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男,
中国国籍,1954年12月31日生于
北京市。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类学与
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
贵州省“候鸟学者”(2011-2014)、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民族
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副主编。
教育经历
1994-1997年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获
哲学博士学位。
1992-1994年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2-1986年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获
理学学士学位。
开设课程
研究方向
出版图书
研究经历
2019
清华大学文科振兴基金项目《冬奥会冰雪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9《苗族贾理研究》(
文化部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
2018 中国北方冰雪历史
文化研究,
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2018 教育部“
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清华大学与
香港理工大学鄂伦春族口述历史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7 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清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
鄂温克族口述历史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6-2018 清华大学文科自主科研项目:《民族地区“乡市化”城乡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贵州为例》立项。课题负责人
2015-2017 水族端节影像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
子项目。
2015
国务院扶贫办世行五期项目调研。项目专家。
2015 国务院扶贫办扶贫机构能力项目调研。项目负责人
2014-2015 水族卯节影像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项目。
2014 少数民族文化生态
指数体系研究(2014-GM-050),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2014
世界宣明会:陕西
陇县扶贫综合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
2012-2014 清华大学人文振兴项目: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负责人
2013 世界宣明会:贵州
榕江扶贫综合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
2011-20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70):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1-2013
贵州省高校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
水族节日的文化
生态圈研究”负责人
2010-2013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
美沙酮疗法戒毒的社会学和
生理学综合
评估指标研究。负责人
2009-201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国艾滋病流行规律、疫情评估和预测方法研究》子项目:中国艾滋病
传播模式、干预力度和
感染率定量
关联模型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2011 文化部:贵州省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项目,学术负责人
2010
中欧论坛: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
发展项目,负责人
2009 世界宣明会:云南
元阳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9 世界宣明会:云南
永胜扶贫综合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8 世界宣明会:陕西商洛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负责人
2007-2008
世界银行中国
贷款项目: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社会影响评估项目,技术负责人。
2007 世界宣明会:甘肃临夏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7 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振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2006
卫生部:第四轮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性别主流化研究报告——贵州省,项目负责人
2005-2007
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在人类
发展理论下反思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
2005-2006 世界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合作研究项目:“走出贫困:中国贫困的
定性研究”(甘肃子项目负责人)
2005 中英艾滋病项目办公室2005
年度总结项目。
2005 DFID:中英艾滋病项目:四川凉山州政策支持项目,负责人。
2003-20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重庆、
沈阳及
兰州四城市
贫困人口生活形态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4-2006 教育部:全国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贫困地区
义务教育和儿童失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4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与北京社科院社会
发展资源中心项目:“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2-2003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临夏义务教育
项目评估,负责人。
2001-2004 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家庭和下岗因素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2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贫困地区失学问题研究,负责人。
2000-2002
法国远东学院:中、法合作研究项目:水利与民间组织。(山西介休子课题负责人)
2000-2009
香港中文大学领袖
培训课程负责人。
学术发表
1、主要论文
英语:
2017 The Paradigmatic Crises in China’s Minzu Studies: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Vol.3(2). Pp135-155.
2013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A Case Study of FBOs in China. Inter-Asia Roundtable 2013 – Relig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no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NUS. Oct.2013
2012 Lineage and Family, in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2006。
2005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 2005.
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pp41-54.
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 No.3, pp28-48.
