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
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该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便随时转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它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借款者的短期
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为暂时闲置的资金找到了出路。货币市场一般指
国库券、
商业票据、
银行承兑汇票、
可转让定期存单、
回购协议等
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
市场特征
1.低风险、低收益
2.期限短、流动性高
市场构成
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大,
信息流动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且持续,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
投机者参与。货币市场由同行业
拆借市场、
票据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CD市场)、
国库券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和
回购协议市场六个子市场构成。
市场类型
该市场根据不同的借贷或
交易方式和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
它是指
国际银行同业间的拆放,以及银行对
工商企业提供短期
信贷资金的场所。该市场是在
资本国际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在于解决临时性的短期
流动资金的不足。
短期
信贷市场的拆放期是长短不一的。最短为
日拆,一般多为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拆放利率以
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该市场交易方式较为简便,存贷款都是每天通过电话联系来进行的,贷款不必担保。
在我国银行短期信贷市场集中在上海的全国
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其利率称为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被称为中国的LIBOR。发行隔夜、一周、两周、一月、两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八个品种。由十八家大型银行组成报价
银行团。
它是指进行
短期证券发行与买卖的场所。其期限一般不到1年,这里的短期证券包括
国库券、可转让
定期存款单、
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等,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各国的
短期信用工具种类繁多,名称也不一样,但实质上都属于信用票据。
(1)国库券。即各国政府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国库券是政府筹集短期资金的一种最便利的措施,一般用于季节性需要。国库券期限主要有91天(3个月)和182天(6个月)两种,票面金额不等。它按票面金额以折扣方式发行,以投标方式在市场上交易,到期按面额偿还。由于国库券信用高于银行和商业信用,而且具有极强的流通性,因此,尽管其利率略低于银行利率,它仍是短期投资的最好目标。
(2)可转让
存款证。也叫大额银行定期存单,是存款人在银行存款的一种为期1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凭证。在美国该存单标准定额为100万美元或100万美元以上,可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可转让存款证存款利率与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大致相同,存款证到期后可向发行银行按票面金额与约定利率提取本息。
(3)
商业票据。是指信用良好的工商企业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开出的票据。它可通过银行发行,
票面金额不限,期限一般为4至6个月,交易按票面金额贴现的方式进行。
(4)银行承兑票据。是指经
银行承兑过的商业票据。票据一经银行承兑,其信用就得以提高,从而易于流通。由于
银行信用较高,故其流动性比商业承兑票据更强。
它是指对未
到期票据,通过贴现方式进行资金融通而形成的交易市场。
贴现市场的主要经营者是
贴现公司。贴现交易的信用票据主要有政府
国库券、
短期债券、银行承兑票据和部分商业票据等。
贴现利率一般高于
银行贷款利率。
参与组成
货币市场中的参与者指在货币市场中参与交易的各种主体,按照它们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货币市场上的
资金需求者主要是由于
短期资金不足或是日常经营需要更多的短期资金并希望通过货币市场交易获得短期资金的主体。这类参与者主要有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和政府机构以及企业。
货币市场上的
资金供给者主要是满足了日常经营需要后仍然拥有多余闲置资金并希望通过货币市场交易将这部分资金借出以获得一定收益的主体。这
类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
(三)交易中介
货币市场的交易中介是为货币市场交易中的
资金融通双方提供服务从而获得
手续费或
价差收益的主体。这类参与者主要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实施
货币政策,控制
货币供应量,引导
市场利率,实现宏观
金融调控的目标。
(五)政府和政府机构
政府和政府机构主要是作为
短期政府债券的供给者和短期资金的需求者而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
(六)个人
个人参与货币市场,一般都是作为资金供给者,但由于货币市场单笔交易数额较大以及监管的需要,个人一般不能直接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投资
货币市场基金间接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但也有个人持有短期政府债券和大面额可转让
存单的情况。
功能介绍
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短期
政府债券市场、
证券回购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
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
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
货币政策以调控
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短期资金融通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
经济行为主体客观上有资金盈余方和资金不足方之分,从期间上可分为一年期以上的
长期性资金余缺和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性资金余缺两大类,相对于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为中长期资金的供需提供服务,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则为
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行之径。相对于长期投资性
资金需求来说,短期性、临时性资金需求是
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最基本的、也是最经常的资金需求,因为短期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不足是由于日常经济行为的频繁性所造成的,是必然的、经常的,这种
资金缺口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就连社会的
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系,或者只能使
商品经济处于初级水平,短期资金融通功能是货币市场的一个
基本功能。
货币市场的
管理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其业务活动的开展,促使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
盈利能力。
(1)
同业拆借市场、
证券回购市场等有利于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提高和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同业拆借和
证券回购是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融通短期资金的主渠道。充分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回购市场可以适时有度地调节商业银行
