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又作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
琅邪(琅琊)地区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
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这一世族的始祖为西汉
王吉,由高虞(在今山东省
青岛市即墨区
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
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
孝友村),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
发展历史
汉
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
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
王崇官至大
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
王遵,
光武帝嘉其忠义,拜
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
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
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
王祥,次子叫
王览,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
魏晋
王祥是
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
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一次
徐州刺史
吕虔征召王祥起为
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晋
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后,公元290年
晋武帝刚辞世,便发生了
贾后专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西晋
诸侯王之间长达16年的动乱,史称
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5年后,即306年,便又爆发了
永嘉之乱。
东晋
琅邪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
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
建康(今江苏
南京)建立
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
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
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
王谢”。后来东晋将领
刘裕自立国号为宋,取代了东晋;同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北方,自立国号为魏,历史进入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分为
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为宋、齐、梁、陈,皆位于中国南方,南朝历时16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叫陈被隋朝所灭,继西晋以来天下再次得到统一。在整个南朝间,琅邪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
王俭就是一代
儒学宗师,梁时的
王融、
王籍、
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
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
隋唐
琅邪王氏子孙有数支迁居
关中,出了四位宰相
王方庆、王睿、
王玙、
王抟;出了一位皇后:
唐顺宗庄宪
王皇后(有争议)。王皇后曾祖父王思敬,
太子宾客。王皇后祖父
王难得,赠
潞州都督,封
琅邪郡公,是中唐著名的将领。王皇后父亲王颜,
金紫光禄大夫、
卫尉卿。她年幼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为才人,时年才十三岁,大历十三年(768)生宪宗
李纯,唐顺宗即位,因病不能上朝,王皇后供侍医药不离左右。唐元和元年(806)正月,唐顺宗晏驾,当年五月,尊王氏为
皇太后,元和十一年(816),
王太后驾崩于咸宁殿,谥号
庄宪皇后。其实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邪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琅邪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这几位宰相要是与魏晋南北朝的琅邪王氏家族相对比,真是沧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门中在唐朝能持续繁盛的实际上只剩下
兰陵萧氏了,其中没落得最彻底的当是
陈郡谢氏,在唐朝,陈郡谢氏竟无一人出任过宰相!
世系辨证
琅邪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
齐国大司马
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
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齐桓公时期,因
管仲举荐而被任命为齐国
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此为琅邪王氏之始。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邪
王氏是东
周灵王太子
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
王翦,
王翦与其子
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
秦国大将,是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徒
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
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
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邪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唐代琅邪王氏为王氏定著三房之一。
再经过古代诸多文献记载,于是琅邪王氏一致被认为是周灵王
太子晋的后代,这一说法在所能见到的记载中,大约以东汉人
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为最早,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世系、墓志、佛经、诗文等记载,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
东晋孙绰《丞相王导碑》、
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
北魏《
王绍墓志》及《
王诵墓志》,《文选》唐章怀太子
李贤注引《琅邪王氏录》,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
林宝《
元和姓纂》、
李白《感遇》、李珏《琅邪王府君(衮)墓志铭》,北宋邵思《姓解》、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
郑樵《
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琅邪王氏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
琅邪王氏作为汉唐时期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于
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王吉、
王骏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刚正直谏,颇有政声,王吉官至博士谏议大夫,其子官至
御史大夫。
王吉少好学
明经,治经术,既精且博,在经学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其经术之“博”,
苏绍兴先生有论云:“吉能
五经兼通,睽诸当时风气,并不多见。武帝时
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经,《
汉书》所载似亦仅二人。岂其时汉儒治学最重要专家故耶?”关于王吉经术之“精”,并未因其通《
五经》而疏诞,而是有其精深的专家之学。王吉能为驺氏《
春秋》,通
梁丘贺之《易》,当在家族内授,特别是传承《
韩诗》,史载甚明。《
汉书》卷八八《
儒林传》:“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为
昌邑王中尉,自有传。……吉授
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
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王吉传《韩诗》,成一家之学,其地位不言自明。至于王吉以《
论语》教授,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汉书》卷三○《艺术志》叙述《论语》学术史云:“汉兴,有齐、鲁之说。传《
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
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
尚书令五鹿充宗、
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王阳就是王吉,他能成为传授《齐论语》之名家,影响颇大。因此,王吉不仅开创了琅邪王氏经术传统,对于其家学影响深远,而且在汉代经学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王吉为官十分清廉,
班固在《汉书》中对王吉评价甚高,史书说他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与
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
王骏,
谏议大夫王吉之子。历任
谏大夫、赵内史、
幽州刺史、
司隶校尉、少府、
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骏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其父王吉著有《鲁论》,王骏后来重编,注解为《鲁王骏论》。
富贵显耀
第一望族
西晋
永嘉之乱后,以
王敦、
王导为首的
士族集团拥立琅邪王
司马睿,建立东晋。
王导的堂兄弟王旷认为:当时北方
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
金陵,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敦、王导、王旷已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
永嘉南渡,整个
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
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邪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
司马睿在
建康(今
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邪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
王与马,共天下”。
簪缨世家
所谓簪缨世家,在
中古时期众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历史发端之久远与绵延之流长等情况而言,琅邪王氏家族可谓少有其匹。这一家族自汉代登上历史舞台,至两晋之际逐渐达于兴盛,历东晋
南朝,经十数代人,不仅子弟众多,而且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其流风余韵还延续到
隋唐时期。
姚振宗《
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王氏江左世家传”条引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邪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
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邪王氏“
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并意识到这与其家族风尚不无关系。
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卷二二传论曰:
王昙首之才器,