中文:
2020,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实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民族问题研究》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20,人工智能感官的
主体性:感官人类学视角的思考,(张小军/杨宇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2020,鬼与灵:西南
少数民族的“鬼”观念与帝国政治,《
节日研究》第14辑(《
民俗研究》专辑)。
2019 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
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1期。
2018 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
民族学,《世界民族》2018年第5期,1-11页。A 《
新华文摘》2018年第12期转载。
2018 当历史走进人类学家——评
萧凤霞《踏迹寻中:四十年华南研究之旅》,《
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018
乡村社区自主发展的中国经验——走向共同体的乡村自治,(张小军/雷李洪)《
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018 “鬼主”与圣权制——
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俗国家化,(张小军/雷李洪)《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
2018 中国研究的人类学“台湾学派”——
李亦园先生学术追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89-95页。
田敏、
徐杰舜主编《李亦园与中国人类学》转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何谓旅游?——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思考。《
旅游学刊》2017年7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17.10.全文转载。
2016 白水CDF启示:共有基础上的
个人所有制——兼论破解经济学的
歌德巴赫猜想,《
开放时代》2016年第6期。
2016 “文治复兴”与民利主义的市场化政治,《
思想战线》2016年第6期。B
2016 天后北传于
漕运贸易——一个
文化资本的视角,《
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17年6期转载。
2016 “民族”研究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视角的思考,《
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2016
哈尼族阿卡人的“措卡”治理制度——
普洱市
孟连县芒旧新寨的个案研究,(张小军/李茜)《
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2016 学术:共同体的灵魂(
学术共同体专题),《开放时代》2016年第4期。
2016 宋代文治复兴与
儒家的
政治文化实践/儒家何以能连接到社会主义(
儒学与社会主义专题)。《开放时代》2016年第1期。
2016 强国之学:人类学的学科使命。《文汇学刊》,2016年5月30日。收录于《人类学的中国发展》,徐杰舜主编,中国
人类学高级论坛主编,2016年。
2015 节日的灵魂:城市节日的
文化生态学思考。《百家录话(第四辑)》,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馆编,新华出版社。
2015 谁的村落? 谁的集体? ——集体化村落
发展模式反思(
集体经济村庄专题)《
开放时代》2015年1期。
2015 漂泊中的永恒:一个人类学家的理想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2014 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
民族志概念反思,《
民族研究》2014年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4.11.全文转载。
2014 “
韦伯命题”与宗族研究的范式危机,《
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6期。
2014 多民族地区的乡市化与文化区发展,(吴毅、张小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研究》2015年2期转载。
2014 过度商业化与民族
文化多样性危机,《原生态文化学刊》(与张晓松)2014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15年转摘。
2013 权力互竞交换共同体——贵州水族霞节、
艾节和善节的个案研究(张小军/李建明),《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7期转载。
2013 “关键是保存文化母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A6版
2013 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社会学报》2013.2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12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
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社会学》2012.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012 为何他乡成故乡—大槐树传说之
集体记忆的
民族主义建构。载《中国人类学》,2012年第1期。
2012 文治复兴与礼法变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礼的个案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社会学》2012.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上海《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3全文转发。《社会学报》2012.2全文转发。
2012 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人类学讲堂》(第一辑),
潘蛟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宗族与
中国社会,《人类学讲堂》(第二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文化经济学的视野:“私有化”与“市场化”反思——兼论“广义
科斯定理”和产权公平。《
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011 宗族与家族,载《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1 文化? 文物? ——简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物化”困境。(张小军,张晓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11 文化自杀、
文化自觉、文化自由。载《
中国名城》2011年
增刊。
2011 庙宇·
水权·国家——山西
介休源神庙的个案研究。载《大河上下——十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被族群”:
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困境。载《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9.2.
2010 境社信仰中的陈夫人——
蓝田陈靖姑信仰个案研究。《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晓锐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乾分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人类发展理念下的
贫困问题反思,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理论卷),
王晓毅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咸与权:历史上
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2009第二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转载。
2009 实践史:一个
历史人类学的
研究视角——以
民间信仰研究为例,载《谁的信仰,谁的空间?》,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电影《色·戒》鉴赏的文化实践,载《异文化与多元媒体》,
乔健主编,
台北:
世新大学出版中心。
2008 宗族与家族,载《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8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载《绿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辑》,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12期全文转摘。
2007 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张小军/王思琦)《
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 爱的实践:
艾滋病防治中的
社会性别主流化。(张小军/许晶),载张小军主编《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 秩序剥夺与城市
底边阶级的形成,乔健主编《
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台北:立绪
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 历史人类学:一个跨学科和去学科的视野。《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
2007 遗存还是遗产?——简论文化
全球化中的“
文化遗产”困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三足鼎立:民族志的田野、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2006 产权改制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兼论科斯
逆定理与产权定理。台湾第七届(2003-2006)大学讲座计划“底边阶级的传统与现代”
会议论文(2006.5.台北)。
2006 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光明 日报》(理论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