准备金的盈余和亏缺,使商业银行无需为了应付提取或兑现而保有大量的
超额准备金,从而将各种可以用于高收益的资产得以充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为此,商业银行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资金的流动性管理,这使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
票据市场有利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票据市场从
票据行为上可以分为票据
发行市场、
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从签发主体上可以分为普通企业票据和
银行票据。只有信誉优良、
经营业绩良好的主体才有资格签发票据并在发行、
承兑、贴现各环节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不同
信用等级的主体所签发和承兑的票据在权利义务关系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利率的高低、票据流动能力的强弱、抵押或质押的金额的大小,等等。所以,试图从票据市场上获得短期
资金来源的企业必须是信誉优良的企业,而只有
管理科学、效益优良的企业才符合这样的条件。
政策传导功能
货币市场具有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众所周知,
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
再贴现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等的运用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宏观经济
调控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市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1)
同业拆借市场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
中央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借助于对
同业拆放利率和商业银行
超额准备金的影响。首先,同业拆放利率是市场
利率体系中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映最为敏感和直接的利率之一,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的“
信号灯”。这是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同业拆借活动涉及范围广、交易量大、交易频繁,同业拆放利率成为确定其他市场利率的
基础利率。国际上已形成在同业拆放利率的基础上加减协议幅度来确定利率的方法,尤其是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更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基础利率。中央银行通过
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首先传导影响同业拆放利率,继而影响整个市场利率体系,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其次,就
超额准备而言,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会促使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显然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票据市场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宏观调控的载体和渠道
传统的观念认为票据市场仅限于清算,甚至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也经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功能外,票据市场还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载体。首先,再贴现政策必须在票据市场实施。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
再贴现率,会起到收缩票据市场的作用,反之则扩展票据市场。同时,中央银行通过票据
市场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再贴现率,通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动,达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另外,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票据市场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会形成一种处于均衡状态下随
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供求双方均能接受的
市场价格,反映在
资金价格上就是市场利率,它无疑是中央银行
利率政策的重要参考。其次,多种多样的票据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票据投放或回笼货币,可以灵活地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
国库券等短期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与
存款准备金政策和
再贴现政策相比有明显优势,它使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其规模根据宏观经济的需要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可以随意安排,不会对
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其操作的隐蔽性不会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易于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中央银行具有相当规模、种类齐全的多种
有价证券,其中国债尤其是
短期国债是主要品种。因为国债信用优良、流动性强,适应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需要,同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影响的主要是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对短期债券和票据要求较多。因此,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各种期限的国库券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规范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发达的货币市场为资本
市场提供了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资金盈余方提供的资金层次是由短期到长期、由临时性到投资性的,因此货币市场在资金供给者和资本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
资金池”,资本市场的参加者必不可少的短期资金可以从货币市场得到满足,而从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也能在货币市场找到出路。因此,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如一对“
孪生兄弟”,不可偏废于任何一方。其次,货币市场的良性发展减少了由于资金供求变化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从长期市场退下来的资金有了出路,短期
游资对市场的
冲击力大减,投机活动达到了
最大可能的抑制。因此,只有货币市场发展健全了,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从世界上大多数
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但是货币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货币市场本身的发达和完善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首要前提。例如,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需要有广泛的参与主体、频繁而广泛的
交易行为、随行就市的市场价格;发达的票据市场要求票据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信用良好的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票据行为合法规范;
国库券市场的形成要求政府发行的
国库券达到一定规模,并且期限、档次合理。这些条件的具备为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其次,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尤其是
