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
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
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
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
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论则是各种流行网络舆情的多元化集合。
舆情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
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
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
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
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
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图灵舆情网络自动抓取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
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
覆盖面全。
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
舆情报告
《报告》由国内公关咨询机构
柠檬兄弟公关和柠檬兄弟数据中心联合推出。作为
柠檬兄弟公关“品牌声誉管理”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品牌舆情管理的最新成就,为品牌舆情管理、声誉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范本,保障品牌声誉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报告指出,尽管大多数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但仍有超过40%的企业未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解决方案,导致负面舆情进一步扩散。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将其纳入日常运营体系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事后补救措施。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公关团队无疑是品牌抵御风险的最佳屏障。《报告》建议,企业应重视公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同时引入第三方公关团队,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表现方式
网络舆情其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
BBS论坛、
博客、
播客、
微博、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
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
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
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网络的
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
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
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随意性和多元化
“
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
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
价值传递、
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
非主流的特点。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各种
文化类型、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生活准则、
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突发性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在当前,舆论炒作方式主要是先由传统媒体发布,然后在网络上转载,再形成网络舆论,最后反馈回传统媒体。网络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
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
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
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
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诱发因素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
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
表现形态方面具有一致性,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舆情的
发展趋势。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
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和热点。网民根据自己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
网络论坛等渠道交流自己的看法。
社会突发事件根据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一般严重(Ⅳ级)、比较严重(Ⅲ级)、相当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等四级。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划分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的级别划分的参考。
在
BBS论坛等
交互性较强的网站,
网络信息可能由人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在互联网上,由于网民可以匿名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当出现多个网民对同一条信息发表的不同评论不仅思路一致、语气相似,而且
IP地址也大致相同,那就有可能存在人为操纵。
除了
倾向性被操纵的问题外,互联网上还存在一些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损害了网络媒体的
公信度,一旦被网民采信,就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网络不良
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等没有明确规定。由于
网络产品的特殊性,如何判断
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公平透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模糊性太强。
监测技术
中国着力于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的网络
舆情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以快速汇总成舆情信息,从而代替人工阅读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繁复工作。网络舆情相关的关键性技术归结为:单体化技术与系统化技术两类,现逐一论述。
网络舆情相关的单体化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四个:
(1) 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网络舆情主要通过新闻、论坛/BBS、博客、
即时通信软件等渠道形成和传播,这些通道的承载体主要为
动态网页,它们承载着松散的
结构化信息,使得舆情信息的有效抽取很有难度。
梅雪等人(2007)通过
全自动生成网页
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
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
(2) 网络舆情
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变化进行追踪成为研究热点。早期的Allan James、J. Allan、G.Hulten、Qiaozhu Mei等人的研究思路是基于文本
聚类,即文本的关键词作为文本的特征。这种方法虽然能将一个大类话题下的文本进行聚合,但没有保证话题的可读性与
准确性。
段建国等人(2007)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话题发现与追踪:即将
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
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
(3) 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
传播者所蕴涵的感情、态度、观点、立场、意图等主观反映。比如
新浪网的“新闻心情排行”将用户阅读新闻评论时的心情划分为八个层次。对舆情文本进行倾向性分析,实际上就是试图用
计算机实现根据文本的内容提炼出文本作者的情感方向的目标。唐慧丰、徐琳宏、
李艳玲等人(2007)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判断
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
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4) 多文档
自动文摘技术:新闻、帖子、博文等页面都包含着
垃圾信息,多文档
自动摘要技术能对页面内容进行过滤,并提炼成概要信息,便于查询和检索。
张姝(2007)、刘茂福(2008)、张瑾(2008)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
通过中国网络舆情相关领域的单体化
技术研究综述可以看出:从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与提取,到话题的发现与追踪、到态度倾向性分析,再到多文档自动摘要的生成,为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舆情
信息获取和分析方法。但是,它们都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而缺乏“舆情”这一社会层面在
技术层面上的体现。
预警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
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
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
知情权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
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
