)。丹麦人成为基督徒后就逐渐安定下来,这段时期,英格兰人开始攻打丹麦人,954年最后一个维京国王在
约克被杀,英格兰接着首次被来自威塞克斯的英格兰国王统一。
1066年,贤者(国王的顾问)提议由威塞克斯伯爵的儿子哈罗德登上王位,除此,尚有两名王位争夺者:
挪威国王赫洛德哈达拉达(意即强硬的统治者)和诺曼底的
威廉公爵。挪威人首先在
约克附近登陆,但在
斯坦福桥战役中被哈罗德打败,哈罗德在获胜后,就立刻调动他的军队南下杭斯丁与
威廉作战。这场
拉锯战一直打到黄昏,哈罗德也被流箭射中眼睛造成致命的创伤。第二年,威廉征服了英国,获得“征服者”的称号。
1215年,《
大宪章》颁布,以限制王权为宗旨,从此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
基本原则。
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
议会制。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
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
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
在
中古时代的后半期,威廉的继承者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国力,投入一连串的战争以扩张或保有他们在法国取得的土地。英国和法国在1337年到1453年之间的
百年战争,乃由断断续续的战斗构成,肇因于
英国国王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此外,这场战争也肇因自争夺获利丰厚的羊毛贸易控制权,以及法王对苏格兰独立的支持。战争初期的特色是一连串的不可能,例如英国在战场上的胜利,是得利于他们的
长弓兵在远距离之外,就把大批装甲华丽的法国骑士击倒。
可是,英国人却无法结束战争,而法国也恢复了元气。在
圣女贞德的号召之下,法国人展开反击,并在1453年攻占
波尔多后结束了战争,英国人在
欧洲大陆也只能保有加莱这个地方(并没有控制这个地方多久)。
14世纪中叶
黑死病(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以后,
文艺复兴运动在
意大利(
亚平宁半岛)兴起。15、16世纪(文艺复兴中期),文艺复兴开始向
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传播。英国出现了
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艺术家。
16世纪,随着新的
生产方式的建立,英国的
手工业,尤其是
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
西班牙帝国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1588年,
英国海军在
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进行了
格拉沃利讷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17世纪,英国在
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进行
三角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荷兰、
法国一度在世界上拥有大量殖民地。为争夺
美洲,
非洲、
亚洲的殖民地和
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称为
日不落帝国。
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
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
詹姆士一世来自
苏格兰王国,狂热地推崇“
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他认为,王权是上帝所赐,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统治者,神圣不可侵犯。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继詹姆斯一世之后,
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
权利请愿书》,重申查理一世在没有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征税;不经法院判决不能随意逮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在居民家中驻军。这份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揭开了英国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
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在了以
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议会尊克伦威尔为“
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革命废除了
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
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
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是
天主教徒,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
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迎请他的女儿
玛丽二世和女婿
威廉三世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
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了《
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
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此后,
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
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
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
1914年,
一战爆发。英国加入
协约国一方。1918年胜利。
1939年9月1日,
二战爆发。英国加入
同盟国一方。
1940年,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不列颠空战。
1940年6月,
纳粹德国军队席卷西欧。英国驻欧远征军败退
敦刻尔克。英军虽用“
发电机计划”将军队撤回了本土,但却丢失了全部重装备。
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国上空与
德国空军交战中亦损失了1000架以上的飞机。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
海狮计划。该计划要求“德国空军要使用其全部兵力尽快击败
英国空军”,夺取
制空权,配合海军和陆军在英国本土登陆。德国空军投入
不列颠之战的飞机约2400架,其中轰炸机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于法国东北部、西北部以及
荷兰和
挪威。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入侵英国迫其就范的目的,使德国征服全
西欧的计划落空。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