政策功能的发挥需借助于其他金融市场子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在这个功能的发挥中实际上最早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并通过进一步作用于长期金融市场即
资本市场进而作用于更广范围的市场。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关系的变化引起经济行为的改变基本上都是借助货币这个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别担任着 “
二传手”和“三传手”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货币市场功能发挥的第三个条件。金融市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
间接调控的方式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进行
宏观管理,微观主体成为真正的“经济人”和“理性人”,为满足盈利最大化和
效用最大化而进行营运和消费,
供求关系成为价格变动的
基本因素,价格成为资源配置变化的
基本信号,发达的市场经济本身既需要货币市场,同时又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又为货币市场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条件,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在这一关系中,货币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其结果是削弱了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使得市场
经济行为主体失去了短期融资市场的依托,同时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造成大量本应属于货币市场的
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因资金缺乏日渐萎缩,另一方面是不断膨胀的资本市场积聚了太多的短期游资,资本市场的泡沫成分日渐明显。其次,由于上述结果的延伸,使中央银行借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联系纽带被割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的效应。正本清源,全面认识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功能与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具有现实的以及长远的深刻意义。
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指的是在
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
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
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种类
这个市场按票据发行主体来划分,有
银行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按资金属性来划分,有商业票据市场和融资票据市场;按交易方式来划分,有票据
发行市场、
票据承兑市场和
票据贴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资金融通的特点是:期限短、数额小、交易灵活、参与者众多、风险易于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大众化、基础性的市场。
发展
中国的票据市场,明清时代曾有相当的规模。解放初期,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实行
信用集中,取消
商业信用,以
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从此
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1986年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票据融资托收承付结算贴现业务,不少大中型企业从中体验到了票据融资的特点和优点,
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
定义
票据市场是指一套有关票据
交易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它通过提供这些规则和组织安排界定交易主体要
票据交易过程中的选择空间,约束和激励交易主体的
交易行为,降低
交易费用和控制
市场竞争中
不确定性引起的金融风险,最终确保各种票据交易与交易关系顺畅运行。
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是
直接联系产业资本和
金融资本的枢纽,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子市场,在整个
货币体系中票据市场是最基础、交易主体中最广泛的组成部分。票据市场可以把“无形”的信用变为“有形”,把不能流动的
挂帐信用变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
票据信用。票据市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为票据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还集中了交易信息,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得票据更易为人所接受。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票据市场是指:记录在全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发生
承兑的贴现、转贴现的
实际数之和,并有余额和
累计发生额的具体信息。
常见的票据市场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的,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
中国银行业
资金拆借中心其发行“
中央银行票据”和“企业
短期融资劵”的中心交易场所和各商业银行之间经常操作票据交易并交割的场所。
国内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观上采取了“先
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货币
市场功能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发展金融市场的动因不是从完善金融市场以至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而是从救急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问题,尤其是
长期资金问题,而由于通过资本市场所筹集的正是长期资金和
永久性资金,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资本市场成为金融
市场发展的重点,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具体来说,从
时间顺序上看,我国从1981年发行
国库券(5年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行股票,并于1990、1991年成立了沪深两大
证券交易所,到现在为止,已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资本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最早发展的货币市场子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只到1986年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他子市场的发展则更加滞后。从年交易规模看,
拆借市场以万亿计、票据市场以千亿计,资本市场则以千万亿计。从发展状况来看,
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而拆借市场则三起三落,从1999年起,才规范地发展起来,
票据市场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货币市场在发展上的严重滞后,客观上造成了整个
金融市场的“瘸腿”现象,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
协调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并弱化了其对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
全面分析货币市场的功能,重新审视它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给货币市场一个应有的评价,充分重视货币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