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
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
公信力。
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
(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一定要以高度的
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系统分析
对于网络舆情的特点,社会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由于网上的
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分析引擎
舆情分析系统的
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
文本分类、聚类、观点
倾向性识别、
主题检测与跟踪、
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
信息内容识别技术。这些技术一向是国内外
信息工作者关注的领域。
文本检索会议(
TREC)、
情报检索专业组会议(
SIGIR)、文本检测与跟踪会议(
TDT)等都是展示此类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最主要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
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舆情分析引擎主要功能包括:
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
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
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
3、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
4、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
5、
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6、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7、
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8、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自动信息采集
其次是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
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一些
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
舆情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用户
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
格式转换、
数据清理,
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
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
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可直接针对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
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
网络新闻,
网络论坛等传统应用外,又出现了
博客Blog、
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等新形态的
信息交互模式。范围广、
交互性强、更新速度快的互联网
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
传播者与
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的
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在网络这个人人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随着网络舆论成为
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逐渐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影响。但由于网络舆论是个“自由超市”,加上内容“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论的局限性比起
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因此,必须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以及整理,以作进一步的引导和控制。
影响评价
互联网信息内容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
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想法的渠道。由此网络舆情的爆发也以“内容威胁”的形式逐渐对
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
针对如何控制、规范互联网信息问题,一些国家从
法律约束和
行政制度上已经提出过一些措施。1995年6月
美国参议院于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
新加坡政府规定,新加坡的三家
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
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
但是,从技术上来讲,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每个人都
有机会成为
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因此,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信息汇集整理和分析,对于及时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
社情民意很有意义。
应对策略
在这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
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机制保障
网络舆情和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都应实行
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
责任追究制。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
信息工作纳入宣传
思想工作总体安排,
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
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
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
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2)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
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论坛、博客、播客实行实名
认证制度等。各个网站和互联网运营商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
法律法规建立技术
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不经过审查。”一位传媒研究者称,“一方面,这可以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同时,由于鱼龙混杂,你无法分辨它的真假。而对那些年轻的网民来说,情绪非常容易被煽动。” 正是如此,网站一定要严把信息发布关,要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规范信息审核流程,实行专人负责。网站开办的BBS论坛、博客、
播客等交互栏目,必须实行“实名注册”并落实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贴制度。
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动向,通过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
舆论导向,发挥“
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开展
即时性评论,及时跟帖批驳反面声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发表引导性评论,发布正面观点。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出现海量信息时,网民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依据。
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各版主还要严格审核有关信息,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帖子作缓冲处理。在把
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言论强势。
网络舆情内参
《网络舆情》内参,国家正式刊号(CN11-5803/D),是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当前唯一一分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反映
网络民意和动向的有国家正式刊号的杂志,通过机要局发行,受到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网络舆情》一周三刊,每周一为研究版,栏目包括:
舆情专供:收集针对性强,参考、指导价值大的舆情案例、网民言论进行深度提炼、分析,专供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参阅;
危机
管理案例:选取最受网民关注的社会议题、政治议题、舆情热点,对网民言论以及媒体观点进行倾向性分析,提供应对指导;声音:汇聚政坛人物和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政治的惊人之语;政府
舆论调控、网站得意之作、图片内参、突发事件
案底、封面专题、
新闻发布会、
意见领袖、
网上调查、网络
人文地图、舆情回音壁、网言网语、短信无忌等。
每周四为时事版,栏目包括:
一周舆情综述、排行榜:选取热点人物、事件、网络言论等综合排行;
舆情进行时、
微博客、一周影音:热议的经济生活、
社会管理、科教文卫环保等问题;时事聚焦:选择热点事件,阐述各专家看法和网友观点。内容涉及
政府公信力、
司法公正、
干群关系、草根民生、
安全生产、
劳资关系、社会维权等问题;
新闻背景、干部人事解读、有话网上说、
图说中国、外媒看点、网言网语、短信无忌等。
每周五为财经版,栏目包括:
一周舆情综述:回顾一周财经、企业舆情动态,概述媒体、网民
代表性言论;企业家声音及回馈:精编一周官员有关财经问题讲话的网民反馈;精编一周来网民对企业家有关政策、企业、产品的声明、观点等;危机管理案例:已发生的企业舆情事件的经过、媒体网络观点以及应对点评;网络民意、企业舆情排行榜、热点人物榜、热贴排行榜、人事解读、外媒看点、新闻发言人、意见领袖、企业
舆情会商室等。
大河舆情旬刊