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不列颠之战书写了二战史上抗击
法西斯主义的光辉一页。
1945年,二战结束,英国作为同盟国胜利。
随着1947年
印度和
巴基斯坦相继独立,英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但英仍是
英联邦54个成员国的盟主。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东依
北海,西隔
爱尔兰海,与
爱尔兰岛相望,北为
大西洋,南方
英吉利海峡和
法国相对,是个独立于
欧洲大陆之外的世界,与大陆
最近距离32公里,位置在
多佛海峡。岛周围环绕着超过1000座的小岛。
整个大不列颠岛是介于北纬50°与59°之间。是南北长,东西窄的长形岛屿。0°经线(
本初子午线)经过
伦敦郊外的格林威治,所以它的经度横跨东经和西经,大部分集中在西经,都位于
西半球。
地形
不列颠岛原是欧陆的一部分,经过两次
地壳运动,使不列颠岛地块往大西洋漂流,群岛和欧陆之间陷落形成北海,而成为孤立的岛屿。
大不列颠岛地形北高南低,起伏平缓,中部有
奔宁山脉,
冰河地形为其主要特征。
因岛屿为狭长形,所以
河流长度都不长,加上雨量丰富,几乎每个河口都是天然良港。
气候
大不列颠岛全境属于
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全年气温温和,多雨。由于是岛国又有
湾流夹带大量水气流经其周围海域所以降雨机率很高,
年雨量平均全岛各地都在一千
公厘以上,11月和12月是降雨最多的月份。因为有
北大西洋暖流从南方引进温暖的海水加热空气,所以温度不会太低,比起同纬度其它国家(如
俄罗斯(中部))算温暖了。
人口
大不列颠岛约5540万的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
英格兰,和
苏格兰的稀疏形成强烈对比。英语为其主要语言。
语言
不列颠岛主要包括四个地区:
英格兰占南部和中部,
威尔士占西部山地半岛,
苏格兰占北部,
北爱尔兰占西部小部分;其中以英格兰最为重要。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语就是在这样的
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英语是
印欧(Indo-European)语系语言。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
欧洲、
美洲和
亚洲的大部分语言。讲印欧诸种语言的总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国
梵文(Sanskrit)学者
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就指出:欧洲、
印度、
波斯等地的大多数语言,包括
古希腊语、古
拉丁语及古
印地语属于同一语系。
公元七世纪初,这些小园合并为七个王国:南部有
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萨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东北部和中部有
盎格鲁人的梅尔西亚(Mercia)、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里亚(East Anglia);东南部有
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国。各国竞相争雄,达两百年之久;在
英国历史上称为“
七国时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这三个
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均属低地
西日耳曼语(Low West Germanic)。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三个部落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使用一种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线组成,以便于刻在木头或石块上,是一种由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发展起来的
北欧碑文字。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
古英语。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
历史环境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迁移与征服的过程所形成的。
特点介绍
(1)地处
北大西洋文明的中心:
古希腊文明以东
地中海为中心,
罗马时代重心虽逐渐西移,仍以地中海为范畴。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文明重心便移到北大西洋,而英国适为其中心。
(2)位于
西欧大陆海外,攻守自如:海峡最狭处仅三十余公里,使英国进可参与欧洲事务,退可自保。拿破仑雄霸欧陆、希特勒席卷欧洲十余国,但对
不列颠群岛仍是望洋兴叹。
(3)居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上:新大陆发现后,航船将西欧移民运往
美洲,又将美洲土产及原料运回欧洲加工、再将成品运销至世界各地,
北大西洋航线因而成为全球最忙的航线,
海运量占世界之半,英国船只及海港也因参与工作而带来许多财富。
(4)海上资源丰富:不列颠群岛滨临
北海,海域广阔平浅,自古为丰富的渔场,供应英国人食料。
旅游景点
大本钟
泰晤士河畔
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钟。每隔1小时,大钟根据
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国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大钟共重21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
大本钟被视为
伦敦的象征,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
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做过王宫,也做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
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
护城河。
伦敦塔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
王冠、王室珍藏的
金银珠宝。伦敦古堡中还有一些身体肥胖称为“渡乌”的大乌鸦,有专人饲养。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伦敦最悠久的古迹,游客每年达200万人。在出入口处游人可以看到两名身着古老王朝制服的禁卫,这些“古老卫士”们,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国家博物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闹区的格雷·拉塞尔大街北侧。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
古罗马柱式建立,气魄雄伟、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
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其后兼收
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
埃及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室之一。陈列数量达7万多件。在希腊、