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仲宝雅道自居,早怀伊,吕之志,竟而逢时遇主,自致宰辅之隆,所谓衣冠礼乐尽在是矣。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
卷二四传论亦云:
昔晋初度江,
王导卜其家世,郭璞云:“
淮水竭,王氏灭。”观夫
晋氏以来,诸王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第一豪族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
怀古诗《
乌衣巷》,大概人们在孩提时代就都耳熟能详。据说
白居易曾为这首诗“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这首诗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写了乌衣巷的破败,同时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乌衣巷的繁华,并通过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
怀古伤今的哀绪。可以说,这乌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
王谢两家盛衰见证,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两晋南朝史海钩沉的历史见证。
两晋南朝,是
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
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
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繁复和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既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合力的结果,同时又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在魏晋南朝人当中,众多世家贵族子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世家贵族当中,琅邪王氏无疑是最为举足轻重也最富
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
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那个时期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邪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辉煌历史的谢家也远远不如王家昌盛繁荣。生活在齐梁的文学家、史学家
沈约曾说过:“吾少好百家
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是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
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
虽然琅邪王氏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始终不离这条河,大家共饮一河水,齐话一家情。这种错综复杂而又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而王氏家族因为子息实在藩盛,以至于
王姓名士星缀史册,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
王肃、
王衍等等名字就常被堂兄弟、从祖孙共用。这又让人联想到了加西亚·马尔科斯的《
百年孤独》中的何赛·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家族。实际上,琅邪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戏剧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中外两大家族,若此前
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笔录下琅邪王氏
家史,那这部书或许比之《红楼梦》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为脍炙人口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也未可知吧?能在这方面堪与王家并称的,只有
陈郡谢氏而已。这正是:千古浮华红楼梦,百年孤独王谢家。
族人风范
孝悌
1.卧冰求鲤
【原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
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翻译】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
鲤鱼,但
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
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
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
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
冰模。
2.王览争鸩
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
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
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
我执太甚。
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翻译】晋朝时候,有个著名友悌的,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王祥的时,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时,王览同自己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就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览知道,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这件,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当时吕虔有把佩刀,佩刀上面刻着的
字说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了王祥,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王览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贤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魏正始年间(240-249),
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王戎及
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
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王戎,字濬冲,琅邪
临沂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生于大富之家 ,自幼聪颖,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中书令裴楷称其双目“烂烂如巖下电”。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
有结满
李子的
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验之,果然如此。王戎与其父之友、年长其二十四岁的阮籍交好。时阮籍与王浑同为
尚书郎,造访王浑时,便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
王浑死后,其
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显名。
钟会评之:“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相关典故
弹冠相庆
汉代的王吉(字子阳)和贡禹是知心好朋友,人们说:“王吉做官了,贡禹也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入仕为官了”。后来用这个典故指准备做官或者将会得到官员的举荐。
卧冰求鲤
晋朝的
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琳琅满目
琅邪王氏是魏晋时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语“琳琅满目”最早出处, 有人去拜访
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
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
宁馨儿
王衍容貌俊美,风采出众。小时候去拜访山涛,山涛不觉赞叹:“何物
老妪,生宁馨儿!”意思是哪个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标致的孩子。后来,“宁馨儿”一词便成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阿堵物
王衍很不爱财,不爱财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贪财如命,他虽然不加干涉,却也非常反感,于是:决口不提一个钱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炽,决心拿老公作个试验。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让奴婢把钱撒了王衍一卧室,起床后王衍怎么也绕不开,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开!
晋朝时期,王衍死了年轻的幼子,十分悲伤。
山简前往吊唁,并劝王衍说孩子只不过是“抱中物”,不必如此悲伤。王衍动情地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清谈误国
魏晋时代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
王羲之贬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王衍只是当时的清谈名士而已,他只是当时晋朝官场的一个代表。
信口雌黄
晋朝清谈家
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
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
鹿尾拂尘,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楚囚相对
公元316年,
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
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击碎唾壶
王敦虽然身入军营,却不改高雅本性。他时常招聚
文人雅士,浅酌清唱,抒怀咏志。酒过三巡之后,他便纵情
高歌魏武名篇,难抑心中激情,手中的
玉如意不由自主地击打着身旁的
唾壶,为自己的歌声敲出相宜的节拍。因为他常常如此激情地歌唱,他家中唾壶的边口全都残破不齐。
王敦举兵以诛
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王导诣台待罪,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
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
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江左夷吾
温峤初为
刘琨使,来过江。于是,江左营建始尔,纲纪为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惧,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
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
管夷吾,此复何忧!
东床佳婿
晋代太尉
郗鉴派一位
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
衣襟吃饭的,好像没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因此后来也称女婿为
东床。
入木三分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
王羲之把
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
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琅邪王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