《大河舆情》由河南日报社主管,是一份以舆情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内资性旬刊。
相关学科
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
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
直接民主的可行性。
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
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
社会运动等等。
计算机科学主要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网络舆情发展模型,通过
大数据分析舆情走向。
科研机构
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6月,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
优讯时代(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其目的是结合
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资源和
优讯的市场经验,开展
舆情监测领域的研究、教育和培训。实验室由
董关鹏博士和
蒋亚洪博士担任联合主任。
山东大学舆情研究中心由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社会专业力量设立。中心的目标是融合山东大学的学科、学术、专家、人才等资源优势和专业公司的
技术能力及舆情服务经验,面向各级党政机关及
社会团体、高校及科研单位、媒体及出版单位、
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研判、公共传播决策支持的应用研究,提供基于网络
信息门户的市场
竞争情报及商业资讯服务,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王德胜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吴梦泉研究员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2003年以来一直在为中央有关部门专供
舆情报告。已建立一支100多人的舆情分析队伍,拥有业内领先的舆情监测
统计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舆情分析研判经验。
为落实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示,
新华网推出了“
舆情在线”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全国乃至全球网络舆情、电视舆情监测研判服务,
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等。旨在依托新华网权威媒体平台和
先进技术手段和阵容庞大的专家队伍,以
网络舆情研判为基础,提供智库类
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有关机构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网络舆情研究,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目前,舆情监测室有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
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研究人员300多名,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的领导和中国社科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
理论体系、
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
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
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SNS
社交网站、网络“意见领袖”
个人博客、网站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始建于1999年10月,其前身为“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舆情领域的
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大力发展舆情研究的
学科建设。当前,舆情所完成并出版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8月,由
王来华所长主编,所内全体同志参加撰写的《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一书出版。该书着重探讨了舆情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等,是国内第一部专门和系统探讨舆情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专著,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新传媒网络舆情技术实验室是由
新传媒网、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新传媒
产业联盟联合建立的国内首个致力于网络舆情
前沿技术与管理
方法研究与推广的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新传媒网对
新媒体的深度认识和
行业资源优势和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舆情领域的研究基础,在国内率先推出专业化、集成化的“新传媒网络舆情管理全面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网络舆情人才培养体系》、《网络舆情技术平台体系》、《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网络舆情智囊顾问体系》为核心的四大体系,采用一站式、集成化的创新服务模式,解决从人才培养、舆情监测管理、网络危机管理到舆情管理智囊支持的舆情管理全面解决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中心是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批准成立的校级研究中心,挂靠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由中共
湖北省委宣传部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建设,是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机构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直
报点。
中心以舆情信息基础理论、网络舆情与
社会安全、高校网络舆情、
社会思潮等为研究方向,致力于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舆情研究、咨询和培训基地平台,实现舆情信息工作的专业化、实践化和舆情信息研究的理论化、深度化,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和谐
社会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该报告称,当前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大量案例研究显示:网民对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
贡献率为59%;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
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2009年发生的湖北
巴东邓玉娇案、上海“
钓鱼执法”事件都是网民和媒体共同推动
问题解决。
中科院软件中心是
新闻舆情监测行业的领军者,为配合政府相关
信息部门的工作。凭借其多年来在互联网信息
搜索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出“中科快讯新闻
监测系统”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最便捷、最及时、最全面的新闻资讯采集、统计、分析和后期处理提供服务。
沈阳,1974-,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教授,出版科学
硕士生导师,博士,美国
PSU等校访问学者,ROST
虚拟学习团队创始人,曾兼任两家软件公司技术总监,武汉大学新教师培训教师,内容挖掘、反剽窃、
论文买卖领域知名学者。曾先后担任CSA2009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ICNC2009等国际会议及期刊审稿人。
北京大学李晓明
北大李晓明教授(2003)提出了一个利用
计算机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采样收集与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样本空间的选取、主题特征的提取、目标参量的设置、网页收集、数据
后处理几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模型在目标参量设置上提出“主题强度参量体系”,对样本空间的网页从宏观统计和变化过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总体信息和独立信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最后,以2002年“十六大”网上舆情信息为例,进行
模型验证。
南京大学秦州副教授(2005)以这些年来网上重大矿难报道数量绘制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矿难舆情
指数曲线”,探索了基于网络上特定主题WEB页面数绘制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的可行性。
中正舆情研究中心
北大中正舆情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与中正舆情机构联合创办,是一家专注于网络舆情与
品牌战略的第三方智库机构。旗下拥有【
中国舆情在线】与《舆情决策参考》两大通用平台,以及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网络舆情应对平台(EPR)、网络舆情智库平台、网络舆情培训平台和微博服务平台(PRAC)五大职能平台,九项舆情专业
服务产品。该中心先后与全球300多家网络媒体达成信息数据互动联盟,并与北京大学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求是》杂志《
红旗文摘》杂志、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舆情研究所等多家机构
战略合作整合,形成了集舆情重大
课题研究、舆情
高端培训、
软件开发、即时监测、精准研判、趋势分析于一体的网络舆情一站式
服务体系。
媒体产品
军犬舆情
天涯舆情
中正舆情
热点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有:
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2、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
3、涉及部分政府部门
公共政策、
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
4、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
民生问题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9、企业舆情热点事件