2006
认知人类学浅谈,《光明 日报》(理论版)2006年11月。
2006 社会围绕“现代化”和经济中轴安排的弊端,《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1期。
2006 人类发展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
乡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6 《陕山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补遗七则,(张小军、卜永坚、丁荷声),香港:《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2期。
2006 谁在侵蚀
中国文化的灵魂?《
环球时报》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
2005 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张小军、裴晓梅),《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005 未画句号的“人类责任
宪章”,《当代文明的困惑与追求——解读“人 类责任宪章”》,
赵轶峰、于硕主编,
团结出版社。
2004 象征地权与
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科学》,2004年第3期。
2003 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历史人类学学刊》1(1):1-28。
2003 阳村土改中的象征资本再生产,《中国乡村研究》,总第二辑,商务印书馆。
2003 〈导言〉,
李孝聪、
邓小南、筱君(张小军),载
黄竹三、
冯俊杰编著,《
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
中华书局。(获
国家图书奖)
2003 民族志方法论的
互补性,《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
论文集),香港:国际
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湾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02 阳村的境社与宗族,《
民俗曲艺》(宗教与地方社会专辑II),总第138期。(TSSCI)
2002 双重部门与影子国家——平昌源神庙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1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宗族与地方
老人政治,《当代中国农村与乡村治理》,
肖唐镖等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
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
2001 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0 佛寺与宗祠:泉州
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北京:
文津出版社2000 经济人类学,载
庄孔韶主编《
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银翅:
中国本土的
现象学?《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创刊号。
1999 文化的经营:福建阳村李氏宗祠「复兴」的研究,载《经营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1998 家与宗族
结构关系的再思考,载《中国家庭及其伦理》,台湾:《汉学研究》杂志出版。
1998 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香港:《
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总第45期),页150-159。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复兴」中的历史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总第11期。
后北传与历史再造--北方天后庙的田野考察,博士後研究论文。
1996 女性与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号(总第37期)。
1995 儒家何在?——
华南人类学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总第29期)。
1994 民间信仰复兴与地方
文化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总第七期。
1992
社会场的吸引进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页106-111。
1991 蒿洋
民间宗教与信仰一瞥,
济南:《
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
1991 东西方文化的兴衰与自
组织社会学研究,成都:《
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页68-70。
1991 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中的知识分子,《
青年思想家》第1期,页77-81。
1989 北方一个汉族村落的社会
文化变迁,(与庄孔韶)《汉民族研究》(第一辑),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本土
方法学刍议,《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五期。
1988 人格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五期。
1987 社会
系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大学文科园地》(
郑州大学文科学报),第2期。
1987 城乡社区的三种融合模式,上海:《
社会科学》1987年第11期。
1986 社会学中的系统哲学,(
郑杭生/张小军)上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
2、著作
2014 《让“经济”有灵魂: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蓝田》(乡土中国丛书)。北京:三联书店。
2003 《福建杉洋村落碑铭》。张小军、余理民,香港:华南
研究出版社。
1991 《社会场论》,团结出版社。
3、编著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江西、云南卷),张小军、谭深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7 《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张小军主编,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 《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的个案研究》,张小军、裴晓梅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
2002 《
历史与社会》(第七册)。张小军主编。教育部九年
义务教育试验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 7-107-16201-2/G·9291
2001《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执行主编。北京友谊
图书出版公司。
2001《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
陈志明、张小军编,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 《福建暨闽南研究文献选辑》,陈志明、张小军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4、视觉人类学
2015 《卯节》,水族卯节的
影像志研究,制片人/导演(与李建明),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出版。本片获得中国影视人类学会“2017年度
优秀影片奖”;2016年获
广西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1992 Dragon Boat Festival (Video Tap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Co-directed with Zhuang Kongshao,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5、书评、翻译和学术随笔
2014 人类学,熵类学?《社会学家茶座》2014年第3辑。
2012 让文化拥有自由——布列塔尼文化考察,(张小军/庄晨燕),《社会学家茶座》2012年第4期。
2010 中山先生论房地产,《社会学家茶座》2010年第5期
2009 大湖人家(
秘鲁考察学术随笔四),《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
2008 身体的想象与人性的再现,载《奥林匹克与雕塑》,文明杂志社。
2008 统一与多样化,载《这个世界,我们的——中欧思想者越洋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印加文明和生态悲剧(秘鲁考察学术随笔三),《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6期
2008 南美第一古迹——
马丘比丘(秘鲁考察学术随笔二),《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
2008
利马印象(秘鲁考察学术随笔一),《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4期。
2008
经济人类学的主题,朱宇晶译,张小军校,载《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07 二分陷阱与中国本土思想,《
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2004 〈反抗还是共谋——阿米巴效应和人类
变形虫〉,《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
2002 从
王安石变法看官民关系,〈
社会学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
2001
民族志的回顾与思考,文思理著,张小军译,《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01年第一期。
2000 划:话,化——江西人类学田野考察随笔,《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
1995 妇女何在?——华南妇女抗婚的再思考。萧凤霞著,张小军译,刘志伟、王甘校,《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