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
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妈祖宫庙有1万多座,遍布5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文化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妈祖文化与世界其他传统文化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文化起源
妈祖身世
妈祖海神信仰是在百越海洋社会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妈祖最初是福建湄洲岛疍民社会中的一个女巫。南宋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被认为是目前有关妈祖资料中最早的一篇,文载:“姓林氏,湄州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谓仙妃庙三座,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州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宋绍熙莆阳县志》亦称妃为“里中巫”。显然妈祖是因事巫灵验而受到众多迷信者的崇拜。妈祖“羽化”后,百姓立庙奉祀,崇拜者相信她的存在,遇事仍进庙祈祷,结果“有祷必应”。
唐宋时代,中原汉人移民与福建沿海闽越后裔展开大规模的文化互动,而掀起了造神浪潮,地方神女被引进至当时海外交通大港泉州,宋代始被加封,元代确定为海神,使人们对妈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由女巫变成女神,更加崇信妈祖的神力,使得百越后裔的海洋人文获得了在宗教信仰层面上的大发展。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就已经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出自“鲛人疍户”。他在《天妃庙记》中辩曰:“为此说者,盖出南方好鬼之人,妄传其事,鲛人疍户,本无知识,辗转相愚,造为灵迹以实之。”
外在形象
人们创造妈祖外在形象时,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佛教元素。妈祖造像手法常常具备佛教造型的“相好”特征,妈祖升天时年仅28岁,但人们在塑造妈祖形象时,主要不是考虑年龄,而是“相好”。今日所见妈祖造像大多身形端直、行止安详、身相润泽、双肩圆满、面如满月、面容美满、唇如赤色,与佛教神明十分相似。而常见佛教神明目光微闭、向下微倾的仪态常常也为妈祖神像创作者所效仿;佛教以莲喻佛,佛菩萨的坐具莲花台也常常成为妈祖的坐具,这是人们希望妈祖承担起佛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职责。因此,妈祖法力亦常常体现出佛教化。《静海县志》 (同治十二年重辑本) 展示了妈祖因观音而得的超凡法力:“自来寻声救苦唯普门大士,有呼必应,故称广大灵感观世音。天妃殆观世音三十二应之身欤?不然何灵异若此?”
妈祖传说
(一)妈祖故事传说
妈祖信俗文化广泛传播,与妈祖圣迹故事流传相辅相成。《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记载了妈祖的故事,南宋莆田状元黄公度题顺济庙》诗中所说:“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妈祖故事按时间划分,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迹,另一部分记载羽化升天之后的“灵应”故事。它们体现了妈祖立德大爱、拯危救难、济世助人、惩恶扬善等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妈祖文化不断传播和弘扬的历史进程。其中,天后诞降、窥井得符、机上救亲、挂席泛槎、铁马渡江、化草救商、祷雨济民、降伏二神、龙王来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锁龙、断桥观风、收伏嘉应嘉祐、湄屿飞升、拯兴泉饥、妆楼谢过(萑苻改革)、祷神启碇、枯槎显圣、圣泉救疫、朱衣著灵、药救吕德、火焚陈长五、涌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捷等传说在境内流传甚广。 妈祖神格体现佛教慈悲为怀的特点。在内在的神格上,人们赋予了妈祖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特点。海神”是妈祖的基本神格,而“寰海慈航”“瀛海慈航”“苦海慈航”“沧海慈航”“沧海慈云”“海天慈航”“慈航普济”“慈航广渡”这些带“慈”字的匾额用语则饱含了人们祈愿妈祖用慈悲之心引航的佛性诉求。
(二)妈祖文化精神特质
妈祖立德大爱的精神品质凸显高贵的人类价值。她始终以百姓“同类”而不是“异形”的形态出现,使人倍感自然、亲切。妈祖自己是普通人,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其“窥井得符”之后,为了给黑夜的船只导航,她甚至不惜焚烧自家的茅屋。即便羽化登仙后,她依然常取“人迹神功”的方式显灵,而并非凭借不可捉摸的“神通”行事,例如“凿泉救疫”“药救吕德”“菖蒲治病”“灯火导航”等。妈祖给人的救助,不是单纯施加的某种“恩赐”,而是提供某种信息或某些帮助,激发起遇难者自我奋起的勇气,让其在一时非理性的绝望中重新发觉自己作为“人”的现实存在,采取相应的行动,与灾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抗争。例如,妈祖的“钱塘助堤”,只是使短时之内“水势倒流不前”,“众于是秉势筑堤”。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价值不能离开整体价值,个人价值只有在整体价值中才能得以实现。妈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满宽容与和谐。除了极少数罪大恶极的首恶之外,一般都不采取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而是说服感化,使之心悦诚服地改邪归正,化敌为友。诸如“擒服高里鬼”“降伏金水之神顺风耳千里眼”“收服东海怪晏公”“收伏嘉应、嘉佑两怪”等。晏公后来还成为妈祖手下水阙仙班十八员的总管;顺风耳、千里眼成为妈祖的开路先锋和得力助手。这般“崇德利用”的感化力和包容心,实际上也折射出“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和谐理念。妈祖是“天人合一”海洋生态和谐的象征。其强烈的自然之子意识,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妈祖虽神通广大,但她并不采取大动干戈与大自然“对着干”的野蛮方式,而是凭借“四两拨千斤”的手段赈灾救难;且往往呈现一派红光照耀、鸟翔鱼跃的协调欢乐的和谐气象。妈祖,这位原本“能预知人祸福”的“里中巫”,一开始就跻身于救护生命的巫医之中,因而特别具有博大的普世情怀和睿智爱心。人性的颠峰便是神性的起点,人性最高修养与神性彰显普世实现了辉煌的重叠交会。于是,仁者——圣人——神仙,完成了升华嬗变的完美轨迹,人类价值得以最大张扬和终极显现。
文化外延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
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妈祖文化与施琅收服台湾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总督姚启圣率三万水师、223只战船、集结平海卫、平海澳训师待机进剿台湾。因干旱缺水,水师将士士气低落,军心不振。之后,施琅将军诚心祈求妈祖显灵庇佑,掘枯井“涌泉济师”。军士军心振奋,感妈祖庇佑,于是携妈祖神像赴台,一举收复台湾。并将神像供于台南大天后宫,为开台的首尊妈祖金身,为此2010年台南大天后宫与平海天后宫缔结姐妹宫。施琅班师回朝后奏明此事,康熙告天追封妈祖为“天后“,并重塑妈祖金身,施琅撰写传颂妈祖显灵赐水的《师泉井记》(石碑保存完好),并亲笔写下大楷书“师泉”石碑立于井边(保存完好),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历史见证。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祭典流程
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
仪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卤簿
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銮驾”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