罗马馆有公元5世纪雅典女神的祀庙和古罗马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在
西亚艺术馆,陈列有历名悠久的波斯文物和3700多年前
巴比伦时代国王
汉穆拉比赐于贵族的两块地界碑。最引人注目的是
东方艺术馆,这里除
中亚、
南亚和
中东的文物外,大部分是印度的历代稀世珍品,为数达两万多件。
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有大量的英国和世界的经典文献、书籍、手稿、档案,不少是仅存的
珍本。除英文外,还有
阿拉伯文、波斯文、
土耳其文、
梵文、印地文、蒙文和中文等许多种文字的书籍。仅中国书刊就有6万多种。
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在
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卡尔·马克思移居伦敦后,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巨著《
资本论》。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英国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难得的“
历史博物馆”。
马克思墓地
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
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在公墓
东北角略宽敞的地方,墓用花岗
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顶安放4英尺高的马克思铜铸头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闪闪的大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造世界。”
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位于伦敦东南的
泰晤士河畔,这里有昔日的皇家
天文台、
国家航海博物馆、
皇家海军学院以及风景秀丽的公园。格林威治久负盛名,近100年来,各国出版的地图都以经过伦敦格林威治的经线为
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
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
时区”的起点,并用它的
计时仪器来校准本国时间。站在格林威治瞭望台上眺望,泰晤士河岸的绚丽风光一目了然,伦敦的景致也一览无余。
斯坦福德镇
世界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的故乡是艾玛河畔斯特拉斯福。人口仅两万人,但游客每年达150万人次。人们来此的主要目的是要看一看莎士比亚诞生、工作、生活和安息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故居坐落在亨利街,它是一幢典型的两层木房,古雅庄重。房子的右侧是“莎士比亚中心”,这所现代化的大厦既是图书馆也是档案馆,由美国及
加拿大私人捐款建成。莎士比亚婚后住的房子叫“安妮·赫舍薇的茅舍”,房内布置仍尽量仿照当年模样。莎士比亚热爱自己的家乡,死后就葬在圣三一教堂。
苏格兰
苏格兰位于
欧洲北部不列颠岛的西北部,不列颠岛也就是联合王国所在地。苏格兰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即使在与英格兰合并之后,也保留着很大的独立性和鲜明的
民族传统。一个国家的
地理条件总是与其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而苏格兰人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突出。独特的
自然条件使苏格兰人一直保持着较少的人口和空旷的土地,也使得苏格兰人保持着
风笛和
短裙以及独立和自豪。
苏格兰西北部就是有名的
苏格兰高地,有着雄伟壮美的自然风景:
冰川时代留下的地貌、崎岖的山峦、精致的湖泊以及巨石覆盖的原野。这里清澈的溪流为高地的传统特产——
苏格兰威士忌提供了重要的原料。高地东南部没有多少城镇,被称做高地
旅游中心。那里有雄伟的山脉、秀丽的山谷、恬静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开遍
石南花的的原野。苏格兰的南部虽是山地,但远非高地那样桀骜不驯。这里与英格兰北部地形相似,是一个地形舒缓、环境静谥的确地区。有长满青草的山坡,有拥抱着宁静溪流的宽敞的谷地。
在1707年之前苏格兰曾一度是个独立的王国,占有欧洲西北方外海、不列颠岛北方约1/3的
土地面积。虽然在外交、军事等事务上,苏格兰是受到位于
伦敦西敏市的
英国国会管辖,但是对于内部的立法、
行政管理上,拥有非常高度的自治空间,也有发行专有的货币版本,是联合王国底下,规模仅次于
英格兰的
政治实体。
政治
1603年时,当时原本的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继位成为英格兰王,世称英格兰的
詹姆士一世(James I of England),并且将原本属于他名下的
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合并成为一个暂时性的个人联盟。1707年5月1日,联合法案(Act of Union)通过,苏格兰正式与英格兰合并为一个国家,成为
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而合并前原本的苏格兰国会就已于3月26日时解散,苏格兰地区的管理工作全都移交到位于伦敦西敏市(Westminster)的单一国会来执行,该地的权益则透过国会里部分席次由苏格兰人担当来实行,只保留一些立法方面的相关机构分开处理。
大不列颠王国在之后又经过数次改制,最终成为人们熟知的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Ireland,也就是英国的正式全称)。1998年时,英国政府根据1997年时通过的公民投票决议,公布了苏格兰法案(Scotland Act),确定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
苏格兰议会要再次成立。新的苏格兰议会将会拥有大部分内部事务的治理权,再加上局部税率
调整空间,议会新址(
苏格兰议会大楼)选择在苏格兰首府、也是过去
苏格兰王国的首都——
爱丁堡,其前卫的造型在古色古香的爱丁堡旧城区中是一大异数。
元首
苏格兰的国家元首是现任的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她是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1603年之后改称
詹姆士一世)的直属后裔,对于苏格兰王权的正统性无庸置疑。然而,关于
伊丽莎白女王的头衔,部分苏格兰人的解读却与英格兰人有所出入,其原因在于所谓的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时,英格兰与苏格兰尚未结合成同一个国家,因此对于苏格兰人而言,现任的女王是他们第一个伊丽莎白女王,因此应该以一世称呼而非二世。关于这称谓的争议苏格兰法庭已经作出正式判决,应该统一使用伊丽莎白二世的称呼。
历史别称
阿尔比恩或阿尔比昂(英语:Albion,
古希腊语:Ἀλβίων)是大不列颠岛的古称,也是该岛已知最古老的名称。阿尔比恩仍然作为该岛的一个雅称使用。
凯尔特语族中一些语言关于
苏格兰的称呼“
阿尔巴”被认为和阿尔比恩有关,包括
苏格兰盖尔语中的Alba,
爱尔兰语中的Albain,
曼岛语中的Nalbin,以及
威尔士语、
康沃尔语和
布列塔尼语中的Alban。这些名称此后被
拉丁化为Albania,以及英语化为Albany,并一度作为苏格兰的非正式称呼使用。而在加拿大
联邦化时期,新阿尔比恩(New Albion)和阿尔比恩诺利亚(Albionoria,北方的阿尔比恩)曾一度被提议作为
加拿大的
正式名称。(引自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