所谓“銮驾”,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所谓“卤簿”,就是仪仗队。
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
“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卤簿”。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船模
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到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山东长岛县庙岛天后宫,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邓世昌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可惜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庙岛天后宫已辟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几十只船模,其中有关东船、东海船、沙船、机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只中国式帆船模型,长约2米多,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门妈祖阁的船模,是仿明万历间一只遇风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而制作的。殿边还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与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颇相似。
厦门忠仑神霄宫分灵于厦门何厝顺济宫,现位忠仑公园(原忠仑苗圃)内。历史上 修建数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神霄宫,被绿树所环抱,四周 绿树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霄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 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
信仰功用
历史背景
航海之神海上守护神宋元时代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著名海神的历史原因。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中国民间开始的,以巫觋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朝廷官吏中传播。
漕运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海路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东南亚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雨水之神求雨我国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沿海地区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从历史看,巫觋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雨水有难解之缘。
祈晴
钱塘修堤钱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断冲击海岸附近的农田,人们修堤以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难,进展缓慢,后来在妈祖的帮助下,才顺利完工潮水由潮神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扩大。
生育之神
中国自古就重视生育,不断繁衍人口,因此有种种生育之神。妈祖本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会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把生育与妈祖联系起来的最初原因。
驱疫
疾病是对人类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有驱疫作用。
镇压义军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战争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之争,也往往利用宗教和巫术。一些是著名的农民起义本与妈祖无涉,但历代统治者为标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镇压视为妈祖神助,藉以麻痹群众。
抵御外敌
自宋代以来,中央王朝受到外敌侵扰,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妈祖搬入军事舞台。
历代赐封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路允迪奉使高丽国,船在黄水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莆田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返国后,奏请朝廷,宋徽宗于是赐顺济庙额,顺济庙即当时宁海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陈俊卿为当朝丞相,笃信妈祖,于是奏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历朝褒逢
妈祖庙
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人们崇奉海神,在湄洲岛建庙祭祀,此庙宇即最早的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信奉者近2亿人。
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以及东北部的上海、江苏、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地也建有妈祖庙。台湾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妈祖,岛上妈祖庙宇500多座。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0多座。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它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朝鲜、挪威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兰非洲等地。
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或称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或称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阳殿等等,在这些妈祖庙宇中,福建湄洲妈祖庙(987年)、天津天后宫(1326年)、台湾北港朝天宫(1694年)(以上被成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泉州天后宫(1196年)、湖南芷江天后宫(1748年)、台湾澎湖天后宫(1592年)、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宁波天后宫即庆安会馆(1853年)、澳门天后宫(2003年)新加坡天福宫等在年代、规模、地位及影响方面均极富特色,为妈祖庙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商港之一,与亚洲五十八年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时,泉州的造船业也著称于世,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广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定例。
元代,泉州港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九十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其父蒲寿庚,仕宋尝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复设市舶司,专通琉球。此后,又“以诸番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为了帮助琉球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琉球担任通事(翻译),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天妃神像,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宫,借以朝夕膜拜。当时,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东溟”,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披波斩浪,顺利到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郑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资大修,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台湾,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出击,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围头,《泉州府志》载:“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平定台湾后,施琅感念涌潮济师之神恩,在自己的同乡、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题请未准,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施琅将军为报答神恩,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嘉庆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徐汝澜以栋宇漶漫,非复旧观,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泉州天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在国内,有广东的番禺琼州崖州、濠镜、海南、东莞徐闻、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迈州等;江浙的宁波、双屿、温州、杭州、舟山苏州、南京、台州临清等,广西的南宁梧州罗定、郁州等,台湾的鸡笼、淡水、鹿港等,还有京师、济宁包头、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等省份;省内则有福州、厦门、月港、漳州建宁等。在国外,有吕宋、暹罗巴达维亚、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长崎、琉球、高丽等。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皆拜莆田湄洲妈祖祖庙为祖庭。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天下妈祖祖湄洲。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发祥地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龙女”。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两亿多的妈祖信众,在台湾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中国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
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宫庙文化传播
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
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恭愍王的贺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厦门神霄宫分灵于厦门何厝顺济宫,始建于宋朝,现位于忠仑公园(原忠仑苗圃)内。历史上修建 数次,最后一次 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神霄宫,被绿树所 环抱,四周绿树 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霄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
航运贸易传播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
学术文化传播
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导。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之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运,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
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丽国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明实录》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妈祖,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飘洋东渡,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历史传播
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
影响意义
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
历史文献
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涉及领域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学术影响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
旅游文化
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信仰文化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中国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核心思想
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
2002年7月25日,妈祖金身直航澎湖,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
2004年10月21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
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2、传播博爱精神,教化众生向善。
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认知却趋于大同。
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张君房云笈七签》),当一种理念为民众所接受后,教化则退居其次,而观念(对真、善、美的认同)则生根、开花、结果。
3、启迪良知,树立珍惜自然、回归自然。
千余年来,人类面临旱涝蝗灾瘟疫流行时,往往把祛灾的希望乞求于神灵,妈祖之平息海啸、张天师之祈禳瘟疫、龙王爷之普降甘霖……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法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这当中没有神的启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42
目录
概述
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